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影响十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茶禅一味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茶文化的影响十篇

茶文化的影响十篇

2023-12-20 13: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茶文化的影响篇1

(一)《茶经》对茶文化的精神文明影响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自陆羽《茶经》问世始,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雅事。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无不与茶有关,茶已深入社会各阶层,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茶通六艺,茶是中国茶文化的载体。历代诗人常引茶入诗,留下了众多韵味无穷的咏茶名句。陆羽深受儒、佛、道影响,融诸家思想于茶理中,最早确立茶德标准:“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这些有关茶德的论述体现了中国人温厚平和的处世风格。“和”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理。儒家推崇中庸之道,提倡“亲和自然”、“以和为贵”。茶可以驱睡少眠、清心净性、消食去腻、参禅悟道,于是僧人将茶视为佛祖恩赐,“茶禅一味”。茶出自山川,长于山野,采天地灵气,吸日月精华,自然天成,体现“自然和谐”之美,符合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茶和天下”,儒、佛、道共同推进中国茶文化的发展。陆羽《茶经》也影响到世界其他各国的茶文化。自唐代开始,茶叶及茶文化主要通过古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传向世界各地。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东南亚的茶俗、欧美的茶文化等无不打下《茶经》的烙印。而茶叶能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离不开陆羽的肇始之功,这正是中国茶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茶经》脍炙千古的内在原因。

(二)《茶经》对茶文化的物质文明影响

茶文化的物质文明,即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茶叶的育种、栽培、加工、包装、运输以及保鲜等创造性劳动与研究,也包括人们品茶、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客观存在的物品和建筑物。《茶经》是全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它仅以三卷十章共7000多字的篇幅,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茶叶产地、制茶工具、采制评鉴、制茶过程、煮茶方法、饮茶器具、品茶方法、茶史茶事、茶事简化等。人们普遍认为陆羽的最大贡献在于指导茶叶生产、促进茶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推广饮茶风气等方面。

1.茶叶生产。在《茶经•一之源》中,陆羽对茶的起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树栽培环境:“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栽培方法:“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采摘要求:“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评鉴方法:“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等均做了生动详实描述。受陆羽对茶叶栽培的影响,历经千余年,到2010年,中国茶叶种植面积195万公顷,占全球茶树种植面积的50%以上;茶叶产量140万吨,占全球茶叶产量的30%以上,总产值500亿元;茶叶出口量为30.5吨,国内销售量为105万吨。总体看我国茶园面积世界第一,茶叶产量世界第二,茶叶出口量世界第三,位于世界四大产茶国之首。茶产业也催生数以万计的茶农、茶人和茶商大军,有效解决国家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

2.茶叶制造。在《茶经•二之具》、《茶经•三之造》中,陆羽详细介绍了茶叶采摘、制造、贮藏、蒸青茶饼所需的10多种工具、7道工序的生产流程及成品茶的鉴别方法,其要求极为严格。如“茶人负以采茶”,“凌露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等。随着历史的进步,制茶工艺的不断改造,茶叶发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明泡茶、清沏茶等到今天我国的6大类茶叶,形成了以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苏州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恩施玉露、白毫银针、普洱茶为代表的全国十大名茶,数百个茶叶品种。

3.茶具制造。在《茶经•四之器》中,陆羽首创“二十四器”专门用于饮茶,推动了唐代饮茶之风的兴盛,标志着茶文化的成熟与独立。其中“二十四器”的尺寸、材质、功能以及装饰图案,包括生火煮茶、烤碾取茶、盛取水、饮用清洁和陈设等方面描述得无一不备。在茶事器具的设计制作上,虽然讲求优质美观,但极力避免奢侈,注重俭朴实用,体现陆羽追求自然和谐的养生理念。1987年5月陕西省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僖宗李儇27件御用珍品,是迄今发现最精美的古代茶具,它代表了唐代茶文化达到了极高水准,印证了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摇篮和发祥地。时至今日,陆羽发明的“二十四器”,促进了我国茶具制造业的大发展,琳琅满目的各色茶具满足人们的饮茶需求。

4.茶叶流通。在茶业商品流通方面,自唐代开始,中国制造的茶饼和茶砖通过“古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运送到边疆少数民族,成为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茶马互换”在很长时期成为各朝代政府的财政支柱;通过中国西南部的“茶马古道”,中国制造的茶饼和茶砖经过云南,到达南亚各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制造的茶饼和茶砖运到欧洲各地。茶叶的商品流通,使中国和世界各国互通有无,繁荣经济,也丰富和发展了世界茶文化。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陆羽》记载:陆羽《茶经》问世后,不仅茶业大兴,而且饮茶也广泛普及于百姓生活,成为“比屋之饮”。许多茶商根据各自对陆羽的揣度,绘其像、塑其形供奉于店内,祀为“茶神”,尊为“茶圣”。凡是买“十茶器”者,就能得到陆羽塑像一尊,以此可使生意兴隆。正如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如耿譛《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所言:“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来赞誉陆羽。

二、《茶经》推动茶医药发展

汉代《神农本草经》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陆羽《茶经》云:“若热渴、疑闷、脑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醒醐、甘露抗衡也”。茶之入药,《茶经•七之事》中有多处记录,历代经典医书、茶诗茶赋中也多有记载。纵观历史进程,人们首先发现茶用于医药,然后逐渐演化成饮料,现在人们关注焦点又重新回到茶的医药保健方面。

(一)中医对茶医药的研究

中医对茶医药的研究是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注重整体观,采用综合归纳的方法进行的。按照中医理论,茶作为药物具有“四气”、“五味”、“毒性”、“归经”、“升降沉浮”等特性。从四气分析:茶微寒,偏平凉,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消暑之功效;从五味看,茶以苦味为主,兼有回甘,甘补苦泻,因此茶有消食去腻、利水通便、生津止渴、益寿延年功效;就毒性而言,茶完全无毒,且无副作用,符合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茶有“味苦、甘、微寒、无毒”的评价;就升降沉浮看:茶的祛风解表、清头目功效属于升浮,而下气、利水、通便功效属于沉降;从归经方面,茶多能兼备,对人体所有脏腑经络均有效,应归五经。明代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记载“茶入心、肝、脾、肺、肾五经”,与之印证。就茶一味而归经遍及五脏,可见茶的治疗范围十分广泛,安全无毒。茶作为饮品,常年饮用,能起到保健养生的功效;茶作为药物,传统中医将其功效归纳为20大类:少睡、消食、祛风解表、安神、醒酒、坚齿、明目、去肥腻、清头目、下气、止渴生津、利水、清热、通便、消暑、治痢、延年益寿、解毒、去痰、其他。暗合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的结论。

(二)西医对茶医药的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借助精密分析仪器,运用生物化学、现代医学等理论对茶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对茶医药功能采用动物模型试验、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分析表明:茶叶中含有5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具有较高营养和药用价值的成分是: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矿物质、茶氨酸、茶多酚、生物碱(咖啡碱、可可碱和茶碱)、茶多糖及茶色素等。茶叶中的特征成分是茶多酚(涩味)、咖啡碱(苦味)、茶氨酸(鲜爽味)。茶叶中的许多有效成分具有协同作用,使茶更具神奇药效。现代西医与传统中医共同证实茶能防治的疾病有十几种,除此以外,现代西医研究还发现茶有抗辐射、抗癌抗突变、抗氧化、防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降血糖、排重金属、代谢调节和生理调节、防治慢性肾炎和肝炎等作用。

三、《茶经》与现代茶业

(一)综合利用茶叶资源

《茶经》对茶叶质量的要求严格,按其规定一般仅采收春茶,少数地方采收夏秋茶,大量的夏秋茶、修剪后的枝叶以及粗老茶叶废弃不用,导致茶叶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如果充分利用这些茶叶资源进行深加工,提取茶多酚、茶多糖等成分,开发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和保健品,将是人类健康的福音。但我国茶资源深加工才刚刚起步,茶叶深加工的相关技术还不够成熟,夏秋茶开发利用和茶食品系列研发有待进一步加强。粗老茶作为兽药、饲料添加物或植物农药的研发也有了新进展。茶叶生产中,尤其在生产制茶饮料、提取功能成分中会产生大量茶渣。由于古人的科学技术水平限制,《茶经》中对茶渣的再利用未有涉及。但由于茶渣中仍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药效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粗纤维、粗蛋白等,所以茶渣再利用研究也逐渐得到重视。目前,茶渣多被用作牛、猪、鸡、鱼等动物饲料,或被制作成茶渣复合肥料,或被作为栽培灵芝、猴头、蘑菇等食用菌材料。但总体来说,茶渣再利用的研究在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规模不大,研究不深。如何加大研发力度,做到废物再利用,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发展多样化茶保健产品

虽然在《茶经》指导下,各地方根据当地的茶叶资源发展出众多的茶叶产品,但主要以单一品种茶为主。如何挖掘中医食疗宝库,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中医学相结合,将茶叶与中药材配伍,开发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茶保健品将是现阶段茶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点。市场上的茶可乐、八宝茶、茶汽水、茶酒、茶果冻、茶豆腐、奶茶、柠檬茶、茶蜜饮、姜茶饮、茶食品等相关茶产品正是《茶经》、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结晶。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对保健品需求量增长的影响下,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很长时间内都将会是研究热点。

(三)提高茶叶产品质量

茶文化的影响篇2

关键词:茶文化;产品;经济;发展;文化底蕴

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它不仅传承了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并且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在我国古代,茶是当时主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它不仅能够促进发展国内的小农经济,并且通过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和外国的经济往来,在为我国经济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开阔了当时人们的眼界。可以说,茶文化产品决定着茶文化经济的发展好坏,没有茶文化的茶叶仅仅只是一种可以用开水浸泡成饮品的农产品而言,其经济价值不会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这也就表面,茶文化经济的发展受茶文化产品的制约,如果茶文化落后,那么茶文化经济也不可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茶文化是奠定茶文化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

