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保护学精品课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草地集锦 草地保护学精品课程

草地保护学精品课程

2023-12-30 09: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

草地保护学

英文名称

Grassland Protection

课程代码

020215

课程类型

专业课

开课学期

第6学期

总 学 时

72

讲课

54

实验(实习)

18

学分

4.5

预修课程

植物学、动物学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草地保护学—草原啮齿动物学、草地昆虫学及牧草病理学》是研究草原鼠害、牧草病害与草地害虫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的科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的具体任务是摸清我国主要草原鼠害、牧草病害和害虫的种类、分布、危害情况和发生发展规律,研究其综合防治的方法。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了解和掌握有关草地病、虫、鼠害的基本知识;草地病、虫、鼠的识别、诊断与鉴定技术和方法;重点掌握草地主要病、虫、鼠害的特点、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科研、教学、生产等提供比较牢固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 掌握牧草病理学、昆虫学和草原啮齿动物学的基本理论及概念;

2. 认识植物传染性病害病原物(重点真菌性病害)、草地昆虫、为害草地啮齿动物的主要种类;

3. 掌握草地昆虫、牧草病害的田间调查方法、标本采集与制作及鉴定技术;

4.认识和掌握牧草常见病害、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原理及方法;

5.掌握草地保护学工作和科研的基本方法与技能,主要有:

(1)野外调查与标本采集的能力;

(2)识别和诊断牧草真菌性及细菌性病害的能力;

(3)了解灭菌及牧草病原菌分离、鉴定技术;

(4)掌握有效积温法则在害虫进行预测预报中的应用;

(5)掌握啮齿动物的分类依据、标准和方法;

(5)利用工具书对草地重要病原、害虫和害鼠的进行正确分类;

(6)了解与防治有关的啮齿动物生态学特点,学会用生态学原理解释啮齿动物现象和问题;

(7)了解常用的鼠害预测预报的预测模型;

(8)掌握灭鼠决策和规划;

(9)掌握草地保护学方面论文的写作方法。

四、课程学时分配的建议

                            教学时数     

课程内容

讲 课

习题课

实验课

小 计

绪论

2

 

 

2

牧草病害的基本概念

3

 

 

3

牧草传染性病害的病原

5

 

 

5

牧草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2

 

 

2

牧草病害的综合防治

4

 

 

4

主要牧草病害及其防治

2

 

 

2

昆虫形态学

4

 

 

4

昆虫生物学

1

 

 

1

昆虫分类学

3

 

 

3

昆虫生态学

2

 

 

2

害虫调查及预测预报

1

 

 

1

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2

 

 

2

天然草地害虫

2

 

 

2

人工草地害虫

3

 

 

3

啮齿动物的形态与分类

4

 

 

4

啮齿动物的分布

2

 

 

2

啮齿动物生态学

2

 

 

2

啮齿动物的调查方法

3

 

 

3

鼠害的预测预报

1

 

 

1

鼠害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4

 

 

4

灭鼠决策与规划

2

 

 

2

草地毒草及防除(学生通过网络课件自学,教师主要通过网络辅导答疑,对共性问题安排集中辅导)

 

 

 

 

牧草病害的症状观察

 

 

2

2

专性寄生性病原真菌形态观察

 

 

2

2

非专性寄生性病原真菌形态观察(综合性)

 

 

2

2

昆虫的外部形态特性观察

 

 

1

1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观察(设计性)

 

 

1

1

昆虫的分类

 

 

2

2

常见草地昆虫识别

 

 

2

2

啮齿动物的头骨识别与测量

 

 

2

2

啮齿动物的外部形态、外形测量、解剖及生殖系统观察

 

 

2

2

啮齿动物分类

 

 

2

2

总    计

54

 

18

72

五、课程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绪论

基本内容:

1.草地保护学的内容和任务;

2.草地保护的重要地位;

3.草地保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4.草地保护学课程的发展;

5.草地保护的研究现状。

本章重点:草地保护学的研究内容、目的和任务。

教学要求:通过一些为害实例的讲解,使学生认识病、虫、鼠害的为害性和学习草地保护学的目的意义。

习题与思考:

1.试列举中外牧草病、虫、鼠造成重要为害的实例2~3个。

2.试述草地保护学的任务及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第一部分  牧草病理学

第一章  牧草病害的基本概念

基本内容:

