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文本解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草船借箭课文讲解1 《草船借箭》文本解读

《草船借箭》文本解读

2024-07-10 10: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祝蕾蕾

内容摘要:文本解读近年来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热点,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之一,对教师来说,对课文进行文本解读有很强的必要性。编者在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新设置了古典名著单元“走近中国古典名著”,这是编排上的一个创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草船借箭》节选自《三国演义》,但与原著不同的是,它是特意以现代白话文的形式改写的版本,其目的是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走近古典名著。本文通过对《草船借箭》的编排意图、教材内容进行文本研读,品味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希望为教师后续的教学设计打下基础。

关键词:文本解读 古典名著 借箭 神机妙算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言:“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坎’,要陪伴语文教师一辈子。语文教师要立得起来,就必须跨过这道坎,这非常不容易。”文本解读为何会如此重要,到底有什么重要的价值,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文本解读,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文本解读”热的产生背景及其价值

文本解读近年来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热点,在中国知网(CNKI)以“文本解读”为题目进行文献统计发现,自2000年开始,文本解读的相关文献量从最初的每年几篇,十几篇,到近两年每年急剧增到到近两百篇。且这些文章除了少数的属于文艺、戏剧领域之外,绝大多数同语文教学相关。

那么,何以“文本解读”热成为当今语文教学领域的一个趋势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当代教育尊重学生的自由个性和独特价值,将个性、主体性与创造性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使得学生的权利和声音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得以体现;第二,是对新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泛人文”“轻文本”语文教学的一种反拨;第三,国外大量的新鲜理论如接受美学、阐释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传播到中国并不断发展,为文本的深入解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1]

“文本解读”热的产生,除了受到时代背景影响的必然趋势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文本解读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文本解读是人文素养教育的基本手段,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其次,文本解读是阅读技能训练的方式,通过文本解读,不仅能锻炼教师和学生信息提取的能力,还能更进一步提升想象、联想、比较、鉴赏、评价等高级阅读能力;在此,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文准确、深刻、合宜的文本解读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最后,文学解读让师生在体验、反思中反观自我、认识自我,汲取文学经典中的丰富内容,成为一个优雅、高尚的人。[2]

二.文本解读理论的三种范式

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文本解读理论范式可以分为三种,我国学者龙协涛将其表述为:以作者的创作为理解作品根本依据的“作者中心论”;以文本自身的语言结构为理解文本意义的根本依据的“文本中心论”;以读者的阅读、反应、创造性理解为意义生成的源泉的“读者中心论”[3]。三种范式各有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作者中心论”的前提是作品能够反映作者的思想情感,然倘若对文本产生的文化背景了解不够透彻,则很难百分之百恢复作者的原意,且“文如其人”也只是一个理想状态。“文本中心论”虽然关注到了文本的结构形式、语言表达等方面,但却切断了文本与外界的联系,难以挖掘文本表达的深层涵义。“读者中心论”立足于读者的角度,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就是对文本的一个再创造过程,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文本有不同的理解,过分强调读者的主体性,甚至让读者凌驾于文本之上,脱离文本本身的涵义,这也也是不行的。

因此,我们倡导多元的文本解读观,在三种理论的共同作用下,从多种视角全方位地对文本进行解读。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以普通读者的身份进行解读,其次,学生是我们的教授对象,我们应基于他们的立场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最后,我们更应以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进行品读、发现甚至创造,寻找合理的教学方式,这也是其他人员无法替代的角色。

三.《草船借箭》文本解读

在了解了文本解读的相关理念之后,接下来将选取一篇课文对其进行解读。古典名著的相关课文一直以来被设置在小学语文课文的高段,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古典名著的接触,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阅读的兴趣。在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编者新设置了古典名著单元“走近中国古典名著”,这是编排上的一个创新,并且在课文后面还增设了阅读链接及资料袋等助学支架,意在帮助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对比阅读,扩大阅读视野,引导学生逐步走近古典名著。熟悉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能否对教材进行准确、深入的解读,关系到是否能设计出一堂好课。《草船借箭》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语言虽然朴实,但却蕴含着无穷的奥妙,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本文通过对《草船借箭》文本的研读,品味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希望为教师如何进行文本解读提供参考。

