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荐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莫高窟出自余秋雨的散文集 每月荐读

每月荐读

2024-07-16 04: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是一本有关中国美学的书,它深入浅出,用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来描述中国深沉的文化,以及抒发自我的情感。在《文化苦旅》中,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人足迹,体会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历程。这些文章,是游记,更是中国文化史。

佳句欣赏

1、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

2、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3、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

4、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5、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6、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

7、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8、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

9、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

阅读感悟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余秋雨先生依仗深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跟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那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下一篇又一篇文章。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很多人都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内涵,而作者运其妙笔,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上前去。终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任由手中那串把守千年敦煌的钥匙流落在外人之手,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眼睁睁看着那一马车又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洞窟之所以还能引起大家的注目,不只因它炫丽的外表,还因它深层的蕴藏。

广袤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化,有如一朵朵绽放的奇葩,包容和开放的海派文化,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浓郁思乡的华人文化……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我只能用心去细细体味。

供稿:教学研究中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