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荣格,你测什么MBTI!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荣格的心理类型是什么 不了解荣格,你测什么MBTI!

不了解荣格,你测什么MBTI!

2024-04-09 19: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关于人的自我,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

自我是怎么发展的?

它以什么样的方式或功能适应环境,这些功能存在个体差异吗?

自我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荣格给出了他的答案——自我的发展得益于“碰撞”,也就是冲突、麻烦、悲伤与苦难。这是因为每一次碰撞(前提是强度不要过大)都是对个人作为一个独立实体的强化,孩童在应对环境挑战的过程中会逐渐看到自己的内在意志并获得自主性,他们的自我也就成长了。这种观点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积极看待挫折的方式,也印证了现代教育心理学中一个广受认可的结论:过度的保护不利于儿童发展。

碰撞是必要的,但自我与环境碰撞的方式却存在个体差异。在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中,他提炼出了两种生活态度(内倾、外倾)和四种心理功能,包括两种感知功能(感觉--直觉,代指偏好感知事实与细节还是感知整体与可能性)和两种判断功能(思维--情感,代指偏好逻辑还是偏好感情)。这样一来一共产生了三个维度,每个人在每一维度上都位于其中一端,如此组合便能将人分为八个类型。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八个类型,我们可以参考下面这张图。

图片来源:https://gudeiary.com/2021/05/14/mbti-personality-types-decoding-your-true-cognitive-functions/ | 侵删

至于它们与MBTI间的对应,则可以参考下图。例如,对于INTP来说,Ti就是他们的主导功能。

图片来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Myers%E2%80%93Briggs_Type_Indicator

尽管态度和适应功能本无优劣之分,不同的文化对它们却可能是有所偏好的,而这会引发种种问题:例如,一个内倾的人如果出生于偏好外倾态度的文化中,他就不得不花费相当的精力发展外倾态度来适应社会,这对他本人而言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从这个角度看,承认并赞赏类型差异,创造多元的文化环境是十分有必要的。

至于第三个问题,荣格认为,自我的自由受到无意识内容的限制。至此,心灵的地图已经展开到了无意识部分。无意识是什么,又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旅程继续。

潜入无意识之海——个人无意识与情结

如果将心灵比作海,那么,“无意识”便是水面以下的部分。如果进行进一步划分,浅海部分是“个人无意识”,与个人经验相联系;深海和洋底是“集体无意识”,不属于某个人而属于全人类。

个人潜意识通常以“情结”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概念可能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我们常常会看到“某人有自卑情结/权力情结/俄狄浦斯情结”这种说法,它们一般是在说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被某个主题强烈地占据了。在荣格的定义中,“情结”指“引发意识扰动的无意识内容”。一旦某种情结被触发,人们便很容易感到情绪激动,甚至做出非理性的反应,往往事后才会有所觉悟。

情结是如何形成的?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创伤,物质的匮乏、战争和灾难的经历以及求学或求职的压力都可能使人们产生某些情结,而当这些情节“拥有”了我们,自我的自由就会被限制。此外,荣格还发现,家庭成员之间的情结结构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这似乎也表明,家庭以及早期经历会对我们的无意识产生很大影响。

(图源网络,侵删)

心灵的洋底——集体无意识

从个人无意识继续向下深潜,我们便随荣格触碰到了心灵的最底层——“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荣格理论最具原创性的部分,也是他所绘制的地图中,人类心灵最远的边界。

在他的研究中,荣格发现不同文化的习俗、宗教和神话中总存在一些共通的元素(比如慈母、英雄);他本人以及病人们的梦境与幻想也往往能呈现出一些普遍的结构。这让他猜测,人们心灵的底层是相通的,不属于某一个体而属于全人类。这一层面被命名为“集体无意识”。

那么,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以什么样的形式储存?对于这一问题,荣格提出了“原型”的概念。原型可以理解为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情感模式,每个人自出生起就拥有它们。荣格描述的原型有很多种,有些是比较具象的符号——如“母亲原型”,代表慈爱、奉献与养育;或“恶魔原型”,代表残忍与邪恶。另一些则相对抽象,比如“人格面具”与“阴影”、“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等。受限于篇幅,本文只会展开介绍人格面具与阴影两种原型。

