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字 说透 《士兵突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茗烟是什么人物形象 四万字 说透 《士兵突击》

四万字 说透 《士兵突击》

2024-03-25 01: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各位,好久不见。

首先还是不得不简单说几句废话。

去年,我曾做过一期关于《士兵突击》的视频,当时我就说过,我转而讲《士兵突击》并不是说以后就不再分享关于《红楼梦》的思考了。

《红楼梦》的内容包罗万象,然而大家的视角,大家的思维方式,甚至连最基本的,鉴别一种想法是否算是过度解读或牵强附会的那个标准都并不统一。所以大家的理解思路和方向千差万别。

为了解决这个根本问题,我之前一直有在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介绍我的这套以“叙述逻辑”和“写作规律”为基础的“创作思维”。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不论是从总结章回内容的角度,还是从剧情人物的设计逻辑切入,总是讲着讲着就乱套了。

所以我才决定暂时放下《红楼梦》的分享,先借《士兵突击》这个相对而言结构和表达都较为简单直接,同时在谋篇布局上保持了非常好的节奏和章法的故事,让大家对“创作思维”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我一直认为,用那种“找线索”然后对号入座的“探案思维”,去阅读《士兵突击》和《红楼梦》这一类,以主题表达为绝对中心,而非以故事情节为中心的故事,是不合适的。

因为缺少对于创作者的创作思路和设计逻辑的思考,而这正是创作者搭建起全文的基础。

所以我的视频不会草草地讲一遍《士兵突击》的情节概述,也不会拿一些所谓“细思极恐”的内容哗众取宠,或者只对人物情节进行对错好坏的价值判断。

我会分享一些相对而言较为硬核,可能会有一定理解难度的创作层面的内容。

为了照顾刚刚发现我的一部分朋友,我又单独写了六千字左右的文字来介绍我所谓的“创作思维”和“主题故事”这两个概念。

这些内容很枯燥,枯燥到我甚至不知道怎么配图……所以我最后就打算不把那些内容再做成视频了,只把文字发出来。如果大家在看本期视频的时候对我的思路有不理解的蒂法,可以先去看看那篇介绍,我就尽量不在视频里长篇大论了。

 

好了,废话已经说得太多了,接下来咱们开始本期的正文:

聊一聊《士兵突击》这个故事是怎样从主题一步步萌发起来的。

我总体上打算具体分三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先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一下我运用所谓的“创作思维”去思考人物的具体思路和方式,同时证明《士兵突击》的确也是一切是从主题表达的需求而来,一切都是为了表达主题的目的而去的小说。

这个例子,就是草原五班这几个人物设计的起点和塑造的逻辑。

第二步,是将《士兵突击》的两个主轴人物,既以许三多和成才,二者镜像对比的整体表达方式,介绍一下。

第三步,将《士兵突击》的情节按照主题归纳成三大阶段:

既讲人与自己的“草原五班”阶段,讲人与人的“钢七连”阶段以及讲人与军人的“老A”阶段,然后分段逐一详述每个阶段中的各色人物各自都有怎样的主题任务和塑造逻辑。

一、草原五班阶段:人物的主题任务与设计的范例

好,我们先开始第一阶段,除了许三多之外,草原五班一共只有四个人物:老马老魏李梦薛林,他们身处于一个特殊的,相对封闭的场景,并且这四个人后续的情节发展都与故事整体牵涉并不大,相对独立。

所以他们四个非常适合拎出来作案例剖析一下。

不过我第一步要做的并不是直接给大家展示我已经得出的结论,而是要从更基础的层次开始,讲一讲我思考人物的具体思路和方式,从而帮助大家逐步树立一个思考的正确流程。

那么,要想剖析和理解一个角色,第一步应该做什么呢?

