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界全系列】大戟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苦茶系列 【植物界全系列】大戟科

【植物界全系列】大戟科

2024-03-14 20: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大戟科—铁苋菜亚科(三):山苦茶

15.血桐属

血桐属(学名:Macaranga)是大戟科下的一个属,为灌木或乔木植物。该属共有280种以上,分布于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热带地区。中国产16种,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

(1)形态特征

乔木或灌木;幼嫩枝、叶通常被柔毛。叶互生,不分裂或分裂,下面具颗粒状腺体,具掌状脉或羽状脉,盾状着生或非盾状着生,近基部具斑状腺体;托叶小或大,离生或合生。雌雄异株,稀同株,花序总状或圆锥状,腋生或生于已落叶腋部,花无花瓣,无花盘;雄花序的苞片小或叶状,苞腋具花数朵至多朵,簇生或排成团伞花序。

雄花:花萼花蕾时球形或近棒状,开花时2-4裂或萼片2-4枚,镊合状排列;雄蕊1-3枚或5-15枚,稀20-30枚,花丝离生或在基部合生,花药4 (-3)室,无不育雌蕊。雌花序的苞片小或叶状,苞腋具花l朵,稀数朵;雌花:花萼杯状或酒瓶状,分裂或浅齿裂,有的近截平,宿存或凋落;子房 (1-) 2 (-6)室,具软刺或无,每室具胚珠1颗,花柱短或细长,不叉裂,分离,稀基部合生。

蒴果具(1-) 2 (-6)个分果爿,果皮平滑或具软刺或具瘤体,通常具颗粒状腺体;种子近球形,种皮脆壳质,胚乳肉质,子叶阔、扁平。

(2)血桐

血桐(学名:Macaranga tanarius),为大戟科血桐属植物。原产于中国广东、台湾,现分布于中国、日本琉球群岛、泰国、缅甸、越南、马来西亚、印尼、澳洲北部等地,模式种采自于印尼爪哇。多生长于沿海低地次生林或灌木林之中,亦常见于路旁荒地上。

血桐的英文名称Elephant's Ear,源自于血桐的叶形状似小象的耳朵。而当血桐的树干表面受损时,流出的树液及髓心周围经氧化后会转变成血红色,状似流血一样,故而得名。

16.野桐属

野桐属(学名:Mallotus)是大戟科下的一个属,为灌木或乔木植物。该属共有约14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有25种,11变种,主产于南部各省区。

属名Mallotus源于希腊语mallotos,意为“具软毛的”,指果实被白色软毛。

(1)形态特征

灌木或乔木;通常被星状毛。叶互生或对生,全缘或有锯齿,有时具裂片,下面常有颗粒状腺体,近基部具2至数个斑状腺体,有时盾状着生;掌状脉或羽状脉。

花雌雄异株或稀同株,无花瓣,无花盘;花序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穗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雄花在每一苞片内有多朵,花萼在花蕾时球形或卵形,开花时3-4裂,裂片镊合状排列;雄蕊多数,花丝分离,花药2室,近基着,纵裂,药隔截平、突出或2裂;无不育雌蕊。雌花在每一苞片内1朵,花萼3-5裂或佛焰苞状,裂片镊合状排列;子房3室,稀2-4室,每室具胚珠1颗,花柱分离或基部合生。

蒴果具(2-) 3 (-4)个分果爿,常具软刺或颗粒状腺体;种子卵形或近球形,种皮脆壳质,胚乳肉质,子叶宽扁。

(2)主要价值

该属一些种类的茎皮可供编绳原料,种子的油可作制肥皂或润滑油等。

(3)野梧桐

野梧桐(学名:Mallotus japonicus)为大戟科野桐属下的一个变种。多生长于海拔320-600米林中。分布于日本。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种子含油量达38%,可供工业原料;木材质地轻软,可作小器具用材。

(4)山苦茶

山苦茶(学名:Mallotus oblongifolius)为大戟科野桐属下的一个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各国;在中国分布于广东和海南。生于海拔200-1000米山坡灌丛或山谷疏林中或林缘。

其种加词“oblongifolius”意为“叶长圆形的”。现接受名为山苦茶(Mallotus peltatus (Geiseler) Müll.Arg., 1865)。

