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镇看特色小镇的文化生命力在何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苹果id管理页 从乌镇看特色小镇的文化生命力在何处

从乌镇看特色小镇的文化生命力在何处

#从乌镇看特色小镇的文化生命力在何处|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目前中国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

城市面貌千城一面

“如果北京没有故宫,上海没有外滩,杭州没有西湖,她们将失去魂……但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思潮在当下中国愈演愈烈,出现的城市均毫无生机,像一个个水泥盒子”。原本是丰富多彩的城市,却正在被标准化的水泥钢筋盒子所替代。诸如北京、南京、上海等几个代表性城市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现代化城市,其城市城市规划以及城市迎宾大道都大同小异,城市群落风格几乎一致,建筑形态特别相似, 基本都是钢筋水泥、玻璃幕墙,城市间的文化差异性根本无法体现,各城市的地方特色更是没有展示出来。

可见,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千城一面”问题已经十分严峻。就像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前任主任所说:“城市建设在设计之初的模仿和照搬情形角度,布局一致, 风格相似,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异性逐步弱化,人们对别的城市的熟悉度也渐高, 南北城市同质化,特色丢失。当地有传统代表的文化符号特征逐渐遗失在发展浪潮中。”

  

2

旧城改造,文脉中断

在当今中国的城市更新中,特别是 2000 到 2010 这十年间,在中国各大城市都有一个字非常显眼——“拆”,尤其是在旧城改造中随处可见。虽然旧城改造对城市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包括有效规范建筑群落格局、有利于城市生活节奏等,但是旧城改造也具有一定的野蛮性,自改革开放30 余年来,我国的旧城改造对城市的破坏作用远超过去任何时期,其粗放式的城市发展严重影响了各地文脉的走势。

如城市建设中的文物损毁。改革开放后,在我国城市更新进程中,对老城区、历史街区进行了大量拆除,对城市文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以济南火车站为例,济南车站最早是由德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亲自设计,历时 2 年建设完成, 其在建筑中具有显著的哥特风格,在相当长的历史中,影响了济南城市的文脉形成。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交通需求量的激增,1992 年这座驰名中外的古建筑轰然倒地,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现代化”的车站,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当地文脉造成了不可恢复的破坏。

再如历史符号化严重,复古仿古建筑盛行。如上述,旧城改造存在很多弊端,其中之一就是不同程度地破坏了许多古老的建筑、街道甚至是历史遗迹。但随着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城市传统文化被毁坏现象进行反思,人们开始重视与反省城市的文脉传承问题,一致同意要传承和保护城市传统文化,要尽量保留历史文脉。由于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一些政府部门开始重视历史遗迹,对其损坏的部分采取多种措施尽可能地去补救,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是修复或是重建,进而达到对城市文化气息的提升。首都北京的前门大街同样遭受这种毁灭性的拆除,后来用现代化的手段建设了一些仿古建筑;福州的“三坊七巷”也是将传统老建筑拆除以后,用水泥钢筋堆砌出一堆仿古建筑,等等。

第三,传统文化中断,建筑设计教育进入迷茫阶段。20 世纪中后期,现代主义建筑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人们不断地对其进行批评和怀疑,进而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全新审美方式。“后现代主义”提倡回归传统,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许多特点给予了否定,如形式单一、功能至上等。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是后现代建筑最鲜明的特征,具体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胡乱搭配,形成了一种独有的建筑风格。

后现代主义传到中国,恰逢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由于中国的社会经历了文革的紧张和压抑,人们对新变化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与渴望。后现代的“反理性、个体化、唯一性”等特征也正好迎合了当时的社会心理,所以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北京西站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它完全不顾建筑的内在肌理,将中国传统宫殿建筑中最典型的形式特征“大屋顶”强加到现代建筑中,给人以“霸王硬上弓”的感觉,建筑风格显得不伦不类,也没有很好地延续城市的传统文脉,对城市的整体面貌并没有增色,反而是破坏。

随着后西方思潮的影响,城市中大量单体建筑不断涌现,与城市整体环境脱节,城市文脉也因此而中断,城市的面貌则是变得“面目全非”。就拿北京来说,它曾经的城市规划比例很全面,建筑有序地坐落在对称的中轴线两侧,四合院群落高低错落、井然有序,平面布局均匀而疏朗等,但是如今情况则截然不同,更多的是高层建筑、公寓、酒店、写字楼等等,要想恢复原貌,恐怕已成为遥不可及的“幻想”。

