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首批广东省高水平中医药学院建设,暨大中医学院将有新动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药学技能大赛视频 入选首批广东省高水平中医药学院建设,暨大中医学院将有新动作

入选首批广东省高水平中医药学院建设,暨大中医学院将有新动作

#入选首批广东省高水平中医药学院建设,暨大中医学院将有新动作|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日前,广东省教育厅公布首批广东省高水平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中医药学院建设名单。其中,暨南大学中医学院入选高水平中医药学院重点建设学院。

暨大中医学院将如何建设高水平?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南方+记者专访了院长陈家旭。

港澳台侨学生占比达70%

南方+:暨南大学中医学院人才培养现状和成果如何?

陈家旭:暨南大学中医学院成立于2016年9月,其前身是医学院的中医学系,现有教职员工70人,在校学生741人。拥有知名的中医学教育、科研、临床方面的专家。

中医学院成立以来,引进高层次人才共30人,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2人。学院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情志致病”理论的生物医学基础研究,被评为中华中医药学会“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中医学院拥有中西医结合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中西医结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中医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05年中医学专业被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认可为符合中医执业资格试要求,2009年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2015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中医学本科专业建设点。

暨大中医学院举行中医临床技能大赛。

暨大中医学院举行中医临床技能大赛。

南方+:暨南大学是华侨最高学府,中医学院培养了不少港澳台侨中医药人才。

陈家旭:是的。暨南大学中医学专业是港澳台学生最受欢迎专业之一,港澳台侨学生占比高达70%,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参加香港地区执业中医资格考试,通过率居国内首位。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积极构建“三全育人”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港澳台侨学生文化与实践育人“千百十培养工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境内与境外学生分流教学、分类培养,创新教学方法。

中医学院中医针灸培训中心,是暨南大学对外学术交流和服务的机构,已培训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日本、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瑞士、阿根廷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生、中医针灸推拿师上万人次。通过这一中心,中医学院先后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派出部分教师出国进修并开展科研合作,同时接纳大批国内外和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前来访问交流。

建立科研型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南方+:入选首批广东省高水平中医药学院重点建设学院,将给学院发展带来新机遇。接下来,学院将有哪些新做法、新举措,以实现高水平建设?

陈家旭: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学院,是广东省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好高水平建设。

一是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贯彻暨南大学“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依托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着力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打造高水平本科教育,着力推进早跟师、早临床、师承教育、专业课小班教学。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依托科研平台,促进学生从本科起进入课题、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

同时,构建多元化的优质生源选拔体系,完善优质生源吸引计划,推进“5+3”一体化培养(8年制)、中医创新精尖人才培养(9年制),深化“2+3”硕博连读创新人才培养、优秀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等培养项目,建立科研型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推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战略,鼓励研究生期间出国访学、课程交换及学术交流等学术活动,培养一批具备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

暨大中医学院举行中医临床技能大赛。

暨大中医学院举行中医临床技能大赛。

二是构建全方位中医药研究体系。在院士、国家杰青、学科带头人带领下,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药复杂体系研究以及科研转化为目标,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形成“基础、临床、转化、开发”的研究体系。针对复方“卡脖子”难题,发挥基础研究优势,建立与附属医院、药企联合的“方—证—药—效”研究队伍,以经典名方、临床验方为着力点,联合开发,加快成果转化。

同时,我们要全面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利用综合大学学科优势资源,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启动交叉学科研究,以中药开发转化与技术应用为主线,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为支撑,以中医药为核心,聚焦重大前沿科学难题,联合理、工、社科研究机构,组建学科交叉的高水平队伍。

三是打造中医药高水平教学师资队伍。我们将以实验实训中心、中医临床技能中心、中医针灸培训中心、中药标本馆等教学场所为基础,持续改进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广东省中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药炮制学”“中医针灸学”“中医临床基础”等教学团队,提升中医教学能力。同时,围绕国家中医学一流专业建设目标,健全“柔性引进”机制,精确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引培结合,设立不同类型的培训专项,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