我先说目前比较普遍的一种方式吧:

很多人在阅读人物理解人物的时候,第一步总是贴标签,然后随着剧情发展一层层打补丁来修正认知,并且这些标签往往只是简单的对错好坏,善恶正邪的价值判断,掺杂了非常多的个人情绪。

这种理解方式当然是绝对错误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除非创作者在最初设计角色的时候,他的目的就是要拿角色人设作为核心卖点,比如说八块腹肌一夜七次的霸道总裁,比如说肤白貌美大长腿,刀子嘴豆腐心的高冷御姐等等等等,否则创作者是不会第一时间先考虑给角色进行细节的设计,考虑给人物安排一个什么性格和形象。

即便是最单纯的言情小说,客观上的顺序也会是先考虑想写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或者什么样的剧情,然后根据主题或情节思考需要什么样的角色,而后将需要逐一归纳分解,最后再往上添加与需求不冲突的内容,比如打篮球的天才可以是个LSP,报案的工具人可以是个独角兽,高智商的人一定要加个低情商的设计来相互反衬,功能定位是客栈主心骨的女掌柜可以加个傲娇大小姐的性格和身份设定。

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形象丰满的角色。

这个问题表面上看只是“主题、情节”和角色设定哪个步骤在先,哪个步骤在后的顺序问题,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然而本质上,这是“主题、情节”和角色设定谁为本谁为末的问题。

如果大家对“人物设定是从主题和剧情需求中而来”,还是“主题和剧情在围绕着人物形象而设计”,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么小到理解一个人物和一段剧情,大到理解整个故事,必然会出现偏差和错误。

这里我忍不住就要跑题几句了,这种偏差和错误在关于《红楼梦》的讨论中,我看到了太多太多。

比如我之前视频中已经解释过的“绣春囊事件”,有的人揪着一个“可能性”不放,恨不得把贾家所有男人都列为嫌疑人,甚至把茗烟和卍儿都搬了出来

要知道,茗烟和卍儿的情节是在第19回,而绣春囊出现已经是在第73回了,况且这两个章回讲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主题。

很多人宁可抬杠抬到这个份儿上,都没有意识去分析一下,或者说,为了保住他们心底已有的那个答案,而刻意回避去分析一下“绣春囊”事件前后的写作规律、叙述逻辑以及情节主题。

如果单纯只是没有这种意识,倒还有的救,少看点网文,多看看有水平的故事,小说也好电视剧电影也好甚至漫画也好,多思考思考,还是能有成长的。

但如果是故意回避是在装糊涂,那我只能说写作规律、叙述逻辑以及情节主题都摆在这,自欺欺人的人最后能骗的也就只有自己了。

既然说到这了,我就多说几句。

看过《红楼梦》小说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卍儿这个角色,在前八十回当中只登场过一次,可谓是龙套中的龙套,然而曹公却特意为这个龙套设计了一个很奇特的名字和由来:

卍儿母亲生她时梦见得了一匹锦,上面是五色富贵万不断头的花样,所以她的名字叫作卍儿。

虽然这个人物,这个问题跟草原五班和《士兵突击》都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我认为不能算跑题,

因为这个人物非常适合拿来说明,用那种寻章摘句,抽丝剥茧的“探案方式”去思考《红楼梦》、《士兵突击》、《大明王朝1566》这样以主题表达为核心的故事,会产生怎样的理解偏差。

而出现理解偏差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找到创作者在设计时的那条一以贯之的思路。

不信的话,咱们一点一点聊细节。刚才说过,卍儿这个角色在前八十回就出现了这么一次,并且除了茗烟之外跟其他人再无任何联系,所以可供思考的线索非常少,只能从这个奇特的梦,甚至单从卍这个字上着手去开脑洞,去猜测她是不是在暗示某个信佛的人物,或者与佛有关的人物。

然后着这个思路在故事中逐一去罗列嫌疑人:

谁跟佛有关呢?王夫人是信佛的,算一个,智能是一个,惜春是一个,还有芳官蕊官藕官。

但是再往下就会发现,没有其他线索可供推理了。

卍儿跟这些嫌疑人中的任何一个有过半毛钱的关系么?没有。

茗烟又跟她们有半毛钱关系么?也没有。

这个人物,连“削足适履”和“对号入座”的条件都不具备。

如果不想承认自己的错误,坚持认为最初这个从卍字上推演出的“与佛有关”的脑洞是“正确”的,那么再往下,就只能无中生有,自己发挥想象硬编关系了。

比如说,安排这个卍儿将来也出家当尼姑,跟惜春或者芳官蕊官藕官成了同事。

但前八十回中客观上就没有其他证据来呼应这种可能性,没有就是没有,所以最后这种脑洞只能陷入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处境。不过,哗众以取宠肯定是够了。

