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口语之讲授语、提问语、总结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英语口语的模板有哪些类型的 教学口语之讲授语、提问语、总结语

教学口语之讲授语、提问语、总结语

2024-06-25 19: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教学口语(二)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教学语言艺术与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所谓教学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

教学口语分类的标准、角度不同,划出的类别就不一样。按照表述分式,可分为叙述性语言、说明性语言、讨论性语言、抒情性语言等。

一、以表达方式作为标准,则有如下的分类:

(一)叙述式 即陈述、描述客观事物。一般的讲述、教学时要求的复述、讲故事等,都是叙述式。

(二)解说式 把客观事物、事理介绍给别人或解释清楚。实际上教学时大都用了这种方式,像解释概念等等。由于它有一定的程式,所以把它从叙述式里抽了出来。

(三)议论式 阐明自己的见解,评论他人的意见。教师讲课常把知识作为自己的见解,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论证,使学生信服。对学生的不同的看法,也运用一定的方式,证明其对或错。这些都是议论式的运用。

二、从教学环节这个角度给教学口语分类:

(一)导入语

(二)讲授语 讲授语是教师较系统、完整地阐释教材内容的教学用语。讲授语最能体现教学口语的基本特点,运用时要注意:

第一,从教育自身特点上看,教学语言艺术应准确而鲜明

准确,精练,这是教学语言最基本要求。

教师所教的各门学科,都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必须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来表达。教师所讲的概念、原理、规则、结论等,都必须符合各门学科的科学性要求,做到准确、无误、完整、周密。不能向学生传播无用信息,更不能传播错误信息。教师所从事的是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崇高事业,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这一特点出发,就要求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还是在思想工作中,即在一切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应该用最完善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的心灵世界,用最完善的语言去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是对教师语言的总要求。另一方面,学生每时每刻都在密切地注视着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加里宁对此曾作过形象的比喻:“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对年轻的心灵加以如此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比其它任何职业的人都要严肃认真,使自己的语言尽美尽善,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由于教师职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语言的基本特征。

教师要能够准确无误地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切不可不懂装懂,含糊其词。如,例1有位教师指导学生区分“鸟”和“乌”这两个字的时候,对学生说“鸟”字里的一点是表示鸟的眼睛,“乌”字没有这一点,表示乌鸦失去眼睛了。显然这位老师的表述是不科学的。将错误的东西教给学生,这是误人子弟。例2:我校两位语文老师对同一作家现状的不同介绍!例3:教学是要使学生学到科学的基础知识,对于比喻的使用必须恰当,不应有拟人观、目的论等错误观点,对自然界某些看来似乎神秘的现象要作出科学的解释。目的论是指对某些动植物的行为作唯心的解释。如讲“仙人掌为了减少水分蒸发,所以它的叶子退化成了硬刺”等。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把知识正确而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以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而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在选用教学语言时就必须根据备课时设计的教学目标,精心考虑,注意信息的高效传递。精练,就是句句说在点子上。“立片言名百意”,教师语言简洁确切,可令人回味无穷;反之,令学生感到厌倦,疲乏,注意力分散,造成“你讲你的,我做我的”涣散状态,“听课缺席”不仅影响课堂氛围,降低教学效率,还会养成不会倾听的习惯,最终缺失倾听能力。

第二,从课堂教学设计上看,教学语言艺术应系统、连贯

语文教师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能正确理解和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错例:现象1:教师语言前言不搭后语。

一位教师在执教《晏子使楚》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读课文,思考:晏子三次与楚王怎样较量的?

学生读完停了下来。

师:谁来把课文中难读的句子读给我们大家听一听。

读书前老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读完书要求回答的问题完全是两回事,学生的思维出现断层现象,让学生课堂行为无所适从。这种前言不搭后语的教师语言不仅影响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形成不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

现象2:教师语言断节不能连贯。

有些老师上课时可能会出现张口忘词的情况。

现象3:教师语言随意不合情理。

一位教师在上《日月潭》时板书,边板书边说:“因为时间紧,所以我写得很潦草。”老师说的这句不经意的话,可能会给学生留下这样的一个结论:时间紧,我的作业可以写得潦草些;时间紧,做事也可以做得潦草些。这样的结论会带给学生将来怎样的人生态度?

