【瑶学研究】永州瑶族民居的建筑特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莽山特点 【瑶学研究】永州瑶族民居的建筑特色

【瑶学研究】永州瑶族民居的建筑特色

2024-07-10 21: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图腾崇拜与受汉族影响的血缘宗法共存

在瑶族建筑中由于存在过山瑶和平地瑶两种不同的文化影响,因此在建筑的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差异。以平地瑶永州江永县勾蓝瑶都——兰溪村为例,其建筑布局和风格外形与周边汉族村落大同小异,戏台、楼阁、祠堂一应惧全。在除却祠堂之外,还在村外修造了盘王庙用作祭祀。盘王庙始建于唐朝。明朝崇祯九年有“重建天帝庙牌坊”碑刻。现存盘王庙建于清嘉庆二年,此庙祭祀盘王,瑶人将盘王奉为天帝,盘王庙在村人口传中简称“王庙”,逢有重大祭祀活动均在此进行。[2]

(二)等级关系的物态化表现差异

等级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相异的文化的影响下其表现也各不相同。汉族文化中突出的是以儒家文化影响下的礼教制度。在瑶族文化中虽然受到过汉族的影响,但总体上说受到原始部族的等级体系成分较多。这个特征在平地瑶和过山瑶的差异中尤为明显。与平地瑶生活习俗日趋汉化不同,过山瑶民居中更多体现的是原始民主,例如:除了长幼有序,按辈分住正房之外,在同辈的子女中并没有严格的等级差别,可自由选择厢房的顺序。

(三)因地制宜,实用为上,注重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

过山瑶长期依山而居住,迁徙频繁,居住条件往往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建筑材料和技术较之汉族和平地瑶有很大差异。根据清嘉庆《道县志》记载,瑶族“所居大率阻山凭险,斩木结茅,以避风雨”,“杂土,竹木为壁,茅草杉皮为瓦。”,民国时期其住房大多以泥木结构为主的干栏建筑,大都建立在山地的平缓处。在水源的选择上,根据水源的远近,剖竹为渠,架设于木架之上引入村寨,分流至各家。[3]其次在食物的储藏上,多采取在房舍建筑的外围修建木制贮藏室,其与地面架空,通风良好;起到防潮、防腐、防野兽的作用。这样的设计是与山区的地理环境十分适应的。

二 永州瑶族民居建筑类型

由于瑶族在生活习俗上有平地瑶和过山瑶之分,这就注定二者的建筑方式和风格迥异。平地瑶深受汉族影响,在此不再赘述。过山瑶主要生活在山地地区,受到地理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其建筑类型主要取决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一般单体建筑较多,复合式院落组合较少。按现存的实物来观察,其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干栏式类型

该建筑类型,从建筑工艺和技巧看属于早期的木结构建筑。大都建在坡度较大的山岭地带,多采用吊脚楼的形式,也有部分建在坡度较小的平缓地带。在材料上多用木材,诸如木柱、木桩、梁拱等构件;在空间结构上,上层住人,下层饲养动物,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等特点。在平面布局上,由于结构的局限性,上层无法做比较规范的开间,但在房间内部可自由区隔。

(二)自由组合式单体平面建筑类型

该建筑类型,和汉族的单体“一明两暗”有一定的渊源,但在整体形式上又有所不同,以复合空间为主要表现形式。从其平面构成来看,过山瑶族民居突出的特点是“礼、全、用”。“礼”指的是受到汉族的影响,以正房为轴线厢房向两边展开;正房前厅用做祭祀、会客,后厅是长辈居住的场所,中间用木板做区隔。“全”指的是功能齐备,过山瑶族民居在单体建筑中依据其功能可以分为生活区,主要包括正房大厅、卧室、厨房等;畜养区和沐浴区,这个空间大都设置在生活区之后,而沐浴区和畜养区之间有简易隔离。两区间地面有排水沟连接,一般沐浴区地势要高于畜养区;这其中必然考虑到节水和卫生。在建筑的外围附属有贮藏室,依据个人情况可以自由设置。“用”则是指民居建筑的实用性。考虑到山区情况的复杂性,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做尽可能的事情。实用和便于管理远重于装饰性。这种复合式单体民居在形式上多采用穿斗式样,在凿平山体、整齐地面后,先安放础柱,然后立栋架梁。墙体在早期是全木结构,大量使用木板,民国后多用黄泥舂墙体,顶部使用木皮或者瓦片。

(三)多层楼房建筑类型

总体上来说,多层楼房的瑶族民居建筑并不是主流。由于这种建筑的经济成本和技术要求,在建国前普及甚少。从外观上看,大都是两层居多,也有少量带夹层的三层。此类型的房基多用石块砌成,用黄泥夯成土墙,间架木结构。家畜和家禽喂养在下层,地面开门方便进出。上层住人,开间形式雷同于汉族的“一明两暗”,亦有人在住房空间内设置小夹层,有木楼梯可供上下,夹层上可放置杂物品等。