当然,现实当中这样“线索”极端稀少的案例还是非常少的,很多角色都有丰富的细节可供大家去开脑洞,比如宝钗袭人,比如妙玉秦可卿等等,甚至很多细节还可以让我们与历史人物产生联想,比如凤姐。

但是这些所谓的“分析过程”与我刚才所举例的,分析“卍儿”这个角色时所经历的收集信息,筛选信息,串联整理信息的过程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事实上,很多人物映射的揣测最后也的确陷入了各持己见,僵持不下的结果。

而问题的症结所在,就是我在视频最开始说过的:

没有一个能鉴别某种想法是否算是过度解读或牵强附会的基本标准。

所以“一千个读者眼中才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都在“盲人摸象”。

我不否认“文学作品没有标准答案”,“一个艺术形象在被创作出来之后,就有了生命,不再属于创作者”,以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之类的话。

这些话说的的确是事实,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

每个人的视角和理解思路固然千差万别,然而创作者在创作时的时候,肯定是有唯一且贯穿始终的思路存在的。所以,能鉴别某种想法是否算是过度解读或牵强附会的基本标准,必然客观存在!

尤其是《红楼梦》和《士兵突击》这样以表达主题为目的,并且庞大又精美的故事。

所以卍儿的这个梦究竟是按照什么思路,为了什么目的设计出来的呢?

其实只要时刻谨记,“人物的设计是从主题和剧情的需求而来”,然后用“创作思维”来思考就很容易找到答案。

那么主题需求是什么?剧情需求如何寻找?很简单,初中的语文老师就告诉过我们:联系上下文。

可能有的朋友会觉得这样很幼稚,咱们实际总结对比一下这一章回里的其他情节,梳理一下叙述逻辑和写作规律,你就会明白这句联系上下文其实一点也不幼稚了。

第十九回主要有两大段情节,其一是贾宝玉撞破茗烟和卍儿的事情之后,让茗烟带他到袭人家找袭人,回来之后话题扯到出嫁,然后袭人以留在宝玉身边为条件,规劝他四件事。

这个情节结束之后就是宝玉和黛玉的枕边谈话。

然后再把这两个情节与袭人和黛玉将来的结局对照一下。

首先,贾宝玉是改不了的,袭人的规劝完全没有用,她的结局也受贾宝玉这帮纨绔子弟败家行为的影响,没能留在贾宝玉身边,而是嫁给了蒋玉涵。(袭为钗副)

而宝玉和黛玉的枕边谈话也同样与宝玉黛玉将来的悲剧结局形成了对照,这里用纳兰性德的那首《浣溪沙》来总结最合适了。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宝玉给袭人的许诺,宝玉和黛玉的日常,最后都成了梦幻泡影。

此外,在袭人的情节当中,还夹杂了一段情节,李嬷嬷吃酥酪。

这段情节和第八回中李嬷嬷的情节是很相似的,同样先是从物质争夺起头,然后晴雯和袭人的态度截然相反。特别是此处,酥酪明说了是给袭人留的,但最后却是晴雯为此跟李嬷嬷吵架吵输了,还气得躺在床上不动。我们再结合前文晴雯在第八回的内容,一样是与老一辈的嬷嬷因利益结怨,后面第七十四回也白纸黑字明写了是王善保家的在告晴雯的状。

所以总结一下第十九回两大一小三段主要情节:

与袭人、晴雯和黛玉将来的结局截然相反,形成对照。

然后我们再来看茗烟和卍儿的这段露水姻缘:茗烟已经要跟卍儿临床实践了,然而“连他的岁属也不问问,别的自然越发不知了。可见他白认得你了。”

