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武夷岩茶茶树品种之武夷山茶树品种选育、传播及资源保护利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茶树新品种选育方法 探秘武夷岩茶茶树品种之武夷山茶树品种选育、传播及资源保护利用。

探秘武夷岩茶茶树品种之武夷山茶树品种选育、传播及资源保护利用。

2024-06-15 23: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导语】茶种的涵义是指不同类型茶树种群和多类茶树品种。它不仅是茶叶生产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形成茶叶品质特征的重要因素,因此,历来是茶叶生产中的重要一环。其内容包括茶树种质资源,品种选育,良种推广等。

◈ 武夷山茶树品种的选育 ◈

武夷菜茶植物学特征变异万千,其中蕴存着无数优异的品种类型。武夷山种茶先民很早以前就开始选育优良茶树用于生产。

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利用当地特有的茶树资源,选育出许多品质优异具有特色的武夷菜茶优良单株,单独繁殖栽培采制,反复对比选择,并冠以各种“花名”,形成许多名丛。

经历了10多个世纪,武夷山共创出了名丛千余种。因此,武夷山素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名丛源来品种,而高于品种。众多的名丛争奇斗艳,世代相传,不断提高了武夷茶的品质和声誉,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财富。

一、历代选育的名丛

唐:正唐梅、正唐树

宋:坠柳条、铁罗汉、宋玉树等(郭柏苍、闽产录异)石乳(宋、北苑贡茶录)臭叶香茶、(又称文公茶)、(清陆廷灿、续茶经)

元:石乳(周栎、园圃小记)

明:铁罗汉、白鸡冠

清:铁罗汉、白鸡冠、大红袍、老君眉、肉桂、不知春、洞宾茶、木瓜、雪梅、水红梅、素心兰、白桃仁、雀舌、红梅、松际、漳芽、铁观音、水金龟、半天妖(鹞)、金锁匙、白牡丹等

1921年蒋希召的《蒋叔南游记》记述:武夷产茶、名闻全球……武夷各岩所产之茶,各有其特殊之品。天心岩之大红袍、金锁匙、天游岩之人参果、吊金龟,下水龟岩之白毛猴、金柳条,马头岩之白牡丹、石菊、铁罗汉、苦瓜霜,慧苑岩之金鸡伴凤凰、狮舌,磊石岩之乌珠、壁石,止止庵之白鸡冠,蟠龙岩之玉桂、一枝香,皆极名贵。此外,还有金观音、半天妖、不知春、夜来香、拉天吊等,种类繁多,统计全山将近千种。林馥泉1943年调查,仅慧苑岩厂就有名丛花名830余种。这些都说明武夷山茶区选育名丛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二、名丛选育方法

武夷茶区先民在茶树选育中,以优质为先决条件,单株选择培育,分别命以花名,形成武夷独到的茶树选育技术。

(一)单株选择,系统培育:

从武夷菜茶群体中,经过反复选择单株,分别采制,对比品质,评选出优良单株,依据品质、形状、地点等不同,命名花名,在各种花名中评出名丛,普通名丛中又评出大红袍及四大名丛。各种名丛分别繁育,在繁殖过程中,不断地从分离群体中优中选优,形成各自不同类型的名丛群体用于生产。

这种选育技术历史上多有记载。如:

宋《北苑贡茶录》记载“又一种茶,丛生石崖,树叶尤茂,至道初,有诏造之,别号石乳”。清陆迁灿《续茶经》记载:“武夷五曲朱文公书院内,有茶一株,叶有臭虫气,及焙制出时,香逾他树,名曰‘臭叶香茶’,又有老树数株,云文公手植,名曰宋树”。刘靖《法刻余闲集》记述:“五曲道院名天游观,观前有老茶,盘根旋绕于水石间,每年发十数株,其叶肥厚稀疏,仅可得茶二三两,名曰洞宾茶”。《蒋叔南游记》记载:“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满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清郭伯苍《闽产录异》记述名丛铁罗汉和坠柳条:“清时山中仍有这两种名丛,皆为宋朝留存下来的茶树,各仅一棵,年产少许,为无价宝”。林馥泉记述1943年的九龙窠大红袍为:“正付二株……实为武夷菜茶之一种,惟其较普通武夷菜茶为厚,外形似小叶水仙,幼叶色呈紫红……”还有记述大红袍“叶大如掌”或“形似桃叶、叶背茸毛厚、芽叶紫红色”等。不同的记述,反映了大红袍播种繁殖的世代分离及在不同栽种地的形态特征表现。白鸡冠、铁罗汉等名丛也有类似不同的史志描述。因此,许多名丛又因后代分离而选育出正本、付本类型。据林馥泉1943年收集的280个花名中,带有正付之分的花名就有49个。先民们通过不断的选育—分离—选育,使育成的各类名丛逐代更加完美。

(二)以优异品质特征为选育的先决条件

品质评比的方法是当地传统的“斗茶”。唐代冯贽《记事珠》记有:“建人谓斗茶为茗战”,到宋代,斗茶大盛。武夷山每年新茶制成后,茶农便在“竞台”开展评比新茶活动,评比品质优劣,各自互炫其优,优则称胜。参加斗茶的不仅有下场参赛的茶农、僧侣,还有地方官吏和文人雅士等。官吏们为取宠帝王,标新立异,推行斗茶法,评选佳茗上贡。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对建州武夷山的斗茶场面和盛况进行了详细描述。宋苏轼《咏茶》中也有“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之句。武夷山的斗茶延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斗茶不仅斗比当年茶农各自制茶的技艺,也斗比各类花名茶之优劣,通过年复一年的斗评,评选出许多名丛和珍贵名丛。

(三)冠以花名,争奇斗艳

对所选育出的单丛茶树,各自依据不同的特点和需要给予命名。命名有多种类型,不仅形象生动,好听好记,而且丰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内涵。

1.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有:不见天、岭上梅、石角、过山龙、水中仙、金锁匙、半天妖、吊金钟等;

2.以茶树形态命名的有: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国公鞭、一枝香等;

3.以茶树叶形命名的有: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4.以茶树叶色命名的有:白奇兰、白吊兰、红海棠、红绣球、大红梅、绿蒂梅、黄金锭等;

5.以茶树发芽迟早命名的有:迎春柳、不知春等;

6.以传说栽种年代命名的有:正唐树、正唐梅、宋玉树等;

7.以成品茶香型命名的有:肉桂、白瑞香、石乳香、白麝香、夜来香、金丁香、竹叶青等;

8.以神话传说而命名的有:大红袍、水金龟、铁罗汉、白鸡冠、半天妖(鹞)、白牡丹、吕洞宾、红孩儿、状元红等;

除了以上八类命名之外,笔者以为,还有一类是根据茶树选育种需要,区别不同分离类型而命名的,如:正太仑、付独占、正碧梅、正太阴、正太阳、正芍药、正玉兰、正蔷薇、正柳条等。

三、近代名丛花名

林馥泉1943年调查武夷慧苑岩厂茶树花名,记录了茶树花名计280种,还有许多岩厂的名丛如历史上有记载的著名的大红袍、半天妖(鹞)、白鸡冠等均未包括在内。武夷山名丛茶树之多,可见一斑。慧苑岩厂的茶树花名如下:

铁罗汉 素心兰 铁观音 不见天 醉西施 白月桂

正太仑 水葫芦 夜来香 金狮子 红月桂 瓜子仁

醉贵妃 赛文旦 正雪梨 巡山猴 绿蒂梅 正碧梅

过山龙 醉海棠 碎毛猴 正太阳 金丁香 仙人掌

桃红梅 正碧桃 瓜子金 醉洞宾 白雪梨 正太阴

并蒂兰 正芍药 正瑞香 绿芙蓉 白杜鹃 副独占

碧桃仁 正玉兰 白麝香 白吊兰 绿莺歌 金观音

正蔷薇 月月桂 红孩儿 白奇兰 粉红梅 金柳条

绿牡丹 正黄龙 大绿独占 罗汉松 白瑞香 正肉桂

石乳香 正毛球 正珊瑚 水金钱 莲子心 苦 瓜

石中玉 不知春 万年红 正木瓜 万年青 石观音

水金龟 正梅占 四方竹 满树香 奇兰香 虎耳草

一枝香 龙须草 金钱草 观音竹 月上香 八步香

四季香 英雄草 千里香 满山香 灵芝草 叶下红

满地红 满江红 太阳菊 渊明菊 精神草 日日红

半畔菊 老来红 状元红 沉香草 东篱菊 凤尾草

蟹爪菊 水沙莲 午时莲 佛手莲 千层莲 八角莲

瓶中梅 岭上梅 出墙梅 庆阳兰 莺爪兰 石吊兰

四季兰 玉 蟾 金蝴蝶 金石斛 金英子 金不换

玉狮子 玉麒麟 玉连环 红海棠 红鸡冠 红绣球

虎爪黄 玉孩儿 绿芙蓉 大桂林 水中蒲 绿菖蒲

水中仙 老君眉 老来娇 老翁须 点点金 向日葵

剪春罗 剪秋罗 国公鞭 蟾宫桂 孔雀尾 万年松

关公眉 马尾素 七宝塔 珍珠球 叶下红 人参果

石莲子 吊金龟 双凤冠 威灵仙 过江龙 佛手柑

双如意 提金钗 小玉桂 一枝春 一叶金 翠花娇

兰田玉 洛阳锦 节节青 王母桃 花藻石 紫金冠

石钟乳 隐士笔 同心结 竹叶青 洞宾剑 天明冬

不老丹 马蹄金 五经魁 芭蕉绿 西园柳 虞美人

夹竹桃 香茗涩 天南星 小桃仁 云南碧 絮柳条

梧桐子 宋玉树 步步娇 笑牡丹 莲花盏 夜明珠

绣花针 观音掌 紫金锭 名橄榄 紫木笔 迎春柳

野蔷薇 山上臻 十八草 墨斗笔 醉和合 还魂草

胭脂米 醉水仙 白苍兰 白豆蔻 白杜鹃 白玉梅

金紫燕 金沉香 白玉筍 白玉簪 王母桃 白茉莉

赛龙齿 赛羚羊 赛球旗 赛玉枕 赛洛阳 出林素

玉如意 玉美人 正水枝 正玉盏 正斑竹 正玛瑙

正参须 正荔枝 正松罗 正白毫 正紫锦 正长春

正束香 正琉璃 正坠柳 正浮萍 正银光 正唐树

正荆棘 正罗衣 正棋楠 红豆叩 玉兔耳 岩中兰

七宝丹 五彩冠 白玉霜 向东葵 海龙角 倒叶柳

番芙蓉 初伏兰 向天梅 玉堂春 虎爪红 月月红

正青苔 正白果 正凤尾 正萱草 正桑葚 正次春

正山栀 正石红 正石蟹 正郁李 正蟠桃 正墨兰

正竹兰 正玉菊 大夫板 万年木 君子竹 紫荆树

千年矮 九品莲 金锁匙 水洋梅 水底月 月中仙

四季竹 忘忧草 正唐梅 玉女掌……等等八百三十个。

◈ 武夷山茶树良种引种、传播 ◈

一、武夷山茶树良种向外传播:

历史上,武夷菜茶不但在当地长期地做为主栽品种栽培,同时也向周边地区和海内外传播扩种,带动了这些不同地区茶叶的发展。

1、传至台湾

清连横《台湾通史》卷二十七•农业志中记载:“……台北产茶近约百年。嘉庆(1796~1820)时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于鱼麟坑,发育甚佳。继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丰,遂互相传植。盖以台北之地多雨,一年可收四季,春夏为盛……”又据史籍记载,清咸丰乙卯年(公元1855年),台湾青年林凤池由台湾父老资助,来福建乡试,中了举人。当他衣锦还乡时,由闽省林氏宗亲设宴祝贺,并邀请其游览武夷山。他游览了风景秀丽的“碧水丹山”,并对武夷岩茶钦慕不已,便乘兴来到天心永乐禅寺小憩,拜访该寺住持,说明自己是台湾鹿谷乡人,此次蒙乡亲资助,过海乡试得中举人,想购买武夷茶苗返乡赠与乡亲,以谢父老培育之恩。林凤池的诚恳话语感动了住持,即赠送茶苗36株,嘱咐说:“此为武夷乌龙茶佳种,希细心培育,分栽广植,则子孙享用不尽”。林凤池携苗归里,辟园种植,分12株给冻顶山林三显,均获成功,逐渐繁殖成园,并给附近农民分苗广植,于是成为今日冻顶名茶区。后来林凤池晋京,将新制的乌龙茶敬献给光绪皇帝,光绪皇帝品尝后“龙颜大悦”,即以山名赐称“冻顶茶”。冻顶乌龙茶饮誉海内外已百余年。冻顶山在台湾南投县鹿谷乡东面,为凤凰山的分脉,蜿蜒数十公里,冻顶茶园已由初期数十公顷扩增至1500多公顷。冻顶山茶和文山茶,源自武夷山移植,保持其岩茶优良品质,是台湾制半发酵茶的优异品种。台湾《联合报》1984年9月17日报道,台湾知名人士谢东闵在探望邱创焕时,曾畅谈台湾的茶叶史。谢说:“当时读书人、秀才在台北应试,举人则赴福建福州应考。有人自福州考试回来,便顺手携回名闻天下的武夷茶,这是台湾茶叶的根,也是民族的根”。由于台湾成功地从武夷山引去了武夷山茶树品种和技术,使得海峡两岸原本语言相通、血肉相连、习俗相似的人民,又增添了相同品茗嗜好。

2、引种移植四川

北宋元符二年(1099)春,四川茶农王雅父子把武夷奇茗移植到川北万源县。1988年,四川万源县文物保管所进行全县文物普查时,在大巴山崇山峻岭的该县石窝乡古社坪村,发现了一方保存完整的摩崖石刻,记载着武夷茶移植川北的经过。摩崖石刻全文如下:

紫云平(坪)植茗灵园记

窃以丰登胜概,垭洼号古社之平(坪)。从始开荒,昔日“大黄舍宅”。时在元符二载,月应夹种,当万卉萌芽之盛,阳和煦气已临。前代府君王雅与令男王敏,得建溪绿茗,于此种植,可复一纪,仍喜灵根转增郁茂。敏思前代作如斯活计,示后世之季子、元孙,彰万代之昌盛,覆茗物而繁盛。至于大观中,求文于蓬莱释,刻石以为纪。可传体面观瞻,历古今而不坏。后之见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也。诗曰:

筑成小圃疑蒙顶,分得灵根自建溪。

昨夜风雷先早发,绿芽和露濯春畦。

大观三年十月念三日王敏记

弟王古

兄王俊

该石刻明确地记载着这事实:即王雅与其子王敏,于北宋元符二年春天,万里迢迢地把武夷山奇茗移植到川北万源县。石刻所说“得建溪绿茗,于此种植”即是此意。“建溪奇茗”亦即武夷茶。此有范仲淹咏茶诗为证:“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载”。武夷山在建溪上游的崇阳溪之畔,故武夷茶常有建溪茶、建茶或建州茶之称。范仲淹著诗极力赞美武夷茶之时,武夷茶正以“腊面茶”的贡茶形式,极享盛誉于京城和全国。蜀人王氏父子慕茶名,羡其利,历经周折将已享名百年的武夷茶的茶苗移植于四川万源县的古社坪、诚可信也!种植之后,效果极佳。石刻中的记载可资证明。“可复一纪,仍喜灵根转增郁茂”。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石刻记载刚移植时“时在元符二载”,而撰文勤石时(即石刻的落款时间)为大观三年(1110年)。前后相距十一年,恰为“一纪”的约数。虽历一纪时期,而种植之茶长势仍郁茂,茶主欣喜之情跃然,故勒石以为丰碑。摩崖刻文中的“仍喜灵根转增郁茂”和赞诗中“分得灵根自建溪”都提到“灵根”,从而揣度王氏父子采取茶苗移栽方法来襄此善举的。

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在内、连同云南、贵州等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这里的茶树种类丰富,既有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又有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等各类茶树。川北万源县王氏父子不远万里引种武夷山的奇茗,可见武夷茶之盛誉及武夷茶种的种性之优良。

3、传至国外

19世纪初,武夷茶随着外销声名远播中外,而除了武夷茶(成品)外销之外,武夷茶树也成为殖民者觊觎的目标。道光十四年(1834年)印度总督本廷克(Ben-tinick)组织茶叶委员会,研究中国茶叶在印度种植的可能性。由于清廷禁止外国人游历内地,该会秘书长戈登(Gordan)遂乔装潜入中国,并设法在武夷山购买大批茶籽,于次年初偷偷运往加尔各答,育成42000株茶苗,分别植于阿萨姆、古门、台拉屯等,尔后又聘请中国茶师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仿武夷岩茶的加工工艺,制出了第一批成品茶8箱,运至伦敦,英国朝野为之轰动,奠定了现在第一产茶大国印度的茶业基础。这些茶树后代又输入斯里兰卡,成为这个世界第三产茶国的茶之祖。

二、引进栽培的茶树品种

武夷山从外地引进茶树品种搭配种植,是从清末开始,从此使武夷山茶区从单一栽种武夷菜茶转向多品种栽种。人们越来越感到茶树品种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就越重视引用茶树新品种,引种工作从此不间断。

(一)引进的品种

1、早年引进的茶树品种:从清末到1949年,先后引进的品种主要有:水仙、乌龙、梅占、佛手等。

2、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引进的栽培品种主要有:本山、桃仁、奇兰、福云6号、安徽楮叶种等。

3、20世纪80年代以来引进试验示范的新品种主要有:八仙茶、凤凰单丛等以及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新选育的推广品种为茗科2号(105)、黄奇、茗科1号(204)、丹桂(304)等以及台湾品种台茶12(金萱)、台茶13(翠玉)等。

(二)引进品种的特点

1、无性系品种为主:如水仙、佛手、梅占、矮脚乌龙、黄棪、奇兰、铁观音、毛猴、本山、桃仁、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等。这些无性系优良品种各自群体整齐一致,各品种的特征特性表现明显差异,在生产上选择搭配栽培使用,增加了武夷茶优质品类,深受茶农和消费者的欢迎。只有极少数引种有性系品种,如崇安(武夷山)茶场1958年引种的安徽楮叶种,但以后没有扩大栽培利用。

2、适制乌龙茶的品种为主:引进的茶树品种中,多数是引种适制乌龙茶的品种或兼用型品种,而引进用于红绿茶生产的只有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云6号等,在武夷茶区栽培面积不大。

3、必须通过多年、多点生产实践鉴定:武夷茶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传统制茶工艺与众不同,要求引进的茶树品种,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较好的适用性,才能在生产上使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茶树新品种每年引种不断,通过不断引种,不断筛选,而能够成为当地大面积栽培的品种却甚少。一批如八仙茶等品种引进扩大推广较快,然而淘汰、缩小栽培利用也快。现在生产上栽培利用的引进品种多数是早年引种的水仙等品种。因此,茶树引种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势在必行。

◈ 武夷山茶树资源的保护利用 ◈

一、名丛单丛资源的收集、保护、整理

1、收集单丛、名丛资源,建立保护基地

1938年至1945年间,由于福建省农业改进处茶叶改良场奉命由福安迁到崇安,随后组办示范茶场、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张天福、吴觉农等一批热心茶叶的科学家先后来到武夷山,开展“茶树育种、栽培、茶叶生化研究”,建立旗山茶树品种观察圃,收集省内外44个品种。林馥泉先生通过周密的调查研究,编著了《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由当时的福建省农林处农业经济研究室于1943年正式编印。该书堪称武夷茶的第一部专著。书中详细记述了武夷茶树资源的种类、名称及主要特征特性等,为后人研究利用武夷茶树资源提供了基础资料。

解放以后,随着茶叶生产发展的需要,保护茶树品种资源的工作得到广泛的重视。当地主要产茶单位、相关部门及部分产茶大户,都曾先后不同规模地开展当地优良茶树资源收集保护工作。主要有:

崇安茶场

1961年,陈必乐等在第一作业区建立试验基地,收集包括大红袍在内的名丛28个;

1962年,姚月明等在第七作业区建立茶树品种园,收集引种茶树品种材料51个,其中大部分是名丛材料。

综合农场

利用本场岩山名丛多,茶树资源丰富的优势,先后两次开展名丛及单丛资源收集保护工作。

1980年,罗盛财等新建九龙窠名丛圃2.1亩,收集栽种名丛无性系材料112个。

1990年,罗盛财等在霞宾岩溪仔边建立武夷菜茶种质资源圃10.5亩,前后费时三年,共收集栽种单丛资源无性系1066份。

市(县)茶科所

1960年至1963年,朱寿虞、李光玉、陈德华等先后开展肉桂名丛无性繁殖。

1972年,陈德华等在五曲晒布岩茶地建立1.5亩园,收集栽种包括名丛在内的全国各地茶树品种50余种。

1981年,陈德华等在御茶园旧址建品种茶园5.0亩,收集栽种各地茶树品种、名丛、单丛等150余种。

上世纪末开始,武夷山民营茶企业逐渐兴起,永生、幔亭、岩上、琪明等业主也都分别建立了数量不等的茶树资源种植保护基地。

岩山茶农叶天宝、李福金等多有保留一部分特有的名丛、单丛茶树种植。

2、名丛、单丛资源的整理

(1)特征特性观察记载

各种名丛单丛无性系群体,其特征特性各自表现整齐一致,通过观察、对比,很容易显现各种群体之间的特点与优劣。

观察记载内容根据需要而定,一般包括:树姿、分枝密度、叶片着生状况;叶片大小、叶形、叶色、芽叶、花器、采摘期、丰产性、抗寒性、抗旱性等。

(2)采制试验,对比品质

如前所述,武夷山茶树选育利用以品质优劣为首要条件,品质鉴定多以成茶感观评比为主,连续采制评比几年,以肉桂、水仙品种为对照,并尽量排除各种影响成茶品质的干扰因素。九龙窠名丛分别于1985年、1989年、1990年、1991年进行春茶采制评比品质,以后还陆续进行评定。市茶科所等种质基地都有分别采制评比。