1茶文化产品概述

一般的物质产品是通过传统产业生产而得到的,而文化产品与其不同,文化产品主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通过文化产业或者说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资源而生产出的产品,但是所有的商品都兼具文化和实用两方面价值,也就是说,文化商品不同于文化产业,文化商品是文化产业当中的一部分。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但是数千年的历史变革,茶依然是作为人们生活必需品而流传了下来,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组成了茶文化,在茶文化的资源体系结构中,包含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也就是说,由于这四个领域都与茶各方面成果相联系,所以在这四个领域下都可以生产茶文化产品。由此可以根据不同层面含义来划分茶文化产品,比如说宏观层面上可以将“杭为茶都”这类归为一类茶产品;从中观层面可以将茶文化生态园归为一类茶文化产品;从微观层面上可以将茶书、茶画、茶文化服务等归为一类文化产品。

2茶文化、茶文化产品与茶文化经济发展的关系

2.1茶文化提高了茶产品的价值

茶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一种饮料,由于人们在消费茶叶的时候,除了能享受到茶叶所带来的物质体验之外,还能够感受到茶叶所带来的文化体验,所以说它的价值又不仅仅局限于饮料价值,茶叶商品往往能够通过繁多的种类而给人以沉重历史和文化冲击,使人们感受到不同茶叶所蕴含的茶文化内涵,因此,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并不仅仅只是在品尝茶饮品,更是在感受茶叶浓厚的文化价值,这也就是所谓的茶文化价值,它极大地提高了茶产品的价值。

2.2茶文化产品推动了茶文化经济的建设

商品的强大文化内涵是奠定其在现代经济发展领先地位的基础,也就是说,若想确保商品能够在市场中一直畅销,那么它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来支撑,这样才能够确保其产业能够发展得更为长久健康,也才能够为其未来发展空间提供保障。茶文化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茶文化产品,茶文化产品对于茶文化经济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茶文化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茶文化经济内容中大部分环节都与其相关,比如说茶文化交流会、茶文化盛典等,茶文化产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不仅超过了茶叶本身,更是决定茶文化经济发展好坏的关键因素。人们对茶产品的购买欲望也正是通过该产品的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历史故事、名胜古迹等相关文化知识所激起,所以说,茶文化产业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茶文化产品所刺激推动的。

3茶文化产品与茶文化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3.1茶文化经济概况

人们通过消费与茶相关的产品来满足自己休闲所需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物质文化需求的经济就是茶文化经济。丰富的茶文化产品能够促进茶文化经济发展的越来越繁荣,而繁荣的茶文化经济能够保障茶文化产品种类的多样性,所以说,茶文化产品和茶文化经济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究其关系,大致可以总结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发展茶文化经济就需要不断的创新,如果一味的墨守成规那么不一定能够做到持续发展,商品市场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利用新产品来为其注入活力和动力,而各种各样丰富的茶文化产品就是不断为茶文化经济所注入的新鲜血液,为茶文化经济的发展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茶文化产品的推广离不开茶文化经济所构建的市场影响,所以说,当茶文化经济受茶文化产品推动而发展的越来越好的同时,也会促进发展茶文化产业,使其经济文化化也受到推动发展,进而为茶文化产品的丰富多彩创造条件。

3.2准确的茶文化产品定位

茶文化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茶文化产品种类的丰富多彩,而茶文化产品的质量是影响茶文化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说,茶文化产品在定位时,需要在各地与茶相关资源的基础上将其特色突出。比如手在浙江绍兴出生的鲁迅先生写了关于绍兴人们生活的小说,当中有提到“祥林嫂”、“咸亨”、“孔乙己”等特色人物,而对于这些鲁迅先生所提到过的饭店文化资源,现代人们可以将其合理利用来促使文化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这也就是说,茶文化产品的定位时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并不是盲目制定的,为了在促进茶文化产品丰富的同时使各地特色的突出,需要对当地的优势资源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估并据此制定战略选择,这样才能够为该茶文化产品的市场前景奠定良好的基础。

3.3服务性茶文化产品

茶文化产品除了有物质性的产品之外,还包含有茶文化旅游、采茶、擂茶、茶艺学习等服务性的茶文化产品,这种虚实结合以文化理念为依据来表现茶文化的产品,不仅突破了传统物质和文化定义的茶文化产品界限,还能够使茶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更好的提升其附加价值,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兴趣,激发消费者对茶文化产品的购买欲望,这种茶文化产品一方面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经营者的收益。比如说在白族的特色节目“三道茶”,就是基于当地传统的茶文化习俗而展开的服务性茶文化产品,它的商业价值就是让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观赏到茶文化表演,进而实现精神需求的消费。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藏,为了使我国的茶文化经济一直在世界经济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需要注重将茶文化与茶产品的结合,使茶文化的文化底蕴能够有效提高茶产品的经济价值,除了生产出茶画、茶书等物质性的茶文化产品之外,还要合理的开发利用具有民俗地域特征的服务性茶文化产品,由此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更好地促进茶文化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祥虎.简述茶文化与茶馆设计[J].建筑知识,,:1-2.

[2]李翠霞,华国梅.茶文化旅游对茶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01):124-125.

[3]申素熙.茶文化产业相关概念及对茶文化商品的消费者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13.

[4]臧新,林竹,邵军.文化亲近、经济发展与文化产品的出口———基于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2,(10):102-110.

[5]潘顺顺,凌彩金,孙世利,赵超艺,卓敏,徐永恒.浅谈茶文化对茶经济的影响[J].广东茶业,2008,(06):30-31.

[6]冯子标,王建功.文化产品、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91-94.

茶文化的影响篇3

关键词: 茶文化 白居易 影响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到了隋朝,茶业日益繁荣,中国茶文化基本框架形成。到了唐代,我国的茶叶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饮茶的风气也在社会上逐渐普及开来。

唐代的知识分子,常以天下为己任,要求自己有很深的修养和高尚的情操,要经常清醒地看世界,也常需要压抑住自己性格中狂暴的一面。饮茶被人们认为是含蓄、低调、深沉、友好的表现,正是符合文人们这一个性格特征。茶与诗互相促进,诗人们饮茶作诗之风在当时盛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唐代产生了大量有关茶的诗歌,其中不少是以茶为主题的茶诗。据统计,唐代众多诗歌中,提及“茶”的有500余首,不乏一些著名诗人对茶的独到见解。对茶文化最有研究的当数“茶圣”陆羽,他的《茶经》奠定了我国茶学的基础。陆羽也留传有茶诗。不过唐代茶诗的数量以白居易为首,有50余首。像白居易这样留传有50余首茶诗的一位诗人,透过其茶诗我们不难发现茶文化对其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仅停留在茶的物质功用,更是从处世态度和人生信仰等精神层面对白居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以白居易的茶诗作为基础,研究茶文化对白居易的影响。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作为中唐杰出的人民诗人,白居易生前曾自编《白氏文集》,收诗文3800余篇,现存3600余篇。他在此集中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本文研究的50余首茶诗大多数收录在白居易的后期闲适诗中。

在白居易的50余首茶诗中,以茶为主题的有8首,其中有记录收到朋友从远方寄来新茶时的欣喜心情,如《萧员外寄新蜀茶》、《琴茶》等。除这8首以茶为主题的茶诗外,余下的40余首茶诗中只涉及茶但并非以茶为主题,但是这类茶诗对研究茶文化对白居易产生的影响还是有其作用的。

从体裁上看,白居易的茶诗众体皆备。从艺术手法看,白居易的茶诗作为闲适诗的一部分,有着闲适诗“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一般特点。

白居易的50余首茶诗涉及的面很广,写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足以让我们从中了解茶文化对其生活、交友、性情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一、茶文化对白居易日常生活的影响

白居易的茶诗大多表现了其后半生的闲适生活,他几乎是一年四季香茗在手,这在其一些茶诗中有所体现。如《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有“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火前春即是明前茶,说的是春天喝春茶。《吟元郎中白须诗兼饮雪水茶因题壁上》诗中有“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雪水融化后用于煮茶,说的就是在寒冷冬天的饮茶。

白居易晚年的生活作息比较有规律,对茶的需要,不仅仅表现在四季皆饮,更是时时刻刻的。其诗《偶作二首》说:

日出起盥栉,振衣入道场。寂然无他念,但对一炉香。

日高始就食,食亦非膏粱。精粗随所有,亦足饱充肠。

日午脱巾,燕息窗下床。清风飒然至,卧可致羲皇。

日西引杖屦,散步游林塘。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

日入多不食,有时唯命觞。何以送闲夜,一曲秋霓裳。

一日分五时,作息率有常。自喜老后健,不嫌闲中忙。

是非一以贯,身世交相忘。若问此何许,此是无何乡。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他将一天分为五个时间,分别是日出、日高、日午、日西、日久。这些时辰,他几乎时时需要茶,这在他一些茶诗中被频繁提及。

二、茶文化在白居易日常交往中的作用

我国素有以茶待客的传统,特别是发展到唐代,真正成为全国性的礼俗。特别是唐文人相聚、迎宾待客必以煮茶。茶在白居易生活中同样有拉近与朋友之间的距离之功能。他和朋友间的聚会,话题间总少不了茶。“林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诗人描写了以茶待客的礼仪,说明茶在其日常交往过程中是很被看重的。

在杭州任刺史时,西湖的香茗美景使白居易迷恋不已,他还经常出入灵隐寺,与韬光禅师感情甚好。据说“寺中有一眼清泉清洌甘美,特别宜与烹茶”。白居易与禅师经常汲泉而坐,边饮茶边吟诗,很是快乐。有一次,他邀请韬光禅师到城里相见,准备了许多素食,当然也计划好了饭后那一茶,然后郑重其事地写了一首诗――“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很动人的邀请,只可惜性情高洁的禅师不愿意来到喧嚣的城市与白居易共饮,回诗拒绝了他的邀请。

