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英语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

2023-06-04 12: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征稿

“活动” 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理解与表达意义、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目前,许多英语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缺乏真实语境的创设,缺乏学习方法的指导,缺乏创新能力的提升,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育部,2018)提出了 “学习活动观” 的概念,即 “学生在主题引领下,以语篇为依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三个层级,基于已有知识,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多元发展。”

学习活动观具有很强的课堂教学指导作用,不仅可以指导高中英语教学,也适用于初中、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提升学习能力。本文将结合相关教学案例,从英语学科能力培养的三个维度,即学习理解能力、应用实践能力、迁移创新能力,探讨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途径,同时为优化英语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教学内容分析

文本解读是落实活动观、实现学科育人的逻辑起点(王蔷,2018)。深入解读语篇文本,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核心教学内容,再通过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有效实施,从而积极实现学科育人目标的达成。

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 Unit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的单元主题是谈论家庭地址和上学所用的交通方式,各单元板块分别从语篇、语法、语音、文化等方面围绕 Who(人物)、What(交通工具)、Where(居住地点)、How(合理选择交通工具)、Why(选择交通工具的原因)等展开教学。

该教学案例是本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复习课,对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和提升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本案例中的教师在主题语境的引领下,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深入解读文本,创设主题语境,对应学科能力提升的三个维度,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和学习活动:

本案例中的教学目标契合新课标要求,很好地体现了课程的育人功能和内涵价值,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对应了学科能力的培养。

教师注重主题情境的创设,围绕 “交通工具” 这个主题,按照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学科能力维度设计学习活动,关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重视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的关联,前一个活动为后一个活动做好铺垫,后一个活动则对前一个活动进行拓展和延伸,由此形成一个符合认知规律、过程环环相扣、思维逻辑递进的活动链,体现了语言学习的情景化、结构化和层次化,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变为能力,促进能力转化为素养。

教学过程

01

学习理解活动

学习理解类活动主要是指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基于语篇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创设情境,通过铺垫必要的语言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导入要讨论的话题。

情境导入,主题的激活并感知

上课伊始,教师播放视频 Here to There:An Animated History of Transportation (《生动的交通史》),通过直观地介绍交通工具,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带领学生快速进入本课学习主题。之后开展 Brainstorming 活动,通过让学生说出已学过的主题交通工具,发散思维,激活已知和经验。

以旧促新,知识的获取与梳理

教师出示实景地图,标注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大概有 5 公里,相距较远,因此教师的出行方式是摩托车,有时候会搭乘出租车。通过教师的铺垫,学生能够快速回忆本单元重点句型,较为顺畅地介绍自己的出行方式以及原因,如:“I go to school on foot because I live near school.”“I go to school by car because my home is far from school.” 等。

在充分铺垫的基础上,导入 Wang Bing 和 Liu Tao 正在微信聊天的主题情境,两名学生微信聊天语篇内容如下:

Wang Bing:Hello, Liu Tao. Where do you live?

Liu Tao:I live on Park Street.

Wang Bing:How do you go to school?

Liu Tao:I go to school by taxi ?

Wang Bing:How about Su Hai? Where does she live ?

Liu Tao:She lives on Moon Street.

Wang Bing:How does she go to school?

Liu Tao:She goes to school by bus.(学生两两对话,复习 Mike 和 Yang Ling 的相关内容)

在 Wang Bing 和 Liu Tao 的微信聊天中,学生复习了本单元重点句型。通过 Wang Bing 提出的问题,学生复习教材中 Mike、Liu Tao、Su Hai、Yang Ling 四名学生的居住地点、出行方式等。

传统的故事板块复习活动一般先读课文、再拎重点,复习内容缺乏新意,复习形式单调枯燥,学生不太感兴趣。在本案例中,教师创设了微信聊天的新语言情境,设计了 “抠除重点内容、补充填写” “学生两两交流、讨论” 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重点内容,有难度、有梯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理解,表达的概括与整合

在本环节中,教师设计了 Liu Tao 想知道 Wang Bing 的出行方式,从而继续微信聊天产生对话的情景。教师紧扣 where(居住地点)、how(交通方式)、why(选择该交通方式的原因)进行问题设计:Where does Wang Bing live? How does Wang Bing go to school? Why? 等。

首先,学生听小语篇,感受话题结构;其次,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建立结构化知识。两个学习活动,通过梳理、概括与整合,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性思维和学习能力。

英语学习活动观提倡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在本环节中,教师围绕第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活动,以 “交通方式” 为文本主线展开对文本的学习。

教师首先创设新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梳理、提取、复习本单元关于 “交通方式” 的基本信息,为学生归纳、整合文本信息做好铺垫。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之间的关系,梳理文章结构,厘清文本内容,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行文逻辑和起承转合。之后,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和组织信息,形成结构化知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有效促进了多元思维的发展,带来了学习能力的提升,从而确保第一个教学目标的达成。

02

应用实践活动

在学习理解类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创设 Wang Bing 与 Peter(五年级上册 Unit6 My e-friend 中的人物,Wang Bing 的网友)微信聊天的情境,依托关于 Peter 的语篇文本,充分利用本课 “Who” “Where” “How” “Why” 引领的重点句型为问题链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通过描述、阐释、推理、判断等应用实践类活动,深入学习语篇。学生在寻找学习活动之间关联性的过程中,运用和内化所获得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巩固新的知识结构。

新知与已知的关联

Peter 的微信留言其实就是一篇关于英国孩子如何上学的语篇。在整体理解文本时,教师设计了两个阅读教学活动,用已知关联新知。

一是快速浏览,找出 Peter 介绍了谁的出行方式。学生带着问题 “Who”,浏览文本,快速提取有效信息,找到 Peter 介绍了自己和朋友Lily的出行方式。

二是细读文章,划出关键句,完成表格。在大致了解文章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根据问题,细读文章,寻找答案。