1.牧草病害的概念;

2.两类植物病害(非传染性和传染性病害);

3.植病系统的重要因素及之间的关系;

4.牧草病害对牧草植物的影响;

5.牧草病害的症状。

本章重点:牧草病害的概念、病害的类型、传染性病害、病原菌、寄主、牧草病害症状的概念、病害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

本章难点:正确理解病害的概念、病害主要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传染性病害的类型。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熟记病害、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病原、寄主、症状、病状病症等概念,传染性病害的主要类型,病状、病症的基本类型。

习题与思考:

1.牧草病害、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病原、寄主、症状、病状、病症等概念。

2.牧草传染性病害的病原包括哪些种类?

3.试述病三角和病四角。

4.分别简述病状、病症的基本类型。

第二章   牧草传染性病害的病原

基本内容:

1.病原真菌的一般形态、繁殖方式、主要类群、生理和生态;

2. 其它生物病原(细菌、线虫、病毒、植原体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形态、生理及危害。

本章重点:1) 真菌的一般形态及繁殖方式(营养体及其变态体、无性及有性繁殖的产孢结构)、真菌的分类;2)其它生物病原的基本形征、繁殖、生理和生态。

本章难点:各种病原的形态及繁殖方式多种多样,理解比较困难。

教学要求:学生必须识记和掌握常见各类牧草病害病原真菌的无性繁殖结构和有性繁殖结构,了解真菌的分类。同时,对细菌等其它生物病原的形态、生理和生态作必要了解。教学采用多媒体、实验及配合教材插图讲解。

习题与思考:

1.解释菌丝、菌丝体、吸器、子座、子实体、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冬孢子、担子孢子、子囊孢子、闭囊壳、子囊盘、子囊果等概念。

2.总结与牧草病害关系较为密切的腐霉属(Pythium)、霜霉属(Peronospora)、白粉菌(Erysiphe)、麦角菌(Clariceps)、赤霉菌(Gibberella)、香柱菌(Epichloe)、假盘菌(Pseudopeziza)、镰孢霉属(Fusarium)、丝核菌属(Rhizoctonia)、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柄锈属(Puccinia)和单胞锈属(Uromyces)等的特征。

 

第三章 牧草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基本内容:

1. 病害的侵染过程;

2. 病害的侵染循环;

3. 病害的流行;

4. 病害的预测预报。

本章重点:病害的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

本章难点:病害的侵染循环

教学要求:识记病害流行、病程、病害的侵染循环、单循环病害、多循环病害的概念。理解所包含的内容及过程及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了解病害预测预报的种类、根据、预测方式。

习题与思考:

1.解释:病害流行、病程、侵染循环、单循环病害、多循环病害。

2.病害流行预测的主要根据是什么?

 

第四章  牧草病害的综合防治

基本内容:

1.牧草病害综合防治的概念;

2.植物检疫;

3.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4.化学防治;

5.生物防治;

6.物理防治。

本章重点:综合防治的概念、植物检疫、育选和利用抗病品种、化学药剂防治的基本原理、生物防治的概念、抗菌素、重寄生、交互保护等。

本章难点:综合防治的概念,抗菌素、重寄生、交互保护。

习题与思考:

1.牧草病害综合防治的概念。

2.防治牧草病害的措施有哪些?

3.植物检疫对象确定的原则是什么?

4.水平抗性、垂直抗性。

5.农业措施防治牧草病害的基本原理。

6.化学防治中保护剂和内吸治疗剂在用药时间上有何不同?

7.解释抗菌素、重寄生、交互保护。

 

第五章  主要牧草病害及其防治

基本内容:

1.豆科草病害(Ⅰ苜蓿病害;Ⅱ其它豆科牧草病害)

2.禾本科牧草病害及其防治

本章重点:苜蓿锈病、霜霉病、白粉病、褐斑病、镰刀菌根腐病、丝核根腐病和禾草黑粉病、禾草麦角病、禾草香柱病、禾草霜霉病禾草腐霉枯萎病(猝倒病)等主要病害。

本章难点:各种病害的病原特征及发生规律

习题与思考:

1. 从症状上如何区分锈病、白粉病、黑粉病和霜霉病。

2. 以立枯丝核菌褐斑病为例,简述根部病害的防治策略。

3. 试述环境因素对草坪根部和茎基部病害的影响。

 

