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故事|一锤一錾“刻”人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英雄连演职人员 周末故事|一锤一錾“刻”人生

周末故事|一锤一錾“刻”人生

2023-06-29 20: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字 | 于昕

讲述 | 武强

【 敬 请 收 听 】

Today's Story

铜,其色似金,寓意吉祥,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吉金”。

一件件铜制工艺品,穿越古今,历经岁月淘洗,依旧闪烁着不灭的华夏文明之光。

武  强

有的地方就需要用点劲,有的地方、打的平面的,就小点劲,就是这么处理的。一匹马我就得打两个小时到三个小时,这一匹马好几万笔。

出生于1970年的武强,是松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锻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多色金属浮雕画第一人,有着“吉林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他的铜雕作品《清明上河图》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为最长手工锻铜浮雕,并颁发纪录证书。2022年,他的“金属浮雕”技艺被评为“吉林十大绝技”。

从石油职工到金属浮雕技艺大师,武强说,这和他的祖辈有关。

我家最早是我太爷爷,做跟铜有关的活,算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

最早的铜有两种活:一种是道观、庙宇的雕像,还有一些生活用品,比如说铜火盆、铜镜、铜火锅等等;还有一种叫“片活”,过去大户人家带有吉祥图案的屏风或是镶嵌花开富贵的图案,挂在墙上供人观赏。

我家的这种手艺其实就是“片活”,闯关东的时候把这门手艺带到了东北。

小时候的武强去爷爷家玩,无意间发现了个旧物箱子。从那以后,少年时期的武强便跟锤子、錾子打上了交道。

当年是在我爷爷家,翻到几个木框镶嵌的一些老物件,我爱画画,一看特别感兴趣,这样就跟我爷就学起了手艺。据我爷讲,他也是十四五岁跟太爷学手艺。老人家告诉我基本方法,我就开始琢磨。

开始没有铜,就用铁或者是铝,做的最多的是十二生肖,自己搭钱买材料,做完之后就送给亲朋好友。我其实就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喜欢。几年之后,我去尝试着做了一些大一点的动物浮雕画,比如说八骏图,五牛图。

长大后,我到吉林油田上班,有的时候,下班回家就琢磨、摆弄这些东西。有时候走到路上突然看道谁家牌匾上的字好看,或者是一些好的设计,我站那能研究半天。做得久了,东西也就渐渐被别人认可了,但是也从来没想过把这门手艺当成事业来做,完全是个人爱好。

直到2000年企业改制,我才下定决心成立工作室,专门开始从事金属浮雕画的制作。一开始也见不到效益,但有个老领导对我鼓励特别大,是个老哥哥。当时我也没有什么名气,但他没事就带着朋友到我这买一些东西,就是用另一种方式鼓励我坚持下去。

记得有一天,他拿着一个朝鲜手艺人做的工艺品对我说,“武强,以后能做成这样就行”。这就在我心里埋了一颗种子,我一定要好好做,不能愧对我老大哥的苦心。我想,我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做出一件好的作品送给他。这一直是我的一个愿望,但也是一个遗憾。如今,他已经不在了。

作为中国古老的民间雕刻工艺,金属浮雕是以紫铜、黄铜、铝板、金箔等有色金属为基础材质,经过绘画、拓印、描刻、摩压、塑形、淬火、雕凿、裁剪、打磨、拼接、装裱等多道工序,赋予金属新的生命和活力。

如何在坚硬冰冷的金属材料上实现力与美的融合?武强一直在探索。

金属浮雕制作工艺工序繁琐,每一个小部件都要九个步骤以上的工序。一锤一錾,每一道锻打錾刻的痕迹都是要用不同的力量雕凿出来。我不是学习美术出身,只能靠后期制作过程中反复地实践和努力去体会。

我记得是十多年前的一天,在电视上看到了辽宁丹东有个叫于文的艺人,用700个易拉罐儿做了一幅《清明上河图》,是基尼斯纪录,这给了我一个启示。

我内心的想法也是要做一幅,我开始着手,先后用紫铜和铝板制作出四幅《清明上河图》,那里边是最复杂的廊桥部分。最后,经过大家的一致认可,感觉也可以了,我就在2010年开始正式制作。

这是我历时最久的一幅作品,每天要花八个小时握着铁笔、木笔不停地画、刻、压。晚上睡觉,手因长期用力,右手肿胀,有时能把我疼醒,同时腰椎、颈椎也是经常疼。当时压力也很大,但是我非常想有一件真正叫得响的作品,所以就心无旁骛地去制作。

这幅作品,人物多,场景也多,我要一段一段地按着步骤做。完成一部分,就装一个大信封里,标注出位置,直到2012年完成,我一数,一共有将近50个大信封。

最后的作品长度是七米八十,高度是五十厘米,感觉还是挺有成就感的。耐住寂寞出色,耐不住寂寞出局,这也是经过这一次历练之后,给我的一个最大的人生感悟。

2012年,武强历经一年半时间创作的手工紫铜浮雕《清明上河图》,经过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专家组初审、复审,最终获得世界最长手工锻打紫铜浮雕《清明上河图》的认证证书。武强也因此走进了大众的视线。

要更好地把非遗传承下去,必须守正创新,让古老的技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我也是在很多的质疑声甚至是反对的声音中,开始研究多色金属浮雕技法。你想让自己的东西独特,就必须创新。

其中一幅算得上满意的作品是金属丝粘贴画《虎头》,这幅多色金属浮雕作品,我采取了拼接、剪切、粘贴等技艺。2016年6月,在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著作权登记,成为全国首创。

最早我轻易不敢做人物,因为人物肖像是最难制作的,需要掌握的基本功也很多,但是越是哪里不足,我就越要去尝试。

2016年,我创作了金属浮雕画《父亲》,这幅油画是家喻户晓的一幅名画,原作是罗中立大师。我用冷冰冰的金属赋予了有温度的人物,诠释了另一版本的《父亲》。这幅作品在省书画、摄影、工艺品展中作品获得一等奖。

在展出的时候,一位刘先生看到了作品,并托朋友找到我,拿着他父母的遗像,问我能不能给他的父母制作铜像。我当时答应了他,回到工作室我就开始反复地研究、琢磨,失败了几次之后,我用紫铜和铝各制作出一幅肖像。

刘先生看到肖像时,眼睛当时就湿润了,我也挺感动,他直接跟我订做了六套。我感觉这是对我的认可,也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这些年,我每一年都有小的进步,因为热爱这份手艺,我每年都有个小目标坚持往前走。择一事终一生,这就是我付诸全部热情和心血的一个理想。

如今,我在这条路走了三十年了。未来,我想通过我的手让更多的金属浮雕艺术品走进大众视野,让这门千年来的非遗技艺能够好好地传承下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