(一)编排意图

《草船借箭》節选自《三国演义》,但是与原著不同的是,它是以现代文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这篇课文是古典名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由于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集中安排古典名著的学习,学生理解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对三国演义的相关历史背景比较陌生,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人物关系也较为复杂,如若将原文直接呈现给学生,深奥复杂的词句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感,从而在面对古代名著时会产生消极情绪,这将不利于后期中学阶段深层次同类文章的学习。古典名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编者增设这一单元的目的之所在。节选改编版本的《草船借箭》并非平淡无奇,“精彩的‘节选’,绝不是单纯的什么‘技术处理’。而是教科书编辑家的‘二度创作’,是把优秀长篇巨制中的精华转化为语文教科书中供学生研读的高度浓缩的养料,这无异于披沙沥金”[4]。例如,在“阅读链接”中“已放回二十余里”,其实原著中的“余”字是这个“馀”,但是若是放了原著中的“馀”字,或许会对学生造成负担,因为这个字对于学生来说属于生僻字,且并不在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之内,而“余”字在字义上通“馀”,又是现在通用的汉字,学生也较为熟悉,因此用“余”来替换“馀”,编者是经过全方位的考量的,改编后的文章从难度和内容上也比较符合五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接受程度。再者,课文后面阅读链接也加上了原文作为辅助,在理解了人物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古文和现代文,感受古典文学名著的语言特点,使学生能够逐步从现代文向古典小说的阅读过渡,有利于为后面三篇课文的学习做铺垫。

(二)教材内容解读

东汉末年,曹操率军攻打孙权,孙权遂和刘备联合抗曹,“草船借箭”的故事便发生在此背景下。周瑜因为诸葛亮的才干妒忌他,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天造好十万支箭,打算陷害他,诸葛亮识破周瑜的阴谋,将计就计,将时间缩短到三天,并立下军令状;三天后诸葛亮巧借天时地利人向曹操“借箭”,完成任务,周瑜输得心服口服,自叹不如。

全文结构清晰严谨,围绕“借箭”这一主线,按照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展开叙述。课文开头先介绍了事情发生的起因:周瑜因为诸葛亮的才干妒忌他,以“军中缺箭”为由要求他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想借这个不可能完成但诸葛亮又不能推却的任务来给他定罪,然而却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承诺只要三天便可以造好十万支箭。紧接着是草船借箭前的准备: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条船,要求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两侧用青布幔子遮挡起来,要一千多个草把子等,并叮嘱鲁肃不能让周瑜知道。接下来草船借箭的经过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最精彩的部分:第三天凌晨,诸葛亮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里,在大雾弥漫时把二十条布满草把子的船用绳索连接起来开往曹军水寨,此时由于江上雾很大,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因此而不敢轻易出兵,只下令让弓弩手朝敌军方向放箭,很快二十条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十万支箭按时交给周瑜,周瑜在知道诸葛亮“借箭”经过后自叹不如。故事情节紧凑,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充满悬念。

课文的一大特色是有很多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通过深入分析这些人物的语言描写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令诸葛亮等人物形象在读者面前变得鲜活起来:

如第二自然段中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诸葛亮既然明知周瑜想要陷害他,他为何不推辞却还把时间缩短为三天,甚至还要不顾自身的性命立下军令状,当时的他是如何想的呢?诚然他能预测到三天后会有大雾,也非常了解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对“借箭”计划已了然于心,很有把握等等,但更重要的是当时三国还未建立,刘备和孙权只是各地的一方霸主,但是曹操率领的魏军已经非常强大,此时曹操率军攻打孙权,只有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才有可能抵抗曹操,保证各自的安危。到曹操那里“借箭”,既可以削弱对方的兵力与士气,又可以增强自己这方的兵力与士气,一举两得。诸葛亮思虑周全,顾全大局,于是将计就计地接受了周瑜指派的任务。紧接着他将“造箭”的天数由十天缩短为三天,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看似平静的话背后却隐藏着诸葛亮的睿智与运筹帷幄。