第二部分  草地昆虫学

第六章  昆虫形态学

基本内容:

1. 昆虫的特征及与其他节肢动物的区别。

2. 昆虫的头部  头部的基本结构和区分;头部的形式;触角;复眼和单眼、口器。

3. 昆虫的胸部  胸部的基本结构;足的结构与类型;翅的结构与类型、翅脉与脉序、翅的连锁。

4. 昆虫的腹部  腹部的基本结构;腹部的附肢。

5. 昆虫的体壁  体壁的基本结构和特性;体壁的衍生物;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6.昆虫主要内部器官的构造及功能  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激素。

本章重点:昆虫纲动物与其它节肢动物的区别;昆虫翅的类型及其特点;昆虫口器及其为害特征及体壁特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昆虫呼吸特点与防治的关系,昆虫激素的种类及其在防治上的应用。

本章难点:昆虫纲动物的结构及相关术语。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掌握昆虫纲动物与其它节肢动物的区别;了解昆虫体躯的结构特征;重点掌握昆虫口器及其为害特征及体壁特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掌握昆虫呼吸特点与防治的关系、昆虫激素的主要种类及其在防治上的应用。

习题与作业:

1.简述昆虫与其他节肢动物的异同?

2.如何在大田通过为害症状来鉴别为害昆虫的口器类型?

3.简述昆虫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4.简述昆虫翅的构造、脉序及前后翅的连接式?

5.简述翅的类型及其特点?

6.昆虫触角包括哪几部分,主要功能是什么?有哪些类型?

7.昆虫的视觉器官是什么?根据视觉特点,如何利趋光性防治害虫?

8.简述昆虫消化道结构?

9.简述昆虫的呼吸作用及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10.激素是什么?简述其基本类型与作用。如何利用激素进行害虫防治?

第七章  昆虫生物学

基本内容:

1.昆虫的繁殖方式  孤雌生殖;两性生殖;多胚生殖;卵胎生殖;幼体生殖。

2.昆虫的发育和变态  昆虫的变态;昆虫的个体发育。

3.昆虫的世代和年生活史  世代和年生活史;休眠和滞育。

4.昆虫的主要习性  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昆虫的趋性;昆虫的假死性;昆虫的群集和迁移性;拟态和保护色。

本章重点:昆虫发育变态类型;昆虫的主要习性与防治的关系。

本章难点:昆虫发育变态类型与昆虫的主要习性。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了解昆虫的生殖方式,掌握昆虫发育变态类型;重点掌握昆虫的主要习性与防治的关系。

习题与作业:

1.试述昆虫有哪几种繁殖方式?

2.试述昆虫的主要变态类型及其特点?

3.试述昆虫的主要习性?昆虫滞育的生理特征表现如何?

4.昆虫一生经过哪几个发育阶段?各发育阶段有什么特点?

5.名词概念:孤雌生殖、世代、年生活史、拟态、保护色

第八章  昆虫分类学

基本内容:

1.昆虫分类的基本方法

2.昆虫的分类系统  无翅亚纲;有翅亚纲:外翅类、内翅类。

3.草地昆虫重要各目概述  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缨翅目;鞘翅目;脉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蜱螨目。

本章重点:草地昆虫各目主要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征及其主要科的形态特征。

本章难点:草地有害昆虫重要科的形态特征。

教学要求:本章重点掌握草地昆虫分类中各目的主要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掌握与草地有害昆虫重要科的形态特征;了解常见草地昆虫分类中科的特征。

 

习题与作业:

1.什么是学名?学名是如何构成的?

2.草地昆虫主要包括哪几个目?各自的主要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是什么?

3.如何区别鳞翅目幼虫和膜翅目的叶蜂科幼虫?

4.草地昆虫直翅目中几个重要科的形态特征?

第九章  昆虫生态学

基本内容:

1.影响昆虫的环境因子  气象因子:温度、湿度、温湿度的综合作用、光、风;土壤因子;生物因子。

2.昆虫的地理分布  世界陆地动物地理区划;我国昆虫的地理区划。

3.群落生态的基本概念  生境和小生境;分布区和为害区;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

本章重点:昆虫群落的基本概念;温度对昆虫的影响以及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

本章难点:温度对昆虫的影响以及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

教学要求:本章重点温度对昆虫的影响以及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掌握昆虫群落的基本概念;了解影响昆虫的各项因及其作用。

习题与作业:

1.昆虫有效积温法则?简述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范围?

