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北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莫高窟实景图 【敦煌石窟】北魏

【敦煌石窟】北魏

#【敦煌石窟】北魏|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248窟群塑为敦煌彩塑的代表作之一,位于中心塔柱四向龛,彩塑保存较好,是莫高窟极少数未经后代改动过的原作之一。

此群塑由四组塑像组成,分别为佛说法、禅定、苦修、成道四个内容。每组塑像有三尊,佛结跏趺坐于龛内的莲台上,二胁侍菩萨倚立于龛外两侧,这也是北魏中心塔柱窟彩塑的共同特点。

1.1北魏-248窟中心柱东向龛-佛与胁侍菩萨造像【622x689】

上图:中心柱东向龛内,有一尊结跏趺坐佛像;龛外各有一尊胁侍菩萨像。

佛像神态沉静,着红色通肩袈裟,右手作施无畏印,结跏趺坐于圆形莲台上。以细密的阴刻线表现衣纹。

中心柱东向龛,是一圆券龛,龛内绘有佛背光及胁侍菩萨。龛上及两侧是浮塑的龛梁和束帛形龛柱,龛楣绘制火焰纹。

1.2北魏-248窟中心柱东向龛-龛楣【图案】出自:《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p111

上图赏析:火焰纹龛楣

火焰纹的单元纹相同,用不同的颜色依次重叠涂饰,颜色从中间往两边依次为:赭灰色,绿色、蓝色,黑色。纹样外缘有白线勾描。

1.3北魏-248窟中心柱东向龛内-佛造像局部【637x489】

上图:佛像结跏趺坐,着红色通肩袈裟,衣纹以细密的阴刻线表现;右手施无畏印,手指塑造得柔软而细长。

1.4北魏-248窟中心柱东向龛外南侧-胁侍菩萨【450x1158】

下图:中心柱上方贴有几位影塑飞天供养菩萨。

1.4北魏-248窟中心柱东向龛外上部-影塑飞天供养小菩萨,仅存五身【450x568】

上图:影塑供养菩萨

供养菩萨或持莲,或合十,正面胡跪于莲花上。北魏时期,中心柱四面贴的影塑天人均以两三种印模翻制,再用不同的颜色描绘袈裟或天衣,从而造成形象各异、满壁风动的效果。

1.5北魏-248窟中心柱西向龛南侧-胁侍菩萨特写1【945x1287】

上图赏析:胁侍菩萨

这是北魏晚期菩萨像的代表作之一。菩萨戴有仰月宝冠,双目低垂,两手合十,虔诚文静。以线刻法塑出衣纹线。

1.5北魏-248窟中心柱西向龛南侧-胁侍菩萨特写2【600x632】

1.5北魏-248窟中心柱西向龛南侧-胁侍菩萨特写3【554x814】

1.5北魏-248窟中心柱西向龛南侧-胁侍菩萨特写4,李成摄影【490x779】

1.6北魏-248窟中心柱西向龛-释迦苦修像 特写1【791x1142】

佛经讲:释迦牟尼为寻找解脱人生痛苦的真谛,离家隐居于尼连禅河边丛林苦行修禅,每日仅食一麻一米,经过六年,形貌已是“身肉为消尽,唯其皮骨存”。此种塑像一般与出家、成道、说法像一起组成四像,代表释迦牟尼一 生修行成佛的四个重要经历。

1.6北魏-248窟中心柱西向龛-释迦苦修像 特写2【617x834】

赏析:释迦苦修像

彩塑代表作之一。北魏晚期塑造。248窟中心塔柱西向龛,下层的双树龛内,塑有一尊苦修像,表现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苦修六年的情景。释迦眼窝深陷,瘦骨嶙峋,着通肩袈裟,两手作禅定印,结跏趺坐,头部微俯,颧骨突出,两颊瘦削,眼睑垂沉,眼窝深陷,嘴唇紧闭,形容憔悴。轻薄的袈裟紧贴着干瘪枯槁的躯体,透过衣服肋骨隐隐可见,腹部凹陷,有如中国古代天将降大任的斯人,极具“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的修道者形象。整体上,掌握人体的解剖,所以造型极为逼真,形神兼具,是苦修像中的精品。