三 永州瑶族民居建筑装饰

就风格而言,平地瑶和过山瑶的差异亦明显,平地瑶由于日趋汉化在艺术风格上与汉族趋同,以下的论述主要涉及过山瑶民居。过山瑶由于在经济基础和社会文明方面都欠发达,比之汉人文化中重视儒家的“入世致用,敦和中庸”的精神,由于大多建筑在山地,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很大,大都是单体建筑,一般民居之间较为分散。建筑材料多采用木料,辅助以少量石料。瑶族民居建筑装饰比较简单,追求“实用为本,装饰为辅”的思想,基本体现出纯朴素的艺术美感。在具体装饰上主要体现在建筑构件上。由于在民居建筑方面瑶族受汉族影响很大,因此在建筑构件装饰上也是大同小异。不同的是,在借鉴汉族装饰形式的同时,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艺术风格与周边汉族又有所区别。瑶族的建筑构件装饰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门框装饰和梁舫装饰。在门框装饰中,以栅栏门和门簪最为常见,栅栏门是设立在大门前的辅助小门,“我国南方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气候炎热潮湿的省区的居民大门前,通常安置一种通风兼防备的简易辅助门——栅栏门,其形式有单扇、双扇,也有少数为四扇,纵向高度为大门的二分之一到五分之三之间。上段用棂子或图案纹样做为格芯题材,下端裙板或素板,或浮雕”[4]。从永州瑶族的民居留存来看,素板的栅栏门比较常见。相对而言,门簪的装饰要丰富很多,图案的取材很广泛。因为信仰盘王的缘故,龙犬和太阳的图腾比较常见。从外形上分析,门簪的形制主要有六边形、圆形、方形等,装饰手法采用镂空和浮雕并用。瑶族民居建筑的构件装饰中,梁枋装饰比较朴素,突出的造型线条和技巧构思,在梁枋部位很少进行彩绘,而是稍稍髹以单色土漆和进行简单雕刻。从外形上看,其梁枋装饰是由瓜柱和撑拱相结合的独特结构。一般撑拱外形状类似水牛角向上弯曲上挑,牛角上部是一个瓜柱子结构,事实上沿用了汉族垂花装饰的变形。“在木结构房屋中,木柱子都应该是立在地面或者梁枋上承受重量的,但是也有一种柱子既不立在地面又不立在梁枋上而是吊在半空中。在我国四川、贵州、湖南一带的山区,许多房屋都建造在山坡上,两层楼,上面一层靠外的一排柱子由楼层靠外的一排柱子与楼层之间的梁枋支撑着而不着地,这样的做法既不影响楼上的使用面积,又使楼下没有柱子而方便村民和牲畜的来往通行。在半截柱子的下端被工匠略微加工而成为多角形状,菱形、花瓣形成为垂花。也有屋顶的出檐由伸出的梁枋支撑,在伸出的梁枋间加段瓜柱,瓜柱骑在下面的梁上支撑着上面的枋子,瓜柱下端加工成垂花头,代替了牛腿的作用。”[5]基于以上的认识,瑶族民居的特征也就不难理解。从外观上看,就是利用这种特殊结构的装饰简化了柱子,在空间上显得更为疏朗。

其次,瑶族民居建筑也比较注重门匾的装饰效果,门匾一般采用樟木、楠木等木料雕刻而成。其形式一般为浮雕和透雕。门匾的中心是文字雕刻,四周雕有龙、凤、麒麟及各种山水花鸟图案。在题词的内容上,一般喜欢取兴旺吉利之词,如“兴旺富贵”、“三星在户”等。在平地瑶地区,受汉族影响深厚的村寨其匾额还有“人杰地灵”、“群峰领袖”等,反映出其在村寨的地位。

瑶族的民居建筑有自我灿烂的一面,虽受到山地经济条件的限制,其民居院落多以单体分散,大致上呈聚合态的构成。其装饰效果则呈现出个体化、简约化的特点;民居多独

门独户,装饰规模较小,但不影响瑶族人民对自然主义热爱的建筑装饰观念。这种观念中更多地包含了瑶族未开化的萨满崇拜和神秘主义色彩。瑶族则主要采用图腾崇拜和富有自然主义的吉祥图案较多,反映出了其在文化上对自我的认识和坚持,这更多地保留了原始文化的质朴和单纯性。我们通过对瑶族建筑文化的挖掘,认识到一些独特的瑶族民风民俗及民居特色有进一步挖掘和保护的价值,并可经挖掘、提炼,用于现代瑶族民居设计中,使之更具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张泽槐.永州史话[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

[2]张官妹,胡功田.永州古村落[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3]宫哲兵.千家峒运动与瑶族发祥地[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

[4]刘森林.中华装饰.传统民居的装饰意匠[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5]楼庆西.雕梁画栋[M].北京:三联书店,2004.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