正是基于“以茶待客”的礼仪,使得白居易在独自品茶时常常睹物思人,怀念昔日一起品茗畅谈的友人,并且作诗寄托对朋友深深的思念。“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在独自喝茶的时候,看着茶人,闻着茶香扑鼻,想起了不在身边的好友杨慕巢,顿时觉得可惜,不能将这美好的感觉与之分享。借茶感叹知音难得,也是暗写彼此的友情非寻常可比。“可怜闲气味,唯欠与君同”,说的也是这样的心情,只是感慨的对象换成了刘同州。

当时,文人之间还很流行“以茶赠友”,生在茶乡或在产茶地为官行事者往往用茶馈赠志同道合的好友,并附以诗歌唱和。白居易与朋友间也是如此,他在不少茶诗中提到“酬赠茶叶”,表达了作者与朋友间高雅的志趣与情感。如《谢杨东川寄衣服》中的“春茶不断寄秋衣”等。茶在诗人的日常交往中扮演的角色,是沟通友情的桥梁,也是升华感情的催化剂。

三、茶文化对白居易性情的影响

茶,因其“清和淡静”的特性,加上融合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思想内涵。白居易以茶辅以日常生活和交友,在精神上更是与茶为伴,陶冶性情,修身养性。在白居易的不少茶诗中都记录了茶文化对其性情的影响,无论是他“达则兼济天下”之得志时,还是“穷则独善其身”之无奈时。

白居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敦厚文人,他在茶诗中以“茶”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满足感。他选择与性情高雅的茶终日为伴,久久不腻,是源自他那知足饱和的心态。如《闲眠》中:“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消。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一顿饭、两碗茶,再没有更多的需要。这种对于生活的满足是真实的、敦厚的。像他那样有身份的人有很多,但是拥有这样一份知足心的就比较难能可贵了。

白居易作为一个姿态高雅、性情脱俗的官场文人,一生都在官场中起伏历练,加上他生活的时代政治斗争异常激烈,他常常感觉心中有愤懑的情绪却无法无人诉说,苦闷之中只能自己寻求消化的方法。“茶能散闷为功浅,萱纵忘忧得力迟。不似社康神用速,十分一盏便开眉”。(《镜换杯》)“杜康”(酒)的确是快速化忧解愁的良药,但是却不是诗人欣赏的宣泄情绪的方法,在诗人眼中,借助茶的功效驱散内心的苦闷仅为一般功力,茶是能够影响人的情绪甚至帮助饮茶人提升一个境界的。暂且不论白居易的功力是浅还是深,他借助茶来摆脱困境是个不争的事实。

白居易在人生的后期离不开茶,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一直坚持着“独善其身”的处世态度。茶“清新淡雅”的气质与他修身养性的需要十分吻合。诗歌《何处堪避暑》中“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体现的就是诗人这样休闲的生活感觉。没有了政治斗争的喧嚣,或者说诗人不愿意去触及记忆中那些令人不愉的经历。他选择的是茶,即是放松且惬意的生活。在他迟暮之年,他孤独地生活,虽然不得不坦白自己的寂寞,但还是坚持自己高尚的情操――读书、谈琴,吃不了橘子还是喝茶,与他心灵为伴的依旧是茶。“贫贱亦有乐,乐在身自由”,茶给他的精神洗礼,力量是巨大的。或者说白居易选择了茶,即是认可了它的品质――清贫但高洁。

从白居易众多的茶诗可以看出,茶文化渗透到白居易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为人、为官、为学都受到茶文化的影响。从这些影响我们也可以看出,白居易对茶是发自内心地喜爱。作为唐代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茶诗诗人之一,白居易爱茶、懂茶、品茶、歌茶,其中的原因来自方方面面,有唐朝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原因,也有自身的人生态度与性格、生活经历、信仰等原因。

作为中唐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白居易的一生,在官场中波折起伏。无论是在“兼济天下”之前半生,还是“独善其身”的后半生,白居易都保持着与茶为伴的生活习惯,并且创作了大量的茶诗,成为后人研究茶文化的宝贵资料。作为一个大诗人,白居易从茶中体会的不仅是物质功用,而且有诗歌艺术家特别的体味。茶对白居易而言,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解渴饮品,同时品茶也是交际场上体现高雅兴致的一种沟通手段。以诗抒情、与茶为友,是环境的影响,也是性格所趋,淡泊宁静才是他生活的真谛。

茶文化的影响篇4

关键词:紫砂陶;茶文化;文人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46-01

宜兴的制陶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对宜兴古窑的发掘证实: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阳羡人的祖先就能制陶,到了汉代则大量生产日用陶器,发达的陶艺工业标志着历史上宜兴的繁华。紫砂的原产地为宜兴,紫砂陶是由“宜陶”生出的一枝,是陶业蓬勃发展的历史见证。

茶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受到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被注入了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蕴,在茶的种植、加工、冲泡过程中,凝聚起道德与美学意识,形成一种具有独特的民俗礼仪特征的象征艺术。茶具——作为茶饮载体,也理所当然地在茶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中,形成具有影响与推动作用的派生文化。如果没有茶具就不会有茶饮的文化品位,如没有茶具的发展就不会有茶文化的丰富与提高,作为中国茶具的紫砂壶,更在茶文化的发展中,受到世人的珍视与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购藏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

紫砂壶起始于宋代,盛于明清,经过千百年的风雨、一代代艺人杰作流传至今,又有多少文人雅士留下了咏茶名篇,赞叹紫砂壶的精妙。

砂壶宜茶。紫砂泥可塑性好,可加工成形状大小各异的不同造型;粘合力强,干燥收缩率小,烧制温度广,变形小,生坯强度大,冷热急变性好;紫砂泥本身无需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单独制陶。紫砂壶的口盖能做到配合密缝,精密合理,能减少混有黄曲菌等的空气进入壶内,能较长时间保持住茶叶的色香味,相对延长壶内泡开茶叶变质发馊的时间,这是其它茶具无可媲美的。

经济发展到宋代,在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上出现了成熟理性与自觉意识,紫砂艺术开始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对于新兴的紫砂壶的出现,社会名流不惜笔墨,赞叹紫砂的精妙,此时的茶文化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小石冷泉留早味,紫砂新品泛春华”,“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情”;这些赞紫砂的诗句说明当时的名流社会,对紫砂壶的喜爱,其中就有坡、欧阳修,文人士大夫寄情紫砂。到了明清紫砂艺术进入鼎盛的发展时期。清康熙雍正时期紫砂引起宫廷的高度重视,乾隆年间紫砂成为珍贵的御用品,此时紫砂壶在中华茶文化中已占据有重要角色;一代代紫砂大师不断创新、探索,在紫砂中融入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雕刻艺术,在壶上充分展现他们的艺术修养与道德情操,成为完美的艺术品。

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命,最重要的就是文化因素,文化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素质,文化内涵都会在器物中表现出来。紫砂艺术来源于生活,艺人们在紫砂中揉进他们的理想,创造出人类艺术的瑰宝。紫砂兴起于宜兴不是偶然的,历史上的宜兴就是中国古代产茶区之一,所产“国山茶”在三国孙吴时期,就闻名江南;唐代阳羡茶更成为贡茶,名扬天下,唐诗人卢仝有诗为赞:“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同时宜兴金沙泉在当时就是与贡茶同时进贡的沏茶良泉。正是这种绝无仅有的茶环境、得天独厚的紫砂资源下,造就了紫砂技艺,随着茶饮之风的变革,掀开中国茶文化新的篇章,赋予茶饮文化新的文化内涵;紫砂带动着整个茶文化系统的演变,紫砂的发展也奠定了数百年来至今不变的茶饮文化程式,也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紫砂壶也充分体现出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扑拙高尚的人生态度,品茗即是玩茶,文人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尽情发挥思想,体验紫砂自然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穆、闲雅的精神,紫砂的精妙带给人的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

宜兴紫砂陶,是中国茶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明进步的结晶;它的开始与兴盛即是茶文化历史演变的必然,同时也对茶艺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紫砂陶是中国茶文化的骄傲。

如今,时代的发展,竞争的激烈、经济的刺激,使得人们对于生活的品味、质量、情趣都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文化理念推动下,必然引起紫砂壶工艺的新一轮发展,相信在新时代中,紫砂壶会以他独特的魅力,促进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生活的再发展。

茶文化的影响篇5

关键词:紫砂壶;茶文化;茶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042-01

宜兴盛产陶土,颜色多为绛紫,通称紫砂,亦有红、绿、黄、白等色,故又被誉为“五色土”。所做茶器具,多通称紫砂器。紫砂器的创始,有文字的记载,始见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诗名:“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器泛春华”(《宛陵集》)。其次,欧阳修也有“喜若紫瓯呤且,羡君潇洒有余清”的诗句(《欧阳文忠公集》)。1976年,在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古窑址发掘出大量紫砂陶片,其断代时间为北宋中期,这也是紫砂器始于北宋时期的佐证。

宜兴紫砂陶器在国际间闻名以来,将近有五百年的历史。紫砂陶在浩瀚的中华文物史上有着瑰丽的地位,人们称为高超的艺术品。在明清两代,地处江南人文荟萃之地的宜兴,所生产的紫砂器,更充满着丰富的文化气质。论紫砂的艺术性,其造型艺术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气息之丰富,是其它陶瓷品类无法相比的。然而在现代的紫砂器的造型,主要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筋文形体三大类。这是历代紫砂艺人,细心观察和研究各种物象的形态,吸取了中国传统工艺品的艺术特点而创作的。几何形体分为圆器和方器二种。这两种造型都是以几何形的线条装饰壶体的,甚至有的器形本身就是一种几何图形。圆器造型主要由各种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组成。圆器的造型规则要求是“圆、稳、匀、正”。它的艺术要求必须是珠圆玉润,口、盖、的、嘴、把、肩、腰的配置比例要协调和谐,匀称流畅,达到无懈可击,致使器型上的标准要求为“柔中寓刚,圆中有变,厚而不重,稳而不笨,有骨有肉,骨肉亭匀”。井栏壶周身皆由弧线构成,线条圆融有力,简洁明快。壶身虽圆似方,沉稳而不凝滞。斜斜向上的管状流和重心略为下沉的环形把,前后呼应。壶的造型简单却无以增减,再三观之韵味无穷。