1.6北魏-248窟中心柱西向龛-释迦苦修像 特写3【634x661】

------------------------------------------------------------------------------------------------

【提示:】

北朝时期的敦煌壁画,由于日久年深,人物多已晕染变色;这涉及“西域晕染”画法。详情可查阅本文开头处的链接。

---------------------------------------------------------------------------------------------

北魏时期佛教在全国的兴起,将印度传来的佛教艺术释化为中国风格,出现一种寓美于朴、寓巧于拙的趋势,显示出一种至今仍为人们所赞叹的精神和力量。但此时的敦煌壁画,无论构图还是技法都遗存有西域的特征。勾线粗犷,敷彩浓重。衣冠服饰采用线条及色块相结合的表现法。人物面部采用多层次晕染的凹凸法表现明暗。原来面部轮廓及眼眶为朱红色,后经岁月侵蚀,颜色氧化为墨色,又兼白色主体残留,构成粗重黑褐色的圆圈效果,俗称“小字脸”或“五白”脸,形成这一时期人物画独特的风格。

2.1北魏-248窟北壁东侧-说法图【2455x2568】【超大图】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

上图:缦网相释迦说法图

此图是敦煌早期洞窟中保存最完整的大型说法图。释迦佛结跏趺坐,下有莲花座,上有华盖。佛陀一手手掌朝外,手指间生有缦网——为佛三十二相中的“缦网相”。佛之两侧分布着19位胁侍菩萨,着袈裟或半裸束裙,两种衣饰相间交替。描绘出菩萨们踊跃听法、欢喜赞叹的心情。说法图左右上角画有飞天。

说法图上的火焰纹佛背光,其纹饰、色彩,都与龛内佛塑像的背光相同。

2.1北魏-248窟北壁东侧-说法图局部:华盖【图案】出自:《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p131

下图:释迦左上侧这位飞天,头戴三珠宝冠,面相丰圆,挥臂散花,上身袒裸,身形修长,细腰,巾带长而宽,表现出动态的节奏

2.1北魏-248窟北壁东侧-说法图局部1:左上角飞天【839x948】

2.1北魏-248窟北壁东侧-说法图局部2:右上角飞天【940x873】

2.1北魏-248窟-说法图局部【临摹】吐蕃王供养人服饰效果图,常沙娜临摹,2012-2013年,30x30.5cm,纸本 画稿(此画稿原标题为“吐蕃王供养人服饰效果图”,但似应为此处两位听法菩萨)

2.1北魏-248窟北壁东侧-说法图手姿【线描】右上角左数第3位供养菩萨

2.1北魏-248窟北壁东侧-说法图手姿【线描】右下角左数第2位供养菩萨

2.1北魏-248窟北壁东侧-说法图手姿【线描】左上角左数第2位供养菩萨

2.1北魏-248窟北壁东侧-说法图手姿【线描】左下角左数第2与第3位供养菩萨

下图:

窟内南北两壁上绘天宫伎乐、中绘说法图与千佛,下绘药叉力士各种护法神。图中以窟顶横梁为中心,下绘天宫之门,门扇半掩,以示欢迎来者。两侧,间隔绘有西域圆券龛与中国阙形龛,龛内绘伎乐天,或舞蹈或奏乐来渲染天国热烈快乐的氛围。

2.2北魏-248窟北壁东侧-说法图【临摹线描】【1484x1600】【大图】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

佛说法图的最上部是一排天宫伎乐。

【背景知识:】天宫伎乐的由来

天宫伎乐意为在佛的天宫内演奏乐器或者舞蹈的天人,属于飞天的一种表现形式。敦煌壁画中的天宫伎乐则指的是在洞窟的四壁上方或藻井四周绘制的天宫门内奏乐歌舞的天人,早期的每个洞窟几乎都有这个题材。

早期的洞窟是用来禅修观佛, 主要对象是释迦牟尼和弥勒,所以关于天宫伎乐的由来的第一种说法为:天宫伎乐出自《佛说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的部分内容。南朝时期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中描写到:

在兜率天宫有一位大神名字叫劳度跋提,在法会中从座位起立,先向十方一切诸佛行礼,然后发弘誓愿说:“如果我的福德能为弥勒菩萨造善法堂,那么让我的额头上自然出珠吧。”刚发愿完,他额头上果然出了五百亿宝珠, 也有琉璃、颇黎,珠宝色彩无不齐全,比如紫色和绀色的如意宝珠,里外透亮,此宝珠在空中旋转,化成四十九重微妙宝宫。宝宫的每一栏杆,是由很多如意宝珠所组成,在众栏杆中,自然化生了九亿天子和五百亿天女。每一位天子手中,化生出无量亿万七宝莲花,每一莲花有无量亿光,在这光明中又有各种 乐器,该乐器不用操作就能自然出声,当乐器发出声音时,众天女自动提起乐器,竞相跳起歌舞……。这些描绘的内容与敦煌壁画中的天宫伎乐的造型与场景颇为吻合。

天宫一端常见一硕大的大头像,此像即为大神劳度跋提。

注意:下图左下角——天宫栏杆后面,就有一位大头仙人,在往乐伎这边瞧,他应该就是——大神劳度跋提:

2.3北魏-248窟-人字坡:天宫伎乐【临摹线描】1左【1181x1049】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下图也是同样看法▼)

【这一硕大头像,还可见下图的再下一幅图】

2.3北魏-248窟-人字坡:天宫伎乐【临摹线描】2右【1157x910】【大图】

▲右侧的一人,刚刚开门,探出半个身体,似乎正打算加入天国这热闹的聚会(上图)。

窟内南北两壁上部,人字坡之下,相间隔绘有西域圆券龛与中国阙形龛,里面的天宫伎乐,或舞蹈或奏乐来渲染天国热烈快乐的氛围。

最有趣的是,右侧的一人,刚刚开门,探出半个身体,似乎正打算加入天国这热闹的聚会。

天宫之下,佛陀正为众生说法,佛陀结跏端坐,左手摄衣角,右手示说法印,表情严肃。上有飞天散花,周围有众菩萨聆听,佛陀的静与周遭世界的动相结合,使整个画面显得严肃而有生气。

(注意:下图右边——天宫栏杆后面有一位大头仙人,在往乐伎这边瞧,可能画的是——大神劳度跋提,见前面说明):

2.3北魏-248窟-人字坡:天宫伎乐第1组【3179x2134】【超大图】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

天宫伎乐身前的凹凸长方块,代表的是天宫平台栏墙。栏墙之下,模仿建筑元素,画有雕饰、桃梁、牙子等纹饰,看上去就像真实的建筑。

2.3北魏-248窟-人字坡:天宫伎乐第2组【2135x1538】【超大图】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

2.3北魏-248窟-人字坡:天宫伎乐第2组手姿【线描】

下图:

此窟前部的人字披顶,保存完好,以一字排开的平棋为梁,每个平棋内饰以大莲花。两边的人字披,绘出椽子,在椽间的隔板绘上人物图案装饰。

东、西两坡人物的绘画风格明显不同。东坡绘数身婀娜站立的供养菩萨,上身裸露,双手合十,飘带绕臂飘然而下,下着大裙。这些菩萨采用西域的晕染法绘制,因日久变色线条较粗,但粗犷中仍带有菩萨性格中温婉的一面,显得婷婷玉立。 西坡所绘飞天,则近似中原的瘦骨清相,人物身体显得较为轻盈,衣裙飘带都夸张的向后上方飞扬。 东西两坡,一静一动,形成鲜明对比(见下图)。

3.1北魏-248窟-人字坡,满顶飞天,土红椽——上部天宫之门窟顶人字坡椽望上的飞天与供养天人装饰

下壁说法图顶部(衔接窟顶人字坡中脊平綦),天宫伎乐的正中间是两扇红色大门,门下有平台栏墙、桃梁等承托。

再往上就到了窟顶区域——人字坡中脊与两坡椽间的装饰

人字坡中脊的一排平綦,图案整体比较简化。窟顶精彩之处,是人字坡两坡椽间所绘的——东坡持花供养天人纹,与西坡飞天莲荷纹。

3.2北魏-248窟-人字坡:东坡持花供养菩萨,西坡飞天【第1组】【2092x3227】【超大图】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下图也是同样看法▼)