(3)生化分析测定

茶的生化特性,特别是化学成分,是规定其他各项特性的基础物质。茶的生化特性受茶的生态系统所作用,从自然界吸取营养物质,从太阳吸收生命的能源,进行能量和物质代谢,在茶树体内,通过生理和生化活动,表现为纷繁的生理特性和生化特性。茶的化学成分决定茶的各种特性。生化分析是了解掌握茶树品种特性的重要手段。目前经过鉴定的茶叶中有机化合物约450种以上,通常用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咖啡碱4项常规指标表示。

众多名丛中,通过对肉桂、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妖、白牡丹、金观音、金锁匙、北斗、白瑞香等十一个名丛进行上述4项指标生化分析,结果表现明显差异。姚月明、陈永霖等分析对比肉桂与水仙茶的生化成分,结果表明,无论鲜叶或毛茶,两种茶叶中的氨基酸、水溶果胶和水浸出物都较为接近,而肉桂茶叶的茶多酚(包括儿茶素总量)、咖啡碱和醚浸出物都比水仙高出许多,反映出肉桂茶具有强烈刺激的品质特点。

(4)名丛的鉴别、确定

名丛单丛过去和武夷菜茶一样,长期采用播种繁殖,导致分离和变异。在普查收集名丛过程中,发现同名不同茶树,同一种茶树群体出现不同类型等现象并不少见,如:著名的“白鸡冠”就有两种明显不同的类型,“大红袍”和“不见天”的现存母本群体中,个体之间并不尽相同等。面对如此纷繁的名丛单丛资源,如何鉴别、确定,关系到名丛能否开发利用的成败。当地茶树育种工作者通过近几十年的摸索,已总结出了一套比较符合实际的实践经验,归纳起来为四个方面:

第一,尊崇历史:当地志著中,有关名丛单丛特征特性的描述并不少见,虽然并不全面,有的甚至夸张或神化,但经过认真对比分析,就不难理解古人选育名丛的初衷和当时名丛的风貌,为后人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使名丛在逐代的选育和繁殖中,有据可依。

正因为如此,茶王大红袍、四大名丛等许多珍稀名丛特征特性表现较为稳定,各自群体相对整齐,至今仍为世人所公认。

第二,择优利用:择优的标准主要是优质、高产、适应性强,同时不失原有名丛的基本特征。用这种方法,从名丛分离变异的群体中选择鉴别和确定代表类型,从而使名丛的种性得不到不断改良和提高。当然,选择和鉴别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经过多年的、多方面的反复对比,才能鉴别和确定。

第三,兼容并蓄:武夷山许多名丛,素来有“正、付本”之分。通过调查发现,所谓正付本,仅是名丛选育过程中的类型区别,并非完全代表优劣之分。不同时期对茶树品种有不同的要求,在选用优秀代表群体时,不同类型做为武夷菜茶种质保留是必要的。

第四,罗盛财等在收集保存名丛单丛资源的基础上,同时开展以名丛单丛资源的整理鉴别工作。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通过近30年连续不断的探索研究,成功地从现有名丛单丛资源中整理鉴别出第一批名丛共计70个,并获得省、市有关专家的审定通过。70个名丛中,按春茶芽叶生育期迟早分,早生种1个、生中种19个、晚生种34个、特晚生种16个;按叶片大小类型分,中叶类32个、小叶类38个;按树型分,小乔木型5个、灌木型65个。另有苦瓜、倒叶柳等名丛尚未列入。

罗盛财把这些名丛的分类,原产地,特征特性等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整理成《武夷岩茶名丛录》正式出版,该书是我市科技人员撰写的第一本武夷名丛专著,它的出版改变了武夷名丛长期以来多、乱、杂的局面,为开发利用名丛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名丛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效与前景

名丛来自古老的地方品种武夷菜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产工艺有很强的适应性。众多具有优良形态特征、特性的不同类型名丛,对当地茶叶生产提供了广泛的选择利用空间,是武夷茶业发展的宝贵的物质基础。

武夷菜茶由于群体混杂多样,已不适应机械采摘等现代生产工艺,但在正山小种红茶区,仍是主要栽培品种;在岩茶区,武夷菜茶是产制优质奇种茶的不可替代的品种。自上世纪八十年以后,随着各类名丛无性系的稳定和繁殖扩大,许多名丛在生产上开发利用,取得良好效果。通过名丛的开发利用,使原本古老的武夷菜茶品种资源,在发展武夷茶业中不断发挥重要作用。

1、武夷肉桂品种的开发

该品种系由武夷名丛开发而成,1985年经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品种。清朝就有肉桂名丛。清蒋衡茶歌称:“奇种天然真味存,木瓜微酽桂微辛,何当更续新歌谱,雨甲冰芽次第论”。诗中赞美了奇种、木瓜和肉桂的优美茶质。“桂辛”是肉桂香气辛锐之意。1960年开始,茶叶科技人员先后采用压条和短穗扦插无性繁殖,使肉桂茶树群体及其优良特性得到稳定,经过对比鉴定,肉桂具有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自1982年起栽培面积迅速扩大,成为当地主要栽培品种之一。省内外茶区也多有引种。肉桂的开发利用,使武夷茶的生产和品质向前推进一大步,取得良好的效益。

2、珍稀名丛的生产示范

1999年,我市科技人员与省茶科所有关专家一道,根据当时名丛开发利用情况,共同确定了大红袍、白鸡冠、水金龟、铁罗汉、半天妖等五大名丛和白牡丹、白瑞香、金锁匙、金桂(金观音)、北斗等十个珍稀名丛的无性代表群体,并对这些名丛特征特性进行鉴定分析,资料入编《中国茶树品种志》,为名丛推广利用提供了一批准确的依据。这些名丛在岩茶区栽培面积逐年扩大栽培,其中多数名丛栽培面积达千亩以上,使过去的贡品茶、珍贵样品茶发展成商品茶。

3、各类名丛单丛的对比示范

根据生产的需要,经过多年反复对比选择,一大批名丛茶树逐步在扩大栽培应用。如:中生种、优质高产类型的有向天梅、玉麒麟等名丛;晚生种、优质、高产类型的金罗汉、玉井留香、老君眉等名丛;特晚生种高香类型的雀舌等。这些名丛在生产上均表现出各自优良特性和优美品质,丰富了高档优质岩茶类型。

