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专题: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英法美之间的关系 必考专题: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必考专题: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2023-06-08 19: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4、大战的简要经过:

(1)爆发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相继参战。

(2)交战双方:一方是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俄国以及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考虑到利害关系,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这是一个特殊国家,因为它是同盟国成员)、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宣战,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但是日本并没有派兵入欧洲战场)、美国(战争之初实行“中立”,借机大发战争横财;战争后期为捞夺战争的成果,实现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借口德国实行的无限制潜水艇战损害了美国利益而参加一战)等国。

(3)起讫时间:1914——1918年

(4)主战场:在欧洲战场上,英、法、比军队同德国对抗的西线,俄国军队同德军、奥匈帝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5)战争的三个阶段

① 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1914年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但由于马恩河战役中英法比军队的对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结果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交战双方转入阵地战,长期对峙。

② 1915—1916年是战争的第二阶段:1916年发生了三次大型陆上战役,即西线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国的夏季攻势;1916年发生的海上战役主要是日德兰海战,海战后,英国仍控制着海上制海权。结果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③ 1917—1918年是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美国参战;中国等国也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俄国发生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5、一战的影响:

(1)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

(2)严重地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摧毁了俄罗斯、德意志、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等帝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国家被削弱;

(3)俄国无产阶级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走向战争的1929年~1939年

一战结束以后,经过短暂的动荡不安,随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在20世纪2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经济逐渐恢复并繁荣起来,战败的德国等国也重新发展起来。但是在繁荣的背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正在日益发展,并最后造成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各种矛盾空前激化,法西斯势力崛起,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酿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空前劫难—第二次世界大战

1、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爆发的原因:

① 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 主要原因:市场供需矛盾的发展。具体表现在: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劳动人民生活相对日益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这是导致供需矛盾扩大的主要原因);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为眼前利润的驱使盲目扩大生产,进一步激化了供需之间的矛盾

③ 直接原因: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2)爆发的标志:1929年10月下旬,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

(3)表现和概况

① 美国: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从股市崩溃开始,随后导致银行纷纷倒闭,工商企业大量破产,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农民瀕于破产

② 从美国开始,经济危机很快蔓延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波及到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注意:为什么美国爆发危机会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①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②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整个世界变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使一国发生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到全世界。16世纪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转折。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结束了彼此隔绝的状态,形成了世界市场,使整个世界建立了有机的联系。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以世界为舞台,在全球范围内扩张,把广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变成了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疯狂扩张,控制了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的土地和人口,形成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4)经济危机的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等等,以至于“大萧条”、“大危机”成了这次危机的专有名词

(5)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对各国的社会状况和世界局势产生了巨大影响

① 加速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国政坛丑闻层出不穷,政府信誉扫地;广大人民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安。

②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各国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为尽快摆脱困境,各国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

2、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由此而来的政治危机,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采取措施来摆脱危机。其中,美国实行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摆脱经济危机;而德日等国则走上了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它们的侵略扩张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原因 ①历史上看,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具有军国主义传统,缺乏民主基础;加上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受掠夺性《凡尔赛和约》的制裁和束缚,具有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②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尤其严重。经济萧条、社会动荡,政府软弱无能;德国统治阶级逐渐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政府,对内镇压不断高涨的群众运动,稳定统治秩序;对外打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提高德国的国际地位,为德国夺取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③希特勒和法西斯组织纳粹党的兴风作浪。他们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旗号,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骗取了广泛的支持;同时希特勒竭力讨好军队,加紧与统治阶级勾结,积极扩张势力 建立 ①1932年德国国会选举中,纳粹党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②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纳粹党掌握了国家政权 影响 标志着德国的法西斯专政建立世界;;德国从此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的道路;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主要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纳粹党一党独裁统治:纳粹党上台后不久,就制造了“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进而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1934年希特勒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成为德国国家元首,加强了法西斯独裁统治。②经济上,加紧发展军事工业及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③军事上,1935年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大力扩充陆军,重建空军,建造军舰。④外交上,1933年德国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践踏《凡尔赛和约》。⑤思想上:对文化思想和教育领域进行严密控制,用纳粹党的理论钳制人们的思想⑥民族问题上:纳粹党疯狂迫害犹太人,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德国法西斯的上台以及其破坏凡尔赛体系的行为,英法对此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希特勒的军事冒险行动得逞,从而进一步助长了其嚣张的气焰

