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莉莉丝米哈游offer对比 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

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

2023-08-18 08: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两个重大倡议,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此后,“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诸多喜人的成果,飞驰的列车与货轮续写着昔日声声驼铃的传奇。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民心相通,加深理解和认同,《中国国家历史》特邀请马建春教授参与访谈,形成此文,共话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

马建春,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史学》主编,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丝绸之路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中东商旅研究”首席专家。1999 年获选省级“高等学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教育部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及省、市社科项目9 项;出版著作6 部,与人合撰著作6 部,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 余篇;曾获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数项奖励。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外关系史和民族史。

500

马建春教授

《中国国家历史》(以下简称“《中》”):马教授,您好!很高兴您接受《中国国家历史》的专访。我国政府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谈到丝绸之路,我们一般认为它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您对“丝绸之路”一词的命名是如何理解的?

马建春(以下简称“马”):“丝绸之路”一词的出现,与前来中国进行学术考察的西方学者有关,它首先由晚清来华的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1877 年在其《中国》(第一卷)一书中提出。此后这一概念在西方汉学界获得认可,渐渐地亦被中国学者所接受和运用。同时,丝绸之路国内外有不同的称谓,陆上尽管一些路段尚有“麝香之路”“玉石之路”之别称,但通称“丝绸之路”少有异议。而海上就有诸多叫法,如“陶瓷之路”“香料之路”“白银之路”“茶叶之路”等,都是根据古代海上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物品加以命名的。

自唐宋以来海上贸易以陶瓷为大宗,这是因为陶瓷产品以海运方式运输较为安全,故有人亦以“陶瓷之路”称“海上丝绸之路”;至清初,海上输出以茶叶为主,又有称为“茶叶之路”的;一些国外学者依据历史上输入东方之主要物品——香料、白银,而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香料之路”或“白银之路”。但丝绸之路之名仍是对古代海上东西方通道最早的称谓,因丝绸之路一名于学界出现后,一些学者以为古代丝绸不仅经由陆道运往西方,也通过海上航路。法国汉学家沙畹因此在其所著《西突厥史料》中提出,“丝路有海陆两道”。之后日本学者三杉隆敏以此为名,于1967 年出版了《探索海上的丝绸之路》一书,香港学者饶宗颐先生亦以“海上丝绸之路”之名进行相关学术研究,学界遂相沿成习,多用此称。

我们一般讲陆上丝绸之路,主要指的是由古代长安穿越中亚通向地中海东岸中东地区,经过沙漠和绿洲的商道。有学者也把欧亚内陆草原通道称为“丝绸之路”,亦即丝绸之路草原道。所以,作为陆上交通的丝绸之路比较复杂,学界基本把它分成东段、中段和西段,亦有以秦陇道、东段、中段和西段划分的。仅中国境内由长安到狭义上的西域,即今天新疆的商道,就有所谓的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丝绸之路进入中亚后,线路更为复杂,且常因政治格局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当然,古代中国丝绸输出的通道很多,不限于以上所提到的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中印缅道是从中国西南经缅甸通往印度的道路,国内文献称之为“蜀身毒道”。汉唐时期南亚诸国与中国交往常行此道,而丝绸无疑是这一贸易通道上的大宗商品,学者因此也称其为“西南丝绸之路”。今有学者甚至将“唐蕃古道”等由内地经西藏、尼泊尔至印度的通道,称为“高原丝绸之路”。另外,许多涉及中西方古代交通的道路,国内外叫法不一。国内文献多以代表性地域命名,如汉朝的“蜀身毒道”“罽宾乌弋山离道”,南北朝时的“吐谷浑道”,唐朝的“安西入回鹘道”“安南通天竺道”“广州通海夷道”等。而国外则按照商人所走道路,描述其起止地及所经地域,因时代差异、路线变化,其所记线路、名称多有不同。从9 世纪阿拉伯人伊本·胡尔达兹比的《道里邦国志》及14 世纪意大利人裴哥罗梯的《通商指南》中即可看到这一特点。

500

 

总之,丝绸之路这一命名由中国输出丝绸而得名。丝绸质轻,方便运输,不易损坏,陆上东西方贸易商品基本以丝绸为主,而且丝织品是广大西域地区最受欢迎的商品之一;海上通道也因丝绸在古代中外贸易中长期具有重要地位,加之丝绸之路名称本身又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深刻的内涵,丝绸之路之称乃得到学界及国内外不同层面人们的广泛认可。

《中》:丝绸之路的贸易过程具体是什么样的呢?