第四,山寨洋建筑,遍地开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涌入了许多欧美风格的城市建筑,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评,蔓延速度飞快,罗马柱、大广场、喷泉、拱门、别墅、景观大道等在各大城市迅速拔地而起。很多开发商为迎合消费者的需要和商业利益的追求建造“加州水郡”“欧陆园”“加州阳光”“凡尔赛宫”等社区。这种具有西方风格且蔚然成风的山寨建筑,就是所谓的“山寨洋建筑”。这种建筑的过度泛滥带来了很多弊端,不仅阻碍了中国城市的更新、破坏了其历史文脉,还使其丢失了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进而使中国传统造城的审美观念无法充分展现。

 

3

规划设计滞后,道路交通拥堵不堪

城市的承载不是一味的摊大饼式的发展,应该由相关部门按照城市的不同功能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设计,而不是按照城市行政区域的规划进行攀比。在我国,攀比现象比较严重,几乎是各个重要的行政区域都有CBD、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高新科技区,等等,这就造成了地面资源的极大浪费,道路规划几乎是年年大调整、月月上新路、天天拓道路的不良局面,最终导致道路交通拥堵不堪。

综上,城市面貌的千城一面、旧城改造中的文脉中断以及道路规划设计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是今天我国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否则的话,很有可能重蹈覆辙,致使特色小镇的“特色”完全丧失。那么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中国特色小镇建设应该何去何从呢?

艺术小镇为中国特色小镇建设带来的启示

 

艺术小镇,顾名思义是以“艺术”为产业,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来建构特色小镇,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艺术小镇是特色小镇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因为艺术与文化的高度融合性以及艺术本身的创造力,艺术小镇在所有特色小镇里面,表现出极强的创新性以及文化生命力,可以说是特色小镇发展的突破口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原因有五:

其一,艺术小镇的建设往往是通过艺术和设计服务业的介入,依托现有的小镇格局和千百年来留下的建筑风格和样式进行梳理的,能够创新的改善小镇的居住环境和有效的节约资源;

其二,艺术和设计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强大的地域文化做支撑,而我们千百年来农耕文化留下的遗产,正是艺术家和设计师所需要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或者开发、再利用原有文化资源;

其三,艺术小镇一般都会举办一些艺术节庆活动,例如艺术节、双年展、设计周、戏剧节等,容易形成特色产业并拉动周边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为小镇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其四,艺术小镇建设属于“轻资产”文创产业发展形式,不仅在时间上能够有效保证,还能够有效地节约资源,避免过去城市化发展产生的大量资源浪费;

其五,由于艺术和设计服务业是“亲民”的,与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比较接地气,老百姓愿意接受且很容易成为参与者,所以能够快速带动乡民就业和进城农民工的回乡创业等等。接下来,我们就从一些国内外的成功案例来进一步了解艺术小镇。

案例:中国浙江乌镇

 

由于历史发展原因,乌镇在建国以后,曾经被大多数的国人所遗忘,但最近十年间乌镇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刷屏时代,素有“乌镇模式”之称。那么,乌镇又是如何实现蜕变的呢?

答案则是“艺术和设计服务业的完美介入以及互联网的充分利用”。据有关数据显示,乌镇旅游年度净利润超过3 亿元,并且每年基本保持在30% 左右的增长速度。

第一次艺术和设计服务业的介入是在20 世纪90 年代。正是因为设计和服务业介入的早,乌镇在别的城市大兴土建、蓬勃发展地产的大潮中,没有被拆迁,反而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据有关数据记载:1998 年乌镇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乌镇古镇保护规划》,规划明确了乌镇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整体发展方向,并将整个古镇划分为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区域控制区四个不同等级的保护区域,提出不同等级的保护措施,保护范围和缓冲面积达198 公顷。