(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原因 ①历史上看,日本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虽为一战的战胜国,但受到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具有不满情绪②日本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受经济危机的打击十分严重;阶级矛盾尖锐③法西斯势力军部的推动。日本法西斯主义的特点是以军部为核心,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军部要求在天皇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侵略扩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军部法西斯分子制造了一连串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日本政府的政策一步步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道路。 建立 ①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霸占了中国东北。②1936年,一批法西斯青年军官发动了“二二六”兵变,企图建立以他们为首的军部法西斯政权;这次兵变虽然由于军阀集团的内讧而未能得逞,但军部却借此进一步加强了左右政局的能力。③“二二六”兵变后,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军事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影响 标志着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主要措施 ①对内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言论、结社、新闻和出版自由;加紧扩军备战。②对外制定了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

(3)德日法西斯专政的比较

德国 日本 不同点 过程 先建立法西斯专政,后发动战争 先发动侵略战争,后建立法西斯专政 核心 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 军部法西斯势力 方式 纳粹党欺骗群众,讨好军队,与垄断资产阶级相勾结,通过合法竞选夺取政权 日本是依靠现有的天皇制和军部法西斯势力自上而下的实现法西斯化。通过制造一连串的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以及对外策动侵华战争扩大势力和影响,建立起受军部控制的法西斯政权 特点 派系单一,法西斯专政建立时间短 派系斗争;法西斯专政建立时间长;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军部在政权中占有统治地位 相同点 历史原因相同:两国长期都是君主专制的国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势力,缺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传统;一战以后,两国的海外市场都受到制约。德国丧失了全部海外殖民地,日本在东亚的市场受到压制,因此两国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极力想打破这个限制,对外扩张的愿望强烈 利用的时机相同: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为两国的法西斯势力扩张提供了条件,两国的法西斯都利用经济、政治危机,乘机扩展势力,进而夺取政权 法西斯专政的本质相同:都是帝国主义极端反动的公开恐怖独裁,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使世界大战的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把世界引向战争 都得到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

3、法西斯国家的对外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

随着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争夺世界霸权,抢占更多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法西斯国家积极进行对外侵略扩张活动,首先挑起战火的是日本和意大利(因为日本和意大利都是一战的战胜国,所受的束缚制约相对较小;对德国而言,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打破凡尔赛和约的束缚)

在1929年~1939年建,法西斯国家的主要侵略活动是日本的侵华战争、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以及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内战

(1)法西斯国家侵略概况

① 日本侵华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到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抗战。在中国的朝鲜爱国者,纷纷组织义勇队,同中国人民一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②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意大利法西斯上台以后,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在非洲,意大利把侵略矛头指向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埃塞俄比亚。1935年10月,意大利发动了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尽管埃塞俄比亚军民英勇顽强的抗击意大利的侵略,粉碎了意大利的速胜的企图。但是由于武器装备落后,战略指导思想错误以及西方大国的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最后在1936年5月,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

③ 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内战:

历史背景 ①1936年,西班牙左派政党组织的人民阵线大选获胜,成立了共和国政府;共和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打击法西斯势力。②佛朗哥等法西斯军官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开始;政府军在人民支持下,打退叛军进攻,控制了局势。 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 ①目的:企图控制战略地位重要和资源丰富的西班牙(把西班牙变成检验自己军事实力的试验场)②方式:全力支持佛朗哥的叛军;直接派兵帮助叛军,进行武装干涉。③影响:西班牙内战演变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严重损害了英法等国家的利益 结果 尽管得到苏联和国际进步人士的支持,但是德意支持下的叛军力量强大,西方大国奉行的“不干涉”政策,最后,1939年,佛朗哥叛军攻陷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共和国政府被颠覆;西班牙成立了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独裁政权。

④ 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结盟

背景 ①通过对外侵略,法西斯国家实力大增②英、法、美等国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进一步暴露了它们的软弱,法西斯国家更加有恃无恐 原因 在侵略扩张的过程中,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与英、法、美等国的矛盾日益加剧;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勾结 过程 由于时机尚不成熟,法西斯国家不愿过早刺激英、法、美等国;同时,又都感到苏联和共产国际是它们进行侵略的巨大障碍,“反共”成为它们结盟的最好招牌。①1936年,德意秘密协定签订,加强在对外侵略过程中的合作,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②德日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大利加入,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从此,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持,肆意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2)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西方大国所采取的主要对策