这段露水姻缘最终会是个什么样的结局,我想就不必多言了,而卍儿命运悲剧的原因,也很明显吧?就是因为茗烟这个渣男没有真心。

那么这段情节是在暗示和映射什么,与谁形成镜像对照,也就一目了然了吧。

那么这段情节中的那些细节,比如必然卍儿母亲的梦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梦,并将它放在第十九回开头的位置,甚至贾宝玉撞见此事的缘由,也就是小书房内曾有一幅画得极传神的画,宝玉怕画上的女子寂寞,所以来望慰这么一个情节。

这一连串设计的创作目的,还用我多说么。

茗烟与卍儿,宝玉与袭人,宝玉与晴雯,宝玉与黛玉,第十九回的这些情节虽然看上去毫不相干,但是表达的主题是完全一致的,可见设计时的思路,也是一以贯之的。

说到这里,我猜可能还会有个别人继续跟我抬杠:茗烟对卍儿只是虚与委蛇,逢场作戏,但人家宝玉对黛玉却是真心的啊,说茗烟这段露(yue)水姻(pao)缘是在暗喻宝玉黛玉的纯洁爱情,简直是对爱情的亵渎。

也就是我这种不解风情的直男癌,单身狗,会得出这种毫无温度的结论。

好了,不开玩笑了,主题相同,路径相背,似而不同,互为镜像。

关于《红楼梦》,我就说这么多,接下来咱们再说回最初的话题:

理解一个角色或情节的正确思路。

我刚才已经通过分析卍儿这个人物简单演示过了:

首先第一步,就是先从宏观视角概括同一阶段内所有角色的所有情节。

我可以不留余地地说,这绝对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不论是曹雪芹曹公,兰小龙老师还是其他的创作者,在实际落笔去叙述一个故事之前,第一步必然是先规划一个大纲,否则是不可能写出条理清晰,人物生动的故事的。

 

举个例子:许三多在“草原五班”的经历,其实也只是全书中“草原五班”阶段所要表达的主题的一半,另外一半主题是通过成才两次被流放到草原五班的经历来体现的。

不过,兰小龙老师并没有花费笔墨去大书特书成才在五班经历痛苦,挣扎,醒悟,转变的具体过程,只写了结果。

为什么这样叙述?因为没有必要。

一则,人物形象就是这么个形象,环境就是这么个环境,大家自行脑补这一段,不会出现多少偏差。

二则,成才与许三多本就是为了通过相互镜像对照的方式来展现主题而设计出来的两个主轴人物,所以只需要把成才身上与许三多不同的蒂法展现出来,形成对比就够了。

全书的另外两个阶段,“钢七连”阶段和“老A阶段”也是如此,成才“背叛”钢七连,与许三多在钢七连解散后独自留守半年的情节是主题一致的,都是“钢七连”阶段,个人与群体主题的一部分。成才在老A最后考验中选择“放弃”,许三多最后考验选择“舍命”,也全是个人与军人职业主题的一部分。

大家各自承担不同的表达任务和表达方式,只是为了完成同一个主题的表达,所以,评价人物的优劣善恶,评价行为的对错好坏,有什么意义呢?太肤浅。

好,我们再说草原五班阶段,说具体的。

首先,许三多最初在草原五班的经历概括起来大概是这么一个过程:

先是介绍客观环境,然后展现大家在这种环境下的不同选择,也就是日常生活,接着展现许三多的不同之处,既偶然树立了一个修路的目标,最后许三多与大家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结局:他走出新手村。

要选一个词来概括整个剧情阶段的话,我想除了“迷茫”二字,不会有更好的答案了。

草原五班的军事任务或者说他们存在的意义,是看守管道及油泵设备,保证野战部队训练时的燃油供给,然而管道处于地下五米,设备全自动运行,所以五班这些人对于燃油的供给情况实际上没有影响也不会产生任何的影响,他们的存在只有某种象征意义。