而紫砂壶不单单是艺术品,同时也具有实用性——泡茶。

饮茶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生活习惯,俗话说的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当你在辛勤劳动之后,坐下来稍做休息时,茶将是你的良伴,喝一杯茶既能止渴,又能消除疲劳,所谓“清茶一杯,元气百倍”。伏案工作的人,常用茶来振奋精神,帮助思考,吃了油腻的食物,喝点茶,则可帮助消化。经常饮茶,对身体健康也很有益处,可见茶与人民生活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阳羡茶在历代文人笔下是极负盛誉的。唐朝诗人卢仝在一首诗中说:“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花不敢先开花”。杜牧在《题茶山》中也写了“山实东面秀,茶称瑞草冠,泉嫩黄金涌,芽香石壁栽”的名句,赞赏阳羡名茶。阳羡茶在唐肃宗年间正式列入贡茶,宜兴茶多年来打造出很多知名中外的品牌,如“宜兴红茶”、“阳羡雪芽”、“毛尖”等,深受茶友的喜爱。

茶,味苦寒,性平和,益身心。在我国,由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茶风始起,就被注入强烈的文化意蕴。继而,亦在茶的种植、采摘、加工、冲泡、品饮的过程中,凝聚起道德和美学意识,并予以程式化,形成一种具有独特的民俗礼仪特征的象征艺术。作为茶饮形式的载体--茶器具,也理所当然地在茶文化的发展中,派生成对茶文化系统本身发展和演变具有一定影响与推动作用的次生文化。茶器具,就不会有茶饮的文化品位;没有茶器具的发展,就不会有茶文化的丰富提高。作为中国茶器具的紫砂器,更在茶文化的发展中,受到人们的珍视与关注,引导着茶饮形式在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中蓬勃发展,折射了华夏文化的光辉。本文就此以对紫砂器在茶文化发展中的影响和推动,作一相互关系演变的概括性探讨。

唐代是我国经济前发展的强盛时期,陆羽《茶经》是对唐代茶文化发展状况的完整概括与阐释。陆羽根据当时茶饮风尚和茶事规律,提出一整套的茶具、茶器、烹茶、品饮程式,表现出崭新的茶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正是通过茶器具在茶的吕饮过程中完成礼仪的需要所体现的。经济的发展形成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茶器具的分立和产生,赋予茶饮形式以新的文化内涵。

茶器具的存在,是为了完成饮茶过程的礼仪风尚。用器的过程,即是茶的品饮过程,同时也是领受茶文化精神,内心深省民族传统意识的过程。唐宋时代繁复的茶器具,不但把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引向顶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把中国茶的文化内涵推进狭窄的胡同。这样,从茶的品方式到茶器具的发展,也将面临一个巨大的演变,中国茶文化原精神又将得到新的飞跃。

宜兴紫砂器,是绚丽的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化进步的综合结晶。它的创始与兴盛,即是茶文化历史演变的必然,同时也对茶艺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有关极大的推动力。

紫砂器是中国茶文化的骄傲,它永远是中华民族茶文化史上闪烁光芒的灿烂明珠。

茶文化的影响篇6

关键词:茶 饮茶 茶礼 茶文化

茶诗入禅(其一)

赵朴初

中国——茶的故乡

东赢玉露甘清香,椤伽紫茸南方良。

茶经昔读今茶史,欲唤无涯认故乡。

(说明:日本宁治产玉露茶甚佳,斯里兰卡(古称椤伽)产红茶有名于世。这首诗从赞颂日本名茶宇制玉露茶,斯里兰卡(椤伽)紫茸茶入手,占出了中国茶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欲唤天涯认故乡”。)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茶业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中国茶叶、茶树、饮茶风俗及制茶技术,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而传向全世界的。最早传入日本、朝鲜,其后由南方海路传至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16世纪至欧洲各国并进而传到美洲大陆,又由北方传入波斯、俄国。 

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国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说:“茶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茶以人兴,人伴茶名。现在五大洲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20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全世界50多亿人口中大多数人喜欢饮茶,茶和茶文化覆盖了全球。

 

美国

美国被称为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人喝茶,令人称奇。在美国市场上,中国的乌龙茶、绿茶等有上百种,但多是罐装的冷饮茶。这也就凸现出了美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现任何茶叶的痕迹。青睐于喝速溶茶,夏季来一杯冰凉的冷饮茶,顿觉心中清凉,很是惬意。

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

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春风。遗憾的是,由于这茶以饮、以凉为主,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种品味、那种温馨、那种悠闲,喝茶的情调也大打折扣。

 

英国

茶是英国人普遍喜爱的饮料,80%的英国人每天饮茶,茶叶消费量约占各种饮料总消费量的一半。英国本土不产茶,而茶的人均消费量占全球首位,因此,茶的进口量长期遥居世界第一。

英国饮茶,始于17世纪中期,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与英国查尔斯二世,饮茶风尚带入皇家。凯瑟琳公主视茶为健美饮料,嗜茶、崇茶而被人称为"饮茶皇后",由于她的倡导和推动,使饮茶之风在朝廷盛行起来,继而又扩展到王公贵族和贵豪世家及至普通百姓。

英国人好饮红茶,特别崇尚汤浓味醇的牛奶红茶和柠檬红茶,伴随而来的还出现了反映西方色彩的茶娘、茶座、茶会以及饮茶舞会等。目前,英国人喝茶,多数在上午10时至下午5时进行。倘有客人进门通常也只有在这时间段内才有用茶敬客之举。他们特别注重午后饮茶,其源始于18世纪中期。因英国人重视早餐,轻视午餐,直到晚上8时以后才进晚餐。由于早晚两餐之间时间长,使人有疲惫饥饿之感。为此,英国公爵斐德福夫人安娜,就在下午5时左右请大家品茗用点以提神充饥,深得赞许。久面久之,午后茶逐渐成为一种风习,一直延续至今。如今在英国的饮食场所,公共娱乐场所等都有供应午后茶的。在英国的火车上,还备有茶篮,内放茶、面包、饼干、红糖、牛奶、柠檬等,供旅客饮午后茶用。午后茶实质上是一餐简化了的茶点,一般只供应一杯茶和一碟糕点,只有招待贵宾时,内容才会丰富。

法国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西靠大西洋。自茶作为饮料传到欧洲后,就立即引起法国人民的重视。以后,几经宣传和实践,激发了法国人民对"可爱的中国茶"的向往和追求,使法国饮茶从皇室贵族和有闲阶层中,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在,法国人最爱饮的是红茶、绿茶、花茶和沱茶。饮红茶时,习惯于采用冲泡或烹煮法,类似英国人饮红茶习俗。通常取一小撮红茶或一小包袋泡红茶放入杯内,冲上沸水,再配以糖或牛奶和糖;有的地方,也有在茶中拌以新鲜鸡蛋,再加糖冲饮的;还有流行饮用瓶装茶水时加柠檬汁或橘子汁的;更有的还会在茶水中掺入杜松子酒或威士忌酒,做成清凉的鸡尾酒饮用的。

法国人饮绿茶,要求绿茶必须是高品质的。饮绿茶方式与西非饮绿茶方式一样,一般要在茶汤中加入方糖和新鲜薄荷叶,做成甜蜜透香的清凉饮料饮用。

花茶,主要在法国的中国餐馆和旅法华人中供应。其饮花茶的方式,与中国北方人饮花茶的方式相同,习惯于用茶壶加沸水冲泡,通常不加佐料,推崇清饮。爱茶和香味的法国人,也对花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近年来,特别在一些法国青年人中,又对带有花香、果香和叶香的加香红茶发生兴趣,成为时尚。

沱茶主产于中国西南地区,因它具有特殊的药理功能,所以也深受法国一些养生益寿者、特别是法国中老年消费者的青睐,每年从中国进口量达2000吨,有袋泡沱茶和山沱茶等种类。

另外,浪漫的法国人从来就不会放弃在浴缸里浪漫的机会,也从来不会放弃在浴缸里制造美丽的机会。现在,巴黎人最喜欢的洗浴形式莫过于茶叶澡。把茶叶和桉树叶、海藻同包于柔柔的雪纺绸中,投于浴池,有一股淡淡的茶香溢出。嗅着如此清爽的味道,将身体完全融于其中,有水在旁边荡漾,还有什么身心疲惫要谈啊,剩下的就是情啊爱啊了。怪不得巴黎人就是有一种独特的气质,看来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绝对是真理。巴黎人懂得茶叶中含有人所需的微量元素,所以美容护肤、减肥当属它无疑了。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原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因此饮茶带有英国色彩,大多习惯于饮红茶,普遍爱好的是牛奶红茶。一般早、中、晚饭后各一次,有的甚至达到5次。大多采用茶炊烹煮法,即先将开水壶中水煮沸,尔后放上红茶,再烹煮3-5分钟,随即用过滤器滤去茶渣,然后将茶汤注入茶杯,再加上牛奶和糖调匀即饮,另外,也有少数不加牛奶而代之以柠檬片的,又叫柠檬红茶。

在巴基斯坦的西北高地以及靠近阿富汗边境的牧民,也有爱饮绿茶的。饮绿茶时多配以白糖并加几粒小豆蔻,以增加清凉味。巴基斯坦人待客多数习惯用牛奶红茶而且还伴有夹心饼干、蛋糕等点心,大有中国广州早茶"一盅两件"之风味。

 