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西方大国却在奉行避战自保的绥靖政策,从而进一步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① 含义: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满足法西斯的侵略欲望,并且还企图将法西斯势力引向苏联的政策。绥靖政策的主要推行者是英法

② 表现: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英法控制下的国联没有制裁日本,而是主张在“国际合作”的名义下,把中国东北三省变成帝国主义列强共同管理的殖民地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虽然对意大利实行经济制裁,却不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英国掌握下的苏伊士运河继续供意大利军队使用;美国推行的中立政策,不向双方运送武器,实际上有利于意大利的侵略

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德国和意大利援助叛军,公开武装干涉。英法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但却怕引火烧身,采取了不干涉政策,禁止西班牙内战双方购买武器过境,但对德国和意大利向佛朗哥叛军提供武器听之任之;美国继续保持中立

1939年九月,英法等国参与制造的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的顶点

二战爆发以后,英法对德宣战而不战的“奇怪战争”是绥靖政策在战争时期的延续

③ 原因:一战时英法在经济军事上的削弱以及战后德国的再度崛起使英法不敢对法西斯侵略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是对一战消极反思的结果。现代战争的残酷使英法美等国盛行一种不惜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经济危机使英法美自顾不暇,国内政局动荡难以保持一贯的对外政策,各国政府工作重心也放在国内经济的恢复上;对弱小国家固有的蔑视和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视为法西斯势力所利用

④ 影响:导致了弱小国家和民族反法西斯斗争的失败;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增强了法西斯国家的实力,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英法首先遭到德国攻击以及法国的沦亡是英法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增加了苏联对西方大国的不信任,导致遏制法西斯势力努力的失败,不利于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

⑤ 绥靖政策的表现类型:

英法式的绥靖政策。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的制裁,即使制裁也是流于形式的假制裁,更甚者竟然压迫自己的盟国屈服于法西斯压力

美国式的绥靖政策,即形似中立实则纵容侵略的政策

苏联式的绥靖政策,即中立自保政策。一开始,苏联致力于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由于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使苏联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未能取得成效。慕尼黑阴谋以后苏联逐渐对英法失去信心,开始放弃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做法,改为中立自保政策,1939年八月,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对德国法西斯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掀起了又一次的绥靖高潮

(3)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共产国际的政策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① 共产国际的政策: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在全世界受到法西斯侵略和战争威胁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领导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1935年7月,共产国际的莫斯科召开“七大”。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作了重要报告。会议内容主要是:号召在工人阶级实现团结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内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此外为了适应各国反法西斯斗争的具体需要,加强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性。共产国际“七大”在反法西斯斗争问题上提出的政策策略,指导了各国共产党在本国反法西斯斗争中的行动,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注意:关于共产国际“七大”的政策策略对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作用

①在反法西斯斗争问题上提出的政策策略对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使中国出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最终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②共产国际“七大”要求“加强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性”:中国共产党在遵义会议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战的同时,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独立自主的开展游击战争,并执行人民战争路线,为争取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 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遭受法西斯国家侵略的国家人民奋起抵抗

在中国,中国人民逐渐团结起来,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沉重的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中国抗战进入持久战阶段,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朝鲜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展开了英勇斗争;流亡中国的朝鲜爱国者组织义勇队,同中国军民一道抗击日本侵略者(如金日成领导取得的普天堡大捷)

埃塞俄比亚人民奋起抗击意大利侵略军,粉碎了敌人速胜的企图

在西班牙内战中,苏联对西班牙共和国政府提供了巨大援助,由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50多个国家的3万多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组成国际纵队,直接参加了保卫西班牙共和国的战斗

问题:

1、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战争为什么没能阻止二战的爆发?

在20世纪30年代的局部战争中,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三国人民沉重地打击了国际法西斯侵略势力,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孤立无援的不利地位;由于一些大国的纵容绥靖和中立自保,在国际上没能形成反法西斯的统一力量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

2、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西班牙人民的抗击德意法西斯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异同点是什么?