马:一般认为,丝绸之路是汉武帝时由张骞凿空开始的。其实自丝织业在中国兴起,中国就有了与域外的交易。《穆天子传》讲周穆王西巡,曾自“群玉之山”西至“西王母之邦”的中亚地区,并给当地人带去了丝绸等礼物。20 世纪70 年代,在吐鲁番盆地西缘阿拉沟东口地段发掘出一批古代墓葬。其中第28 号墓葬经测定距今2620 年左右,亦即春秋时期。墓中出土有1 件凤鸟纹刺绣,考古专家认为它应是产自中原的物品。这些文献及考古发现表明,中国内地与西域地区居民很早就已发生联系。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先秦时期,东西方间已有经济交往,而且不乏规模,但不容置疑,由国家有意识地提倡和有效地组织推行,并形成行之有序的交流形式,始于汉朝。从这一层面看,张骞通西域,无疑具有凿空的意义。亦即自张骞通西域始,中国与西域间的经济交往逐步由原来的民间自由贸易往来,发展为由官方主导的对外商业行为。自此以后,以中央王朝为核心与域外的朝贡贸易乃成为中外经济交往的主流。

丝绸之路古代陆海贸易多表现为转口贸易,无论陆地,还是海上,都不常是一通到底的,短途转口贸易占有较大的比例。汉朝最早输入罗马的丝织品,就是由中国经中亚大夏,再通过安息(波斯)转运过去的。西方文献中常提到的帕提亚,指位于伊朗高原的安息。汉使甘英曾至其地,欲与大秦(罗马)通贸易,但被安息人误导,其时波斯商人基本控制了东西方转口贸易。汉朝以后,中亚善经商的粟特人亦未能越过波斯地界,将丝绸等商品输往西方,欧洲史籍中就少有关于他们的记载。广东阳江“南海一号”的发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发现。“南海一号”所载商品以瓷器为主,但其档次不高,目前学者多以为它应该是短途输往东南亚地区的商品。数十年来,南海海域多有古沉船发现,由其船舶规模、载运商品看,多数属短途航运。

转口贸易使得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出现一个个商业节点,这些节点似星罗棋布遍置于丝绸之路通道,带动了这一商业线路的繁荣。陆上丝绸之路的节点一般处于绿洲地区商业发达的城市,如西出新疆后的赫拉特、撒马尔罕、布哈拉、木鹿、阿蛮、亦思弗罕、失剌思、帖别思、阿勒颇、天方等,都是丝绸之路陆地重要的商业节点。而海上自东向西从早期的日南、三佛齐、爪哇、黄支、巴士拉、尸罗夫、瓮蛮等港口,到后来的渤泥、满剌加、苏禄、南渤利、苏门答腊、哑鲁、榜葛剌、锡兰、柯枝、古里、溜山、忽鲁谟斯、乞力麻儿、沙里湾泥、剌撒、祖法儿、阿丹等口岸,货物一站站接运转口,使得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中转特征更加突出。而各国以港口为中心又形成了各自的贸易线路与网络,他们将需要的海舶商品运上岸,又把自己的方物特产送上船,乃联动了整个南海、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商业网点。所以,无论海上还是陆地,丝绸之路多以这种形式进行贸易传输。虽然转口贸易利润可能不大,但风险相应小一些,贸易也更为稳妥。

500

南海一号博物馆所藏的青影碗

尽管如此,古代长途贸易运输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中依然据有重要地位。早在东汉,马其顿巨商梅斯就曾派商团由希腊半岛,经安息、大夏至中国洛阳,贩运大批丝绸等商品回国。阿拉伯帝国兴起后,由阿拉伯半岛、波斯湾经印度洋、南海到中国广州、福州、扬州等港口的海上直线贸易也得以开通。伊朗、土耳其、伊拉克、埃及等中东各国传世遗存的中国历朝瓷器,都非常精美,它们都应是长途贸易的产物。因为长途贩运的物品一定是最好的、最贵重的,只有这样才能卖出最好的价钱,获得最大的利润。由于陆地长途贸易路多险阻,而海上亦因季风与洋流的影响费时费力,能参与此类经营的商旅多是颇具实力的巨商与官商。

《中》:在中国古代,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会不会与鼓励对外贸易发生冲突?

马:作为传统上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国家,自汉朝以来,“农本商末”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基本思想观念,并由此形成了历代王朝于国内实施“重农抑商”的治政理念。但与此同时,由政府管控的与域外的贸易交往,即“朝贡”贸易、“互市”贸易,也是历代王朝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国策,在古代经济社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两者的内、外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其政策实施的动机也有很大的不同。其实,“重农抑商”与“朝贡”“互市”贸易在古代社会长期并行不悖地获得了推行和实施,它们之间并不会发生冲突。明清时期出于政治、军防等目的,曾一度有“绝贡”“禁海”政策的出台,但它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是短暂的,而且不占主导地位。

未完待续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