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高琦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英语与科研 饶高琦等

饶高琦等

2024-07-15 14: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简介:饶高琦,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计算语言学、语言政策与规划;夏恩赏,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生,主要研究计算语言学、数字人文;李琪,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生,主要研究计算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本研究得到 2018 年度国家语委项目“语言信息处理技术评测的规划与开展”( YB135 - 90) 的资助。

 

一、引言

 

当前中国学者成果的国际化水平快速提高,高水平成果发表数量已跻身全球第一集团。然而中文在国际学术领域中的地位和中国学者的巨大影响力极不匹配。母语在国际上的使用率是影响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客观因素之一(许志敏,2014),从这个角度来说,对我国学术话语权的认识,需要调查国际学术语言的使用情况来加以补充。此外,通过调查国际主要论文索引中不同语言论文的数量,可以定量描述不同语言的使用情况,并确定各语言在国际学术研究领域中的生态位。

Panwar 等(2016)根据科学网核心数据库中 1945 ~ 2014 年的数据研究了各语言使用的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刘维树(2017)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调查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和人文领域非英语论文的年际变化和学科分布,并对 2006 ~ 2015 年这三类学科数据库中约1300 万篇论文进行了语言分布的统计分析。陈理斌、武夷山(2011)基于乌利希期刊指南数据,调查了国际学术期刊的出版语言选择现状及历史变迁,并分析讨论了若干国家学术期刊出版的语言选择。余厚强等(2018)基于 Scopus 数据库对科技文献和科学推文的语言分布进行了统计比较。付丽娟(2013)分析了国际学术交流界语言使用情况、变化情况,并阐述演变原因,分析语言单一性的缺点,对未来学术界语言使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汪波(2017)、李 丰(2017)、濮实(2017)等学者对学术领域内母语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他们分别针对韩国、日本、欧洲非英语发达国家学术领域中母语使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总结,认为这些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处理英语与中文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学术研究的语言选择直接与学术团体的成果认定方式相关。对于科研成果的认定,国家相关部门并没有制定详细认定准则,大多数高校及科研机构都以论文发表的期刊以及期刊的影响因子(或是否核心期刊)来代替对论文内容的同行评议。龙海明(2015)通过调研发现高校对科研成果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评价认定体系往往采用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美国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E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CSSCI)、艺术人文引文索引(Art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A&HCI)收录的论文数量当作科研水平认定的主要标准。叶青等(2013)对人文社科领域学术成果认定的各种方法进行总结,发现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前者表现为“以评定级”,后者表现为“以刊定级”或“以录定级”。朱金德、王伟(2017)对期刊论文评价的指标与类型进行阐释,将论文评价指标分为载体指标、质量指标和影响指标三种类型。而当今载体指标所占份额较之其他两种更加重要且易于批量操作。载体指标主要包括期刊主办者、级别、档次、期载文量、资金资助等。其中载体指标和影响指标与期刊是否入选有关国内外知名检索系统如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关联甚密。目前,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人文学科引文索引(A&HCI)是在国内外占据重要地位的成果汇聚平台,对学术研究的语言选择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综上发现,一种语言在国际学术研究领域的影响力是该语言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影响力可以通过对学术成果的语言选择进行统计来测量和分析,而这种语言选择又与科研成果管理、评价制度有很大关系。虽然前人进行过相关统计,但随着中国科研影响力的提升,有必要对最近一段时间的科研成果的语言选择问题进行调研和分析。与此同时,中国学者中开始出现使用中、英之外其他语言发表成果的现象,其状况前人也未有调研。因此,研究和规划中文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发展,兼具现实价值和前瞻意义。本文对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论文引文数据库科学网(Web of Science,WoS,以下简称“科学网”)近十年收录的论文进行了语种分布、学科分布和中国学者的语言使用调查。发现高水平学术成果的语言使用呈现持续而稳定的英语“一语独大”现象。其余多种非英语语言分布极不均衡,在使用频率上形成了多个集团,且差异明显。中文地位在不同学术领域波动不定,中国学者开始使用中、英以外的语言进行论文发表。本文基于以上现象,分析提出了提高学术研究领域中文地位的若干建议。

 