(1)相同点:①性质相同。都是弱国进行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对法西斯的扩张具有一定的抵制作用;②所处的国际环境基本相同。在反法西斯的斗争中都受到英法美绥靖政策的抑制,基本上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③作用相同。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没有形成反法西斯的联合力量,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不同点:①领导阶级不同。中国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西班牙是左翼力量人民阵线领导的,埃塞俄比亚是封建主领导的;②发生的国家性质不同。中国是亚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封建农奴制国家;西班牙是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③结局不同。中国的抗日战争最终以胜利而告终,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以失败而告终;④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而且持续的时间最长;埃塞俄比亚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给世界人民以宝贵的启迪;西班牙由内战演化为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战争,各种政治势力纷纷在西班牙登台亮相,具有一定的国际性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1945年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以来的空前浩劫,它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是,随着世界的正义和人民力量的胜利,和平民主思想深入人心,帝国主义力量遭到严重削弱,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得到了空前发展和壮大,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1、二战前的欧洲形势—慕尼黑阴谋

(1)历史背景:西方大国的纵容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接着,希特勒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意志少数民族利益为借口,对捷提出了领土要求;英法企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与希特勒达成妥协,并希望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注意:德国吞并奥地利的行为,违反了《凡尔赛和约》。二战爆发前,德国违反《凡尔赛和约》的主要行动顺序是:1935年,撕毁《凡尔赛和约》,放手扩充军备;1936年进军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年,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

(2)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开会,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在场的情况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强行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历史上把这次会议称为慕尼黑阴谋。

(3)影响:

①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② 进一步暴露了英法的软弱,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德国更加肆无忌惮,第二年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扩张的步伐,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③ 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出于自己国家安全的考虑,1939年8月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一行动,对苏联来说避免了首先遭到德军的进攻,赢得了备战的时间;对德国来说,为发动战争时免于两线作战,解除了后顾之忧(苏联的中立自保,客观上也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从而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从这一角度看,与英法的绥靖政策有着相似之处,但是也要注意其不同点,即苏联是在英法一直奉行“祸水东引”政策之下为国家安全考虑而被迫实行的。此外,在苏德条约中有划分势力范围的约定,从而玷污了社会主义,这是可耻的,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强权政治)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过程

(1)大战爆发的原因

①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② 具体原因:德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被统治受遏制的地位不满;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二战的爆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法西斯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使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重要原因;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大战的爆发;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客观上也促进了大战的爆发;局部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国家基本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无力阻止法西斯侵略的步伐

(2)大战的爆发(1939年9月1日——1941年6月22日以前)

① 德军突袭波兰

时间:1939年9月1日

影响: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波兰覆亡的原因:德军兵力强大,并采用了突然袭击的方式(即闪电战);波军武器装备陈旧,战术落后,并且孤军奋战。英、法没有对德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出现了“奇怪的战争”,即“静坐的战争”,实质上是绥靖政策在战时的延续。

② 苏联建立“东方战线”(即苏联趁德军侵入波兰之际,开始向西扩展疆域,建立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

③ 德军在西线的进攻(1940年)

德军开始在西线大举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占领了丹表、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

德军进攻法国,法国沦陷:A、德军绕过法国重兵设防的“马奇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B、英、法40多万军队“敦刻尔克大撤退”,大部分撤到英国,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C、1940年6月,德军对法国发动总攻;意大利也趁火打劫,对法宣战;不久,法国投降(以戴高乐将军为首的一批爱国者流亡英国,组织“自由法国”运动,坚持抗德斗争)

德军对英国发动空袭和舰艇战,企图迫使英国屈服——丘吉尔首相领导英国军民坚持抗战,粉碎了希特勒的阴谋(德国法西斯在军事上的第一次失败)。

注意:由法国的败亡和英国的遭袭可知,主要是由于英法长期推行绥靖政策,不积极备战,最终自食其果;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标志着绥靖政策在英国的破产

(3)大战的扩大(1941年6月22日——1942年初)

① 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时间:1941年6月22日

影响:苏德战争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苏德战争初期,面对德军的强大攻势,苏军节节失利(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如下:大清洗运动严重削弱了苏军战斗力;未作充分的战争准备;战略上犯了严重错误)

莫斯科保卫战:

A、时 间:1941年10月——1942年初

B、领导人:斯大林

C、结 果:粉碎了德军迅速占领苏联的企图;苏军歼敌50万,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次战役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的第一次大失败)。