前坡(东坡):天人持莲供养

几位天人相向而立,双手合十,持有一长茎曼妙莲花作为供养。

3.2北魏-248窟-人字坡:东坡持花供养菩萨,西坡飞天【第1组】【倒过来的角度】【1037x1600】

后坡(西坡):飞天莲荷纹人字坡

人字坡上的椽以土红色平涂绘出,椽上涂画散点三叶纹。椽间上半绘飞天,披巾、长裙相间涂色,不同的色彩在画面上起着平衡、协调、节奏变化的作用。飞天之下各绘有一朵莲瓣下垂的仰莲。

3.2北魏-248窟-人字坡:东坡持花供养菩萨,西坡飞天【第2组】【2452x3227】【超大图】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下图也是同样看法▼)

3.2北魏-248窟-人字坡:东坡持花供养菩萨,西坡飞天【第2组】【倒过来的角度】【1215x1600】

(下图:天人双手合十,持有一长茎植株,左边这个是一朵四瓣旋转的花,形如卐字符;右边这个是一朵仰莲,莲瓣下垂,莲上承托着一个圆锥体)

3.3北魏-248窟-人字坡:东坡持花供养菩萨【2028x3205】【超大图】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

3.4北魏-248窟-人字坡:西坡飞天1【2440x2421】【超大图】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下图也是同样看法▼)

3.4北魏-248窟-人字坡:西坡飞天2【2436x2359】【超大图】

(将图放大后能看到:飞天颈部、腕部的配饰,仍闪闪发光)

3.4北魏-248窟-人字坡:西坡飞天3【2228x3227】【超大图】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

飞天之下各绘有一朵莲花,莲花形式各异:有的是莲瓣下垂的仰莲(见下图图案);莲花之下,一边是忍冬纹,一边是荷叶状的“天莲花”,天莲花是佛教中一种神奇之花。

3.4北魏-248窟-人字坡:西坡飞天图案【临摹】出自:《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p96

3.4北魏-248窟-人字坡:西坡飞天形象

上图赏析:

画在人字坡椽间的莲花飞天图案中,飞天为中原形象,面庞清秀,发髻高耸,双手合十,身形修长,长裙裹足,巾带上扬,飞行于莲花之上。飞天以刚劲有力的铁线描法【注释】勾勒定形。

【注释:“铁线描”释义】

铁线描是西域传来的绘画技法,被用于壁画上最后一次确定轮廓的线描。

【延伸阅读】北朝时期的一些绘画特色

(1)线描与色彩

线描是中国绘画的基本艺术语言,也是敦煌壁画造型的主要手段。敦煌北朝壁画通常先作起稿线,然后上色,最后还要画一道定型线, 这是传神的关键,所以也叫提神线。 早期壁画中多用铁线描, 这是西域传来的手法,线条较细,但表现出强烈的力量,即所谓“曲铁盘丝” 的特点。

西域式的画法还在于注重晕染, 通过细腻的晕染来造成立体感, 表现肌肤的细微变化。 这种晕染法通常沿轮廓线向内染,边沿部分颜色较深,高光部分颜色浅。 在鼻梁、眉棱、脸颊等部位往往先施白色,再以肉色相晕染,形成明暗关系。 由于褪色和变色的原因, 北朝时期大部分绘画中,晕染的过渡关系变得模糊,变成了粗黑的线条,给人以粗犷的印象。 而脸部往往高光部分的白色却留下来了,鼻梁和眉棱的三处白点像一个小字,有人把它称作“小字脸”,其实当时并非如此, 我们从第275窟【275窟内容,见文末链接】、263窟等洞窟部分颜色没有变化的壁画中可以看出绘画之初的面貌。这种西域式的佛像表现手法是北朝时期壁画的主流。中国汉以来的绘画注重线描, 但与西域式的线描不同。 西域式的画法可以说线描是为形象服务的, 只要造型能够成立, 线描本身并不重要, 所以,比起线描来, 晕染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2)飞天形貌