二、学术论文语言使用调查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科学网数据库。该数据库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办,收录了“科学引文索引”(SCI①)、“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与“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的所有来源期刊。其中“科学引文索引”(SCI)是规模最大的科研成果数据集,主要收录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领域如数学、物理、化学、地质、机械、机器人、计算机、材料等 106 个领域的专业期刊和论文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主要收录了社会科学领域里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政治学、区域研究、传播学等 25 个领域的专业期刊和论文集;“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则涵盖了艺术、哲学、文学、建筑、历史、神学等 14 个领域的专业期刊和论文集。这三大索引准入门槛高,定期筛选期刊,以文献计量手段客观打分,并且长期稳定运营,因此获得了较高声誉和广泛认可。它们比较全面地收录了自然科学(和部分工程与应用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和会议论文集。

 

科学网检索平台对 2008 年至今(SCI 为 2013 年至今)的数据提供文献数量、文献元信息和征引情况的查询,目前收录 40 多个国家、50 种语言的学术文章。通过对该平台数据库的语种调研可以反映当前国际学术界中成果发表的语言使用情况。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回溯年代为 2010 ~ 2019②。

 

(二)调查方法

 

本文使用科学网检索平台,数据库选取 SCI、SSCI 与 A&HCI,对过去 10 年间的国际论文发表情况进行调查。科学网检索平台涵盖中、英、德、法、西、俄等 50 种语言③。本文对所有成果从语言和作者地址两方面进行了调查。必须说明的是,作者地址中包含中国,也涵盖了中外合作的成果,即多名作者中可能只有一部分作者来自中国④。这种情况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更加常见。

 

语言的分布以该语言写作的发表成果的篇数(而非字数)来计算。暂不考虑单篇的篇幅和被引用、转载情况。

 

(三)国际学术论文的语言选择

 

表 1 ~ 3 分别是“自然科学引文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中使用最多的 30 种语言的分布与占比。表 4 为三大引文索引数据加和后的总排名。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三大索引中语种分布呈现极大的不均衡性。英语占据绝对优势,其余语言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呈现多集团分布的态势。

 

如表 1 所示,在“自然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英语成果呈现出压倒性多数(98.05%),其 余 49 种语言成果总和仅占 1.95% 。除英语外,占比超过 0.1% 的语言有德语、西班牙语、中 文、法语和葡萄牙语,形成了第二集团。波兰语、日语、俄语、土耳其语、匈牙利语、捷克语、朝鲜语、意大利语占比均超过 0.01% ,形成第三集团。荷兰语、克罗地亚语、阿拉伯语、拉丁语等占比低于 0.01% 的语言形成了第四集团。前三位语言(英、德、西)的累积覆盖率超过 99% 。

 

在“自然科学引文索引”中,中文成果占比位列第四(0.28%),仅次于英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略微超过第五名法语(0.27%)。但是距离第三名西班牙语(0.33%)有较大差距,在第二集团中居中间位置。

 

表 1 “自然科学引文索引”中使用最多的 30 种语言分布与占比

 

 

如表 2 所示,在“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分布相似,但英语的优势地位略弱于“自然科学引文索引”,英语之外的语言分布则更加不均衡。英语成果占 96.17% ,其余语言占比总和为 3.83% ,比例为“自然科学引文索引”中的两倍。但除英语外的其他语言,分布差异较自然科学领域更大。其中,德语和西班牙语分别占比 1.09% 和 1.08% ,非英语成果中只有这两种语言的使用率超过 1% ,占据了非英语成果总数的六成,形成了第二集团。第四名法语占比不足西班牙语的一半,仅 0.49% 。葡萄牙语和俄语是另外两种占比超过0.1% 的语言,和法语共同组成了第三集团。排名第 7 ~ 20 的捷克语、荷兰语、意大利语、日 语、韩语等 14 种占比大于 0.01% 的语言构成了第四集团。中文则位于第 22 位,仅占全数据集的 0.006% 。前五位语言(英、德、西、法、葡)的累积覆盖率超过 99% ,即绝大多数学术成果使用这三种语言发表。

 

表 2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使用最多的 30 种语言分布与占比

 

 

如表 3 所示,在“艺术与人文学科引文索引”数据库中,英语依然占据优势地位,但明显弱于前述两个索引,仅占 75.26% 。其余语言占据了 24.74% 的份额。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俄语五种语言占比均超过 1% ,形成第二集团。其中法语和德语占比分别达到了8.16% 和 5.97% ,超过了非英语成果总数的一半。排名第 7 ~ 16 位的葡萄牙语、捷克语、荷兰语、中文、克罗地亚语、瑞典语等 10 种语言占比超过 0.1% 。其中中文位列第 10 位,居于第三集团的上游。排名第 17 ~ 24 位的斯洛文尼亚语、爱沙尼亚语、韩语、拉丁语等占比超过0.01% 的 8 种语言构成了第四集团。前 12 位语言的累积覆盖率超过 99% ,中文位列其中。

