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韬奋奖三十年:中国新闻精英画像再考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范长江新闻文集 长江韬奋奖三十年:中国新闻精英画像再考察

长江韬奋奖三十年:中国新闻精英画像再考察

2024-07-13 10: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首先,在社会学特征描述的基础上,试图对媒体融合发展十年的新闻从业者做出集体画像;

其次,就数据呈现的结果与评奖办法改革为依托,考察新闻精英的评判标准显示出何种价值取向与评奖倾向。

二、长江韬奋奖百名新闻精英的集体画像

对2012-2020年五届的100名获奖者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后,本研究发现典型的长江系列奖的获得者应该是出身中央或省级报业媒体的汉族男性,年龄约49岁,从业26年,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拥有高级职称的领军人才;近十年典型的韬奋系列获奖者是出身中央或省级报业媒体的汉族男性,年龄约52岁,从业28年,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拥有高级职称的骨干。结论与前二十年画像比较考察发现,长江系列获奖者女性比例有所提升;结合数据可以看出,最亮眼的变化是获奖者媒体来源,更多的新媒体、融媒体平台推荐出更多适应时代发展、也符合价值引领导向的新闻精英人才。

长江韬奋奖是我国评选新闻从业者的最高奖项,综合性地评价了一位新闻工作者的事业成就。新闻评奖是新闻行业荣誉生产和分配的机制,通过对象征性资源的控制和再生产,发挥延续价值、规范实践的作用。

(一)媒体类型:融媒体、网络平台获奖者出现并呈增长态势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在用户活跃度上日益势弱,但在评奖价值体系里依然占据强势地位。早年研究者指出,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评奖在保持传统媒体主导地位的同时,提倡接纳新型媒体,显示了奖项的开放性和时代性。

第一,在前十一届215名长江韬奋奖的获奖者中,来自报业的获奖者共计116名,占53.95%,来自网络媒体的仅1名,占0.47%;第一位来自网络媒体的获奖者出现在2009年第10届韬奋系列奖中。在2012-2020年最近五届100名长江韬奋奖的获奖者中,来自报业的获奖者51名,占比51%,获长江新闻奖29人、韬奋新闻奖22人,这与十年前数据没有很大的出入,说明报业作为舆论引导重要平台,始终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获得国家支持和认可,三十年来依旧是中国新闻精英诞生的主要领域。传统媒体人在常年的采访中淬炼出的业务素养、作品传导出的价值观,更符合传统优秀新闻人的定位。同时,报业中存在大量的机关党报、军报等,手握重要新闻资源,是其他商业媒体不可比拟的,在重大报道中始终掌握话语权。这一长期稳定的现象也可结合获奖者的作品类型来同步考察,文章类型和选题获奖比例对此给出了一定的解释。结合过往获奖者代表作品的相关题材来看,记者、编辑主攻的题材方向与获奖机会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在近十年100位获奖者的代表作品中,部分题材关键信息的获取,特别是舆论监督类报道,需要行政力量推动;这些报道主题体现了主流媒体议程设置的引导能力,新闻作品的选题反映了新闻从业者较高的历史站位和纵深的取材视野,这与奖项设置的理念是一致的。人物奖虽然会随时代主题对原型形象加以润色,但是以人物名称命名的新闻人奖,亦从不同侧面映照出社会大众对于新闻品格的共同喜好。在对邹韬奋原型的解读中,体现了对精英知识分子原型、作品应和时代主题且具有奉献者精神的传承。

第二,近十年来自电视媒体的获奖者共29名,占比29%,其中长江系列12人、韬奋系列17人;与前二十年的电视媒体获奖者占总人数19.53%的比例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研究可从两方面提出假设,一方面是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让电视走入千家万户,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迎来了电视媒体的黄金发展期,很多台前幕后的新闻从业者成长起来,由于电视媒体的特性使这群人收获了更多的社会关注,赢取了更多崭露头角、被主流评奖项目赋予文化奖项的机遇;另一方面,电视的黄金时代与电视人成长为新闻精英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20世纪90年代储备的青年人才梯队到了近十年成长为中央、各省级和地方电视台的业务骨干,为他们参评角逐社会荣誉提供了助力和基础。

第三,近十年来自广播媒体的获奖者有8名,占总体的8%,相比前二十年占比18.14%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随着未来汽车用户的持续增加,广播电台的走势也同样值得关注。往后十年,人们收听广播的媒介和场景发生位移,在持续变革中寻找新的动能,是广播媒体出身的从业者面临的新挑战。

