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字下面多一点没有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茂字没有草字头是什么字多一点 “茂”字下面多一点没有错?

“茂”字下面多一点没有错?

2024-01-08 16: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据《青年报》报道,今年9月,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为创刊15周年的《美文》发去了她的祝词,并在《美文》9月下半月刊封底的显著位置登了出来。但是有细心读者却发现铁凝在其所提词中“茂”字里多写了一点,即将草字头下面的“戊”变成了“戍”。 对此,铁凝究竟有没有写错别字,一时间成了热议的话题。

 

    而经过几天的辩论,目前关于这件事产生了完全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这个多了一点的“茂”字肯定写错了,有《新华字典》为证。一种认为,错没错还值得商榷,因为“作品里有书法家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应该尊重铁主席。”

 

    “茂”字里面有没有一点,我想学过中文的人都知道。可为什么对于这样简单的问题还需要“几天的辩论”呢?原因在于一是其所写的是书法作品,二则因为铁凝是“中国作协主席”,且“作品里有书法家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因此,至于“茂”里面是否有一点并不重要了。

 

    对于书法笔者虽不是十分的了解,但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书写习惯或者个人理解方式,有可能将一个字写出多种“花样”出来,那定是无疑的。如一个简单的“龙”字,如果按照繁体的来写,那形态可谓千变万化,谁就能说将其中的三横带成两横就是不对了?更何况还有很多人将三横用一笔带过的,那也并不影响人们对于字体的辨认。但对于“戊”和“戍”这样具有词意完全不同的字来说,其说法就难免欠妥;虽说这同样并不能影响人们对于字的认识。

 

    对此,《美文》杂志主编贾平凹专门站出来说话:“戊”写成“戍”“无所谓”,因为书法和书写是有区别的,在书法中,多一笔少一笔很正常,这不能算错别字。这就更为错与没错添了重重一笔。要说,这样的大家都站出来说“无所谓”了,而如果我等草民还要为此斤斤计较,也显得太过小家子气和“不识相”了。这就好比前些年登载的一位大家将亘古至今念成“恒古至今”依然受人追棒甚或当成了幽默一样,是不能影响到一位大家的伟岸形象的。

 

    其实,对于将“戊”写成“戍”我原本也是觉得无所谓的,辩论也更是没必要。虽说那位籍着名家、名人的光辉而“从鸡蛋里找骨头”,想从中达到“一纠成名”之嫌,但那毕竟如星星、月亮般将会随着太阳的移位而不得长久。可不管怎样,如今的“声势”毕竟是造出来了,而对于大家们的反应却又不得不让人反思。为什么对于这种明显的错误而还有那么些个人站出来“力挺”呢?原因仅仅是为了维护大家们自身的威望与尊严吗?

 

    前不久,笔者偶然间看到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篇题为《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的文章,文中提到了他在德国完成一篇博士论文时,花了3年时间搜集相关资料,待他准备“交卷”时,教授却要求他将上千张卡片依照资料来源一一核对的事情。原因之一就是为了使所交论文不发生任何一点儿错误。虽然他对此颇感“腻烦”,但后来他却发现,德国人所出的书之所以很少甚至没有错误,重要一点就是用这种极“笨”的办法来进行工作的。

 

    纵然,季先生提到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而他德国人想怎么做那也关不了咱许多事。但回过头来看看如今我们还有几人能做到“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不难看出,当下好些人忙着出名,今儿个北京明儿个上海,后天就直飞国外,或者今天一个讲坛,明天一个大会,用潜心钻研的时间又有多少呢?在慌张与忙碌中出点差错也必然不过。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正因如此,《论语·学而》中便有言:“吾日三省吾身”之说。宋代朱熹在《集注》中也曾指出:“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然而,这么浅显不过的道理放在今日却常有人不能及,不能不说是某些“大家”的一大憾事!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