如关于问题 “How does Peter go to school?” 的解答,文中关键句 “I usually take a bus to school. ” 这种表述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新的知识,而教师要求学生在表格中填写的内容是 by school bus,这是教材中的旧知识。学生通过比较、推理、判断,让新知与旧知之间产生勾连,快速掌握 “I usually take a bus to school.= I go to school by bus. ” 这个语法要点。

再如关于问题 “Why?”的解答,Peter选择校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原因是 “It’s convenient.” Lily 选择步行的原因是 “Green travel is good.” 这两处虽然是新知,但由于教师在之前的学习理解类活动中铺垫到位,学生对于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比较轻松。

文化与生活的内化

英语学习活动中,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就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本段语篇中,包含有两个文化点。问题 “Where does Peter live?” 的回答为 “Room 4, No.9 Road, London, the UK”,这是第一个文化点:英国人描述地址是从小到大,而中国人描述地址是从大到小;第二个文化点则在 Peter 的旅行建议中体现——“When you are in England, you must be very careful in the street, because the traffic drives on the left. Before you cross a street, you must look at the right first and then the left.” 学生在自主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而得知英国的行驶规则与中国不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文化现象,比较差异,加深理解,落实了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知识与技能的运用

在上述活动中,学生通过看、听、想等思维观点的实践吸收,内化为相关学习策略:在语言结构上,可以采用 “不同句式,丰富表达”;在语言内容上,可以 “说明原因,补充细节”;在语言差异上,应该 “关注文化,准确描述”,具体表述如下:

这三个学习策略为下一个学习活动:学生习作 “How do we come to school?” 搭建了语言内容、结构、表达的支架,学生通过内化所学知识和技能等形成语言运用能力。

应用实践类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参与相关学习活动,能够内化新的知识结构,并且尝试用英语去解决问题。在本环节中,学生通过 “快速浏览、细读文章” 等学习活动来真正落实对于词汇和句型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文化的对比,并让知识与生活相互联系,让所学最终归于生活。在反复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语言情境,体会语言使用形式,并形成相关学习策略,内化所学知识,在学习活动中真正实践和运用语言。

03

迁移创新活动

迁移创新活动是英语学习活动观中的最高层次表现,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和运用能力的关键。该维度需要学生在新的语境中,利用新的知识结构,创造性地解决陌生情境中的新问题,表达正确的观点、情感和态度,从而促进能力向素养转化。在本活动的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创设与生活相关的语言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完成任务的可行性。

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学生是语言实践活动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本质上是学生主体建构的过程,因此学习活动要从学生的视角考虑问题,设计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基础、兴趣爱好等,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的思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确保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体性。

在巩固提升环节,教师创设 Peter 打电话给 Wang Bing 的情境,表达了想来中国旅游的愿望。教师假设 Peter 某天乘飞机到上海,并提供从张家港市到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接机。该情境融合了生活经验、理性思维等因素,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回顾原有知识和经验,积极运用思维能力,尝试给出了不同的出行途径:

S1:Shanghai is far from Zhangjiagang, about 123kilometers. So I go there by Didi taxi, because it’s cheap and I just need to make an appointment online.

S2:I go there by High-speed rail. Because Zhangjiagang has opened a new high-speed railway. I want to experience it. And it’s green, I think.

S3:I go there by self-driving. I think it’s convenient. It can save time..

价廉物美的滴滴打车、绿色环保的新建高铁、方便自由的自驾出行,体现了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的理性思考。这是学生在主动参与实践性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思考而解决的出行问题,既训练了思维与技能,又提升了能力和素养。

确保活动任务的可迁移性

语言的使用都是在生活情境中发生和发展的(王蔷,2016)。英语学习活动发生在课堂,但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应最终走向课堂之外、生活之中。教师创设的活动任务要让学生将课堂上获得的使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在生活中解决类似的现实问题。

在完成接机任务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更需要思维含量的教学活动:“为 Peter 制定一日游攻略”。教师提供了张家港市本地的著名旅游景点:暨阳湖公园、万达广场、永联农耕园、香山等,出示它们在地图上的位置,标出景点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们小组讨论,选择适当的方式出行,并要求学生们给出选择该方式的原因。

此任务源于生活现实,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和启发性,包含了 “Where”(到哪里旅游)“how”(如何选择交通工具)“why”(为什么选择该交通工具)等一系列与生活实际紧密贴合的内容,能够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真实地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活动观强调思维品质的培养(王蔷,2018)。在教师创设的语境下,学生针对 “如何为 Peter 制定一日游攻略” 这个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观察地图方位、调动已有生活经验、融合教材知识等方法,小组合作研讨,拿出最佳方案,并模拟解决。这一过程是用英语做事情的过程,是语言、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升的过程,学生能够将课堂上的模拟实践活动能力转变成现实生活中的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

同时,生活化的学习任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内在的动力,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促使学生认识到执行学习任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学生感受到参与学习活动的潜在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结语

在本案例中,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合理应用体现了语言学习的 “活动” 本质和学生 “主体” 性质。活动观的三个维度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脱离真实语境的知识学习,建构了整合关联的学习方法,实现了语言的深度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即语言、文化、思维的融合等)。

但是,受学生年龄及基础所限,迁移创新类活动中的 “批判与评价” “想象与创作” 等具有思维含量的学习活动在本案例中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与开展。如何更好地在英语教学中践行英语学习观活动,实现学生的多元思维发展,笔者将在下一步的实践活动中继续探讨并研究。

来源 | 小学教学设计,转载自 | 明师俱乐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进行联系。

《二语写作》正在征稿,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外语教师及研究者扫码入群赐稿!(详情见最后一条推送)

精彩推文回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