①植物学史

a.名称由来

山苦茶名称又名鹧鸪茶、禾姑茶、毛茶,分布在中国海南岛、中印半岛和苏门答腊岛。在中国仅分布在海南岛以及广东南部少数几个县市。过去有一说法,认为山苦茶只生长于万宁东山岭,故民间有“东山岭鹧鸪茶”之称。实际上,山苦茶在海南各地均有分布,野生多见于沿海山丘,以文昌铜鼓岭和万宁东山岭出产的最为有名。山苦茶是大戟科野桐属植物山苦( Mallotus furetianus ( Bail) Muell-Arg.)的干燥叶。关于山苦茶的拉丁学名,陈焕镛先生(1956)在其所主编的《海南植物志》(第二卷)中认定为Mallotus furetianus ( Bail ) Muell-Arg.;但在吴德邻先生(1994)所主编的《海南及广东沿海岛屿植物名录》以及吴德邻先生(2003)所主编的《广东植物志》(第五卷)中,其学名则已修订为Mallotus oblongifolius ( Miq. ) Muell. Arg.。在与山苦茶相关的已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中,这两种学名均有使用,但以采用Mallotus furetianus ( Bail) Muell-Arg.这一学名的为多。因山苦茶在海南(乃至全国各地)民间通常都称之为“鹧鸪茶”,而“山苦茶”却鲜为人知。应该以采用吴德邻先生修订后的学名Mallotus oblongifolius ( Miq. ) Muell. Arg.比较合适。但为了保持文献上的一致,所以很多文献暂时采用山苦茶的学名Mallotus furetianus ( Bail) Muell-Arg.。

b.起源历史

山苦茶为什么在民间叫鹤鸽茶,关于此的传说有两个。一是据说古代长有山苦茶地方的老百姓,只是上山时顺便采山苦茶叶回来泡茶喝。后来,相传万宁有一家民养有一只心爱的山鹤鸽鸟,这只鸟生了病,该农民上东山岭采摘山苦茶泡热水给鹤鸽鸟喝,几天后该鸟不但病愈,且活了很久,于是人们从此认识了此茶有保健功用,并取名为“鹤鸽茶”。还有种说法是相传古时东山岭上鹤鸽鸟很多,岭下有一个人常常上岭捕捉鹤鸽鸟。有一次,捕鸟人发现大鹤鸽鸟用一种树叶子治好了一只几天前奄奄一息的小鹤鸽鸟。捕鸟人家里小孩子正好有病,于是,他摘回这种叶子煮汤给自己孩子喝,几天后孩子的病好了。捕鸟人用树叶子给儿子治病的事不久便传开了,村里人也学着捕鸟人用树叶子治病,那种树便被村人称为鹤鸽树。后来,人们把鹤鸽树叶子当茶喝,鹤鸽茶便被叫开了。不管山苦茶的传说是否属实,不管是谁最早发现了山苦茶,山苦茶是中国海南人民适应与利用当地自然环境的经验总结。海南四季如夏的气候条件,使得人民必须避免高盐、高油、高酱的燥热类食品,或选择能够去油解燥的保健佳品,海南山区野生的山苦茶便渐渐为当地人民认识并传承。也许因为山苦茶分布的地域范围限制,笔者在我国历代药学著作中未查见。民国《感恩县志》:“鹤鸽茶,生黎母山中。五月采之,蒸熟晒干,芳馥异常,可消食”。我国现代著名戏剧家和诗人田汉先生1962年在畅游万宁东山岭之后留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琼州多胜地,此岭独岿然;羊肥爱芝草,茶好伴名泉。一诗句中的“好茶”说的就是山苦茶。有文献考证山苦茶为《生草药性备要》和《本草求原》中所记载“鹤鸽茶”,为误考。《生草药性备要》图将“鹤鸽茶”归在山草部:“鹤鸽茶,味甘,香,性温。散热毒,止咳嗽,理痰火。治蛇咬伤,又名蛇总管。小叶的祛风,治咳嗽膨胀,小儿五疮。其根,止牙痛。又名金不换,又名紫背金牛”。这里的“鹤鸽茶”应为远志科的草本植物华南远志,称大金不换;“小叶的”为远志科的草本小花远志,称小金不换。《本草求原》:“鹤鸽茶,即紫背金牛,金不换”。