俄罗斯

喝茶属于俄罗斯生活的一部份,俄罗斯人喜欢喝茶,但是跟所有以肉食为主的民族一样,他们喜欢喝红茶,主要是红茶末。早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就是中国茶叶的最大买主,那时候中国茶叶的出口量百分之七十五都卖给沙皇时期的俄国。莫斯科市中心中国城社区有十九世纪雕龙画栋的中国茶行,可见证当时双方茶叶贸易的兴盛。

为了喝茶,俄罗斯人家里都有一个特殊的茶炊,它们称为「萨莫瓦尔。以前茶炊是铜制的,有点像台湾台电福利社东北火锅,中间是放木炭、冒烟的桶子,底下是放煮水的锅,唯一差别是俄罗斯茶炊有一个水龙头,水煮开后,就从小水龙头放水泡茶。这种旧式茶炊只有在莫斯科跳蚤市场看得到。现代「萨莫瓦尔兼具传统与新潮,它外表漆得非常有斯拉夫民族的风味,也不用炭烧而用电加热,体积变小,而且用电烧水不会弄得乌烟濔漫。主要是现在俄罗斯家里人口变少了,家庭人口少,因此不需要大容量的茶炊了。

俄罗斯人泡茶后,要用一个做成各种母鸡或俄罗斯大妈形状的套子罩在茶壶上,等茶泡开了往茶杯倒。俄罗斯泡的茶特别浓。所以他们先倒半杯浓茶,然后加热开水,再加两块方糖与柠檬片。

由于俄罗斯人喝茶程序非常复杂,俄国人对茶也比较讲究,不仅要有茶杯,还要有茶托,连用玻璃杯喝茶,也要把杯子放在金属套内。俄罗斯人不仅饭后喝茶,他们平常也喝茶。喝茶时配果酱、巧克力、饼干与蛋糕,与台湾茶食比较别有一番风味。

 

伊朗

伊朗人,将茶喝成了生命里一道不变的美丽风景。国内大大小小的茶室遍布各地,让人眼花缭乱。长此以来,形成了一种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丰富茶文化。一天十五六杯茶。许多伊朗人每天非茶不欢,而每天喝茶的次数也多得惊人,一天十五六杯是最起码的。原因在于:伊朗禁酒,以茶代酒,能够提神、健身、醒胃、清肠等等。

茶室,对于大部分伊朗人来说,是以茶会友的地方,也是谈生意的好场所。几乎每间茶室都出租水烟,握着水烟管咕嘟咕嘟地吸食的同时,一宗宗生意也就不知不觉地谈成了。

在伊朗北部大城大不里士(tabriz)有间桑葚茶室。那是间别具风味的露天茶室,设在成排桑葚树下。那儿有一条奇怪的规矩:男女必须分开坐。

伊朗人喝茶,有个很奇特的方式——琥珀色的茶,盛在小巧玲珑的玻璃杯子里,喝茶时,糖块不是放进茶里搅和的,而是直接放入口中,再去啜茶。伊朗的糖,呈现不规则的结晶体,一片片薄薄的,晶亮的黄色,轻轻一咬,“卡卡”数声,糖片分崩离析,再悠悠然地把茶啜入嘴里,让它慢慢地与口内的甜味中和,在味蕾上泛起一圈又一圈的令人心驰神往的涟漪。有些糖片还镶嵌着柠檬皮,一咬,满嘴生津,这时,赶紧将略带涩味的茶灌入口中,以舌尖略略搅和,那种甘醇已极的好味道,足以使头发“轰”的一声全都直直地立起来。当然,一般较为简陋的茶室,并不备有这些薄片糖晶,仅仅只供给一般化的方块白糖,伊朗人惯常的做法是:以拇指和食指拈着糖块,蘸了蘸茶,放进口里,等它在舌上欲融未融之际,便啜茶入口,与糖中和。

 

韩国

韩国的民族史有5千多年,从新囫时代开始就有茶文化,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韩国茶礼“和、敬、俭、美”基本精神,体现了心地善良,以礼待人,俭朴廉政和以诚相待。

成人茶礼是韩国茶日的重要活动之一。韩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视礼节。成人茶礼是通过茶礼仪式,对刚满20岁的少男少女进行传统文化和礼仪教育,其程序是司会主持成人者赞者同时入场,会长献烛,副会长献花,冠者(即成年)进场向父母致礼向宾客致礼,司会致成年祝辞,进行献茶式,成年合掌致答辞,成年再拜父母,父母答礼。冠礼者13人,其中女性8人,男性5人。

高丽五行茶礼气势宏伟,规模更大,展现的是向茶圣炎帝神家氏神位献茶仪式。唐代陆羽著有《茶经》,被人称为茶圣,茶神。韩国则把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炎帝神家找称作茶圣,古代传说中神家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家是发现茶,利用茶的先行者,高丽五行茶是韩国为纪念神家氏而编排出来的一种献茶仪式,是高丽茶礼中的功德祭。

高丽五行茶献茶礼是部级进茶仪式,反映出高丽茶法,宇宙趔和五行哲理,是一种茶道礼,是高丽时代茶文化的再现。茶礼全过程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民族风情。

 

日本

日本人饮茶以"茶道"出名,讲究一点的人家都设有茶室。主人迎客入茶室,要跪坐在茶室门口,让客人一个个进去,客人经过门口时,要在门旁洗手,然后脱鞋入茶,主人则最后纔进入茶室,和客人鞠躬行礼。主人开始煮茶时客人要退出茶室,到后面花园或石子路走走,让主人自由、从容地准备茶具、煮茶、泡茶。主人泡好茶以后,再让客人再回茶室,然后开始一起饮茶,饮完茶以后,主人还要跪坐在门外,向客人祝福道别。

 

德国

德国人也喜欢饮茶,但方式和习惯与中国差别较大。德国的“花茶”是用各种花瓣加上苹果、山楂等果干制成的,里面一片真正的茶叶也没有。德国花茶饮时需放糖,否则会有些涩味。德国人饮茶时把茶叶放在细密的金属筛子上不断用开水冲,之后再将茶叶倒掉,有人发觉其茶味很淡,问后方知是德国人独特的“冲茶”习惯所致。

 

阿根廷

无论是走在街头、公园或坐在办公室里,还是在足球比赛的观众席上,或在乘飞机、火车和长途汽车的旅行途中,到处可以看到阿根廷人端着茶壶在津津有味地喝着马黛茶。

    马黛茶是生长在南美洲地区的一种常绿灌木叶子,加工制作方法与我国茶叶加工大致相同。阿根廷东北部气候湿润,阳光充足,红色含有矿物质的土壤很适合这种植物的生长。近些年阿根廷马黛茶的生产发展很快,如今年产量达40多万吨,居世界第一位,被称为“马黛茶王国”,全国人均年消费量约7公斤,其余30%用于出口创汇。每年11月的第二个星期,是阿根廷全国的马黛茶节。节日里,在首都街头可以看到许多着装漂亮的少男少女向行人分赠小盒包装的马黛茶。在马黛茶主要产地———米西奥内斯省等地,节日里还要举行高乔人参加的花车游行,竞选“马黛茶女王”,选出的“女王”可以免费到首都和各大海滨城市旅游,并能得到不少珍贵礼品。

    在阿根廷,使用什么样的茶壶招待客人,比喝马黛茶本身更重要,就像西方人待客讲究餐具一样。一般平民百姓使用的马黛茶壶大多是竹筒或葫芦挖空制成的,壶上没有什么装饰。而高档的茶壶则是一种艺术品,做工精致,有金属模压的,有硬木雕琢的,有葫芦镶边的,也有皮革包裹的,还有牛角磨制的,形状千奇百怪,以怪为贵。壶的外壁刻有马头、鹦鹉、山水、花鸟、天使等各种图案,有的被视为“带来好运”的祝福,有的象征“怀念”或“友谊”。商店里陈列的高档茶壶还镶有各种颜色的宝石,在灯光照射下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彩。来到阿根廷的外国游客都喜欢买个马黛茶壶带回去留个纪念。

尽管当今世界的广告充斥着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以及麦氏速溶咖啡等等最入时的各种各样饮料,但具有独特性的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中国茶,作为普通的饮料仍然雄踞世界的饮料市场之首,而且因为其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使其成为一种影响最广的“文化”。

当“茶”成为一种文化,本身就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恒定”。“茶”从单一的“饮料”和其所拥有的“文化”进行了区分和固定,不仅因为是一种跨地域的饮料,而饮料的“文化性”则增强了这种传播性,“茶”不但是人的物的需要,也成为了人的精神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茶的起源及传播》 中华美食网 2004-03-27

 

2.《茶马古道的积淀——茶文化》 gb.chinabroadcast.cn 2004-06-04

 

3.《论茶文化的定义、内涵与功能》  2004-07-21

 

4.《游览世界的“绿叶”》 中国茶叶在线 2004-09-06

 

5.《世界各国饮茶之道》 中国茶叶在线  2002-06-16

 

6.《茶叶浴盛行巴黎》 中国茶叶在线  2002-08-14

 

7.《韩国茶礼之道》 中国茶叶在线 2002-07-03

 

8.《阿根廷人端着茶壶走天下》 亚洲茶网 2004-10-27

 

9.《别有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亚洲茶网 2004-07-07

茶文化的影响篇7

关键词:历史档案;茶文化典故;形成影响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饮茶历史最长的国家。我们已经很难确定我国饮茶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无法证明是谁发明了饮茶。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我国不仅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上多数地区的茶文化与茶叶生产理念都是从我国传递过去的,可以说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中国的茶文化有着重要价值和内涵。