 

表 3 “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中使用最多的 30 种语言分布与占比

 

 

将三大引文索引数据库成果数量相加,按照语种排序,得到表 4 所示结果。由于“自然科学引文索引”数据远远大于另外两大引文索引,所以总分布趋势更接近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分布。英语成果占到成果总数量的 96.19% 。除英语外,德语是唯一成果数量超过 1% 的语言(1.07%);排位第 3 ~ 8 位的法语、西班牙语、中文、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和俄语占比超过0.1% ,构成第二集团。中文位列总排名第五位,居于第二集团上游。前 5 位的语言累积频率达到 99% ,中文位列其中。

在小语种里,值得注意的是拉丁语。它是唯一退出了日常交际,但在三大学术索引数据库中均进入了前 30 名的语言。可见拉丁语作为科学、人文和艺术知识的承载语言依然在发挥重要的作用。

 

表 4 三大引文索引中使用最多的 30 种语言分布与占比总排名

 

 

总的来说,近 10 年来学术研究领域在语言选择上呈现出以下现象:

1.英语的“一语独大”现象是稳固的,不受学科的影响。就英语的地位而言,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 艺术与人文学科。

2.英语之外的各种语言使用分布极不均匀。排除英语后,一般有两种优势语言占据剩下份额的一半以上。通常是德语、法语或西班牙语。前 5 位的语言(英、德、法、西、中)可以覆盖99% 以上的成果。

3.学术成果的语言使用呈现集团化。在自然科学和艺术与人文学科中中文处于第二、三集团,而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地位则较低。按照李宇明、王春辉(2019)的分类,除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外,第二、三集团的语言基本都是地区通用语,但阿拉伯语等洲际语言未能进入前30 名。

4.对于每个领域,掌握前 20 种语言即可获得几乎全部该领域的知识。而三大索引中排名前 20 位的语种差异很小。这证实了李宇明(2020)的判断,即大部分人类科技、文化知识是被 20 种左右的大语种承载。

5.学术成果的语言使用分布接近于幂律分布。这一无标度⑤性暗合了齐普夫定律(及其背后的最省力原则),即该分布是平衡写作者和阅读者代价而形成的纳什均衡。其严格证明和具体的形成机理则需要进一步探索。

 

(四)中文成果数量变化趋势

 

本文逐年统计了各领域最近10年(自然科学领域为最近7年)里中文成果的数量,并把它和中国境内(人员参与的)的英文成果进行比较。

 

表 5 “自然科学引文索引”中中文成果数量和占比的历年变化(2013 ~ 2019)

 

 

表 6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中文成果数量和占比的历年变化(2010 ~ 2019)

 

 

表 7 “艺术与人文学科引文索引”中中文成果数量和占比的历年变化(2010 ~ 2019)

 

 

就绝对数量而言,仅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中文成果持续增加,自然科学和艺术人文学科的成果数量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其中,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数量 2019 年(截至 11 月)仅占 2013 年的 51.67% ,艺术人文学科 2019 年(截至 11 月)仅占 2010 年的 68.85% 。这 与 SCI、A&HCI 数据库中部分中文刊物的退出有一定关系。在三大索引中,来自境外的中文成果在综述和比重上均呈下降趋势。

 

与中文发表相比,三大索引中的境内英文发表趋势一致,均经历了飞速增长的过程。自然科学领域里,2019 年(截至 11 月)英文发表数量为 2013 年的 1.8 倍,艺术与人文学科 2019 年 (截至 11 月)英文发表数量为 2010 年的 2.5 倍,社会科学则达到了 4.8 倍。

 

三大索引中,中国学者的中英文成果数量悬殊,中文成果均未超过英文的三分之一。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境内中文成果与英文成果之比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2019 年 1 ~ 11 月,境内中文成果数量是英文成果的 0.86% (自然科学)、0.09% (社会科学)和 8.32% (艺术与人文学科)。由于英语在国内发表中也占据优势地位,中文成果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和中文成果在所有语种中比例的变化趋势相同,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图 1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艺术与人文学科引文索引里中文成果占比变化趋势