② 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背景:从历史上看,美日长期争夺亚太地区,日本要突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从近因上看,日本法西斯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张,企图建立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日本的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英美在亚太地区的利益;美国不得不做出反应:限制乃至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增加对中国的援助。英国等国也对日本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对战略物资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是一个严重打击。日本军部决定趁美国战争准备尚未就绪,发动突然袭击,取得战争主动权。

时间:1941年12月 7日

结果:日本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同时还向东南亚各地的美、英军队发动了进攻。到1942年春,日军侵占了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① 原因:根本原因是世界人民与法西斯国家之间矛盾的激化;主要原因在于法西斯的疯狂扩张,加深了美英同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使其逐渐改变了对苏联的态度

② 形成过程:

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美国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逐渐改变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对英国等国家的援助。

1941年,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提出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同时,美英开始对苏联提供援助。

1942年初,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各国保证竭尽全力,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③ 标志: 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④ 意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大大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5)大战的转折和法西斯集团的瓦解(1942年——1943年9月)

① 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背景:莫斯科战役以后,德军无力再发动全面攻势;希特勒决定集中力量,进攻苏联的战略要地斯大林格勒,以便夺取苏联南方重要的粮食、石油产区,进而包抄莫斯科。

时间:1942年7月——1943年2月

结果:苏军分割包围了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主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苏军从此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意义:斯大林格勒战役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极大地鼓舞了正在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发生瓦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注意:苏德战场的转折也是二战的转折,这是因为当时的欧洲是世界的中心,欧洲局势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是其他地区不可比的,而苏德战场又是欧洲的主战场,因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转折点

② 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中途岛海战

背景:日本军部为了彻底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制定了进攻美军的计划;美军掌握了日军的作战计划,伏击日本舰队。

时间:1942年6月

意义: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日军被迫由进攻转入防御,美军则由防御转入进攻。

③ 北非战场的转折点:阿拉曼战役

背景:1942年夏,德意军队进逼阿拉曼,开罗告急。

时间:1942年10月

结果:德意军队损失惨重,北非战场形势发生了转折;1943年北非德意军队投降。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以及阿拉曼战役共同构成了二战的转折点

④ 意大利投降:

背景:1943年7月,美、英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政府垮台。

时间:1943年9月

意义:标志着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意大利是第一个向盟军投降的法西斯国家

(6)大战的胜利(1943年9月——1945年9月2日)

① 开罗会议

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

时间:1943年11月

参加者: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

内容:签署了《开罗宣言》,声明盟国将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

注意:《开罗宣言》中体现了对中国主权的尊重,它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日本投降以后,根据此规定,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这进一步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也说明这是为国际法所承认的

② 德黑兰会议

时间:1943年11月(开罗会议以后)

参加者: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

内容:通过了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③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

时间:1944年6月

经过: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苏军在东线向德军发动进攻。

意义:盟军开始东西两面夹击德军,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不久,盟军进入巴黎,法国光复。

④ 雅尔塔会议

背景:1945年初,苏军从东面,美、英、法等国军队从西面攻入德国境内;东南欧各国人民纷纷举行武装起义。

时间:1945年2月

目的:为了加快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

参加者: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

内容: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准备在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评价:雅尔塔会议进一步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意日法西斯的步伐;但参加会议的三大国首脑在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和关于战后世界的安排等许多问题上,为了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他国的权益,严重损害了中国等国家的主权,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⑤ 德国无条件投降

背景:1945年4月,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苏军猛攻柏林;希特勒自杀,苏军攻克柏林。

时间: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订了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结束。

⑥ 波茨坦会议和波茨坦公告的发表

背景:在太平洋战场,美军展开猛烈进攻,向日本本土步步逼近;中国等国的抗日武装也在亚洲各地展开反攻。

时间:1945年夏

参加者: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后为艾德礼)

内容: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会议期间,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⑦ 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

苏联对日宣战,围歼了中国东北的日本军队;中国的抗日武装发动全面反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7)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和世界人民的支持。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①法西斯国家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它们把战争强加给各国人民,遭到了各国人民的反对。战争的非正义性,决定了它们的必然失败。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加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合作,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力的量。这是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性质: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它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在很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2)影响:

① 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② 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③ 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表现:彻底打垮了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严重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力量壮大,为争取民族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战后殖民体系瓦解)。

④ 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表现:苏联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越出了一国范围。

⑤ 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原因:大战期间,为战争需要,各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制造新式武器。

影响:战后被用于和平事业,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三、有关两次世界大战的几个问题

