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两汉文化发源地”,看徐州如何“舞动汉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荆楚文化的发源地英语作文 走进“两汉文化发源地”,看徐州如何“舞动汉风”

走进“两汉文化发源地”,看徐州如何“舞动汉风”

2024-07-17 18: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作为两汉时期楚国、彭城国和下邳国的所在地,徐州拥有富集的汉文化资源:出土收藏的汉代可移动文物达1.2万余件,汉文化遗址遗迹共544处。其中,汉楚王墓群、徐州墓群、梁王城遗址和下邳故城遗址等4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好汉文化资源这副“好牌”,徐州动作频频。以文化强市建设为目标,徐州大力实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战略,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以文化自信引领文化建设,用守正创新激活文旅经济。

方特乐园里,大型真人歌舞表演《大风歌》将历史画面与科技手段完美结合,让游客在声光电中沉浸式体验大汉雄风。今年,随着方特乐园开园迎客,徐州形成“五园同乐”文旅发展新格局,以此为带动,联手淮海经济区4省10市,通过“联游、联宣、联展”等活动,资源共享、形象共树、市场共拓、产业共兴,不断培厚“大美淮海”区域文旅市场。

让历史照进现实,汉文化景区在文物活化上持续发力,通过 VR、AR、全息投影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打造沉浸式、互动性、体验型汉文化文旅融合新场景、新空间;同时,增设古代武备体验项目,研发特色研学游课程,持续增强景区活力。

“徐州有大量汉文化遗存,它们多以实体景观和可见景观的方式存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经济地理系主任冯健表示,加强这类景观主观感知的打造,才能提升游客对汉文化“饱和度”的感受。比如,在汉画像石博物馆、汉墓或汉兵马俑博物馆,营造汉文化可感“氛围”,加深观者的印象。

俯拾有文化,移步皆历史。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徐州文旅传承发扬汉文化,发展空间广阔。今年汉文化旅游节期间,徐州突出“汉文化、徐州味、烟火气、时尚潮”的特色,将汉服作为重要载体和元素,邀请国内外游客穿汉服、品美食、游徐州,进一步塑造“国潮汉风”汉文化品牌、“快哉徐州”城市文旅品牌;围绕“看得见”“穿得出”“吃得着”“带得走”的汉文化和“缤纷文旅,共享生活”的文旅要素,邀八方游客感受古彭城楚韵汉风的文脉魅力。

“故宫博物院上线的《全景故宫》、数字文库、视听馆等均是非常优秀的数字文旅平台案例,对于徐州来说是很好的启发借鉴。”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李凤亮建议,徐州未来应该不断推动徐州两汉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助力文旅产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迈上新的台阶。

统筹布局,激活城市文脉

徐州老城区,全长约3.5公里的历史文化轴,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和自然资源,分布着2片历史文化街区、12个历史地段、45处53个文物保护单位、8处历史建筑,涵盖楚汉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彭祖文化、苏轼文化、民俗文化等,是徐州历史文脉延续和文化内涵彰显的集中展示区。

“公园里有博物馆、博物馆在公园里”。最近,徐州和平路隧道上盖广场景观工程完工,让徐州博物馆和云龙山进一步联通。这条文脉由此延展,串联起城隍庙、文庙、黄楼等重点项目,梳理挖掘历史记忆、古城符号和文化元素,展现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风采。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百姓,也在厚重的文化滋养下,自觉担起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瞭望君”了解到,城市文脉指的是城市所拥有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背景和脉络,包括城市的建筑风格、历史遗迹、传统文化、社会习惯、自然环境等等。作为徐州历史文化轴项目打造的主要参与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正功认为,城市文脉对于城市的保护和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对城市居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产生深远影响。

回龙窝街区是冯正功在徐州主城区历史文化轴上的一部杰出“作品”。他带领团队对徐州历史进行了深入考察,在设计中将老城墙、城门等重要历史遗迹串联起来,让历史遗存融入当代徐州的城市空间。

“基于文脉的新空间塑造是传承文化、延续历史、创造现代美好城市的重要路径之一。”冯正功说,徐州这座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必将持续焕发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现代活力。