以下三段摘录自:《解读敦煌●飞翔的精灵》(有所删节)。

北魏时期飞天数量增多,所画的范围也扩大了,不仅画在窟顶平棋格、故事画、佛龛上面,还画在说法图、佛龛内两侧。北魏时期的飞天,总体看来,西域风格是主流,以粗犷、夸张、变形、装饰性为主要特征。但具体形象上已发生了变化,逐渐流露出中原之风。

北魏早期的飞天仍具有龟兹甚至印度的风格,无论在造型还是在技法上,都与北凉时期接近。飞天造型健壮,有浓厚西域画风,原有晕染痕迹,经氧化退变成为头、眼、臂、腹均留成大小不等的黑圈,而且动作比较僵硬,无飞动感,但却往往令人产生怀古之感。

中晚期则发生变化,表现出中原画风的影响。其原因一是受到内地壁画向西流传的影响,二是承继河西魏晋墓葬壁画的绘画特点。在嘉峪关出土的壁画中所画的天人、羽人与北魏晚期的飞天,有许多相似之处。飞天的脸型已由椭圆转为长条而丰满,眉平、眼秀、鼻丰、嘴小,五官匀称协调。身材比例逐渐修长,有的腿部相当于腰身的两倍。上着长袖小袄,下着内地花裙,飘带、裙边为“牙旗形”,巾带对称如翼,有明显的中原人物画特征。飞翔的姿态也多种多样,有的横游太空,有的振臂腾飞,气度豪迈大方,势如翔云飞鹤,但仍显僵化拘束。飞天起落处,朵朵香花飘落,颇有“天花乱坠满虚空”的诗意。

下图:窟顶平綦图案

平綦方井内的边饰纹样有几何纹、忍冬纹、龟甲忍冬套联纹、散点小花纹等。方井四角分别绘莲花和摩尼宝火焰纹。

4.1北魏-248窟窟顶-平綦1【2356x1509】【超大图】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下图也是同样看法▼)

4.1北魏-248窟窟顶-平綦1【2424x1425】【超大图】

上图下边中间的这条边饰,叫做“五瓣花形藤蔓忍冬纹”,在此时期的纹样中比较少见。

下图最左边这条边饰(即上图左上角边饰),叫做“龟甲忍冬套联连续纹”——是一长八边形,形状近似龟甲,与两条一分一合的波状点线相套叠,内画忍冬纹。

5.1北魏-248窟-装饰图案1【1393x690】

北魏-248窟-人字坡:装饰图案2【969x1600】

上图左边边饰:忍冬纹;

右边边饰:缠枝花草纹——缠枝上附有长叶,形似回卷的波浪,枝头生有花托、花蕊。两只缠枝分叉处,以层层弧形点线,又画出一花,形似展开的折扇。

下图就是:“缠枝花草纹边饰”的临摹图案

(原图标明是整理自432窟里的边饰纹样,但与248窟里此处纹样十分相似)

西魏-432窟-边饰图案【常沙娜整理】,2000-2004年,7.5x32cm,纸本 画稿

【本文图片与文字解说,部分参考资料:】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01.敦煌北凉.北魏》(段文杰,樊锦诗主编;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

北京服装学院2014特色资源库-丝绸之路的美术之旅河西段(里面的敦煌专题资料)

------------------------------------------------------------------------------------------------------

【延伸阅读】

【北朝时期,有代表性的几窟:】

【敦煌石窟】北凉-275窟:敦煌最早的故事——求法之苦、离俗之缘【高清大图】

【敦煌石窟】北魏-254窟【1】全景概貌:中心塔柱,上下四方【高清大图】

【敦煌石窟】北魏-257窟【1】窟内概貌,绘塑一览【高清大图】

说明:本系列连载——【敦煌石窟】(各朝代、各窟的详细图文,高清大图),

▼所有连载文章,目录索引:

【敦煌石窟】连载,目录索引(可链接到每一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