四是开展中医药社会服务。我们将加强对外合作,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继续推进与澳门中医药学会的中医持续专业发展(CPD)培训项目合作,为澳门培养中医药人才;与新加坡HEAD基金会合作继续推进推拿治疗慢性腰痛的国际化合作项目;推进暨南大学日本学院中医专业的培训招生工作;继续推进教育部“一带一路”项目,推动构建中东欧国家“三位一体”中医药文化传播格局。同时,服务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发挥智库作用,在主持《广东省中医药条例》修订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广东省中医药条例》的实施,为服务中医药强省和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发挥智库作用。

五是开展中医药国际合作。贯彻落实我校“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将侨校中医药人才培育目标和侨校中医药学科建设愿景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一带一路”倡议中,深入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快暨南大学正式获批共建阿根廷科尔多瓦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中医学的布局,加快暨南大学日本学院中医专业建设,并与其他地区如南非罗德斯大学建立中医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国际教育培训基地”等多地区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

2017年,中医方证学术研讨会举行。

2017年,中医方证学术研讨会举行。

创建多元协同、学科交叉的教学系统

南方+: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近年来,中医药发展迎来新机遇,人才培养、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如何回应时代课题?

陈家旭:当前,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契机,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中医药守正创新,是每一位中医人的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我们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方面要做好几项工作。

一是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侨校特色中医药高等教育示范高地,培养坚定拥护“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主动担当中外交流文化使者的港澳台侨学生。

二是聚焦教师发展能力,建成以院士、国医大师、岐黄学者、全国名中医领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升中医思维能力和师资队伍教学水平;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中医药主干专业,把中医药经典能力培养作为重点,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培养。

三是依托暨南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坚持中医药理论创新,发挥暨南大学多学科优势,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关键技术、经典名方二次开发、中药新药研发等创新平台,建成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及高质量科研成果转化中心;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推动试点开展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四是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发展,建设中医药文化体验与传播中心,打造中华优秀文化示范窗口;推进暨南大学日本学院中医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及教育培训。

广州市中医方证重点实验室启动仪式。

广州市中医方证重点实验室启动仪式。

南方+:当前,我国正推进新医科建设,中医药学科需要如何建设?

陈家旭:我认为,中医药学科在新医科建设过程中,需要整合人文学科、生物医药、信息科学等优势科学资源,坚持学科交叉与多维协同,以新医科引领中医药教育创新发展。需要创建多元协同,学科交叉的教学系统,解决新医科背景下专业教学系统封闭和全周期培养路径不畅的问题。

当前,中医药教育还存在一些短板。

在人才师资队伍方面,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有待进一步优化,中医类专业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引进难,中医学研究生科学学位招生名额少;中医学本科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存在老化现象,迫切需要解决教师队伍的老龄化现象;中医类专业背景的教师职称晋升难,现有的人才引进与评价标准未能充分体现中医药学科特点;在国家一流中医学专业建设方面,还缺少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科研成果等方面。

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学生的人文素质弱、中医思维弱、中医临床基本诊疗技术弱、科研方法弱等短板。

针对以上短板,要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突破。

学好中医一是要具有文、史、医、哲四方面基本素质,二是要经历继承、验证、质疑、创新四个基本阶段,三是要运用读经典、背经典、跟名师、多临床四种方法。

学好中医学,首先要重视读好中医药经典、理解其原旨,需要具有优秀的人文素质和中医的思维,具有通晓中医发展史、中医西医发展比较史;需要通过跟名师、早临床多临床来进行验证,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过临床反复实践验证,提出疑问和思考,然后重温经典,从中得到新的升华,做到“温故而知新”。

同时,创新是中医药学发展的不竭动力,科研方法是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我们中医药人传承创新的使命。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我们将需要坚定中医药的理论自信、疗效自信、科学自信、哲学自信、文化自信,为建设具有侨校特色的广东省高水平中医学院而团结奋斗。

【记者】马立敏

【通讯员】苏运生

编辑 伍青 张志超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打开南方+阅读全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