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一味”的佛家茶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茶禅一味体现哪些中国元素 “茶禅一味”的佛家茶理

“茶禅一味”的佛家茶理

2024-07-12 03: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佛家禅宗的参禅方式以沉思默想、直觉顿悟为中心,而非传统的灌输与说教,佛家禅宗品茶常以青灯黄卷、暮鼓晨钟,以求明心见性,表达自然、凝练、含蓄,从而与中国茶文化的精神相融相合。

茶本身的自然属性契合于佛教禅宗顿悟的修行方式。僧侣坐禅时,务于不寐,又不夕食”,须头正背直,不偏不倚,跏趺而坐,此等修行,考验僧侣的意志,于是他们常用吃茶来提神充饥,因为茶性贵“俭”,甘芳清爽,具有提神醒脑,消除疲劳,阻止瞌睡之功效,极有利于坐禅修行,又能抑制人的欲念,使修行者进入虚静的状态。

同时又满足了佛教禁欲、禁酒、戒荤、吃素的要求,可见祛病养生、提神明目的保健疗效,是茶的自然属性,天然成为茶禅相通的物质基础。

茶性平和恬淡,令人清心,消除杂念,使人冷静清醒,有利于僧侣坐禅入定,参禅悟道。

故茶有“三德":一是坐禅可通夜不眠;二是满腹时能帮助消化;三是不发",能抑制各种欲望。所以,饮茶最符合佛教禅宗的修行方式,这是茶禅味形成的思 想基础。

赖功欧先生指出: "茶对禅宗是从去睡、养生,过渡到入静除烦,从而再进入自悟的超越境界。最令人惊奇的是,这三重境界,对禅宗来说,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它悄悄地自然而然地但却真正地使两个分别独立的东西达到了合一,从而使中国茶文化传统出现了一项崭新的内容——茶禅一味。”

“吃茶去”公案是禅宗有名的茶禅公案。据《广群芳谱》记载,唐代赵州(今河北省赵县)观音寺常住一位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

师问:“新近曾到此间否?”

日:“曾到。”

师日:“吃茶去。”

又问僧,僧日:“不曾到。”

师日:“吃茶去。”

展开全文

后院主问日:“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师召院主,主应诺。

师日:“吃茶去。”

赵州禅师认为可以通过饮茶来顿悟,感悟佛性,可见茶与禅相通, 由此“吃茶去”成为禅林法语,“茶禅一味”亦由此而来。

彻底中国化的禅宗主张修行于日常生活之中,于“运水搬柴”、“饿死困睡”之中有般若妙道。抛弃禅定念经苦行修炼的方式,主张不要一切宗教教义与仪式, 不必出家,不必自我牺牲,宣扬平常心是道,只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超脱虛静的心灵境界即可成佛,佛性人人皆有,即心即佛,“真如”处处都在,禅客在大量的日常生活的偶然中,可瞬间且随时启悟而近"道"。

此种"悟”并非故意做作,而是某种无意识的突然释放和升华,即“顿悟”,一切皆在自在无碍的境界中自然而然地见道,这种意境非常普通、平凡,却又自然而然,韵味深长。

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在平常生活中见道,即可顿悟成佛。而茶正好迎合了禅宗的这种世俗精神,世俗生活中的茶契合于禅宗修行在日常生活中以“平常心”修行的方式。

中国佛门僧侣参加茶事活动,常以文人身份出现, 有着文人的审美情趣。"茶禅一味”指追求禅境上的一味,不仅体现了茶与禅在修行方式上的一致性,还体现了二者在美学意境上的相通,禅借茶以入静悟道,茶因禅而提高美学意境。

图片来源网络,转载请标明出处

内容来源:《茶文化学》第三版

END

六悦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