1、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影响及启迪

影响:①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灾难;②两次世界大战都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特别是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霸权地位;③两次世界大战都促进了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一战中,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苏联的政治影响和军事力量得到了增强,而且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④两次世界大战后,都出现了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世界殖民体系的解体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终于得以完成;⑤两次世界大战后,使得各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改变,国际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国际格局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虽然处在不断的调整中,但其根本特征不变;国际格局的建立以相应的国际力量为依据,力量对比的根本性变化必然引起国际格局的变革;世界大战必然打破旧的国际格局,也彻底改变世界力量对比,因而战后初期是建立新的国际格局的绝好时机;如果缺乏这一时机,新的国际格局将在各国力量对比的缓慢变化中逐步建立起来;大国或者国家集团在国际格局的建立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⑥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等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就开始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

启迪: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速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合作表现

① 1943年冬,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开罗发表《开罗宣言》,声明盟国将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② 1943年冬,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国举行会议,通过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宣言,并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③ 1944年,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盟军开始两面夹击德军

④ 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雅尔塔会议,决定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对日作战

⑤ 1945年夏,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波茨坦会议,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3、与一战相比,二战的主要特点有哪些:①规模更大、破坏性更强;②性质不同。一战基本是帝国主义战争;二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③一战的导火线是突发事件;二战则是由局部战争到世界大战,更具有世界性;④参战国成分有很大差别;⑤对帝国主义打击更大;⑥更大的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4、二战期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召开的重要会议与作用

在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性转变,战争主动权已经转入反法西斯同盟手中的背景下,为了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协同作战,并对战后一些重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

名称 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时间 1943年11月 1943年12月 1945年2月 1945年8月 参加国 中、美、英 苏、美、英 苏、美、英 苏、美、英 主要背景 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 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 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主要内容 声明盟国将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 通过了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准备在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会议期间,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作用 协同了三国对日作战 协同了三大国对德作战 加速了德国的灭亡 加速了日本的灭亡 评价 协同了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动,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为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奠定了基础;也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在复习这些会议时还必须注意参加会议的各国领导人,主要是苏、美、英三国首脑。其中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参加了所有与之相关的会议,在波茨坦会议期间,美英的领导人都发生了变化

5、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相同点:①根本原因相同: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加强的结果;②战争的结果都给世界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上的损失;都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都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③战后都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一战前,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结成两大侵略集团不断制造战争危机;巴尔干地区是双方争夺的焦点而成为战争的火药库。二战爆发前,除资本主义体系外,患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体系中的一战的战胜国所建立的凡尔赛体系具有骇人听闻的掠夺性,成为产生新的战争的温床;它所定下的敌视苏联的基调阻碍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日本在华盛顿会议后受到压抑,以及军事封建性的急剧膨胀,也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德意日法西斯和英法美都与社会主义苏联有矛盾;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德意日打着反对布尔什维主义的旗号,取得了英法美对它们侵略扩张的纵容和让步,做好了全面战争准备。而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与英法美之间也存在尖锐的矛盾,它们首先向英法美开战,导致了大战的全面爆发;②战争的目的和性质不同:一战时交战双方的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双方进行的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二战时,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还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法西斯制度;与之相反,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人民,进行的是以打败法西斯、争取人类安全、社会进步为目的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③影响不同:一战给人类带来的主要是战争灾难,尤其是对人类心灵产生消极的影响,所建立的战后新秩序仍然体现大国压迫小国、强国控制弱国的帝国主义原则;二战不仅打败了法西斯主义,更教育了世界人民,使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所建立的战后新秩序较多的倡导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附:两次世界大战的另一种比较

两次世界大战有相同和不同之处,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深化人类对战争的认识。

相同点:(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相同。都是由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大国之间的争霸斗争,进而引起了世界大战。一战是因为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垄断帝国主义阶段,发展的不平衡使后起的帝国主义强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现象而引发的;二战是在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时期,随着德、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对英、法、美主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日益不满。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对二战的爆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因此“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