近年来,徐州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统筹规划城市建设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不断健全制度机制,珍惜传承城市文脉,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徐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今后5年,徐州将“加强城市文脉保护,打造纵贯主城区南北的文化轴,彰显特色文化风貌”。

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说,徐州将依托城市历史文脉,高标准建设“俯拾有文化、移步皆历史”的两汉文化集中展示区,整合串联徐州博物馆、汉文化景区、汉画像石馆等资源,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精品项目,聚焦市场需求、游客体验、场景再现,推动“汉”元素有机融入公共文化服务、文创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

目前,徐州已经编制完成《徐州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开发规划》,在做好城市历史文脉片区城市更新以外,还会将汉文化融入文博文创设计,利用博物馆、回龙窝、文庙等文化场馆、街区和景区景点,打造汉文化沉浸式体验活动,让汉文化“动起来、活起来”,为徐州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传承弘扬,谱写当代华章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回到沛县,筑台会父老,击筑歌大风。2000多年来,作为沛县历史文化坐标,歌风台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如今位于汉城景区内的歌风台,建于1995年,并于2021年进行了复建、提升,成为集艺术展示、文化体验、教学交流、休闲服务、商业运营为一体的综合展示体验馆。

一曲大风歌,传唱着徐州的豪迈与雄健;一座歌风台,见证着徐州勇毅前行的发展史。两汉文化刚健有为的鲜明特质,砥砺了徐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历史上,徐州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和黄泛之灾,但始终不屈不挠、顽强拼搏,一次次在废墟上重建家园,书写了不朽的城市传奇。

在中国矿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科技双创孵化中心主任赵迪斐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徐州的汉画像石有了“数字生命”。“通过数字技术,我们可以对汉画像石进行数字建模保存,更好地推广传播。”9月19日,团队走进云龙区图书馆,为徐师一附小的学生们上了一堂实践课,得到师生家长的一致称赞。

“我们要把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学的实践中,形成带有民族审美精神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汉画学会副会长、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院长朱存明说,要更多通过视频、动漫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汉文化进一步走进大众视野,特别是走进大中小学课堂,从小帮助孩子们筑牢民族精神之基。

如今在徐州,汉文化正从历史中走出来、从书本中走出来、从博物馆里走出来。从博物馆提升改造到深度培育汉乐演艺、汉乐培训及汉乐器制作,从举办彭祖伏羊节到做大做强汉服品牌,再到推出具有汉文化符号的伴手礼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徐州通过持续探索,努力让汉文化“看得见、听得到、吃得着、穿得出、带得走”。

深厚的文化土壤,迸发澎湃的发展活力。当前,徐州正抢抓多重叠加战略机遇,不断闯关夺隘,加快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双向开放高地。

得益于多元包容的两汉文化熏陶濡染,徐州自古就是广纳博采的开放之城。承接南北,徐州正向南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北积极呼应京津冀协同发展;连接东西,徐州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平台格局,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一个个对外开放平台,为徐州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底气。

“古代丝绸之路,昭示了不同文明之间彼此交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一带一路’对于古代丝绸之路而言,是一次伟大的超越。”原文化部副部长、国家博物馆首任馆长潘震宙认为,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今天的徐州,正在赋予汉文化新的生命力,让古老的中华民族闪耀着时尚的光芒。

聚焦推动两汉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徐州将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深入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重点推进徐州汉楚王墓群等遗存的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深入挖掘两汉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推出更多具有历史价值、时代意义的考古成果、研究成果,让悠久的两汉文化在徐州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从历史深处走来,一个更具活力的徐州,吟唱着尽显新时代特色与气概的“大风歌”,正阔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延伸阅读

赵岩被任命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名单

组织部长笔谈 | 苏州市姑苏区委组织部部长陆德峰:以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

相约黄海之滨,这场盛会再次惊艳了“国际朋友圈”

江苏一周 | 秋意浓,发展热

撰稿 新华日报记者 王岩 张涛 杨琦

图片来源 张俊哲 徐州市委宣传部

编辑 徐徐

值班主编 陈月飞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