第三,从利于教学对象接受的角度看,教学语言艺术应具有针对性。

对低年级学生,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只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不同的语言,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艺术诱导作用。脱离学生实际,千篇一律,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语言不仅与教学规律相悖,更与教学语言艺术无缘。

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这是语文教学语言的魅力所在,是语文教学语言最突出的特征。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燃起他们求知的热情,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会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无声的汉字通过生动的语言变得有声有色,使学生听起来有一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幽默风趣的语言将使学生视听课为享受,学的轻松愉快,课堂将充满生机与活力。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很多学生都回忆说:“听于老师的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教育家魏书生更是一向“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不仅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尽可能使后进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受到触动”。

第四,从语言面貌上看,教学口语要流畅、规范

流畅指教学时,教师“知而能言、言而能顺”。它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讲课时说一段相对完整的话时,要说得顺畅;二是答疑接话时,应对敏捷,说得流畅。清晰、流畅是教学口语的基本功,平时应多作思维训练。同一话题,多说几遍,对说过的话的句与句、层与层的关系应多加注意,用呼应、对比、添加、承接、因果、归并、解说等手段,联系语句。

教师的语言如果本身就不正确,不规范,不丰富,不仅不能启发、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错误地使用语言文字,养成不好的语文习惯,学生对母语的学习热情也会大减。一个语文教师,语言不仅要正确,还要规范,还要丰富,还要多情,还要优美。语文教师要练好语言表达功夫,因为语文的课堂魅力靠的就是语言。

教师语言的规范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教师必须运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是国家一项重要的语言政策。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前沿阵地,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模范。普通话必须成为教师的职业语言。如果一位教师只会用方言土语教学,那么即使他妙语连珠,也算不规范化语言。用方音讲话不规范,用普通话语言讲话,语汇、语法方面出了问题也是不规范的。

例如,一位老师指着黑板的某一地方说:“同学们,请看这个地份儿(地方)。”他的读音合乎普通话语音要求,但使用了普通话里没有的语汇,因而就不是规范的教学语言。如教师在教“白菜”的读音时,把其中的“白”读成方言音,“白”读“北”。这样传递给学生的就是错误的信息,是不可取的。

规范性的另一层含义是教师的语言在遣词、造句方面不要有错误,尽量避免用词不当、语句不通、半截话、复义语、颠三倒四等语病。例如,用语准确,语句合乎逻辑,用词不准确,词语搭配不恰当,语言就会失去准确性。

例如,有的教师说:“只要同学们稍微深思一下,就会明白它的含义。”这句话就是状语和中心词搭配得不当,因为“稍微”和“深思”是矛盾的,如果把“深思”改成“想”就准确了。

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不仅跟老师学习文化知识,也跟老师学习语言。教师语言规范,潜移默化之下,学生也便能讲规范化语言;反之,教师语言不规范,则会产生消极的示范效应,使学生学了不规范的语言尚不自知。

(1)讲述式讲授语

叙述式讲授语

1.叙述语的含义与特征 叙述语就是以平实自然的语言对某一特定教学内容进行条理分明、清楚完整的表达而使用的课堂用语。叙述语有以下特点。

①条理性。客观事物本身的构成就是有条理的,要认真分析事物,才能 发现条理,抓住本质。只有认识了事物,才有可能把事物叙述清楚。叙述事物要有层次,安排层次要有顺序,决定顺序要有标准,这才叫有条有理。叙 述时有条理,既便于教师讲说,又便于学生听记,做到教师讲得清、说得透,学生听得懂、记得牢。

②完整性。叙述一件事情,要让学生了解事情的原委;叙述某一机器的使用方法,要让学生能够操作。事情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完整过程,一部机器的使用有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因此叙述它们的时候,也要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叙述讲顺序,操作讲程序,安排顺序的依据是线索,制定程序的依据 是机制,即工作原理。叙述事情可以有顺叙、倒叙等方式,但叙述一部机器的使用方法,说明一个实验的过程,则只有按程序进行介绍,该做甲,决不能先做乙。这也是文科教学口语和理科教学口语不同点的一个方面。

2.叙述语的作用范围 叙述语是各个学科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口语。历史事件、气候特点、作者介绍、简介作品的内容、实验的过程、仪器的使用、观点的说明、定理的证明、定律的证明等等,都可以用叙述语进行讲解。叙述语没有过多的感情润色,也不很注重词语的雕饰,语言通俗、简练。叙述语表意最直接,很少 用含蓄夸张之辞。

3.叙述语训练 训练目的:掌握叙述语的特点,能用叙述语表达特定的内容。训练内容:

①介绍一名你最崇拜的作家(大约 500 字左右,介绍其主要简历和主要成就)。

②叙述你最感兴趣的一项活动。

描述式讲授语

1.描述语的含义与特征 描述语就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被描述对象的形象、情形、状态、形状等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绘或特征勾画而使用的课堂用语。描述语有以下特点。