(2)两次世界大战过程中,都存在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一战有同盟国和协约国之分,二战则分为法西斯轴心国同盟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3)在影响方面。①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灾难;②两次世界大战都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特别是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霸权地位;③两次世界大战都促进了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一战中,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苏联的政治影响和军事力量得到了增强,而且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④两次世界大战后,都出现了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⑤两次世界大战后,使得各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改变,国际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不同点:(1)人类对战争的认识程度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反战的声音非常微弱,战争爆发后,所有参战国的民众都卷入了对战争的支持中。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惨遭战祸的世界人民普遍渴望和平,掀起和平主义运动,战胜国也希望维持有利于自己的和平的世界秩序,避免再次发生战争带来的动荡,这就促成了国际关系的调整。1919年,国际联盟成立,尽管它长期被少数大国操纵,但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维持和平、反对战争为宗旨的国际组织,还是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呼声,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

(2)两次大战爆发的形式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交战双方已经做好进行战争的充分准备,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短短一个月,各国相继宣战,很快就进人了全面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了一系列局部战争后才爆发全面战争。法西斯先后爆发了“九一八”事变、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战争等局部战争来试探英法美,来逐渐扩大自己的实力。在这期间,如果能够联合起来,制止法西斯的侵略,是可以防止世界大战发生的。但是,英、法、美等民主国家却采取了绥靖政策,这样就使法西斯国家有恃无恐,结成了联盟,增强了实力,挑起了全面世界大战。

(3)战争的性质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掠夺性质战争,虽然个别国家如塞尔维亚带有保卫主权和独立而战的性质,但无法改变战争的非正义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带有正义性。

(4)战争责任的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战争双方共同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挑起的。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参战的目的有维护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一面,但这些国家不是战争的挑起者。绥靖政策的动机、作法和后果是应该批判的,但是英、法、美与德、日、意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民主与法西斯的矛盾,它们属于民主阵营,也没有法律上的战争责任。战争责任的不同决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反法西斯战争。

(5)取胜的主要原因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取胜的主要原因是依靠自身的大国实力,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取胜的主要原因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盟和世界人民的支持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5)两次世界大战后对战败国的处理方式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利用战场上的优势,把战争责任推到德国为首的战败国身上,强迫战败国签订了苛刻的和约,对战败国进行掠夺,但是并没有追究个人的战争责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战败国处理的基本精神是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防止再次挑起战争,在战败国实行了民主化和非军事化,建立了民主体制,而且根据战前的国际条约,追究了个人责任,对战犯进行了审判。

6、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

近代以来,中国横遭列强侵略,国家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1)一战结束后,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要求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利,遭拒绝后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使山东问题得到解决,但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2)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的重要国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上牵制日军的最主要的力量,取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英美等国放弃在中国获得的治外法权等特权,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而且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1949年,中国实现国家独立,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中国国际地位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而空前提高,在国际事务中战略平衡作用加强,并成为多极中的一极力量。

7、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20世纪的两次不同寻常规模的世界性战争使人们记忆犹新,然而,在二战结束后虽然50多年来世界无大战也是一个基本的事实,然而世界的角落经常点燃战火,局势在稳定中有动荡。这无疑引起了人们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有哪些因素有利于使人类远离战争,永远和平?

(1)经济的逐渐一体化能抑制世界大战的爆发。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需之事。正是这种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关系,形成了抑制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这种从至今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出的对战争自身的否定力量,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大大发展,并成功地抑制了二战后一系列局部战争与冲突的扩大。今天,以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准则的思想,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2)人类在付出两次大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处理国际争端的方法: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一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二战的道路曲折得多。英、法、美等国家担心再来一次大战将意味着西方文明的毁灭,因此他们的政治家们愿意对凡尔赛体系做出一定调整,以求妥协。但是他们犯了两个极大的错误:第一,他们是在向具有无限侵略扩张本性的法西斯国家做出让步;第二,他们是在拿其他国家的主权利益不断填进法西斯永不满足的胃口之中。因此这种所谓的妥协与让步虽能牵制法西斯国家于一时,也进一步刺激了后者的欲望,最终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未能避免。

(3)和平来之不易,环境气候的破坏,人类命运休戚相关,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人们和各个国家从两次打仗中深深感受到这一点,会更加珍惜共同拥有的人类的生存空间。

(4)今天,两次世界大战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世界正在和平与发展的大潮中,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过程中进入新的千年。但是,如何有效地避免战争,持久地维护和平,仍然是人类最为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各国政府和人民应该更加理性地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抛弃种种极端的观念,特别是抛弃几十年来形成的“冷战”思维,携手攻破一个个难题。只有如此,才能创造一个共同繁荣与持久和平的新世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