再比如在第四自然段中,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诸葛亮明知鲁肃是周瑜的手下,却仍然放心地向鲁肃借船,他不仅肯定鲁肃会按照他的要求把船借给他,而且相信鲁肃的为人,不会向周瑜报告他借船的事情。果然鲁肃在后来见了周瑜之后丝毫不提借船的事,这也反映出鲁肃为人忠厚守信,也更加能衬托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人善用。并且,从诸葛亮向鲁肃借船时提的要求可以看出,要用什么样的船,怎样做才能使船借到最多的箭,这一连串迅速的安排其实是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已在心中想好的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诸葛亮想得如此周到、细致和准确,又一次体现出了诸葛亮的“神”和“妙”。难怪周瑜在听到诸葛亮借箭的经过之后,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文中的第七自然段,在诸葛亮下命令之后,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整篇文章都是“诸葛亮说”、“鲁肃说”,唯有此处,却用了鲁肃“吃惊”地说、诸葛亮“笑着”说,用鲁肃震惊的表情烘托诸葛亮的淡定从容,这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在不清楚对方虚实的情况下,他绝不会轻易出兵。因而诸葛亮的笑是自信的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5],值得我们再细细品味。

除了人物的语言描写之外,课文还運用插图、阅读链接等多种支架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如文中配有一幅插图,我们可以看到,江上大雾弥漫,箭如雨下,每条船侧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而船舱内诸葛亮泰然自若,与鲁肃把酒言欢,谈笑风生,感受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插图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课文中的重要情节,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文后的阅读链接,帮助学生搭建了从现代问到原文的桥梁,引导学生感受到古典名著的语言特点,在现代文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原文,减轻了学习古典名著的畏难情绪。

整篇课文围绕“借箭”这一条主线,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既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胆略过人,鲁肃的忠厚守信,又反衬出周瑜的妒贤嫉能,曹操的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文中多处都体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师只有先对课文进行深层解读,细细品味,在深入了解人物特点之后,才能逐步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感受人物惟妙惟肖的内心世界。

经过对《草船借箭》这篇文章的解读,我们可以大体得出文本解读的一种方式。首先是整体感知,对文章的文本体式、内容等有大体上的感受、领会、把握和感悟;其次,把握文章的结构,包括文章的文脉和线索、结构框架等,能够分清文章结构层次,抓住关键句,如在这篇文章中体现了文章的主线即“借箭”;最后一步是进行分层解读,通过对文章中的疑难词句、精彩语句等从不同层次上进行解读,揭示文本的深层涵义,这也是对具体文本的获取、处理和再创造的过程。

古典名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与价值,充满奇幻色彩的《西游记》,描述历史风云变幻的《三国演义》,包含作者人生感悟与智慧的《红楼梦》……这些经典著作“既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道理。古典名著的价值正在于灌溉与培养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灵和新鲜蓬勃的想象力”[6]。对古典名著的解读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教师只有深入地研读教材,才能设计出引人入胜的课程。

参考文献

[1][2]荣维东.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4-6,10-11.

[3]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

[4]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母语教材研究(1):中国百年语文课程教材的演进[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303.

[5]叶赛红.研读文本.设计智慧课堂——《草船借箭》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0(6):9-10.

[6]柳美彤.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科书古典名著单元的解读与教学建议[J].小学语文教与学,2020(5):29-32.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古典名著草船借箭文本解读 项目驱动,让古典名著更具生命力民族文汇(2022年42期)2022-07-13缩写《草船借箭》作文周刊·小学五年级版(2018年10期)2018-04-12草船借箭小天使·三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8期)2017-08-04阅读古典名著在中心校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分析速读·下旬(2017年7期)2017-08-03古典名著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作用魅力中国(2016年37期)2017-05-24论阅读古典名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7年4期)2017-05-18缩写《草船借箭》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2016年17期)2016-12-23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文学教育下半月2022年1期

文学教育下半月的其它文章《红楼梦》的叙事层次及叙事张力电视剧《甄嬛传》中的诗词价值分析姜子牙从历史到神话的人物形象变迁《东西晋演义》与《三国演义》对比研究模因理论下的“凡尔赛”现象论《孔乙己》悲剧性的社会意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