①形象性。描述的目的是向学生展示人物、景物、事物的真实具体的原形,使学生如见其人、其景、其事、其物,借以增强感受力,加深印象。如分析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在作品语言的基础上,对人物的外貌特征,人物活动的某一细节,用自己的描述语更加生动形象地描述,来突出人物形象的特征,渲染气氛。

②生动性。要想充分展示形象非用生动的语言不可。描述语讲究细致具体,习惯于语言的文学润色,注意雕饰词语,善于用最恰当的词语来再现事物,表露感情。这和叙述语截然不同。如:“王师傅往炉里添了煤,火很快就旺起来了。”这是叙述语。如果这样写:“王师傅往炉里添了煤,不一会儿,那红火苗就腾腾地窜起来了。”这就是描述语,描述了火的颜色和状态, 好像亲眼看到了一样,又似乎听到了着火的呼呼声。

2.描述语的使用范围 描述语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用得比较多,其他学科凡是传授感性知识的地方也都可以用描述语,如美术课里,教师描述艺术家的精湛艺术;体育课程里,教师描述一个竞技动作;物理、化学课里,教师也可以对一种现象加以描述。不过,描述语不如叙述语使用得那样普遍。

(2)讲解式讲授语

解说是教师讲授文化科学知识时最常使用的表达方式。教学口语中的解说要做到准确、清晰、简明、生动。

设计解说语,可以用下定义、讲特征、作分类、用比较、作分析、打比方、列纲目、举数字、作对比、举例子、引材料、用图表等方法。教学口语中的解说要注意:

第一,切合教育对象理解水平,少用专业术语,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第二,边说边交流,根据学生理解程度,及时调整解说的用语和方式;第三,语速不宜过快,吐字要清楚,尤其要突出关键词的重音。

在教学用语中,解释概念的用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话语形式的角度说,有直陈式——即教师把自己对概念的认知和分析,用浅显的语句解释出来。另有一种是借用式——即借用能说明概念实质的、学生易于理解的事理加以说明。

(3)谈话式讲授语

要适时启发。教师口语的启发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适当而巧妙的话语或方法,给学生以启迪、开导和点拨。点拨时,教师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他们对讲授的内容必定高度注意,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课堂上,教师应不断地给学生创造“愤”、“悱”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师再点其要害、拨其疑难、排除障碍,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钱梦龙老师在执教《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是这样启发的:

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

生:七八岁。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从“龀”字知道的。

师:噢,“龀”是什么意思?

生:换牙,换牙时七八岁。

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

生:(思考后)他没有爸爸!

师:你怎么知道?

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

学生在老师一步一步地启发追问下,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理解了课文并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这比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要学生记住“龀”和“孀妻”的意思印象要深刻得多。

(三)、提问语:这是教师以发问的形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唤起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而使用的语言。提问是深入的阶梯,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提问是一种常规教学手段。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提问的种类很多。从质疑指向集中与否,可分为宽问和窄问;从提问用语是直表还是委婉,可分为直问和曲问;从所提问题的组合情况,可分为单问和重问:单问是一问一答的问,重问是就一个问题提出追问;从问句特征是否明显,可分为明问和暗问:明问用疑问句发问,暗问是通过设置“悬疑 情境”含蓄地发问。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1.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要讲究问的顺序。提问时,自己要胸有全局,先问什么,后问什么,应有条理地进行。提问一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样学生才可顺着老师的思路作层层深入的回答。

2.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要做到宽题窄题相配合,使学生常处在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

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3.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问要有启发性,要能促使学生思考。不要问简单的对、不对,好、不好。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4.问题要清楚,目的要明确。提问要使学生一下子就能听懂,知道应该怎样回答。不能设一些不疑之问或莫名之问。教师要确定好问的范围、深度和广度,并组织好语言,然后才能发问。

一位小学教师讲“天花板”一词,本来只要指着天花板,然后用科学的语言阐释一下即可,这位老师故弄玄虚,滥用启发式教学:

师:你头上是什么?

生:头发。

师:头发上面呢?

生:是帽子。

师:(有些急躁)帽子上面是什么?

生:(恐惧,用手摸帽顶)是老鼠咬的窟窿。

(众生哄堂大笑)

这位教师之所以弄巧成拙,闹出笑话,也是因为语言和方法都不科学。

一位师范教师对三个不愿登台讲话的同学采用了不同的动员和激励方式。对一个胆小、借口“没准备”不愿上台的女同学,教师说: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登台,是一种自信;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敢于面对听众,是一种伟大;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说得不理想,可以理解;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说得很精彩,难能可贵。你愿意试一试吗?

