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的《英雄之城》告诉了我们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英雄城的由来 新华社的《英雄之城》告诉了我们什么?

新华社的《英雄之城》告诉了我们什么?

2024-07-15 14: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与“线性历史”依赖“进化的叙述结构”以建构整体性不同,“复线的历史”更强调历史的多元性与协商性,“在这种历史中,现代通过利用、压制及重构过去已经散失的意义而重新创造过去”。《英雄之城》作为武汉战“疫”的全景纪录片, 利用空间的重组实现了时间的横向相连,全景式呈现了作为疫情战争“风暴之眼”的武汉战“疫”过程,成为全民战“疫”的历史见证与珍贵史料。

用镜头记录历史,用影像重拾过去,透过视觉空间回首过往,是意义在当下的重新再造,也是对历史的留存与铭记。而《英雄之城》的意义生成就在于对武汉作为英雄之城的正名, 同时是对历史丛生与当下具象的组合,也是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架构与联结。

纪实视听隐匿下的情感茧丝

《英雄之城》用镜头“还原”现场,以客观的笔触与视角无限逼近真实。金银潭医院的救治现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采访、对话,逆向的背影、噙泪的眼眶以及相互助力的大拇指,影像捕捉“抱紧生命”的时刻,也为每个“关键之举”留名。

但在客观性纪实视听背后,其实藏匿着千丝万缕的情感茧丝, 从中抽丝剥茧,是亲人每一次分离的血缘涌动,是陌生人之间的情感共鸣,也是镜头内外关于生命的无限渴求与对于死亡的力挽狂澜。

出院的婆婆颤巍巍地想给医护人员下跪以示感谢,作为医务人员的父亲借用镜头给四个月大的儿子写下念想和转身抽离并右手竖拳的背影,重症老爷爷在拍CT途中和护士一同留下的落日剪影,以及每一位受访对象在言语触及的频频回想中竭力抑制的感情涌动... 每一根情感茧丝、每一处情感浮现 ,在影像面前都无处可逃,被最为客观的视角与镜头所隐匿,却又在每一次编码与解码过程中被触及、被体验、被深切感知。不是默然的旁观,《英雄之城》置于其中又抽离于外,以客观真实与最为坚韧的态度,为平凡英雄与无名英雄留史。

个体与集体超越中的英雄变格

《英雄之城》以群像方式记录了武汉战“疫”中的英雄个体。在社会恐慌与未知下拉响警报的人,倾尽所能抢夺生命、在无奈与希望中无尽徘徊的人,夜以继日、昼夜不分与时间赛跑的人...“每个人都在努力做对的事”,并在困境与威胁下不断超越自我。

同时,在个体超越的背后是社会集体意志的驱动,这种集体精神支柱使社会共识得以凝聚。在集体主义形成的共同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从孤岛联结成陆地,生命与生存成为共同的意志所向。个体超越以促进集体超越,在艰苦奋斗、奉献牺牲中反抗并打破阻碍,创作奇迹与可能。 这是人的生存意志,也是根植于中国文化内部的民族精神。

时势造英雄。意外与突发的“异变”为个体、集体向英雄的“变格”提供可能。而英雄之“格”不仅是个体与集体,也是一个国家与民族。英雄之城,英雄之国,英雄之民族。虽然“自我超越”更多指向一种对乌托邦主义的美好希冀,但人类从不放弃对于希望与可能的追求 。作为英雄之城的武汉,是历史的见证者;历史同时也成了武汉的助推力量。“变格”之“变”是意外与不确定,“变”也是力量与突破后的无限可能。

“而遗忘却日渐贪婪

无情地吞噬一点一滴的记忆”

百年的孤独

是遗忘带来的对无眠的习惯

对往复成规的打破

就在于永远记得

或者找到一种能再现世代记忆的工具与媒介

而纪录片就是其中之一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吴禾昆 张嘉琪

编辑:胡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