2.害虫的天敌有哪几大类?了解它们有什么意义?

3.温度、湿度对昆虫的影响各有什么特点?

4.名词解释:发育起点温度、昆虫群落、生境、小生境、昆虫分布区和为害区、优势种

第十章  害虫调查及预测预报

基本内容:

1.害虫调查的一般原理  调查方法;取样方法;取样单位;调查时间;统计与计算

2.草地害虫的调查  昆虫区系调查;灾害性种群的重点调查

3.害虫的预测预报  预测预报的目的和内容;预测预报的类别;预测预报的方法

本章重点:昆虫区系调查;灾害性种群的重点调查;预测预报的方法。

本章难点:灾害性种群的重点调查和预测预报的方法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了解昆虫的一般原理;掌握害虫的种类及数量调查的方法以及害虫预测预报方法。

习题与作业:

1.怎样进行草地害虫及天敌种类调查?

2.怎样进行草地害虫及天敌数量调查?

3.现阶段害虫预测预报的基本方法有哪几种?

4.在害虫的预测预报中如何应用期距法?

5.名词概念:期距。

第十一章  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基本内容:

1.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的范围;植物检疫对象的确定;植物检疫的执行步骤

2.农业防治法和植物抗虫品种的选育  合理利用、保护草地;耕作制度;合理施肥;播种、收获期与收获方法;植物抗虫品种的选育

3.物理及机械防治方法  机械捕杀;诱集和诱杀;温湿度的应用。

4.生物防治法  食虫昆虫的利用;病原微生物的应用;其他动物的利用;昆虫不育原理及其应用。

5.利用昆虫激素防治害虫  保幼激素的应用;性外激素的应用。

6.化学防治方法  农药的作用方式;农药的加工剂型和使用方法;常用杀虫剂;杀虫剂的药效试验。

本章重点:各种防治方法的概念和措施(农业防治法和植物抗虫品种的选育、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及植物检疫)。

本章难点:化学防治方法。

教学要求:本章重点掌握各种防治方法的概念和措施(农业防治法和植物抗虫品种的选育、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及植物检疫),了解其它各种防治手段的优缺点,同时提高学生对植物检疫重要性的认识水平。

习题与作业:

1.在天然草地上如何采取农业措施防治害虫?

2.植物检疫的概念及如何确定植物检疫对象?

3.如何利用昆虫的习性进行诱集和诱杀?

4.简述化学防治的有缺点?

5.化学农药作用方式有哪些?针对不同口器类型的害虫如何选用不同作用方式的农药?

6.如何防治害虫产生抗药性?

第十二章  天然草地害虫

基本内容:

1.蝗虫类;

2.草原毛虫类;

3.草地螟;

4.叶甲类;

5.拟步甲类。

本章重点:草原蝗虫类和草原毛虫类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本章难点:草原蝗虫类和草原毛虫类的发生规律。

教学要求:本章重点介绍了草原蝗虫类、草原毛虫类、草地螟和拟步甲类害虫在国内的分布、危害、寄主范围、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提高学生对各种防治手段在实际应用的理解。

习题与作业:

1.如何有效地防治草原蝗虫?

2.如何有效地防治草原毛虫?

第十三章  人工草地害虫

基本内容:

1.豆科草地害虫:苜蓿叶象,根瘤象类,苜蓿籽蜂,籽象类,盲蝽类,蓟马类,苜蓿蚜,苜蓿夜蛾,棉铃虫和豆芫菁。

2.禾本科草地和草坪害虫:秆蝇类,粘虫类,小麦皮蓟马,麦穗夜蛾,跳甲类,蚜虫类,赤须盲蝽,金针虫类,蝼蛄类,叶蝉类,蛴螬类,地老虎。

本章重点:苜蓿叶象、苜蓿籽蜂、籽象类、蚜虫类(豆科和禾本科),蝼蛄类、粘虫类、蛴螬类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本章难点:苜蓿叶象、苜蓿籽蜂、籽象类、蚜虫类、粘虫类、蛴螬类的发生规律。

教学要求:本章重点介绍豆科草地害虫(包括苜蓿叶象、根瘤象类、苜蓿籽蜂、籽象类、盲蝽类、蓟马类、苜蓿蚜、苜蓿夜蛾、棉铃虫和豆芫菁)和禾本科人工草地害虫(包括秆蝇类、粘虫类、跳甲类、地下害虫)在国内的分布、危害、寄主范围、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通过学习可提高学生对各种防治手段在实际应用的理解。

习题与作业:

1.如何有效地防治苜蓿叶象?