第四,来自通讯社的获奖者共6名,占6%,与前二十年的7.9%相比略有下降,变化不大。同样变化不大的还有通讯社的媒体级别和来源,近十年的获奖者全部来自新华社与中新社,这与通讯社的建立和运转需要巨大的财力人力支撑有关。鉴于这一特征,来自通讯社的获奖者占比未来也可能继续保持在不高但也不会削减的状况。

近十年与前二十年变化最大的是来自网络(3位)和融媒体平台(3位)的获奖者的出现,这说明近年来中央媒体和省级媒体融合转型的成果逐步凸显,也体现了长江韬奋奖在评奖过程中对于新媒体平台的重视与关注。但同时,在进一步挖掘获奖者的个人素材后发现,这6位获奖者均出身于传统的报业和广播电视媒体,说明了我国传统新闻从业人员在新时代探索新媒体和媒体融合道路上的成功。

(二)教育情况与专业职称:高级职称占比显著提升

由于教育经历并非评奖的参考依据,所以在报告教育统计结果前,需明示本文研究的教育情况统计多来自获奖者的参评事迹材料,有一些获奖者呈现了教育状况,有一些未在此多着笔墨,故100人中仅有49人采集到了此项数据,其中高中2人、大专2人、本科或标注本科及以上35人、硕士7人、博士3人。为使比较结果更为合理,本文从吴锋和黄顺铭的两篇文献中取共识予以探讨,一是新闻从业者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具有本科学历;二是获奖者所修专业成聚集趋势,其中主修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占获奖者总人数的四成,具有明显优势。有研究指出,在1991-2016年的可查到明确专业的216位获奖者中,有79位本科为新闻专业,其中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三所学校数量最多。

随着近年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开设专业的院校变多,毕业生增加,投身新闻业界的人才总量理论上在持续增大。但是媒体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吸纳越来越多的跨学科人才,会对此带来多大变量、最终导致新闻精英人才队伍呈现怎样的发展尚未可知。可见的情况是,从早期新闻从业准入门槛就对教育水平有较高要求,到近十年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获奖人数的增多,初步判断未来新闻精英的总体教育水平水涨船高是相对稳定的趋势。

专业职称作为体制内的一种评价标准,与从业者的福利待遇、职业机会和社会认可都有关系。前十一届的215位获奖者中,高级职称121人(56.27%);近十年五届100位获奖者中,长江系列高级职称占比68%,韬奋系列高级职称占比88%。可以看出,最近十年较过去二十年高级职称获奖人数占比明显上升,职称水平有提高趋势。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众多,一方面是因为评奖竞争加剧,获奖纪录和个人职称作为显性因素更容易被识别;另一方面从参评者个人角度来说,历经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有优秀新闻作品才会获得更多社会资源和工作机会倾斜,这里面本身就包括职称的晋升。

(三)性别属性:女性获奖者人数有待增长

伴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女性在新闻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妇女出版社曾在2016年出版记录了14位女性新闻工作者参与中国新闻事业初创期的工作。21世纪以来,随着职业女性的快速增长,中国新闻从业者中的女性比例从1991年的20%发展为2014年的51.5%,超过男性。据《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全国从事新闻工作人员超100万,持有新闻记者证人数为194263,其中女性占比50.60%,与男性基本持平。尽管女性从业者的人数在持续提升,但2012-2020年长江韬奋奖女性获奖占比并无明显提升,与十年前相比基本持平(19%)。

在获奖性别占比差异上,女性占比少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女性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晋升机会仍存在结构性问题。尽管有研究指出,无论从新闻院校女生的录取占比,还是从各级中央、地方媒体招聘结果来看,都显示出女性在录取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而且业内人士评价女性的工作能力也与男性平分秋色。有研究显示在主流媒体领导层,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层中,女性占比仍然相对不足。女性获奖者相对较少的这一情况,或许会随着未来女性在媒体机构担任中层领导岗位的人数逐步提升而有所变化,值得持续关注。新闻媒体如何报道职业女性,新闻荣誉评奖机制如何通过构建社会认同和行业共识来传递一种有利于女性从业者发展的职场文化,也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三、实践风向标:从获奖者画像看奖项评选倾向、演变进路

(一)创新变革:关注基层,渐进式推进荣誉机会均衡

长江韬奋奖作为党领导下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组成部分,获奖者都是新闻界主流认可的 “标杆”。这一奖项要以这一批高水平的行业榜样,激励更多的新闻从业者为党的新闻事业的繁荣而奋斗。