(深色折线为 A&HCI 数据,使用左坐标轴;浅色折线为 SSCI 数据,使用右坐标轴)

 

 

图 2 自然科学引文索引里中文成果占比变化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除中文、英文外,其他语言的成果发表虽然比例极小,但一直存在。这是我国学术界语言多样性的体现。本文将在后文进行详细分析。

 

(五)中文成果的学科分布

 

根据科学网的学科分布功能,我们获得了三大引文索引里中文成果的学科分布。本文按照教育部 2018 版学科目录进行归并重排后获得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三大索引的学科分布,如表 8 ~ 10 所示。所有学科均包含其所辖的交叉学科,但不重复计算⑥。

 

表 8 自然科学引文索引里中文成果的学科分布(2013 ~ 2019)

 

由表 8 可见,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和冶金工程形成了第一集团,地球物理、地质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和生物学构成了第二集团,药学、水产、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构成了第三年集团,兽医学、大气科学和数学等 6 个学科构成了第四集团。物理和化学相加占到了近六成比例。这两个学科因其交叉学科众多,规模庞大,中文刊物众多,而占有很高比例。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理工学科根本的数学,中文成果和土木工程并列最低,令人担忧。

 

表 9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里中文成果的学科分布(2010 ~ 2019)

 

由表 9 可见,在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仅出现了语言学和亚洲研究两个学科。前者占四分之三,后者占四分之一。语言学成为了我国社会科学领域里中文成果国际传播的前沿学科。语言学是语言相关性最高的学科,因而也具有使用中文发表的必要性。

 

表 10 人文学科引文索引里中文成果的学科分布(2010 ~ 2019)

 

由表 10 可见,在人文学科引文索引里,也出现语言学和亚洲研究,这是因为这两个领域的期刊很多是被两个索引同时收录。哲学、文学、宗教和语言学这四种与语言高度相关的学科形成了第一集团,占据了八成以上的比例。亚洲研究、建筑、历史和艺术形成第二集团。考古学、人文交叉学科和音乐形成第三集团,总和不过 0.1% 。

 

(六)境内多语发表情况分析

 

本文对回溯时间内三大索引中各语种的境内发文情况进行了统计,即统计了来自中国的某语种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这些成果在该语种全球总数中的占比(见表 11、表 12、表 13)。

 

自然科学引文索引中,来自中国的成果涵盖了 20 个语种。在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是 14 个,在艺术与人文学科引文索引中仅 12 个。这与自然科学领域国际合作和人员流动更加频繁、范围更广有很大关系。

 

在三大索引中,境内发表占总发表比例最高的语种是中文。在该比例上,英文位列第二(自然科学)、第三(社会科学)和第四(艺术与人文学科)。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科学引文索引中,全球 17.62% 的英文成果来自中国。相比之下,作为全球学术成果第一产出地的美国,仅占自然科学英文成果的 27.12% 。中国、美国、印度和英国四地的英文成果之和占自然科学英文成果的一半以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英语在当今学术领域的地位并非完全由英语国家贡献,而是由全球自然科学研究团队共同支撑。这印证了李宇明(2020)的观点,即英语成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公共文化产品。

 

表 11 自然科学引文索引中各语言中国境内和境外成果分布

 

 

表 12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各语言中国境内和境外成果分布

 

 

表 13 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中各语言中国境内和境外成果分布

 

 

来自中国的英文成果比例在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人文艺术学科引文索引中分别是5.12% 和 1.18% 。明显低于自然科学领域,但也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个领域内,一些非通用语种的国内发表数量占该语种全部成果数量的比例比英语高。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拉丁语因为基数小,却恰好在境内有一篇论文发表,从而产生了超过了英语的比例。在艺术与人文学科中,保加利亚语和日语也因相似的原因而超过英语。

 

但是就绝对数量而言,除中文和英语外,中国发表成果使用最多的语言是德语(自然科学、艺术与人文学科)和西班牙语(社会科学),法语也占据重要地位。日本和韩国在传统上和中国文化、社会拥有更多交集,但在社会科学和艺术人文学科中,中国的日语、韩语成果发表却十分稀少。在自然科学领域反而位居前列: 除中文、英语外,日语占第四位,韩语占第五位。

 