明天连载《武夷茶区推广栽培品种》,有来有往才能提高茶学水平。阅读上期内容:《》

展开全文

【导语】茶种的涵义是指不同类型茶树种群和多类茶树品种。它不仅是茶叶生产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形成茶叶品质特征的重要因素,因此,历来是茶叶生产中的重要一环。其内容包括茶树种质资源,品种选育,良种推广等。

◈ 武夷山茶树品种的选育 ◈

武夷菜茶植物学特征变异万千,其中蕴存着无数优异的品种类型。武夷山种茶先民很早以前就开始选育优良茶树用于生产。

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利用当地特有的茶树资源,选育出许多品质优异具有特色的武夷菜茶优良单株,单独繁殖栽培采制,反复对比选择,并冠以各种“花名”,形成许多名丛。

经历了10多个世纪,武夷山共创出了名丛千余种。因此,武夷山素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名丛源来品种,而高于品种。众多的名丛争奇斗艳,世代相传,不断提高了武夷茶的品质和声誉,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财富。

一、历代选育的名丛

唐:正唐梅、正唐树

宋:坠柳条、铁罗汉、宋玉树等(郭柏苍、闽产录异)石乳(宋、北苑贡茶录)臭叶香茶、(又称文公茶)、(清陆廷灿、续茶经)

元:石乳(周栎、园圃小记)

明:铁罗汉、白鸡冠

清:铁罗汉、白鸡冠、大红袍、老君眉、肉桂、不知春、洞宾茶、木瓜、雪梅、水红梅、素心兰、白桃仁、雀舌、红梅、松际、漳芽、铁观音、水金龟、半天妖(鹞)、金锁匙、白牡丹等

1921年蒋希召的《蒋叔南游记》记述:武夷产茶、名闻全球……武夷各岩所产之茶,各有其特殊之品。天心岩之大红袍、金锁匙、天游岩之人参果、吊金龟,下水龟岩之白毛猴、金柳条,马头岩之白牡丹、石菊、铁罗汉、苦瓜霜,慧苑岩之金鸡伴凤凰、狮舌,磊石岩之乌珠、壁石,止止庵之白鸡冠,蟠龙岩之玉桂、一枝香,皆极名贵。此外,还有金观音、半天妖、不知春、夜来香、拉天吊等,种类繁多,统计全山将近千种。林馥泉1943年调查,仅慧苑岩厂就有名丛花名830余种。这些都说明武夷山茶区选育名丛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二、名丛选育方法

武夷茶区先民在茶树选育中,以优质为先决条件,单株选择培育,分别命以花名,形成武夷独到的茶树选育技术。

(一)单株选择,系统培育:

从武夷菜茶群体中,经过反复选择单株,分别采制,对比品质,评选出优良单株,依据品质、形状、地点等不同,命名花名,在各种花名中评出名丛,普通名丛中又评出大红袍及四大名丛。各种名丛分别繁育,在繁殖过程中,不断地从分离群体中优中选优,形成各自不同类型的名丛群体用于生产。

这种选育技术历史上多有记载。如:

宋《北苑贡茶录》记载“又一种茶,丛生石崖,树叶尤茂,至道初,有诏造之,别号石乳”。清陆迁灿《续茶经》记载:“武夷五曲朱文公书院内,有茶一株,叶有臭虫气,及焙制出时,香逾他树,名曰‘臭叶香茶’,又有老树数株,云文公手植,名曰宋树”。刘靖《法刻余闲集》记述:“五曲道院名天游观,观前有老茶,盘根旋绕于水石间,每年发十数株,其叶肥厚稀疏,仅可得茶二三两,名曰洞宾茶”。《蒋叔南游记》记载:“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满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清郭伯苍《闽产录异》记述名丛铁罗汉和坠柳条:“清时山中仍有这两种名丛,皆为宋朝留存下来的茶树,各仅一棵,年产少许,为无价宝”。林馥泉记述1943年的九龙窠大红袍为:“正付二株……实为武夷菜茶之一种,惟其较普通武夷菜茶为厚,外形似小叶水仙,幼叶色呈紫红……”还有记述大红袍“叶大如掌”或“形似桃叶、叶背茸毛厚、芽叶紫红色”等。不同的记述,反映了大红袍播种繁殖的世代分离及在不同栽种地的形态特征表现。白鸡冠、铁罗汉等名丛也有类似不同的史志描述。因此,许多名丛又因后代分离而选育出正本、付本类型。据林馥泉1943年收集的280个花名中,带有正付之分的花名就有49个。先民们通过不断的选育—分离—选育,使育成的各类名丛逐代更加完美。

(二)以优异品质特征为选育的先决条件

品质评比的方法是当地传统的“斗茶”。唐代冯贽《记事珠》记有:“建人谓斗茶为茗战”,到宋代,斗茶大盛。武夷山每年新茶制成后,茶农便在“竞台”开展评比新茶活动,评比品质优劣,各自互炫其优,优则称胜。参加斗茶的不仅有下场参赛的茶农、僧侣,还有地方官吏和文人雅士等。官吏们为取宠帝王,标新立异,推行斗茶法,评选佳茗上贡。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对建州武夷山的斗茶场面和盛况进行了详细描述。宋苏轼《咏茶》中也有“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之句。武夷山的斗茶延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斗茶不仅斗比当年茶农各自制茶的技艺,也斗比各类花名茶之优劣,通过年复一年的斗评,评选出许多名丛和珍贵名丛。

(三)冠以花名,争奇斗艳

对所选育出的单丛茶树,各自依据不同的特点和需要给予命名。命名有多种类型,不仅形象生动,好听好记,而且丰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内涵。

1.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有:不见天、岭上梅、石角、过山龙、水中仙、金锁匙、半天妖、吊金钟等;

2.以茶树形态命名的有: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国公鞭、一枝香等;

3.以茶树叶形命名的有: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4.以茶树叶色命名的有:白奇兰、白吊兰、红海棠、红绣球、大红梅、绿蒂梅、黄金锭等;

5.以茶树发芽迟早命名的有:迎春柳、不知春等;

6.以传说栽种年代命名的有:正唐树、正唐梅、宋玉树等;

7.以成品茶香型命名的有:肉桂、白瑞香、石乳香、白麝香、夜来香、金丁香、竹叶青等;

8.以神话传说而命名的有:大红袍、水金龟、铁罗汉、白鸡冠、半天妖(鹞)、白牡丹、吕洞宾、红孩儿、状元红等;

除了以上八类命名之外,笔者以为,还有一类是根据茶树选育种需要,区别不同分离类型而命名的,如:正太仑、付独占、正碧梅、正太阴、正太阳、正芍药、正玉兰、正蔷薇、正柳条等。

三、近代名丛花名

林馥泉1943年调查武夷慧苑岩厂茶树花名,记录了茶树花名计280种,还有许多岩厂的名丛如历史上有记载的著名的大红袍、半天妖(鹞)、白鸡冠等均未包括在内。武夷山名丛茶树之多,可见一斑。慧苑岩厂的茶树花名如下:

铁罗汉 素心兰 铁观音 不见天 醉西施 白月桂

正太仑 水葫芦 夜来香 金狮子 红月桂 瓜子仁

醉贵妃 赛文旦 正雪梨 巡山猴 绿蒂梅 正碧梅

过山龙 醉海棠 碎毛猴 正太阳 金丁香 仙人掌

桃红梅 正碧桃 瓜子金 醉洞宾 白雪梨 正太阴

并蒂兰 正芍药 正瑞香 绿芙蓉 白杜鹃 副独占

碧桃仁 正玉兰 白麝香 白吊兰 绿莺歌 金观音

正蔷薇 月月桂 红孩儿 白奇兰 粉红梅 金柳条

绿牡丹 正黄龙 大绿独占 罗汉松 白瑞香 正肉桂

石乳香 正毛球 正珊瑚 水金钱 莲子心 苦 瓜

石中玉 不知春 万年红 正木瓜 万年青 石观音

水金龟 正梅占 四方竹 满树香 奇兰香 虎耳草

一枝香 龙须草 金钱草 观音竹 月上香 八步香

四季香 英雄草 千里香 满山香 灵芝草 叶下红

满地红 满江红 太阳菊 渊明菊 精神草 日日红

半畔菊 老来红 状元红 沉香草 东篱菊 凤尾草

蟹爪菊 水沙莲 午时莲 佛手莲 千层莲 八角莲

瓶中梅 岭上梅 出墙梅 庆阳兰 莺爪兰 石吊兰

四季兰 玉 蟾 金蝴蝶 金石斛 金英子 金不换

玉狮子 玉麒麟 玉连环 红海棠 红鸡冠 红绣球

虎爪黄 玉孩儿 绿芙蓉 大桂林 水中蒲 绿菖蒲

水中仙 老君眉 老来娇 老翁须 点点金 向日葵

剪春罗 剪秋罗 国公鞭 蟾宫桂 孔雀尾 万年松

关公眉 马尾素 七宝塔 珍珠球 叶下红 人参果

石莲子 吊金龟 双凤冠 威灵仙 过江龙 佛手柑

双如意 提金钗 小玉桂 一枝春 一叶金 翠花娇

兰田玉 洛阳锦 节节青 王母桃 花藻石 紫金冠

石钟乳 隐士笔 同心结 竹叶青 洞宾剑 天明冬

不老丹 马蹄金 五经魁 芭蕉绿 西园柳 虞美人

夹竹桃 香茗涩 天南星 小桃仁 云南碧 絮柳条

梧桐子 宋玉树 步步娇 笑牡丹 莲花盏 夜明珠

绣花针 观音掌 紫金锭 名橄榄 紫木笔 迎春柳

野蔷薇 山上臻 十八草 墨斗笔 醉和合 还魂草

胭脂米 醉水仙 白苍兰 白豆蔻 白杜鹃 白玉梅

金紫燕 金沉香 白玉筍 白玉簪 王母桃 白茉莉

赛龙齿 赛羚羊 赛球旗 赛玉枕 赛洛阳 出林素

玉如意 玉美人 正水枝 正玉盏 正斑竹 正玛瑙

正参须 正荔枝 正松罗 正白毫 正紫锦 正长春

正束香 正琉璃 正坠柳 正浮萍 正银光 正唐树

正荆棘 正罗衣 正棋楠 红豆叩 玉兔耳 岩中兰

七宝丹 五彩冠 白玉霜 向东葵 海龙角 倒叶柳

番芙蓉 初伏兰 向天梅 玉堂春 虎爪红 月月红

正青苔 正白果 正凤尾 正萱草 正桑葚 正次春

正山栀 正石红 正石蟹 正郁李 正蟠桃 正墨兰

正竹兰 正玉菊 大夫板 万年木 君子竹 紫荆树

千年矮 九品莲 金锁匙 水洋梅 水底月 月中仙

四季竹 忘忧草 正唐梅 玉女掌……等等八百三十个。

◈ 武夷山茶树良种引种、传播 ◈

一、武夷山茶树良种向外传播:

历史上,武夷菜茶不但在当地长期地做为主栽品种栽培,同时也向周边地区和海内外传播扩种,带动了这些不同地区茶叶的发展。

1、传至台湾

清连横《台湾通史》卷二十七•农业志中记载:“……台北产茶近约百年。嘉庆(1796~1820)时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于鱼麟坑,发育甚佳。继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丰,遂互相传植。盖以台北之地多雨,一年可收四季,春夏为盛……”又据史籍记载,清咸丰乙卯年(公元1855年),台湾青年林凤池由台湾父老资助,来福建乡试,中了举人。当他衣锦还乡时,由闽省林氏宗亲设宴祝贺,并邀请其游览武夷山。他游览了风景秀丽的“碧水丹山”,并对武夷岩茶钦慕不已,便乘兴来到天心永乐禅寺小憩,拜访该寺住持,说明自己是台湾鹿谷乡人,此次蒙乡亲资助,过海乡试得中举人,想购买武夷茶苗返乡赠与乡亲,以谢父老培育之恩。林凤池的诚恳话语感动了住持,即赠送茶苗36株,嘱咐说:“此为武夷乌龙茶佳种,希细心培育,分栽广植,则子孙享用不尽”。林凤池携苗归里,辟园种植,分12株给冻顶山林三显,均获成功,逐渐繁殖成园,并给附近农民分苗广植,于是成为今日冻顶名茶区。后来林凤池晋京,将新制的乌龙茶敬献给光绪皇帝,光绪皇帝品尝后“龙颜大悦”,即以山名赐称“冻顶茶”。冻顶乌龙茶饮誉海内外已百余年。冻顶山在台湾南投县鹿谷乡东面,为凤凰山的分脉,蜿蜒数十公里,冻顶茶园已由初期数十公顷扩增至1500多公顷。冻顶山茶和文山茶,源自武夷山移植,保持其岩茶优良品质,是台湾制半发酵茶的优异品种。台湾《联合报》1984年9月17日报道,台湾知名人士谢东闵在探望邱创焕时,曾畅谈台湾的茶叶史。谢说:“当时读书人、秀才在台北应试,举人则赴福建福州应考。有人自福州考试回来,便顺手携回名闻天下的武夷茶,这是台湾茶叶的根,也是民族的根”。由于台湾成功地从武夷山引去了武夷山茶树品种和技术,使得海峡两岸原本语言相通、血肉相连、习俗相似的人民,又增添了相同品茗嗜好。

2、引种移植四川

北宋元符二年(1099)春,四川茶农王雅父子把武夷奇茗移植到川北万源县。1988年,四川万源县文物保管所进行全县文物普查时,在大巴山崇山峻岭的该县石窝乡古社坪村,发现了一方保存完整的摩崖石刻,记载着武夷茶移植川北的经过。摩崖石刻全文如下:

紫云平(坪)植茗灵园记

窃以丰登胜概,垭洼号古社之平(坪)。从始开荒,昔日“大黄舍宅”。时在元符二载,月应夹种,当万卉萌芽之盛,阳和煦气已临。前代府君王雅与令男王敏,得建溪绿茗,于此种植,可复一纪,仍喜灵根转增郁茂。敏思前代作如斯活计,示后世之季子、元孙,彰万代之昌盛,覆茗物而繁盛。至于大观中,求文于蓬莱释,刻石以为纪。可传体面观瞻,历古今而不坏。后之见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也。诗曰:

筑成小圃疑蒙顶,分得灵根自建溪。

昨夜风雷先早发,绿芽和露濯春畦。

大观三年十月念三日王敏记

弟王古

兄王俊

该石刻明确地记载着这事实:即王雅与其子王敏,于北宋元符二年春天,万里迢迢地把武夷山奇茗移植到川北万源县。石刻所说“得建溪绿茗,于此种植”即是此意。“建溪奇茗”亦即武夷茶。此有范仲淹咏茶诗为证:“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载”。武夷山在建溪上游的崇阳溪之畔,故武夷茶常有建溪茶、建茶或建州茶之称。范仲淹著诗极力赞美武夷茶之时,武夷茶正以“腊面茶”的贡茶形式,极享盛誉于京城和全国。蜀人王氏父子慕茶名,羡其利,历经周折将已享名百年的武夷茶的茶苗移植于四川万源县的古社坪、诚可信也!种植之后,效果极佳。石刻中的记载可资证明。“可复一纪,仍喜灵根转增郁茂”。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石刻记载刚移植时“时在元符二载”,而撰文勤石时(即石刻的落款时间)为大观三年(1110年)。前后相距十一年,恰为“一纪”的约数。虽历一纪时期,而种植之茶长势仍郁茂,茶主欣喜之情跃然,故勒石以为丰碑。摩崖刻文中的“仍喜灵根转增郁茂”和赞诗中“分得灵根自建溪”都提到“灵根”,从而揣度王氏父子采取茶苗移栽方法来襄此善举的。

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在内、连同云南、贵州等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这里的茶树种类丰富,既有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又有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等各类茶树。川北万源县王氏父子不远万里引种武夷山的奇茗,可见武夷茶之盛誉及武夷茶种的种性之优良。

3、传至国外

19世纪初,武夷茶随着外销声名远播中外,而除了武夷茶(成品)外销之外,武夷茶树也成为殖民者觊觎的目标。道光十四年(1834年)印度总督本廷克(Ben-tinick)组织茶叶委员会,研究中国茶叶在印度种植的可能性。由于清廷禁止外国人游历内地,该会秘书长戈登(Gordan)遂乔装潜入中国,并设法在武夷山购买大批茶籽,于次年初偷偷运往加尔各答,育成42000株茶苗,分别植于阿萨姆、古门、台拉屯等,尔后又聘请中国茶师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仿武夷岩茶的加工工艺,制出了第一批成品茶8箱,运至伦敦,英国朝野为之轰动,奠定了现在第一产茶大国印度的茶业基础。这些茶树后代又输入斯里兰卡,成为这个世界第三产茶国的茶之祖。

二、引进栽培的茶树品种

武夷山从外地引进茶树品种搭配种植,是从清末开始,从此使武夷山茶区从单一栽种武夷菜茶转向多品种栽种。人们越来越感到茶树品种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就越重视引用茶树新品种,引种工作从此不间断。

(一)引进的品种

1、早年引进的茶树品种:从清末到1949年,先后引进的品种主要有:水仙、乌龙、梅占、佛手等。

2、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引进的栽培品种主要有:本山、桃仁、奇兰、福云6号、安徽楮叶种等。

3、20世纪80年代以来引进试验示范的新品种主要有:八仙茶、凤凰单丛等以及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新选育的推广品种为茗科2号(105)、黄奇、茗科1号(204)、丹桂(304)等以及台湾品种台茶12(金萱)、台茶13(翠玉)等。

(二)引进品种的特点

1、无性系品种为主:如水仙、佛手、梅占、矮脚乌龙、黄棪、奇兰、铁观音、毛猴、本山、桃仁、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等。这些无性系优良品种各自群体整齐一致,各品种的特征特性表现明显差异,在生产上选择搭配栽培使用,增加了武夷茶优质品类,深受茶农和消费者的欢迎。只有极少数引种有性系品种,如崇安(武夷山)茶场1958年引种的安徽楮叶种,但以后没有扩大栽培利用。

2、适制乌龙茶的品种为主:引进的茶树品种中,多数是引种适制乌龙茶的品种或兼用型品种,而引进用于红绿茶生产的只有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云6号等,在武夷茶区栽培面积不大。

3、必须通过多年、多点生产实践鉴定:武夷茶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传统制茶工艺与众不同,要求引进的茶树品种,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较好的适用性,才能在生产上使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茶树新品种每年引种不断,通过不断引种,不断筛选,而能够成为当地大面积栽培的品种却甚少。一批如八仙茶等品种引进扩大推广较快,然而淘汰、缩小栽培利用也快。现在生产上栽培利用的引进品种多数是早年引种的水仙等品种。因此,茶树引种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势在必行。

◈ 武夷山茶树资源的保护利用 ◈

一、名丛单丛资源的收集、保护、整理

1、收集单丛、名丛资源,建立保护基地

1938年至1945年间,由于福建省农业改进处茶叶改良场奉命由福安迁到崇安,随后组办示范茶场、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张天福、吴觉农等一批热心茶叶的科学家先后来到武夷山,开展“茶树育种、栽培、茶叶生化研究”,建立旗山茶树品种观察圃,收集省内外44个品种。林馥泉先生通过周密的调查研究,编著了《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由当时的福建省农林处农业经济研究室于1943年正式编印。该书堪称武夷茶的第一部专著。书中详细记述了武夷茶树资源的种类、名称及主要特征特性等,为后人研究利用武夷茶树资源提供了基础资料。

解放以后,随着茶叶生产发展的需要,保护茶树品种资源的工作得到广泛的重视。当地主要产茶单位、相关部门及部分产茶大户,都曾先后不同规模地开展当地优良茶树资源收集保护工作。主要有:

崇安茶场

1961年,陈必乐等在第一作业区建立试验基地,收集包括大红袍在内的名丛28个;

1962年,姚月明等在第七作业区建立茶树品种园,收集引种茶树品种材料51个,其中大部分是名丛材料。

综合农场

利用本场岩山名丛多,茶树资源丰富的优势,先后两次开展名丛及单丛资源收集保护工作。

1980年,罗盛财等新建九龙窠名丛圃2.1亩,收集栽种名丛无性系材料112个。

1990年,罗盛财等在霞宾岩溪仔边建立武夷菜茶种质资源圃10.5亩,前后费时三年,共收集栽种单丛资源无性系1066份。

市(县)茶科所

1960年至1963年,朱寿虞、李光玉、陈德华等先后开展肉桂名丛无性繁殖。

1972年,陈德华等在五曲晒布岩茶地建立1.5亩园,收集栽种包括名丛在内的全国各地茶树品种50余种。

1981年,陈德华等在御茶园旧址建品种茶园5.0亩,收集栽种各地茶树品种、名丛、单丛等150余种。

上世纪末开始,武夷山民营茶企业逐渐兴起,永生、幔亭、岩上、琪明等业主也都分别建立了数量不等的茶树资源种植保护基地。

岩山茶农叶天宝、李福金等多有保留一部分特有的名丛、单丛茶树种植。

2、名丛、单丛资源的整理

(1)特征特性观察记载

各种名丛单丛无性系群体,其特征特性各自表现整齐一致,通过观察、对比,很容易显现各种群体之间的特点与优劣。

观察记载内容根据需要而定,一般包括:树姿、分枝密度、叶片着生状况;叶片大小、叶形、叶色、芽叶、花器、采摘期、丰产性、抗寒性、抗旱性等。

(2)采制试验,对比品质

如前所述,武夷山茶树选育利用以品质优劣为首要条件,品质鉴定多以成茶感观评比为主,连续采制评比几年,以肉桂、水仙品种为对照,并尽量排除各种影响成茶品质的干扰因素。九龙窠名丛分别于1985年、1989年、1990年、1991年进行春茶采制评比品质,以后还陆续进行评定。市茶科所等种质基地都有分别采制评比。