对一个腼腆、扭捏、自认为“不善辞令”的男同学,教师说:内秀的人不靠辞令取胜,靠的是他的真诚。我相信你有比一般辞令更能打动大家的实际想法。

对第三个性格倔强、冷冰冰抛出“我说不好”的男生,教师说:具有谦虚美德的人,往往对自己要求过高,但决不会让大家失望。请你说几句并不至善至美但又辞恳意切的心里话。结果三个学生都登台发了言,有的还讲得很不错。这位教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因人而异,突出了针对性。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如自尊心强的和自尊心差的,学习好的和学习差的,性格外向的和性格内向的,骄傲的和谦虚的等等,都要注意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语言方式,以求收到理想的效果。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因人而异,还要因教材内容而异,因环境场合而异,因时间变化而异……总之,要注意教师语言的针对性。

1.思辨性

提问要有价值、质量,能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问时,语速要放慢,对质疑点作适当的重复或解释,随意的“满堂问”,调动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应避免。

2.量力性

提问要难易适度,难度大的可分成几个小问题来提问,问句要简明易懂。

3.协调性

有些学生缺少锻炼,在公开场合接受提问,智力活动易受阻滞,因此教师的语态要友善、耐心,提问尽可能用礼貌语,并适时改变提问方式,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问可以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便于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同时也是诱导学生向知识更深处挖掘的有效方式。少年、青年由于理解力强些,对于问题的理解接近成人。而儿童却要用富有变化的提问语提问,我们称之为“变式提问”。包括:

(1)趣味性提问语

教师用饶有趣味的提问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可以使接受提 问变成一种轻松愉快的事。

(2)选择性提问语

藏答于问。教师提问的答案,以“多项选择”的方式隐含于提问语中,使学生“似知而不尽知”,调动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筛选,教师适时追问、补问。

(3)迁移性提问语 即“移答作问”,循着学生的思维流程,小步迁移,渐渐地由“已知”推知“未知”。

(4)情境性提问语 情境是启迪儿童思维的钥匙,教师用情境的描述或叙述,把学生带入迷困的情境,调动他们解答问题的积极性。

(5)探究性提问语 教师从看似平淡的地方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4.结束语 一部分内容或一节课教学之后的一段小结语就是结束语。在讲解知识的时候,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可能是分散教学的,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也可能停留于感性的局部。适时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作以总结,使之能作阶段性消化或巩固,将会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明代文学家谢榛谈及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时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为撞钟,清香有余。”讲课也如写文章一样,要注意章法。一堂课的结尾,应如深山古刹的钟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留给人悠悠的情思,很多很多的回味。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以号召、鼓动性的语言作结,使学生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可以根据悬念断课,留给学生无边的遐想,无尽的思索;可以不以课文教学内容为满足,把知识引向课外,引向纵深,引发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世界名著的兴趣,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1、归纳式小结语

2、开拓式小结语

3、启下式结尾语

结束语的运用策略主要有:

1.概括 一般用提纲挈领的话,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连起来。由于知识信息比较密集,话要说得慢些,语调要平稳。

2.确定 无论是教师独白式的讲解还是师生交谈式的小结,关键性、结论性的句子,必须由教师用肯定的语气说出,用语精确、简洁,一句句说得清楚明白。

3.强化 小结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要着眼于知识的过度和拓展,启发他们举一反三,去解决新问题。有时,小结语可以着眼于思想感情的启迪和升华,教师的“点睛”之语,会使教学效果延伸到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方面。

运用小结语要注意的问题:

一忌拖沓。结尾语如果小题大做、啰嗦、杂乱,用语不简洁、不明确,必然让学生感到厌烦,影响教学效果。

二忌仓促。临下课时慌里慌张的讲几句,草草收场,不能起到小结巩固强化的作用。

三忌平淡。应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语境的需要,变换结尾语。成功的结尾语,是教学口语艺术的精品。

不能含糊其辞,或者老一套贴标签式的,如语文教学总是用“中心明确”、“结构清楚”;评价学生答语是“差不多”、 “还可以”等。

 

总而言之,不论是导语,或者是讲授语,还是结束语,都应力求言简意赅,做到“片言可明百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并善于运用语言表达情感。这样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是表意清晰、连贯、系统,句式完整、规范的书面语言;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是平易、自然、生动、活泼、有强烈生活气息的口头语言。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