综合关于中文成果的分析,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 (1)中国境内的学者开始使用中、英之外的语言进行成果发表,但在学术研究领域,中文远未成为国际化的语言。(2)国际上中文成果的发表以中国境内学者为绝对主力,海外学者的中文成果数量稀少,除在哲学、建筑等极少数学科外,境外中文成果的数量均大幅落后于境内。(3)从趋势上看,中文成果绝对数量增加,但增长速度落后于各语种中国科研成果总数的增长速度。(4)从学科上看,社会科学和艺术与人文领域中,与语言关系密切的学科里中文成果的比例更高。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中文成果更多。(5)全球近两成英文成果与中国有关。来自中国的成果是构成英文成果优势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成因分析与建议

语种分布在一个侧面反映了语言社团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目前我国学术科研领域语言使用状况并非在短时间内形成,也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必须承认目前的语言分布状况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但依然有可能通过持续的努力,逐步提升中文在国际学术科研领域的地位,提升中文表达和接纳前沿知识的能力。

 

(一)造成当前现象的原因

 

当前所有学科的主流学术交流平台(国际会议、学会)、发表平台(期刊)和基础设施(检索服务、预印服务)均在保障权威情况下,以学术交流效率和成本为最基本考量。语言障碍构成的交际成本,是交流平台所抗拒的,因而倾向于强化优势语言的优势地位,并降低语言多样性。在非自然科学领域中,学术成果的语言多样性通过文学、语言学、哲学、神学等与语言有强相关性的学科来保护。这可以通过第二部分中对三大索引中语言多样性的统计得到体现。

 

在当前学术界,期刊是最重要的成果展示平台。文章数量实际是期刊数量、期数和每期发文量的乘积。正如前文所述,中文在三大领域索引中的总体地位强弱,也恰好对应三大领域的中文期刊的数量(根据科学网期刊年鉴): 自然科学 > 人文艺术学科 > 社会科学。

 

一种期刊是否可以进入索引,最大的评价指标是其影响因子。影响因子可以粗略表述为在一个时间段内被同类和更高层次刊物引用的次数。影响因子越高,则刊物越容易获得更多高质量投稿,进一步增加其传播性,形成“强者越强”的正反馈局面。论文引用源自于论文传播和阅读,学者倾向于引用其母语或第一外语的论文。被引论文的多寡取决于本领域以该语言发行刊物的数量。某种语言的期刊越多,获得高影响因子的可能性越高,又会吸引更多刊物以该语言发行。就形成了该语言在学术领域影响力“强者越强”的正反馈现象。

 

此外,由于英语是世界上第一外语学习者最多的语言,导致英文成果在各种语言的期刊中都大量引用,即大规模渗透进了所有语言的学术研究团体中。这种情况下,即使非英文期刊数量增长、质量提高,英文成果的影响因子整体上也会水涨船高,从而激励更多期刊采用英文发表。这一点可以从前文所述中文成果数量占比的发展趋势中看出: 随着中国学者参与国际学术活动的规模和深度的增加,获得国际传播的成果数量增加,而中文成果比例却大幅降低,且不论学科分类均是如此(见图 1、图 2)。可见,使用英文发表成果在中国学术领域的正反馈已经形成。在其他主要非英语国家中也出现了类似现象。

 

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语言,境外(尤其是掌控更多学术话语权的欧美地区)的中文成果发表也可能会对中文渗入其他语言学术研究团体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如前文统计发现(见 表 5、表 6、表 7)绝大多数中文成果在境内产出。在学科分类里也仅有哲学、建筑等少数几个学科的境外中文成果发表超过境内(见表 10),而绝对数量也不足以产生较大影响。

 

综上所述,造成当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文期刊的数量及其质量有限。深层原因则是使用中文进行发表的学者数量和可以阅读并引用中文成果的学者数量不足。

 

(二)提升中文在学术研究领域生态位的几点建议

 

1.厘清提升中文在学术研究领域地位的必要性

 

英语在各领域“一语独大”和“强者越强”,是全球化带来的结果,是学术社团在交流中形成的格局,有其合理性。需要认识到作为国际学术语言的英语不只是英语国家的财富,也是全世界学者自觉或不自觉中维护的交流工具。尽管这使英语国家获得更大优势,但若回到使用各自母语进行交流的状态也将使全世界学者受损。

 