1我国茶文化的历史及相关典故分析

1.1我国茶文化的历史内涵分析

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内涵和价值,尤其是进入新中国之后,茶文化发展进入全新阶段,相对传统文化来说,当前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其更注重时代特点和人民需求。可以说,茶文化体系中更讲究“写真”,同时也注重对情感和认知的融入。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想要有效了解传统文化,就必须对茶文化的特点和内涵进行全面系统化了解。首先,茶文化的内涵表现为传承性。茶文化并不是在一天之内所产生的,如今整个茶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体系和产业,正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延续,在不断沉淀的过程中,其逐渐发展成为成熟的茶文化机制。一直以来,我们的茶文化都没有断绝过,其关键原因在与茶文化被直接、有效的传承下来。其次,我国的茶文化并非在一个地区,而是在多个地区都形成了茶文化体系,分布广泛、内容多元的茶文化体系成为具有我国特色的文化机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茶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事物发展融合的产物。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一系列文化元素,将茶文化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可以发现多数情况下,茶文化都通过一定文学形式展现出来。因此无论茶文化如何发展,其都需要有一定文学作品做传播铺垫。

1.2我国茶文化中形成的相关典故分析

典故一:赐茶代酒。现代社交礼仪中,酒是重要的“情感表达”工具。但也存在一些场合,不适宜喝酒,因此就会用“以茶代酒”来具体代替,既不失去礼节,同时也能有效开展情感沟通活动。这一“做法”的来源事实就是从记载的典故中转变而来的。根据《三国志》中介绍,吴国第四代皇帝孙皓非常喜欢喝酒,而且每次举办宴会时,来宾都要喝很多酒。但其中有一位大臣韦曜酒量并不多,而孙皓非常器重博学有才的韦曜,因此每次当韦曜喝不了酒的时候,孙皓就会让内侍偷偷的用茶换掉韦曜杯中的酒。这就是以茶代酒的典故来源,从这一典故的形成,其中就是茶文化内涵的一种展现,以茶代酒,实际上是茶文化中以礼待人的具体展现。而之所以能够形成并传承这一典故,正是经典著作记录的结果。典故二:陆纳杖侄。实际上,茶在饮用之风兴起初期,只是被作为贵族和上层人士品鉴的饮料。陆纳杖侄是根据东晋著作《中兴书》的记载所流传至今的茶文化典故。其大概讲的是:陆纳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有一次他在接待谢安的拜访时,仅仅安排了茶果来接待。而其侄子认为接待人是东晋极其有权势的人,因此就认为整个接待的安排过于简单,所以便自主主张,用丰盛的菜肴替代了原来的瓜果安排。待谢安走之后,陆纳便对侄子这一行为愤怒职责不已,并且杖责其侄子40板子。这就是陆纳杖侄典故的来源,这一典故也被成为我国茶文化十大典故之一,而在这一典故中丰富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勤俭节约的道德理念。当然这一典故的传承,离不开《中兴书》的记载。典故三:王蒙与水厄。真正意义上,饮茶从贵族走向大众,还是唐宋以后的事情,因此在魏晋时期,很多人并没有形成饮茶的习惯,即使是多数贵族,也没有形成相应习惯,所以多数人对喝茶并没有太多兴趣。根据《世说新语》中记载,东晋时期的王蒙,非常受皇帝器重,因此也是当时的权势重臣。而王蒙有个爱好就是喝茶,并且是非常喜欢喝茶,其喝茶的热度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接受范围,一旦家里有客人来,其就一定要来访的客人和自己一起豪饮,由于多数贵族尚未养成喝茶的习惯,所以每次去王蒙家中拜访,就表达出自身的担心和害怕,因此在每次去之前,通常都说今天有水厄。通过这一典故,我们可以了解到茶在东晋时期并未形成风气,同时其也被作为招待客人的重要工具。此外饮茶风气的形成,应该与权贵推广有很大关系。

2历史档案的作用和价值分析

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档案是一种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其中囊括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文化成果,同时其中也富含了我们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共同信仰和社会风俗等等。可以说,历史档案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字记载,而整个档案中也包含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因此想要深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必须体系化了解历史档案的作用和价值。一方面,我们应该清楚历史档案是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文明的记录依据,也是几千年文明的见证者。由于历史原因,很多证明同时期文明的方式都不复存在,无论是民谣,还是语言,其对原有故事内容记载的内容缺乏客观依据。而只有历史档案能够对同时期发生的事件进行清晰化描述,后人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历史档案内容,能够对故事进行真实有效的还原。除了真实记载价值之外,实际上历史档案也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但在多数人看来,更在意的是历史档案对历史事迹记录的内容,因此其看中的是档案文化的历史性和传承性。随着我们对文化观念认知不断成熟,如今我们在研究历史档案时,通常也充分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内涵。通过对档案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有效认知历史档案典故中所记载的历史事实。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历史档案与中华五千年文明深深相融,因此对传统文化的真实可靠性,以及文明延续性都有极高要求。想要达到中华文明的有效创新、传承和发展,不能只靠语言,更重要的是依赖可信度极高的文字记载,历史档案就一起客观性成为重要的传播载体。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如今历史档案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档案内容,而是融入了社会发展心态和实践价值的重要内涵。所以,历史档案中所记载的不仅是一种文化内容和历史资料,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社会观念的有效继承,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所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

3历史档案对茶文化典故形成的具体影响分析

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是文字和语言,只有依托这两种形式,各种文化才有可能被传承发展下去,而语言的传递方式比较多,比如民歌、民谣等等,但传播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文字,通过文字的记载,不仅能最大限度的确保整个传承过程不发生变质,同时也能实现对整个文化的等量传递。因此我们在界定一种文化或者文明时,最有力的证明依据就是其文字内容。历史档案无疑是其中最具说服力的证明方式。茶文化如何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日益重大,其关键就是有陆续出现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学作品,乃至经典专著对整个文化内容进行了体系化宣传和记载。历史档案作为文化记录的重要文字形式,其中记载了整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富含了各种文化元素。相对于文化传承的另外一种“语言”形式而言,历史档案更具有稳定性和真实性,可以说历史档案是我们了解茶文化的最正面渠道。深度了解传统茶文化,不仅需要了解其文化内容,还要有效认识其外部延伸。所谓传统茶文化的外部延伸,并不是简单元素,并非一般人所想到的茶道等。实际上其延伸是融入了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文学艺术,而这些延伸是我们必须了解并且学习的内容,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内容,并且相应融入情感和价值内容,从而才能为有效了解、学习、传承、创新茶文化奠定基础。历史档案所记载的方式比较科学,同时其保存性比较好,因此其就成为我们传递文化,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有关茶文化所形成的历史档案是我们体系化了解茶文化的依据和前提,也是我们认知茶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茶文化典故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但凡可信度高,而且具有研究价值的典故事迹都是通过相关经典著作所形成的。因此茶文化的历史主要依据历史档案来实现记载和传承,如今我们所知道的第一部有关茶叶的著作就是唐代陆羽的茶经,因此当前我们研究、学习茶文化的主要依据也是这些文字记载,因此,可以说历史档案是茶文化典故传承与发展的主要载体。此外,茶文化典故的形成都有独特的背景,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因此一直以来,我们在学习和认识茶文化时,都必须深刻认识和理解其中的内涵与价值,这是我们传承茶文化的依据和前提。

4结语

我国的茶文化不仅体系全面,内涵丰富,更重要的是其承载和沉淀了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因此我们可以说茶文化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也是融入了整个民族价值观念的重要内容。经过长期传承、发展,如今茶文化已经形成了遍布各地区,涵盖多种茶叶类型,融入了多种元素的茶文化体系。而记载我国茶文化体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就是历史档案,通过历史档案的有效记载,为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前提。因此通过对历史档案的价值意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深层次分析历史档案在茶文化不断传承、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价值和内涵。

参考文献

[1]朱时磊.唐代茶文化问题研究[J].茶世界,2013(11):151-154.

[2]陈文华.魏晋六朝饮食文化与文学[J].世界农业,2013(17):112-125.

[3]范增平.试论唐诗对茶文化的传播[J].农业考古,2014(7):53-57.

[4]于越.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农业考古,2014(15):79-83.

茶文化的影响篇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语言现象研究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和概念合成理论分析茶语言现象,阐释茶文化对国人物质层次、制度层次和心理层次的影响,揭示茶的精神和品性影响国人的日常生活用具、婚姻、宗法、政治、价值和伦理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茶文化的民族特性,拓宽茶文化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范围。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茶文化;认知隐喻;认知转喻;概念合成

认知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国家,发展迅速,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①重视心理感知,人们的概念系统是在身体的感知和体验基础上认知加工形成的。②认知语言学为研究语言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全新的方法,外语界和汉语界先后出版大量论著,形成了研究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音位学、认知词汇学和认知句法学等分支以及认知语言学与心理、社会、文化等语言外部交叉学科的研究。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水融,语言是一种生物文化生态龛,是一种社会习俗,承载了文化信息符号,而文化是语言的管轨,不同的文化管轨制约着不同的语言,语言具有民族性。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茶文化,语言和文化结合,为茶文化的研究增加新的视角,拓宽研究范围。