这个“没有作用和意义”的基础设计思路,就是根据草原五班阶段“人与自己”的主题需求而设计出来的第一个基础设计,同时也是决定这些角色一切剧情设计的起点。

只要抓准这一点,不论是宏观的主题还是所有细节设定的目的,就都能一目了然了。

比如,在这个阶段,人物需要面对的就是自己,所以草原五班的环境设定是空旷的草原,方圆几十公里只有五班这几个人,“只能表现给驴粪蛋子看”。为了与这样的客观环境形成呼应,放大这种“无作用无意义”的极端处境,兰小龙老师又给五班设计了看守管道这个“无作用”的精神层面的任务。

这些内容,我相信也不会有什么理解的难度,所以我就不多废话了,咱们直接下一步:

总结对比一下五班这些人物各自的始与终。

 

李梦薛林老魏最初身处这样的五班,面对“没有作用和意义”的自己时,找到了很多能“让你不数着分分秒秒挨时间的东西”:

写小说的梦想,找机会与外人交流,给人起外号以及打牌。

我们把这三个人起点与他们的结局做一下对比,就能理解他们各自被兰小龙老师分配了什么样的主题表达任务。

李梦的结局是去了团部,跟了张干事,这个人物与他的名字,还有那个梦尔斯泰的笔名已经表现的很明显了,他一直在用“梦想”来弥补空虚的无意义的现实。

最后他的确成功用一篇叫《荒原上的老马》的小说脱离了五班,只不过这篇小说是发表在杂志上的,所以绝对不会是两百万字的篇幅,恐怕也谈不上什么与人生有关。

而在离开环境恶劣的五班,用工作填补了自己的人生之后,李梦也再没有提过他最初的那个梦想。

薛林和老魏的结局都是复员,不过区别在于老魏决定离开和实际离开的时间点都很早。

早在老马离开的时候,老魏和老马就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老马:咱们俩差不多,都笨,笨可以是好事也是坏事,该好好过日子就正好好好过日子。军队对有的人会是一辈子,对有的人只是几年,咱们都是后边那个。

老魏:我知道,老家人在给我联系工作了。

老马:那就好。有风声,这几年又要精兵简政了,你我迟早都轮得上。

剔除价值判断的目光来审视的话,老魏的离开本质上是笨人与自己的和解。

我一直都不认为大家在五班的表现单纯用懒惰就能概括,毕竟五班的环境确实太极端了,当然生活很多时候也是如此。

唯有许三多这样单纯“无我”的人,以及成才这种偏执“自我”的人,才能够从不停地思考意义和权衡价值的自我内耗中逃脱出来。

这一点我自认为我也是做不到的。

因为成才和许三多这两种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极端,非常的极端,人为设计出来的极端,这是极少数人才能有的特质。

薛林这个人物就用自己长时期的原地踏步,证明了这一点。

薛林从李梦调走,老魏复员之后,就一直留守在五班,这个阶段内,他一共被提及两次:

一次是在成才三多伍六一参加老A选拔的时候,三个人摸回了五班,薛林登场了一下,他仍然用以前的态度,过着以前那样的日子。另外一次就是在许三多解开心结的时候,成才提到伍六一退伍,顺嘴说到了薛林也退伍了。

这里我还得多嘴几句,很多细节的设计并不是为了让你去推理,去寻找什么细思恐极的脑洞的,比如成才不在时,大家称薛林为班长这件事,我之前甚至在某乎上看到有人问,这个剧情是不是说明薛林这个人不安分,所以才在成才离开之后,命令战士们叫自己班长……

说实话,这脑洞一点意义都没有。

因为兰小龙老师描述的重点明显是在下文许三多和成才对五班众人的态度上:

伍六一:你好象也不怎么把这班放在心上嘛。

许三多:五班怎么还这样?你没管他们吗?

成才:就半年,他们是无药可救了。

顺便再说一句,这段剧情虽然是发生在草原五班的,但我认为仍然应该归纳进“钢七连”的阶段中。

“草原五班”阶段的总主题是“人与自己”,“钢七连”阶段的总主题则是“人与人”,而“老A阶段”的总主题是“人与军人”。

这里的这段剧情很明显点到的是成才和许三多对五班的不同态度,并且这段剧情的前后突出讲述的也是许三多、成才、伍六一、乃至高城等人之间的情谊和以“钢七连”为代表的群体概念。这些都在“人与人”的总主题之内。

在这样一个宏观的主题表达需求和剧情设计框架内,又突然伏一笔所谓薛林的不安分,这不明显是一个与周围章回情节都格格不入的设计么?

