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胺的合成工艺及技术进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苯胺的k 苯胺的合成工艺及技术进展

苯胺的合成工艺及技术进展

2024-07-16 20: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苯胺的合成工艺及技术进展

2.1 苯胺生产方法

2.1.1 硝基苯铁粉还原法

硝基苯铁粉还原法采用间歇式生产,将反应物料投入还原锅中,在盐酸介质和约100℃温度下,硝基苯用铁粉还原生成苯胺和氧化铁,产品经蒸馏得粗苯胺,再经精馏得成品,所得苯胺收率为95%~98%,铁粉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苯胺的产率。

硝基苯铁粉还原法是生产苯胺的经典方法,但因存在设备庞大、反应热难以回收、铁粉耗用量大、环境污染严重、设备腐蚀严重、操作维修费用高、难以连续化生产、反应速度慢、产品分离困难等缺点,目前正逐渐被其他方法所取代。但由于该法可以同时联产氧化铁颜料,我国有一小部分中小型企业仍采用该法进行生产。

2.1.2 硝基苯催化加氢法

硝基苯催化加氢法是目前工业上生产苯胺的主要方法。它又包括固定床气相催化加氢、流化床气相催化加氢以及硝基苯液相催化加氢三种工艺。

2.1.2.1 固定床气相催化加氢法

固定床气相催化加氢工艺是在200~300℃、1~3MPa条件下,经预热的氢和硝基苯发生加氢反应生成粗苯胺,粗苯胺经脱水、精馏后得成品,苯胺的选择性大于99%。固定床气相催化加氢工艺具有技术成熟,反应温度较低,设备及操作简单,维修费用低,建设投资少,不需分离催化剂,产品质量好等优点,不足之处是反应压力较高,易发生局部过热而引起副反应和催化剂失活,必须定期更换催化剂。目前国外大多数苯胺生产厂家采用固定床气相加氢工艺进行生产,我国山东烟台万华聚氨酯集团有限公司采用该法进行生产。

2.1.2.2 流化床气相催化加氢法

流化床气相催化加氢法是原料硝基苯加热汽化后,与理论量约3倍的氢气混合,进入装有铜-硅胶催化剂的流化床反应器中,在260~280℃条件下进行加氢还原反应生成苯胺和水蒸气,再经冷凝、分离、脱水、精馏得到苯胺产品。该法较好地改善了传热状况,控制了反应温度,避免了局部过热,减少了副反应的生成,延长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不足之处是操作较复杂,催化剂磨损大,装置建设费用大,操作和维修费用较高。

2.1.2.3 硝基苯液相催化加氢法

硝基苯液相催化加氢工艺是在150~250℃、0.15~1.0MPa压力下,采用贵金属催化剂,在无水条件下硝基苯进行加氢反应生成苯胺,再经精馏后得成品,苯胺的收率为99%。液相催化加氢工艺的优点是反应温度较低,副反应少,催化剂负荷高,寿命长,设备生产能力大,不足之处是反应物与催化剂以及溶剂必须进行分离,设备操作以及维修费用高。

硝基苯催化加氢生产苯胺的催化剂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铜负载在二氧化硅载体上的CuO/SiO2催化剂,以及加入Cr、Mo等第二组分的改进型催化剂,该类催化剂优点是成本低,选择性好,缺点是抗毒性差,微量有机硫化物极易使催化剂中毒;另一种是将Pt、Pd、Rh等金属负载在氧化铝、活性炭等载体上的贵金属催化剂,该类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高,寿命长等优点,但生产成本较高。

展开全文

2.1.3 苯酚氨化法

苯酚氨化法由美国Halcon公司于1962年开发成功,日本三井油化公司于1970年首次实现工业化生产。苯酚与过量的氨(摩尔比为1:20)经混合,汽化、预热后,进入装有氧化铝-硅胶催化剂的固定床反应器中,在370℃、1.7MPa条件下,苯酚与氨进行氨化反应制得苯胺,同时联产二苯胺,苯胺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均在98%左右。

苯酚氨化法工艺简单,催化剂价格低廉,寿命长,所得产品质量好,"三废"污染少,适合于大规模连续生产并可根据需要联产二苯胺,不足之处是基建投资大,能耗和生产成本要比硝基苯催化加氢法高。

2.2 苯胺工艺技术进展

苯胺的工业生产始于1857年,最初采用的是硝基苯铁粉还原法,因存在设备庞大,腐蚀严重,铁粉耗用量大,"三废"污染严重等不足之处,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被先进的硝基苯催化加氢法所取代,1962年成功开发出苯酚氨化法,并于1970年实现工业化生产。

目前世界上苯胺的生产以硝基苯催化加氢法为主,其生产能力约占苯胺总生产能力的85%,苯酚氨化法约占10%,铁粉还原法约占5%。现有技术除了有细节工序技术改进外,没有较大的具有工业经济价值优势的技术大进展和突破。摘自六鉴投资《苯胺技术与市场调研报告》

技术分类:化工

技术成熟度:工业化

合作方式:技术转让,市场调研,投资顾问

技术转让联络:六鉴投资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