一、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的物质层次

认知隐喻理论、认知转喻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隐喻理论不仅在语言里,也根植于人们的概念系统中。隐喻投射是具体源域对抽象模糊的目标域的跨域投射,使抽象事物易于理解。认知转喻理论是“穿越型连接”的外向型连接。“穿越型连接”包括内向型和外向型连接,内向型是初始域,即事物的中心知识,③如“我买了本鲁迅”,“鲁迅”作为人的生理特征(身高、肤色、性别、国籍和职业等)属于认知转喻“穿越型连接”的内向型的初始域,而“鲁迅的书”是外向型。概念合成是产生新义和概念压缩的基本心理活动,基本运行机制是在输入空间中建立部分匹配,输入空间中的元素有选择地投射到一个新的“合成”心理空间中,是形成思想和语言的必要条件。①文化的物质层次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方式及全部产物,具有获取功能和创造功能,是文化系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起源于中国的茶是茶树的叶子或芽,经过加工可用来泡制作为饮品。中国人爱茶、喜茶,日常生活用具和食品也与茶相关,如茶杯、茶缸、茶壶、茶瓶、茶炉、茶几、茶托、茶盘、茶匙、茶点、茶饭和茶碗等。根据认知隐喻理论全局环境,生活用具隐喻映射了国人对茶的喜爱,茶的意义影响了整个民族。根据认知转喻理论,带有茶的用具已不再是单纯的盛茶、烧茶、茶水和点心、茶水和饭食的功效与含义,也不再是表示事物中心知识的内向型的初始域。茶杯、茶缸、茶壶、茶瓶和茶炉可以盛置或烧白开水,茶几、茶托和茶盘可以放置其他物品,茶匙已成为进食用或调饮料用的小勺,茶点已扩展为精致糕点的含义,茶饭泛指饮食,其含义扩展为转喻的“穿越型连接”的外向型。人们生产出反映人类文化的人造物品,代代相习,其文化也延续下来。现实世界的事物是与文化观念联系起来,合并和整合成一个新的概念系统。②语言棱镜中的词汇观察到文化物质层次的种种景象,展示了物质文化的痕迹。

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的制度层次

文化的制度层次是人改造社会的活动方式及全部产物,即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制度、风俗以及相关的理论、规范等,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③古代对待茶相关的事物谨慎而严谨,且礼仪较多。

(一)茶文化对婚姻制度的影响婚姻制度打上了茶文化的烙印,茶的端庄、典雅、和静与和美,隐喻映射婚姻的庄严、和美和忠诚的含义,茶的品质和精神隐喻映射婚姻的不同阶段。1.“受聘”隐喻为“吃茶”。古时称喝茶为“吃茶”,现代部分方言仍保留这种说法。“受聘”隐喻映射为“吃茶”的含义。如:(1)种芝麻,必夫妇同下其种,收时倍多,否则结稀而不实也。故俗云:长老种芝麻,未见得者。以僧无妇耳。种茶下种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明•郎瑛《七修类稿》)夫妇齐心协力种茶籽,收获多,隐喻映射夫妻对婚姻家庭应该忠诚或婚姻应“从一而终”,这是生活取得幸福果实的关键。独善其身的人种茶籽或颗粒无收或不能移植,隐喻映射没有婚姻家庭的人生活的幸福果实不易获得。所以,古时女孩子“受聘”隐喻为“吃茶”,茶的端庄和典雅表达了婚姻的庄重和忠诚的隐喻含义。(2)一女不吃两家茶。“不吃两家茶”隐喻“饮茶”应专心致志地品味一种茶的味道,隐喻映射女子要“从一而终”或“至性不移”之意。2.“订婚”“结婚”和“同房”隐喻为“吃茶”“定茶”与“合茶”。三茶六礼———古时订婚时隐喻为“下茶”“受茶”或“吃茶”,结婚隐喻为“定茶”,同房隐喻为“合茶”,茶的端庄、宁静、致远的品质隐喻含义体现在婚姻的不同阶段。

(二)茶文化对宗法制度的影响茶文化体现在中国宗法制度中,茶的精神和品性与儒家思想欣欣相应。茶“重德”“和敬”的品质隐喻映射我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严格、庄严和不可僭越,影响与规范人们的礼仪、行为和举止。例如,古时喝茶,尊者坐左位,依顺时针旋转,卑者坐右位,长幼尊卑贵贱划分明晰。喝茶时,茶盏不要有响声,不要吹凉,不用茶勺,不可一饮而尽,应慢慢品饮。茶水不能满溢,七分满适宜,茶水是热的,满了烫手,对客人不敬。所以,俗语“浅茶满酒”,酒是凉的,斟满表示尊敬,酒满敬人,茶满欺人。茶“重德”“和敬”的品质隐喻映射而体现在饮茶的仪式和规范上,也隐喻映射了我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严格。如“端茶送客”:古时,客人告别时,以茶送客,茶的“和敬”的品喻映射对客人的尊重;主人对客人不满下逐客令,以茶送客,茶的“和”的品喻映射婉拒客人,而又不失颜面。下属拜见上司,须上司举手口称“请茶”,并由上司先饮,下属方能端茶品饮。倘若上司仅端茶而不饮时,即暗示“逐客令”,侍者随呼“送客”声。(裳《三十年见闻录》)茶的“敬”的品质隐喻映射了古时人们对地位尊卑的遵从,茶的“和”的品喻映射了委婉的“逐客令”。

(三)茶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影响“茶马古道”———茶、马和古道三个不相关的心理空间以茶为穿引线,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合成理论使三个心理空间联系在一起,建构成新的心理空间。古时,藏族人主食牛羊肉,饮茶可以降解脂肪,缓解燥热,喻为“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但是藏族地区不产茶,汉族地区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需要马匹,而藏、川和滇地区产良马,茶和马通过概念合成为新的心理空间“茶马互市”,进而形成促进民族间贸易、迁徙和融合的道路,隐喻映射带有即时环境和历史特征的“茶马互市”为“茶马古道”,是贸易繁荣和文化融合的象征。明洪武年间颁布《茶马法》,严禁私人茶马互市,驸马欧阳伦私自倒贩茶叶被处死,茶文化在政治制度打上了深深的隐喻烙印。

三、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的心理层次

文化心理层次是人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方式及全部产物,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等,反映的是人与自身的关系。①

(一)茶文化对思维方式的影响1.茶馆。喝茶、品茶的馆子,又称“茶楼”,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产物。茶馆始于唐、兴于宋、普及于明和清,发展为不同种类的茶馆,如清茶馆(不售酒的茶馆)、大茶馆(如现在大饭店)、书茶馆(讲评书的茶馆)及酒茶馆(售酒的茶馆)等。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格式塔理论,个体部分组合成整体,格式塔着眼于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而非仅限于分离、孤立的元素。②茶馆已不仅仅是喝茶水的地方,已融合了不同的元素,应把茶馆的个体部分整合起来,才能体会其文化历史韵味,如明清的茶馆演变为人们喝茶聊天、品尝小吃、谈生意、做买卖、演艺活动和行业聚会的地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人为中心体验客体,偏重人的需要,而不是从客体出发反映客体,客体认识寓于价值评判之中。茶馆是喝茶的地方,原本属于事物的初始域,即内向型连接,但根据人们的生活需要,被转喻映射为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象征、浓缩的小社会,已属于事物的外向型连接。不同的隐喻思维方式体现在文化中的特征不同,如成都的茶馆具有说书、打麻将、养生和艺术品鉴定等特征,隐喻映射了成都人休闲安逸的生活方式。北京的茶馆有京剧、评书和大鼓等曲艺演出,京韵十足,隐喻映射了北方人豪迈、爽快的性格和做事方式。2.人生如茶。中国人的思想以“天人合一”为主旨,以人对外界事物的体验为主,强调人生与境界的人生观。“人生如茶”隐喻映射人生不同阶段的经历如不同茶的味道,品味茶隐喻为体验人生。人生的初始之路是创业的阶段,艰难辛苦,犹如“苦茶”;人生的成功阶段享受回报,犹如“甜茶”;人生的总结阶段,回味人生经历苦甜的滋味,犹如“香茶”。吃茶的“一苦二甘三回味”是人生经历的写照。3.歇后语。人们的思维活动是隐喻性的,中国人的隐喻思维方式有独特的民族性,歇后语即是中国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化现象,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的前一部分是事物的描述,后一部分是形象的隐喻解释,幽默风趣。茶文化中也含有大量与“茶”有关的歇后语。如:(1)茶馆的火剪———倒霉(煤)。茶馆烧开水需要煤球,火剪夹煤球或捣碎煤块,“倒煤”谐音隐喻映射人们做事情不顺利。(2)茶壶掉了把儿———只有一张嘴。茶壶有两个嘴,一个是壶口,另一个是壶嘴,掉了把儿意思是壶嘴掉了,剩下一个壶口,只有一张嘴隐喻映射“能说会道,没有真本领”。(3)爆米花沏茶———泡汤了。爆米花泡到茶水,变软泡汤了,隐喻映射“做事没有结果”。(4)玻璃杯沏茶———看到底。玻璃杯里的茶水透明清澈,杯底一目了然,隐喻映射“彻底了解人或事物”。(5)不倒翁沏茶———没水平。左右摇摆的不倒翁沏茶,没有平衡,隐喻映射“没知识、没能耐”。(6)茶馆搬家———另起炉灶。茶馆搬家重新开张,隐喻映射“人们做事放弃原来的,另外从头做起”。

(二)茶文化对价值系统的影响中国古文化的实用理性影响着人们的实用探求,是事物对人的实际用处和人对事物的希望和需要,是人和人的需求作为评价事物价值的尺度。受儒学“中庸之道”影响,人的处事方式体现了包容与和谐、灵活与变通。例如:(1)下午茶。吃茶点时间不是正餐吃饭时间,隐喻映射为较随便和非正式的含义。现在,茶文化在婚姻中有了变化,当男女相亲时,流行喝“下午茶”,隐喻映射为非正餐,场合和礼仪较随意,不满意可及时回绝,体现了儒学“中庸之道”灵活变通的实用理性影响。国人也受道教理论影响,追求清心寡欲、与世无争和养生方术。例如:(2)茶余酒后/茶余饭后。指吃过饭之后,隐喻映射闲来无事、消遣时光,体现道教与世无争、清新雅致之意。(3)粗茶淡饭/家常茶饭。指饭菜简单,隐喻映射为饮食简单、生活简朴或极为平常的事情。(4)茶话会。备有茶和茶点、招待宾客的社交性集会,随和而庄重,隐喻映射畅叙友情、寄托希望、交流思想和展望未来等含义。中国文化的实用理性,如道教的养生方术演变为重要的饮食文化,茶的饮食文化也受到影响,又影响到人们的文艺娱乐中。如:(5)奶茶。掺和牛、羊奶沏的茶,香甜不腻,口感。台湾歌手刘若英知性,如“奶茶”醇香幼滑,被隐喻映射为“奶茶”。清华女生章泽天的长相甜美、气质清新,如“奶茶”般清新淡雅,被隐喻映射为“奶茶”妹妹。(6)绿茶。不发酵茶,味道新鲜,汤清叶绿,提神益思清心。电影《绿茶》从一杯绿茶预测一个人的爱情,绿茶含有天然去除剂、能提神益思,隐喻映射人的内心和表象的分辨。

