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草书歌行读后感 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

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

2024-07-16 04: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纵 32公分,横 225公分,落款散之。印有“林散之印”(朱文)、“长寿”(朱文)。水墨纸本,半透明状的皮纸,长锋羊毫笔,宿墨。品相中等。

  诗仙李白诗中赞美的怀素,姓钱,字藏真,长沙人。737年生,幼年出家,修禅之暇,学习写字。怀素买不起纸,便效法古人,种了一万多棵芭蕉,以叶代纸。他又做了一个木盘、一方板,用来练字。写了擦,擦了再写,以至把盘板写穿,终于成为草圣。怀素的草书秀颖超群,跌宕起伏,精妙绝伦,独树一帜,仅宋朝御府所收藏的怀素草书就多达 101件,可是流传至今却只有几件,如《自叙帖》、《藏真帖》、《千字文帖》。古往今来赞颂怀素草书的诗歌数不胜数,只有李白的这首《草书歌行》影响最大。林散之先生对李白、怀素十分崇拜,林散之草书艺术形式美,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线条美。手卷《李白草书歌行》中的线条,笔势雄强,瘦劲纤细,刚柔相济,点线迟涩,既有碑学提倡的厚实、凝重,又有帖学推崇的流畅、秀润,是碑帖结合的绝色尤物。如“满”、“尽”等字的笔画,看似柔软,其实柔中有刚。“号”、“来”中的最后一竖,形同玉柱,极具力量。“飞”、“高”、“风”、“停”中的线条既圆又细,又有张力,更有飞动之感。手卷中有“锥画沙”的线条,还有“折钗股”的线条,特别是“屋漏痕”的线条,圆润、浑厚、凝重、宽大、沉着,恰如华山绝壁上倒挂的万丈枯藤,遒练劲健,沉郁顿挫,倔强拗折,勃勃生机;又像庐山悬崖间涌出的一线飞瀑,喷泻而下,若断若连,随风飘曳,朦朦胧胧。这与所书的皮纸有很大的关系,据安徽冯仲华先生介绍,此纸是安庆的土报纸,呈半透明状,可用来包樟脑丸。这种纸一般书法家无法写字,但林老艺高胆大,不仅能写,而且能写出逸品之作。

  林散之先生把绘画中的墨法引入书法,极大地丰富了书法创作的手法和内容,开辟了前无古人的新天地。以前,草书墨色相对单一,大多追求墨色光亮,以黑为尚,一黑到底。董其昌用淡墨书写,也是单纯一色。林散之运用破墨法,先将笔蘸满浓墨,再用笔尖在水盂中蘸些清水,然后书写,使线条中的墨色出现气象万千的变化,一笔之中,浓淡鲜明,通篇之内,五色纷呈,与李白诗中的节奏、情景相互映衬。手卷第 12行中的“醉”,水墨交融,血肉分明。“向壁”、“时”也是这种效果,尤其是“时”的偏旁,鲜妍滋润,一派氤氲。草书手卷中的渴笔用得较多。“称”、“花”、“如”,这些字都是渴笔所为,特别是“步”、“山”、“何”、“舞”的最后一笔,渴笔的运用十分大胆、泼辣,有些地方甚至用了侧锋,出现了如山水画中皴擦肌理一样的效果,尤其是“何”,皴擦之间很少有墨,看似枯,实则润。枯润交叉,断连相应。林散之的女婿、林散之研究专家李秋水先生说:“好得不得了。”

  积画成字,积字成行,积行成幅。章法是草书技法的三大要素之一,主要研究作品分行布白和谋篇布局的规律。古人曾有“十年学写字,十年学章法”的说法,可见章法对于草书作品之重要。这幅超长的草书手卷正文一共 184个字,纵而有行,横而无列,牵丝相连,血脉不断,大小参差,浑为一体,其章法是疏密交错。草书手卷的前一部分,从第 1行到第 9行相对来说比较密。中间一部分,从第 10行到第 21行比较疏。后一部分,从第 22行到 25行是特别密。第 26行到最后是有密有疏,最后一部分的尾部三行是特别疏。单个字的章法也是如此,例如“州”、“师”、“何”、“神”是大疏,尤其是“神”,一个字占了半行还多,真是“疏可走马”。“数千”、“飞雪”、“茫茫”是大密,尤其是“数千”,小得微妙,真是“密不透风”。“向壁”、“停”字大,“不”、“手”字小,“向壁不停手”疏密交错,不可分割。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