简单来说,“人格面具”是人们用来应对社会规范和文化要求的“公开人格”。它能帮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受到认可,但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则会导致真实自我的牺牲,也就是我们常常能看到的“面具戴久了会长在脸上”。与人格面具相对的是阴影,代表人格中不光彩、至少不被社会接受的部分。正如有光照的地方必然留有影子一样,阴影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存在的,甚至是许多原始生命力与创造力的源泉;不过受到社会称许的影响,它通常会被个体压抑或否认。

举个例子:近几个月广受讨论的“职场人设”就可以理解成一种人格面具。为了适应工作环境,不少人会给自己立下“人设”,或表现出外向张扬以获得更多机会与认可,或表现出“不好欺负”以避免不公正的待遇。与此同时,真实自我中与人设不匹配的地方——可以理解为“阴影”——则被压抑下了。这种做法一方面固然为日常工作的进行提供了不少便利,但两者之间的割裂与频繁切换却难免令人疲惫不堪。“如何平衡职场人设与真实自我”,于是成为了热门的话题。

荣格对此的解答最可能是,“要尝试整合职场人设(人格面具)与真实自我(阴影)”。整合意味着接纳不属于人格面具的部分;只有将固有的暗面理解并接受为自己的一部分,我们才能达成真正的完整。而这恰恰指向荣格理论中,心理发展的首要任务——“自性化”。

(图源网络,侵删)

驶向更广阔的海域——自性的实现

对荣格来说,“自性”是超越性的,而“实现自性”则可以被视为人生的意义。后者的过程又称“自性化(Individuation)”,他将其定义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个体”。自性的实现,需要将人格的各个部分协调起来,达成整合与统一。

如何协调?答案在于探索体验心灵中无意识的部分。发现自己所拥有的情结、意识到被压抑的阴影并将其与人格面具整合都是自性化的一部分。这也意味着,为了变得完整,我们需要发现并吸纳原以为“不属于我”的部分。

回到开头提到的MBTI测试。不少研究者认为,简单粗糙的分类会使人们“自我标签化”,因对自己的标签深信不疑而难以去接触另一面。这其实是有悖于“自性化”要求的。这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发:面对测试结果,将自己固守在某个类型中并非真正的“认识自我”,尝试了解和发展另一端或许才最有利于人格的成熟。

以上的文字以浅陋的理解点出了荣格心灵地图中几处重要的地标,真实的地图还要广袤、丰富、精彩许多。如果您对荣格的理论感兴趣、希望进行自我探索或是一名喜欢哲学、宗教和神秘学的心理学爱好者,《荣格的心灵地图》将是一本理想的入门之作。

专栏君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国际心理分析学会前任主席、荣格学派心理分析师莫瑞·斯坦以对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研究为经,以坚实的原典资料佐证为纬,由表及里地介绍了荣格绘制自我-意识、情结理论、力比多理论、本能和集体无意识、人格面具与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自性、自性化、共时性等理论的经验基础和时代背景的过程。与此同时,莫瑞·斯坦将荣格晚年写的论文与其思想发展的背景结合起来,完美再现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思想和其诸多作品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连贯性。让我们在参透荣格深邃而实用的智慧中,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

对于那些想知道荣格说了什么,又还未找到合适途径走近荣格思想精髓的人来说,本书非常适合作为入门读物。

赠书活动

你怎么看待荣格关于人性的理解?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吧,截至2024年2月28日(周三)中午12:00,大学堂编辑部会在留言点赞数最高的前8条评论中,选出最棒的3条评论,每位评论者可以获赠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提供的《荣格的心灵地图》一书。

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斯坦, 傅宗梅, 傅宗梅. (2023). 荣格的心灵地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芳. (2023). 我们何以不同 人格心理学40讲. 北京日报出版社.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ungian_cognitive_functions

作者 | 粉团子

编辑 | 一分钟

美编 | N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夸夸群 | 熬夜 | 手机 | AA制 | 杠精 | 学婊

欲擒故纵 | NTR| 男子汉 | 择偶 | 分手

心理绘画 | 心理人 | MBTI | 心理咨询

家暴| 出柜 | 吵架| 童年 | 生育

同性恋 | 抑郁症 | 性教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