在短时间内,中文很难成为学术交流中的国际通用语言。提高中文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是为了使得中文具有并始终保持承载前沿科技知识和先进艺术人文知识的能力,并促进中文语言社团(主要是中国)的学术研究发展和转化应用。避免学术研究中语言使用“印度化”⑧的危险(汪品先,2015)。“印度化”危险在本文第二部分的统计中有所展现: 作为联合国工作语言的阿拉伯语和具有重要区域影响力的印地语、马来语等均排名末尾或榜上无名。并非因为以该语言为母语的学者稀少或不能发表成果,而是这些学者普遍放弃了使用母语表达前沿知识的机会。可以想象,长此以往将形成“越不用,越不好用”的局面,从而降低了语言使用的圈层和语言本身的活力。

 

因而在国际学术领域语言生活中,需要努力提高中文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比重。在中文较弱的社会科学领域,应首先争取进入第二集团。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媒介,依托中国学者群体的巨大体量,推动更多科技人文知识使用中文表达,以提高中文的先进知识容纳量和容纳能力,具有可行性和急迫性。这将保持中文使用功能的完整性,提高中文在高功能圈中的活跃性,从而在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促进中文的发展,造福中文语言社团。

 

2.增强中文知识供给

 

语言传播必须抓住历史机遇,提高语言的生产力(王建勤,2016)。目前我国科研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在快速提升,海内外华人学者影响力也在逐年扩大。这是语言传播需要抓住的历史机遇,中文也需要抓住机遇,提高自己在国际学术研究领域的地位。学术研究领域中一种语言的生产力表现为这种语言的知识供给能力。提高中文的学术生产力,需要从加强中文对前沿知识的表达能力和传播能力(即加强中文期刊建设)两方面入手。

 

(1)提高中文前沿知识的表达能力

一种语言对知识的表达能力取决于术语、逻辑、语体、风格等多个方面。提高中文对学术知识的表达能力是复杂而长期的工作,需要教育、科研和语言文字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短期内可操作的是加强中文科技人文术语体系的研究、建设和管理。要通过优化中文术语的管理、译介和规划,让中国学者使用中文准确、便捷地表达概念、描述现象。要推进语言文字管理部门、标准化管理部门、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等管理机构和各学科的学会组织通力协作,建立由各分支学科权威专家领衔,学科带头人参与的术语中译、外译协同机制,让中文在学术研究领域“更好用”。

 

(2)提升中文期刊国际影响

中文期刊是在学术研究领域为中文成果的传播和中文影响力提升发挥作用的支点和平台。通过学习借鉴目前各领域国际名刊的办刊经验,通过建立开放、现代的编审体系,提高对国际重大前沿问题的聚焦程度,提升刊物水平和影响力。首先,要努力提高中国刊物在三大索引中的收录量(在此阶段可以使用英文办刊,以提高影响力和传播性),再逐步推进高水平中国期刊双语和多语化。通过这两步,逐渐提升中文成果的占比。同时,还需要提升已有中文文献检索和收录索引的国际化和开放度。

 

3.树立正确学术评价导向

 

虽然学术传播语言的首要作用是学术共同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功能,但同时也担负着学术文化的教育普及功能,因此需要支持在母语期刊发表最新科技成果(刘华,2017)。从研究生培养到高水平人才选拔,均应对其使用中文进行成果发表提出适当要求,以形成良好的语言使用习惯。而这就需要学术界和管理部门形成共识,共同促进中文的知识表达与传播。改变过度看重三大索引收录的局面,鼓励中文发表,鼓励翻译国际非中文优秀科研成果。2019 年以来,各级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和学术团体已经出台多项措施,推动学术成果中文发表或中文首发。2020 年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 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 “深刻认识论文‘SCI 至上’的影响,以防出现以发表 SCI 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高被引论文为根本目标的异化现象。”

 

政府和学术界需要建设保障学术质量、公信度,兼顾效率的评价机制,鼓励中国学者使用中文发表学术成果,“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⑨。在已有的实践中,政府和学术界需要营造使用中文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氛围,培养使用中文的习惯。国际论文中文报告会、预讲会制度⑩、境内外期刊双发表制度和优秀外文论文译文发表制度都将有助于此。

 

4.扩大国际学术交流

 

在短时间内,中文学习的成本难以降低。因而扩大中文成果影响力,提升中英双语刊物和中文刊物在海外的引用率,需要借助海外华人学术群体的力量。海内外学者应加强联系,扩大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帮助有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广泛参与国际学术组织和高规格学术活动,助力中文成果的海外传播。作为长期工作,有关部门则需要重视中文国际传播中,学术中文和学术写作的教育,提高中文学习者阅读和使用中文研究成果的能力,优化中文教育和专业学科训练的对接。