这跟我在第一期视频当中所提到的,所谓的“毒燕窝”事件,犯的是同一个毛病。

所以我坚决反对把人物、情节甚至某个细节从全文当中单独切割出来进行所谓的分析和解密。

好了,后面说到钢七连的时候再细说吧,咱们再说回此处的薛林。

 

就在许三多和成才为了前途搏命的时候,薛林仍然过着与以前一样的生活,步步攀登的人和原地踏步的人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形成鲜明对比。

而且不仅此处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对比,总览一下全文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薛林这个角色自始至终就是留在“草原五班”的一把“标尺”,用来反衬对比许三多和成才变化的标尺。

在送走老马之后,薛林在剧本有这么一句台词:“许三多,好兵和孬兵是有代沟的。你是往前蹿的,我们是原地不动的,我们要错失很多东西,你要扔下很多东西,就是这样。”

这句话表达的就已经很清楚很明白了,在许三多和成才怀揣着不同的目的,以不同的方式往前蹿的时候,“薛林们”留在草原五班一遍遍重复着他的人生,许三多和成才之后经历的一切,包括获得的一切和扔下的一切,都是“薛林们”错失的东西。

而得与失的根本缘由就很明显,就在他们身处五班时各自表现出来的选择和人生态度。

许三多打从一开始就没有“做没有意义的事”,而是如同没有思维的机器一般,运行着此前被植入了的“有意义的代码”,既:出操训练和整理内务。在偶然从班长老马口中得到启发,植入了又一段新的有意义的代码:“修路”之后,他又开始坚定不移,毫无情绪波动地运行起了这段代码。

而李梦薛林和老魏在整个剧情中只做了一件事:给许三多制造人为的困难。

从整理内务,到铺路的情节,这三个人的行为与草原五班客观的枯燥,恶劣环境共同反衬着许三多,最终一同完成了“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这段主题的表达。

最后,“好好活”的许三多修出一条路,走了出去,李梦薛林和老魏各自的人生也注定了。

李梦虽然同样走了出去,但他的虚假和许三多的脚踏实地形成了对比,老魏“自知之明”的放弃和许三多的成长形成了对比,薛林的原地踏步和许三多的得与失形成了对比。

两进(许、李)两退(薛、魏),两实(许、魏)两虚(李、薛)。

 

最后再说说班长老马吧,老马的情节很简单,自始至终只做了两件事:

其一是尝试对李梦薛林老魏进行校正,然而失败了,其二是保护许三多不被三人干扰。

老马在保护许三多的同时,也在被许三多所影响,这一点相信大家都看得出来。

他同样也是“好好活”的主题表达者,只是他跟其他人都不一样,老马作为镜像对比的人物不是许三多和成才,而是他自己,他诠释“好好活”这个主题的方式是通过过去的优秀,初登场的放纵以及最终的离开,这样一个由起到落再到重生的过程,独立展现的。

 

好了,人物呢就是这么几个简单的创作动机,主题呢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人与自己的主题,捋清楚这两个基础起点和主轴之后,再去审视许三多在草原五班的其他情节具体有什么设计意图就一目了然了。

甚至我们可以评价一下,兰小龙老师为了达成某个设计意图而设计出来的情节水平如何。

比如,许三多做成的,帮助他离开五班的这件事是铺了一条路,并且在铺路的过程当中又设计了一段许三多与成才现状的对比,而且有一幕是许三多坐在农用拖拉机上与坐在坦克上的其他兵相遇(剧里骡子拉的车),这个对比落差设计的怎么样,大家自己品。

还有张干事画得那幅许三多站岗的画,以及李梦让许三多代替他站岗的细节设计。

这些情节的设计动机和达成的表达效果,具体什么水平,大家自行体会,我就不废话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