2.如何有效地防治苜蓿籽蜂与苜蓿籽象?

3.如何有效地防治苜蓿蚜以及相似口器的苜蓿害虫?

4.如何有效防治草坪上粘虫的为害?

5.如何有效防治地下害虫的为害?

 

第三部分  草原啮齿动物学

第十四章  啮齿动物的形态与分类

基本内容:

1.啮齿动物的外部形态――体躯结构、被毛和毛色、各种测量指标和方法。

2.啮齿动物的内部结构――重点讲解头骨、牙齿、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结构。

3.啮齿动物分类——熟练掌握分类技巧,准确应用分类标准和方法,很好地应用分类检索表,记住主要科、亚科和属、种的主要特征。

本章难点:外部形态特征的辨别和测量;内部形态特征的辨别和测量;头骨各部分的名称及相关数据的测量。

本章难点:啮齿动物的内外部形态结构特征。

教学要求:啮齿动物分类的主要依据:一是外部形态,二是内部结构特征。因此,本章应结合实习、实验和讲授,按教材中的图示准确观察动物的特征,并依据这些特征能独立鉴别啮齿动物种类。

习题与作业:

1.简述啮齿动物的体躯结构和毛被类型。

2.论述啮齿动物的分类体系。

 

第十五章  啮齿动物的分布

基本内容:

1.动物分布的一些基本概念――动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因素;耐受性定律;生态价;限制因素;种的分布区;动物区系。

2.动物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3.动物地理区划——主讲区划系统:界、亚界、区和亚区,重点是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系统。

4.生态地理动物群——主讲我国七大生态地理动物群,每一个生态地理动物群应从分布范围、地形地势、气候、植被、动物的主要类群和习性及啮齿动物区系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比较。

本章重点:啮齿动物与环境的关系;耐受性定律;生态价;限制因素;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系统。

本章难点:耐受性定律和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系统。

教学要求:和任何动植物种一样,啮齿动物的分布是受一系列因素影响而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本章着重讲授:啮齿动物地理区划和生态地理动物群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习题与作业:

1.动物区系、种的分布区、生态价的基本概念。

2.简述世界动物分布的六个界?

3.论述中国啮齿动物的分布特点。

第十六章  啮齿动物生态学

基本内容:

1.一般生态:栖息地、洞穴、活动节律和范围、营养、繁殖和生活史、越冬。

2.种群生态学——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组成等)。

3.种群增长——几何级数增长:   Nt=N0ert;种群在有限环境下的逻辑斯蒂增长:  Ne= 

4.种群数量波动:周期性和非周期性波动。

5.种群凋节——行为内分泌反馈机制(以教材中的图4-26为例深入分析、讲解)、迁移、空间格局。

6.群落生态:群落命名及结构、群落的多样性及丰富度、生态位及种间关系。

本章重点:种群增长的两个模型;种群数量调节机制——内分泌反馈机制;群落命名

本章难点: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和内分泌反馈机制。

教学要求:结合普通生态学的知识,正确的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啮齿动物的数量变动及防治方法。

习题与作业:

1.简述啮齿动物的栖息地类型。

2.啮齿动物的洞穴结构包括哪些部分?

3.简述啮齿动物的活动节律类型和意义。

4.简述巢区、领域和越冬的意义。

5.论述啮齿动物的营养代谢特点。

6.论述啮齿动物种群的增长特点。

7.简述群落命名及结构、群落的多样性及丰富度、生态位及种间关系。

第十七章  啮齿动物调查方法

基本内容:

1.区系凋查——种类组成;优势度及数量级等;啮齿动物的标本制作方法。

2.数量调查——夹日法,统计洞口法;开洞封洞法和标志回收法。

3.生态调查——繁殖,雌性性周期,雄性性周期;巢区和迁移。

4.食性和食量调查——几种经典方法。

5.害情调查——抽样、填图、测算、估计与评价。

本章重点:区系调查、数量调查、生态调查中的繁殖状况调查和害情凋查。

本章难点:数量调查中的夹日法和样方捕尽法。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讲述,结合金强河实习时调查方法的具体运用,使原本枯燥的课本内容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习题与作业:

1.简述区系调查、数量调查和生态调查的方法。

2.动物标本的制作一般包括哪些步骤?