茶文化的影响篇9

明代,人们的饮茶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变成了与现代炒青绿茶相似的芽茶,绿色的茶汤要以洁白如玉的茶盏来与之相配,尚白也促进了白瓷的发展,这时的茶具以景德镇最为著名。宜兴紫砂壶也出现在这个时期,并迅速发展起来。清代的饮茶习惯继承了明代的传统,与之相匹配的茶具也没有大的变化。较之前朝,茶具种类多,色彩艳,同时还在其中配以诗词书画等,紫砂壶的发展在清代达到顶峰状态。

二、中国陶瓷茶具在日本的流传及发展

1.唐三彩茶具

开放的唐朝文化,较之其他朝代,对日本影响最大。此时在日本,饮茶是天皇、贵族、高僧们模仿唐文化的潮流之一,当然也少不了中国丰富多彩的陶瓷茶具。奈良时代日本人模仿中国唐三彩烧制出了奈良三彩,器物主要有盖罐、罐、净瓶、钵、碗、盘等,色彩主要为绿、黄、褐色,有的为单纯的彩绿。虽然其工艺、造型、装饰技法、釉色等方面均不如唐三彩,但奈良三彩是日本最早的陶瓷茶具,为日本陶瓷茶具的发展,及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宋黑釉茶盏

宋代“斗茶”风靡全国。北宋被金灭亡后,宋徽宗丧国,为百姓所不耻,斗茶之风也逐渐陷入低潮。当斗茶活动在中国的宋代逐渐落下帷幕时,在当时的日本却刚刚兴起,流入到日本的黑釉“建盏”,倍受推崇,在当时可谓价值连城。随着中日两国频繁的贸易来往,大量的中国陶瓷茶具被强势的武士阶层获得,这极大地促进了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其积极作用就是推动了日本种茶、制茶技艺发展,不是完全模仿中国。

3.明景德镇青瓷

明代,陶瓷茶具的发展进入顶峰时期,最有名的要数景德镇。相传日本一位被誉为“茶汤鼻祖”的高僧叫村田珠光,非常喜欢中国茶文化,特别喜欢使用一种青瓷茶具,由于再传入日本时还没有名称,人们就以茶祖的名字命名为“珠光青瓷”。后来,珠光开始用禅来结合自己的茶事活动,禅与茶的结合是日本茶道的精髓,并且影响至今。

三、深远的影响

1.茶具造型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陶瓷茶具对日本茶具造型的影响不断减少,由简单低级的模仿样本,演变为有着自己审美倾向的风格造型。清贫主义是日本茶文化的审美风尚,所以古朴粗陋的陶瓷茶具是主流,与中国越来越精致的陶瓷茶具发展方向相反。

2.精神内涵

由于日本早期茶文化的传播仅限于宫廷和僧侣之间,其社会性和民众性的层面远不如中国,但是却多了一份神秘的色彩,形成了典型的日本茶道。其典型性表现在“和、敬、清、寂”,这是说起日本茶道不得不提的四个字,也是日本为世界茶文化所作的贡献。“和”指喝茶者之间的和睦;“敬”则指讲究礼节、真诚互敬地交往;“清”即清爽、洁净。观赏过茶道表演的人都清楚,日本的茶室和茶具都是一尘不染的。当然,“清”也指品茶人内心清净;“寂”指品茶时优雅的环境,还有品茶者谦恭的神态。

3.美学含义

茶文化的影响篇10

关键词:黑茶;包装材料;黑茶品质

商品的包装是为了保护产品的特性、方便运输和储存并促进销售市场的发展,因而利用技术手段设计而成的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的包装也对购买力有一定的影响。在形形的商品当中,一个好的包装设计形式和高质量质感便能够脱颖而出。而黑茶的包装初衷则是对于品质的呵护和市场的需求。黑茶的包装出自产品的本身特征和产地等因素。所以,黑茶包装形象和材料可以尽力表现黑茶的内在品质。

1 黑茶的包装材料与特点

1.1 软包装材料和特点

软包装材料在黑茶包装中包括盒装和袋装等形态。盒装包括纸盒、竹盒、木盒、塑料盒等。而袋装有纸袋、塑料袋、铝箔复合袋等,纸袋的纸张主要是牛皮纸,包装纸袋的大小规格有50g ~ 1000g。牛皮纸的抗水性能好,韧性较强,能够强力的保护黑茶的原有品质和性状。铝箔符合袋的透湿量和透氧量较小,可以起到防潮、阻氧、保香性等特质,这也是黑茶保证品质的最好方法。铝箔复合袋也是目前黑茶包装生产中最为常用的材料。

1.2 硬包装材料和特点

硬包装包括罐装、瓶装和复合包装等。灌装包装材料中有不锈钢、铝、锡、陶瓷等材质。硬包装中罐装的形状有圆的、方的、扁的、长方形的和腰圆形的等等。大小规格有50g ~ 500g等。瓶装也是硬包装的一种,材质以塑料和玻璃为主。多用于盛装速溶茶和其他名茶。复合包装是纸和其他材料复合而成的一种包装容器,形态是一种复合纸罐。随着现代化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应用材料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但复合纸罐防潮、防锈、保香、隔热等特点都比传统容器较优质,相比较金属罐装的不稳定化学性能对黑茶品质的影响,复合包装白料显然更加稳定。

2 黑茶包装材料对品质的影响

2.1 保存黑茶的原生态味道和品质,保留原生态特性

黑茶的包装设计通常与地域性特色和本土文化相结合,独具中国特色的材料和具有民俗风情的团赋予商品独特的品位和价值。在黑茶占据大部分茶类销售市场的情况下,也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文化的产品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保留原生态的味道和品质,成为黑茶销售和流通市场的重要特性。原生态的包装材料包括纸质和复合材质等绿色环保材料也给黑茶的品质更增添了独特的原生态韵味,进而提升了黑茶的品质和价值。比如;在面对全球化经济趋势,市场的开放性必定不只针对中国消费者,如何让外国消费者品尝到中国特色的茶叶文化,原生态、绿色环保和乡土特色的包装材料更受市场的欢迎。这类包装材料在最大限度保证黑茶品质的同时,也成为黑茶销售的独特标志。

2.2 保障黑茶品质不受外界条件影响,便于流通存储

包装的出发点就是保护商品免受日晒、雨淋和污染等自然侵害,防止自然l件影响下使产品香味挥发、神罗,融化、污染、碰撞、挤压和散失等损失。最大限度的保障商品的原生态味道、香味、形态和品质。同时,完整而坚固的包装材料也有利于流通环节的运输、调动、销售、储存等环节的顺利进行。而黑茶属于一种雅趣的商品,不仅仅要求包装的美观和完整,对黑茶品质的表达。包装的形式和材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茶叶的储存质量。茶叶具有吸湿性、氧化性、吸附性、易碎性和易变性等特点,若包装材料使用不当,或者包装方式不合理,就会导致茶叶的性状和品质发生变化,影响黑茶的品质和价值。所以,黑茶包装必须要保证密封性完好,包装材料选择上要满足黑茶所有特性的需求。

2.3 美化商品,提升形象品质,利于市场发展

引起黑茶产品变质和损坏的因素正是在于茶叶本身的保存,茶叶的保存是需要包装的保护的。所以,为了保证黑茶产品的质量,黑茶包装的合理性和包装的科学性是很重要的。在实际包装过程中,包装设计的形式和材料也是直接影响黑茶的直观感受和品相的。消费者对商品品质的判断往往多半来自于对包装设计和材料的感受,包装是消费者接触产品的第一步,只有将包装做到细致和用心,采用绿色包装材料突出黑茶的原生态特质,使商品得到美化,为黑茶树立一个健康、绿色和高品质的形象,这样不仅有利于黑茶在市场的销售和流通,更加促进了黑茶原生态品质的品牌形象,为黑茶今后的市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4 凸显品质,提升黑茶价值,树立高端品牌

对包装材料和包装设计形式的表现,极能够凸显出商品的品牌形象和企业水准。品质好的产品必定配有高质量的包装材料和凸显品质的包装设计,让消费者购买前不仅被商品包装吸引,更能够体会商品生产企业的用心,从而为商品销售渠道的拓展奠定基础。黑茶的销售市场非常火爆,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同样存在。产品的技术研发和终端的产品包装都是直接制约市场动态走向的因素。产品包装是企业销售活动中真正的“终端”,所以产品包装必须到位才能够占据市场位置。盒装、罐装、袋装以及复合包装等包装材料除了能够较好的延长黑茶的储存期限,保存原生态品质外,也能够凸显黑茶独有的地域特色和乡土韵味,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为再次购买时提供认购标准,也为黑茶在茶类市场上树立品牌形象提供有利条件。

3 结语

通过对黑茶包装材料及包装形式的了解,可见,包装材料是直接影响商品保存和流通的很重要载体。对商品的内在品质影响也通过不同类型的包装材料凸显出来。而对黑茶外在品质的影响却也起到了间接性的作用。包装材料的质感和形式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黑茶品质的判断。所以,黑茶包装材料对黑茶品质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日常企业生产包装过程中,采用绿色环保、经济方便、优质简约的包装材料,多利用地域资源和地域文化影响,将黑茶包装推向原生态健康发展路线。从而有利于黑茶品质的保证以及黑茶市场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小红.黑茶包装的视觉传播危机研究[J].包装工程,2015(14):114-118.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