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茶语成语 悟茶

悟茶

2024-07-13 11: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其实历史上一直都有以茶有所感悟的文章散文,人们总能从喝茶品茶这一件事情中感悟出一些人生,记录一些人文。

在冰心先生的《我家的茶事》,汪曾祺的《泡茶馆》等文中,回忆、记叙那些“茶人茶事”;

在黄裳的《栊翠庵品茶》,刘心武的《古典名著中的茶香》,王旭烽的《茶与文艺》等文中,品味“茶文茶韵”;

在钱歌川的《中国人与茶》,秦牧的《敝乡茶事甲天下》,张承志的《粗饮茶》等文中,学习“茶史茶识”;

在陆文夫的《得壶记趣》,贾平凹的《茶杯》等文中,把玩“茶器茶具”;

在张抗抗的《说绿茶》,初国卿的《苦茶》《碧螺春》等文中,赏识“茶味茶品”;

在葛兆光的《茶禅闲话》《茶禅续语》等文章中,参悟“茶禅茶道”;

在鲁迅的《喝茶》,李国文的《品新茶》,余秋雨的《两方茶语》等文中,论述“茶余茶话”。

在余秋雨先生的《两方茶语》中有这么一段话:“中国喝茶的诗意是中国文化的产物,不管是绿茶娇嫩的诗意还是乌龙绵长的诗意都由来已久。即便不说陆羽的《茶经》,从一般诗文中总能频频嗅到茶香。据我认识的一位中国茶文化研究者说,茶文化最精致的部位也最难保存,每每毁于兵荒马乱之中,后来又从解渴的原始起点上重新种植和焙制,不知断了多少回,死了多少回,但由于那些诗文在,喝茶的诗意却没有断,没有死。” 这一篇叙事散文里不难发现,余秋雨先生诉说的是:茶,在中国本土,不仅是喝,更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精气产物,不管是绿茶还是其他,那股子诗意从来就没有断过。但是却在最初的英国,茶不仅成了贵族的象征,而且并没有喝出茶的文化传承,只是作为了一种象征。用一个成语来说:末学肤受,最初的英国,真正是“糟蹋”了茶。 但是,英国对于茶的发扬是我所敬佩的。英国关于茶的进出口量是全世界最高的,从早期进口中国茶叶后,尝试了自己种植茶树并取得了成功。对于我们偶尔在茶余饭后吃着零食喝着茶牛饮的时候,英国人早已经把自己种植出来的红茶当成了自己每一天的口粮茶,他们的“一日不可无茶”是真正做到了地。并且,英国在锡兰、尼泊尔、印度种植出来的红茶,现在也是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成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通过余秋雨先生的这篇《两方茶语》中深深地体会到了,文化的沉淀不是一朝一夕的。当初英国人将茶进口回去,能够掌握茶的也只有贵族的夫人,佣人仅限于摆放茶具。要知道中国人自古喝茶都是有一定讲究的,从茶具选择,到洗,到泡制过程,从我之前的一条头条中也说过,茶具的选择有多么重要,选好茶具,慢慢品,为的就是那一盏好茶。而英国人喜欢用陶瓷茶壶,就光这一点就将茶的味道品质降低了一截。他们这样喝茶,如果被陆羽他们看到,真会瞠目结舌。既不是中国下层社会的解渴,也不是中国上层社会的诗意,倒成了一种夸张地显示尊贵的仪式。 还有一点也是两个国家大相径庭的,英国人事思维自己但是却形态相同,怎么说呢?当时的茶只是贵族的代表,后因为说要让所有人都喝到茶,居然真的做到的全民普及。而观之我们国内呢?就算号召全民出动,也仍旧有不想参与的群体。中国人几千年的饮茶习俗,不仅将历代的茶文化、精神得到传承,更于现代发扬传播到地球更多地区域。中国人懂茶的人很多,能够做到喝茶喝“醉”,而英国人却只是将茶作为了生活必需品,这是很大的区别。

余秋雨先生的文章让我明白一件事情:即使一样事物被运往何处,每个地方的领悟都是不同。

茶即使换了国籍身份,我们都有一件事情是相通的,那就是“喝”。我们喝文化,他们喝日常仅此而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