荣誉的制造是为了凝聚共同体的新闻信仰,从而形成对行业风气的正确引导。在过往的研究中,有研究者指出韬奋新闻奖评选中参评者的职务高低与获奖概率呈高度正相关。针对这一问题,中国记协在第17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细则中,进一步明确了“要关注基层一线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在预投候选人环节、正式评选环节,严格限制新闻单位领导职务副局级以上人员入围数额。这说明中国记协在制度设计和评选实践的改革中,充分考量了评选程序中可能存在的社会资本博弈,力求渐进式地推进荣誉场域的机会均衡,以应对情势变迁。自荐与他荐报送渠道的开通,特别是近年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的逐年修正,以及公示机制、审核制度的进一步落实,都是对荣誉机制进行的有力完善和改进。

(二)取向趋势:融媒体人才获奖增多,媒介融合转型成效显现

近年来,融媒体、网络平台获奖者出现并呈增长态势,侧面印证了主流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有了实质性成果与突破,透视出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成效。政策图景的跃迁导致了评奖制度场内参与决策者围绕媒体深度融合政策导向所做出的正向反馈,突显了当今新闻界上下对融媒体平台、融媒体人才的关注。

中国记协对于新闻工作者最高奖项的评选,与中国新闻作品最高奖项一样,是配合我国媒体融合深化改革进程中内容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对媒体单位的人才培养亦具有导向作用。中国新闻奖自2018年设立媒体融合奖项,力求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内容建设的创优、创新;第16届长江韬奋奖新媒体平台工作者的获奖,对全媒体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导向意义,说明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项明确传递出高度重视新媒体人才的信号。这部分获奖者不仅来自新媒体集团,还有很多是来自主流媒体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改革践行者,他们在从事融合采编的岗位上获奖,体现出媒体融合的实绩已经成为评价优秀新闻工作者的重要维度。

(三)未来发展:加强国际传播及国家战略相关传播领域的人才培养和推荐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路。中国新闻奖从第20届开始增设国际传播类别,获奖作品代表了我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领域国家认可的最高水准,典型样本的产出间接促进了学界专家对获奖作品的全方位、多视角分析,加快了我国国际传播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建构。

长江韬奋奖作为新闻工作者最高荣誉奖项,在第17届评奖文件评选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在参评人员各项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为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但目前获奖者画像显示,以国际传播主题作为代表作品的获奖者数量还较少,业绩积累与评选还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主流新闻奖项的评选一直秉承着稳中求变、局部突破的改革特点,要实现接续渐进紧跟时代的创新举措,可以持续从顶层设计层面设置人才导向,为各单位前期推选阶段勇于推新创造积极条件。评奖导向的调整有利于助力新闻机构培养与选拔出国际传播及国家战略领域的新闻人才,主动推动构建协同国家战略发展的人才梯队与战略储备格局。

四、结语

本研究比较了近十年长江韬奋奖获得者数据所呈现出来的主流新闻精英形象的整体变迁。从研究结论可知,获奖者的各项社会学特征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又有了数项变迁;新闻荣誉评奖机制的变迁,投射出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的融合走势和奖项的制度化、规范化、导向化趋势。未来,如何以最高荣誉为锚点,撬动行业价值观念和职业生态建设的正向引导,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周梦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韩晓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

全媒体探索

热文回顾

做伟大时代的记录者|“在路上”,才有最美的风景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跑采访写评论当编剧,这位杭州日报记者勇做融媒时代的“多面手”

一个普通编辑的华丽转身!《新闻姐》如何蜕变成全网粉丝近3000万的“主流大V”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全媒体时代 新闻小白进化记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从教师到记者,从县台、市台到省台,10年来,她先后获得浙江新闻奖一、二等奖

温报集团欧华联合时报:发挥华文媒体优势讲好中国故事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1个人1年间,216篇报道,

一位年轻女记者的黔边黔中行

《浙江日报》变宽了

做有温度的时代记录者!基层融媒如何打造短视频品牌

学会“跑”在新闻前面: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报道的议程设置

去年34个热搜话题阅读量过亿!来看钱江晚报微博运营的三大“流量密码”

传媒评论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

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

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订阅《传媒评论》杂志其实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

邮局代号:32-229

全年定价96元

每册定价8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

或电话 85311731 85311662

欢迎订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