(3)生化分析测定

茶的生化特性,特别是化学成分,是规定其他各项特性的基础物质。茶的生化特性受茶的生态系统所作用,从自然界吸取营养物质,从太阳吸收生命的能源,进行能量和物质代谢,在茶树体内,通过生理和生化活动,表现为纷繁的生理特性和生化特性。茶的化学成分决定茶的各种特性。生化分析是了解掌握茶树品种特性的重要手段。目前经过鉴定的茶叶中有机化合物约450种以上,通常用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咖啡碱4项常规指标表示。

众多名丛中,通过对肉桂、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妖、白牡丹、金观音、金锁匙、北斗、白瑞香等十一个名丛进行上述4项指标生化分析,结果表现明显差异。姚月明、陈永霖等分析对比肉桂与水仙茶的生化成分,结果表明,无论鲜叶或毛茶,两种茶叶中的氨基酸、水溶果胶和水浸出物都较为接近,而肉桂茶叶的茶多酚(包括儿茶素总量)、咖啡碱和醚浸出物都比水仙高出许多,反映出肉桂茶具有强烈刺激的品质特点。

(4)名丛的鉴别、确定

名丛单丛过去和武夷菜茶一样,长期采用播种繁殖,导致分离和变异。在普查收集名丛过程中,发现同名不同茶树,同一种茶树群体出现不同类型等现象并不少见,如:著名的“白鸡冠”就有两种明显不同的类型,“大红袍”和“不见天”的现存母本群体中,个体之间并不尽相同等。面对如此纷繁的名丛单丛资源,如何鉴别、确定,关系到名丛能否开发利用的成败。当地茶树育种工作者通过近几十年的摸索,已总结出了一套比较符合实际的实践经验,归纳起来为四个方面:

第一,尊崇历史:当地志著中,有关名丛单丛特征特性的描述并不少见,虽然并不全面,有的甚至夸张或神化,但经过认真对比分析,就不难理解古人选育名丛的初衷和当时名丛的风貌,为后人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使名丛在逐代的选育和繁殖中,有据可依。

正因为如此,茶王大红袍、四大名丛等许多珍稀名丛特征特性表现较为稳定,各自群体相对整齐,至今仍为世人所公认。

第二,择优利用:择优的标准主要是优质、高产、适应性强,同时不失原有名丛的基本特征。用这种方法,从名丛分离变异的群体中选择鉴别和确定代表类型,从而使名丛的种性得不到不断改良和提高。当然,选择和鉴别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经过多年的、多方面的反复对比,才能鉴别和确定。

第三,兼容并蓄:武夷山许多名丛,素来有“正、付本”之分。通过调查发现,所谓正付本,仅是名丛选育过程中的类型区别,并非完全代表优劣之分。不同时期对茶树品种有不同的要求,在选用优秀代表群体时,不同类型做为武夷菜茶种质保留是必要的。

第四,罗盛财等在收集保存名丛单丛资源的基础上,同时开展以名丛单丛资源的整理鉴别工作。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通过近30年连续不断的探索研究,成功地从现有名丛单丛资源中整理鉴别出第一批名丛共计70个,并获得省、市有关专家的审定通过。70个名丛中,按春茶芽叶生育期迟早分,早生种1个、生中种19个、晚生种34个、特晚生种16个;按叶片大小类型分,中叶类32个、小叶类38个;按树型分,小乔木型5个、灌木型65个。另有苦瓜、倒叶柳等名丛尚未列入。

罗盛财把这些名丛的分类,原产地,特征特性等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整理成《武夷岩茶名丛录》正式出版,该书是我市科技人员撰写的第一本武夷名丛专著,它的出版改变了武夷名丛长期以来多、乱、杂的局面,为开发利用名丛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名丛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效与前景

名丛来自古老的地方品种武夷菜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产工艺有很强的适应性。众多具有优良形态特征、特性的不同类型名丛,对当地茶叶生产提供了广泛的选择利用空间,是武夷茶业发展的宝贵的物质基础。

武夷菜茶由于群体混杂多样,已不适应机械采摘等现代生产工艺,但在正山小种红茶区,仍是主要栽培品种;在岩茶区,武夷菜茶是产制优质奇种茶的不可替代的品种。自上世纪八十年以后,随着各类名丛无性系的稳定和繁殖扩大,许多名丛在生产上开发利用,取得良好效果。通过名丛的开发利用,使原本古老的武夷菜茶品种资源,在发展武夷茶业中不断发挥重要作用。

1、武夷肉桂品种的开发

该品种系由武夷名丛开发而成,1985年经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品种。清朝就有肉桂名丛。清蒋衡茶歌称:“奇种天然真味存,木瓜微酽桂微辛,何当更续新歌谱,雨甲冰芽次第论”。诗中赞美了奇种、木瓜和肉桂的优美茶质。“桂辛”是肉桂香气辛锐之意。1960年开始,茶叶科技人员先后采用压条和短穗扦插无性繁殖,使肉桂茶树群体及其优良特性得到稳定,经过对比鉴定,肉桂具有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自1982年起栽培面积迅速扩大,成为当地主要栽培品种之一。省内外茶区也多有引种。肉桂的开发利用,使武夷茶的生产和品质向前推进一大步,取得良好的效益。

2、珍稀名丛的生产示范

1999年,我市科技人员与省茶科所有关专家一道,根据当时名丛开发利用情况,共同确定了大红袍、白鸡冠、水金龟、铁罗汉、半天妖等五大名丛和白牡丹、白瑞香、金锁匙、金桂(金观音)、北斗等十个珍稀名丛的无性代表群体,并对这些名丛特征特性进行鉴定分析,资料入编《中国茶树品种志》,为名丛推广利用提供了一批准确的依据。这些名丛在岩茶区栽培面积逐年扩大栽培,其中多数名丛栽培面积达千亩以上,使过去的贡品茶、珍贵样品茶发展成商品茶。

3、各类名丛单丛的对比示范

根据生产的需要,经过多年反复对比选择,一大批名丛茶树逐步在扩大栽培应用。如:中生种、优质高产类型的有向天梅、玉麒麟等名丛;晚生种、优质、高产类型的金罗汉、玉井留香、老君眉等名丛;特晚生种高香类型的雀舌等。这些名丛在生产上均表现出各自优良特性和优美品质,丰富了高档优质岩茶类型。

明天连载《武夷茶区推广栽培品种》,有来有往才能提高茶学水平。阅读上期内容:《》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转载请及时联系!

▼ 我们来告诉你真正的茶事,免得学茶误入歧途。

汝窑汝瓷“阅读原文”;勾搭微信:cnlixiaofeng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