第二次艺术和设计服务业的介入是在近几年,这一次介入,使得这座千年古镇焕发了新的生命力。2010 年,著名文化人士黄磊、赖声川、孟京辉等人牵头组织和策划举办了乌镇国际戏剧节;2015 年,陈丹青和冯博一等重量级的大咖策划了“乌托邦·异托帮——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豪华的艺术家名单、策展团队和强大的媒体造势,使乌镇一时间成为世界戏剧界、艺术圈时尚话题,去乌镇看当代国际戏剧和当代艺术展变成了当下城市市民和文艺青年的时尚选择。“乌镇大剧院”和“木心美术馆”等文化设施的建成开馆及成功运作,使得乌镇霎时间名扬海外,成为中国跨界小镇、特色小镇的先锋。

名人聚集的乌镇戏剧节

 

由于乌镇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和活跃的艺术氛围,2015 年的全球互联网大会宣布会址永久落户乌镇。据有关数据统计,已经举办两届互联网大会的乌镇参会国家已经达到180 多个,参会人数突破几千人次,乌镇已经成为了世界的文化、艺术、科技、未来生活方式的中心。就像乌镇开发的主要负责人陈向宏先生所言:“他希望的乌镇是一个能承接现代艺术、文化、科技的平台,可以向周边地区的产业链和经济发展辐射,不是旅游观光和简单的‘农家乐’,也不能和其他古镇一样,要使文化节庆、艺术活动可以与小镇结合,成为一种未来的生活方式。”

从乌镇案例来看,其成功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通过艺术和设计服务业的介入,使乌镇的城镇肌理、城市面貌、生态环境得到完整保护,与此同时,乌镇深厚的历史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产生厚积薄发的作用。

二是文化名人效应。乌镇历史上有谢灵运、范成大等文化名人;现当代,有文化大师沈雁冰、木心、陈丹青、赖声川、黄磊、冯博一等;而且,随着乌镇国际戏剧节、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互联网大会等活动的展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文化名人、科技高端人才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与其中并为乌镇带来最佳的口碑宣传。

三是艺术和设计服务业以及互联网的完美融合。高端差异化的主题活动的策划以及落地,使得乌镇不仅成为一个文化艺术小镇,还成为一个享誉全球的未来科技小镇。

四是英明的主政者以及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无论是古镇保护规划的制定、城市面貌的保护,还是高端艺术、科技等活动的主办以及城市形象的塑造,都离不开具有战略眼光、能够科学决策、善于用人的主政者,同时,还需要始终灌输统一的价值理念并确定先进的发展模式,贯穿于小镇打造的全过程。

五是抓住了当前城市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大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人的文化消费、生活方式等也开始升级转变,尤其是对文化艺术、度假旅游、互联网应用的需求是越来越多,这为乌镇构建未来生活中心并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奠定了良好基础。

案例启示

 

成功的艺术小镇具有如下六大特征:一是完整保护历史文化、城市肌理与面貌;二是善于实施专人专制;三是创新式延续生活方式;四是有效控制城市和人口规模;五是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并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六是全面引入艺术和设计服务业。这些特征,也正是特色小镇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建设中或未来中国特色小镇可能出现的千城(镇)一面、文脉中断、道路拥堵等城市弊病。

而且,通过以上案例,我们也可以看出艺术小镇在当下的中国是非常适用且具有可操作性。首先,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发和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小镇和农村还是一片处女地,而“艺术小镇”正是破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通道,治愈“大城市病”的重要方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创新之举。例如“艺术小镇”是有效解决农民就地就业、与家人团聚的重要路径;其次,“艺术小镇”其本身是以特殊产业为核心的特色产业的集聚区,符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国家战略发展大方向,同时也是国家旅游局倡导的全域旅游的重要节点。

例如,目前许多城市依托古村镇打造“艺术小镇”的思路,完全符合“精准扶贫”思路和“乡愁”计划得以再现的路径;再次,“艺术小镇”凭借其极强的文化生命力,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拓展空间。因为中国五千年来的农耕历史所形成的深厚文化底蕴,小镇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而且艺术小镇作为以“轻资产”为代表的文创产业,必将成为未来投资的重点领域;最后,艺术小镇正遇上大发展的最佳时机。由于中国当代艺术和设计服务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正在趋向于成熟状态;与此同时,城市的高速发展,市民们精神文化需要日益增强,需求旺盛,为小镇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艺术小镇可以因地制宜,发挥小镇的特色文化,快速地形成特色产业聚集区,从而推动当地经济持续发展。

来源丨薛江 中央美术学院 设计师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