 

四 结论

 

本文通过调研科学网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与人文学科近十年来不同语种论文发表的情况,分析了国际学术论文语言使用分布与中文地位的情况。总的来说,近十年学术研究领域的语言生活呈现了以下现象: 1.英文“一语独大”,其他各语言使用不均衡,呈现集团分布;2.英文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地位是由全球学者共同支撑而形成的,在短期内不会改变;3.中文在自然科学领域和艺术与人文学科中位于第二集团,而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排位较低。

 

学术平台在语言选择上的窄化,造成本文所描述的现象。本文认为提升中文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地位,根本在于提高中文表达前沿科技和人文知识的能力。现阶段,通过建设优质的中文和中外多语期刊,为国内学者营造使用中文进行学术交流的氛围,争取使中文成为领域中的第二通用语;另外,也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国际学术语言生活,提出中文作为国际学术语言的规划方略,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案。

 

附注:

① 2013 年 扩 展 为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 - EXPANED,科学网上线提供检索的为 SCI - EXPANDED 索引,本文简称 SCI。

② 受平台限制,SCI 索引回溯时间为 2013. 01 ~ 2019. 11。

③ 科学网将多种非洲语言被合并为“非洲诸语言”( African Languages) 一项,在检索中亦作为一项出现。

④ 为行文简便,后文将“来自中国或有中国学者参与的成果”表述为“来自中国的成果”。

⑤ 无标度现象是一种不均匀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少部分成员占据总体的绝大部分份额。

⑥ 即一个交叉学科只在一个学科门类里计算,如化学物理计入物理学,不计入化学; 物理化学则计入化学,不计入物理学。

⑦ 该比例为境内发表的该语言的成果占整个数据库中该语言成果的比例。如英语占比 0. 176,意味着该索引( SCI) 数据库中 17. 6% 的英文论文是有中国境内学者参与的。表 9 和表 10 中的含义相同。

⑧ 汪品先院士( 2015) 指出: 在印度虽然有印地语等本土语言作为官方语言,但科学交流和优质教育都只用英语。中国科研工作中的语言使用面临“印度化”的危机。

⑨ 习近平总书记 2016 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⑩ 我国部分专业学会组织在国际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的作者,在国内使用中文介绍其成果。在国际会议举行前进行的叫做预讲会,之后举行的称为报告会。

 

参考文献:

[1] 陈理斌,武夷山. 世界学术期刊出版语言选择现状与趋势[J]. 科技管理研究,2011,(1).

[2] 付丽娟. 英语唯一还是语言多样性——国际学术界的矛盾[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6).

[3] 李 丰. 日本学术国际化中的语言使用问题[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

[4] 李宇明,王春辉. 论语言的功能分类[J]. 当代语言学,2019,(1).

[5] 李宇明. 中文怎样成为世界第二通用语言[N]. 光明日报,2020-01-04.

[6] 刘 华. 基于语境视角下的科学共同体学术传播语言选择[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7,(1).

[7] 龙海明. 我国高校科研成果绩效评价制度研究[M].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

[8] 濮 实. 欧洲非英语发达国家学术领域母语使用的问题与对策[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

[9] 汪 波. 韩国学术领域内母语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

[10] 汪品先. 汉语被挤出科学,还是科学融入汉语[N]. 文汇报,2015-02-27

[11] 王建勤.“一带一路”与汉语传播∶ 历史思考、现实机遇与战略规划[J]. 语言战略研究,2016,(2).

[12] 许志敏. 中国学术媒体如何打造国际传播能力[J]. 青年记者,2014,(12).

[13] 叶 青,彭 辉. 人文社科领域学术成果认定与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 社会科学,2013,(3).

[14] 余厚强,董 克,王曰芬,章成志. 基于科学推文视角的非正式科学交流语言分布研究[J]. 中国图书馆

学报,2018,(2).

[15] 朱金德,王 伟. 论期刊在论文评价中的作用边界[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7,(2).

[16] Liu,Weishu. The changing role of non-English papers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Evidence from Web of Science's three journal citation indexes[J]. Learned Publishing,2017,(2).

[17] Panwar,Yatish,Mahesh,et al. A snapshot of research papers in non-English languages[J]. Current Science: A Fortnightly Journal of Research,2016,(1).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