第十八章  鼠害的预测预报

基本内容:

1.预测的基本原理——预测的基本概念、预测的特点、预测的类别和步骤。

2.几个实用的预测模型。

3.预测工作的组织。

本章重点:预测预报的基本原理;实用的的预测模型。

本章难点: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法和二元线性回归预测法。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内容包括:预测的基本原理、预测的模型。预测内容非常丰富,但本章只介绍现有的害鼠预测模型做主要讲解。

习题与作业:

1.预测的基本原理。

2.常用的啮齿动物的预测模型。

 

第十九章  鼠害防治的原理与方法

基本内容:

1.灭鼠法――各种器械、普通工具灭鼠的原理与方法。

2.灭鼠法――毒饵灭鼠和熏蒸灭鼠法,安全问题。

3.灭鼠――利用天敌灭鼠和微生物灭鼠;微生物灭鼠安全问题。

4.灭鼠――恶化生存条件、发生地灭鼠。

5.的灭鼠试验方法――致死中量的测定、适口性试验、再遇拒食性试验、耐药性观察等;野外试验。

本章重点:物理灭鼠法的器械;普通工具和灭鼠方法;化学灭鼠的药剂分类和种类、灭鼠安全问题;利用天敌和微生物灭鼠;生态灭鼠;常用的灭鼠试验方法。

本章难点:化学灭鼠法。

教学要求:采用现场演示方式教学,教授几种常用的灭鼠器械,强调国家已禁止使用的化学灭鼠药剂,并注意化学药剂的投放注意事项。

习题与作业:

1.常用防治鼠害的与方法。

2.化学灭鼠安全规则和中毒急救方法。

3.常用的灭鼠试验方法:致死中量的测定、适口性试验、再遇拒食性试验、耐药性观察。

第二十章  灭鼠决策与规划

基本内容:

1.活动的经济分析――经济阈值和经济损坏水平的测定

2.措施的决策。

3.检查与灭鼠规划。

本章重点:经济阈值和经济损坏水平的测定;灭鼠的时机选择;灭效检查与灭鼠规划。

本章难点:经济阈值和经济损坏水平的测定。

教学要求:将灭鼠的生态观具体化,使学生知道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例举具体的数据来说明经济阈值的计算过程。

习题与作业:

1.计算经济阈值和经济损坏水平。

2.进行灭效检查与灭鼠规划。

六、大纲说明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多媒体),使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前缘水平。同时紧密结合实验、野外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植病系统中一系列问题的能力,掌握草地病、虫、鼠害的研究及防治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牧草病理学,第二部分是草地昆虫学,第三部分是啮齿动物。本课程的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草地病、虫、鼠害的基本知识,草地病、虫、鼠的识别、诊断与鉴定技术、方法及草地主要病、虫、鼠害防治方法;及掌握其特点、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七、课程考核要求

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期末和实验考核三个环节。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阶段性小测验(以口试为主)成绩,期末考试为笔试,实验考核包括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理论考试占60%;实习实验占20%;平时作业占20%。

八、课程采用的教材

1.甘肃农业大学. 草原保护学(第一分册:草原啮齿动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冯光翰. 草原保护学(第二分册:草地昆虫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薛福祥. 草原保护学(第三分册:牧草病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九、主要教学参考书及资料

1.刘长仲主编. 草地保护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魏鸿钧,张志良等. 中国地下害虫.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赵善欢. 植物化学保护.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4.张青文,刘开建等. 草坪虫害.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5.西北农业大学. 农业昆虫学(第二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6.赵美琦,孙彦等. 草坪养护技术.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7. 郭全宝,汪诚信,邓址等. 中国鼠类及其防治.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4

8. 肖方. 野生动植物标本制作.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9. 石定燧主编.草原毒害杂草及其防除.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10. 华南农大、河北农大主编. 植物病理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1

    11. 许志刚. 普通植物病理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12. 张中义等. 植物病原真菌. 四川科技出版社, 1988

    13. 魏景超. 真菌鉴定手册.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79

    14. 戴芳兰. 中国真菌总汇. 科技出版社, 1979

    15. 方中达. 植病研究法.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79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