②主要价值

山苦茶植物体带有零陵香(蕙草、薰草,因其在零陵多产,故俗称零陵香,气味芳香,为中国古代名香料)的味道,中国海南居民习惯用山苦茶的叶子来泡茶,以解油腻、助消化、消暑热、防感冒、健脾养胃还能用来防腐。万宁市牛漏、长丰等地村民还有利用山苦茶配制凉茶饮用的习惯。

17.大柱藤属

大柱藤属(学名:Megistostigma)是大戟科下的一个属,为缠绕植物。该属共有约5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我国约2种,分布于云南。

(1)形态特征

缠绕藤本;叶和花序通常具螫毛。叶互生,基出脉3-5条,具叶柄;托叶早落。花雌雄同株,无花瓣;总状花序,腋生;雄花:花蕾时卵圆形,花萼裂片3枚,镊合状排列,萼筒短;花盘环状;雄蕊3枚,离生,直立,花丝粗短,花药卵状三棱形,基部着生,药室内向纵裂;无不育雌蕊。雌花数朵生于花序下部,花萼裂片5枚,卵状披针形,花后增大;无花盘;子房3室,花柱合生,短,柱头球形,3裂。蒴果扁球形,由3个分果爿组成,被紧贴绒毛,果皮木质;种子近球形,有斑纹。

(2)云南大柱藤

云南大柱藤(学名:Megistostigma yunnanense)为大戟科大柱藤属下的一个种。多生于海拔1 000-1 300米潮湿林中。产于云南(西双版纳)。模式标本采自云南景洪。

本种植株具螫毛,若不慎接触能使皮肤灼痛。

云南大柱藤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濒危(EN)。

18.墨鳞属

墨鳞属(学名: Melanolepis)是大戟科下的一个属,1种,分布于日本(琉球群岛)、菲律宾至印度尼西亚和太平洋诸群岛、我国台湾。

(1)形状特征

乔木,被星状丛卷绒毛。叶互生,掌状脉;托叶小。花雌雄同株或异株,花瓣缺,排成顶生或近侧生的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雄花在每苞腋2-4朵,花蕾时近球形,花萼裂片3-5枚,镊合状排列;雄蕊150-250枚,花丝离生,花药2室,背着,药室下部离生,内向纵裂,药隔突出呈悬垂物;无不育雌蕊;雌花在每苞腋1朵;花萼裂片5枚;花盘环状;子房2(-3)室,每室具胚珠1颗,花柱2,离生,密生乳头状突起。蒴果,具2 (-3)分果爿,无刺。种子近球形,黑色,具薄的假种皮,种皮峰窠状;胚乳肉质,子叶扁平。

(2)墨鳞

墨鳞(学名:Melanolepis multiglandulosa)为大戟科墨鳞属下的一个种。生于100-400米山地山谷、河边密林或疏林中。分布于我国台湾及日本(琉球群岛)、菲律宾至印度尼西亚和太平洋诸群岛。模式标本采自菲律宾。

19.山靛属

山靛属(学名:Mercurialis)是大戟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草本或根茎多年生植物。该属共有8种,分布于地中海沿岸地区、欧洲和亚洲温暖地区。中国产1种。

(1)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或多年生草本、具根状茎;茎通常不分枝,无毛或具疏柔毛或被绒毛。叶对生,羽状脉,叶缘通常具锯齿;托叶2枚。花雌雄异株,稀同株,无花瓣,雄花序穗状,腋生,雄花多朵在苞腋排成团伞花序,在花序轴上稀疏排列,花梗几无;雌花簇生于叶腋,或数朵排成穗状或总状花序,有时具雄花;雄花:花萼花蕾时球形,开花时3深裂,膜质,镊合状排列;雄蕊8-20枚,花丝离生,花药2室,药室球形或卵状,基部彼此分离,叉开,纵裂;花盘缺,无不育雌蕊;雌花:萼片3枚,覆瓦状排列;腺体2枚,线状;子房2室,每室具胚珠1颗,花柱离生或近基部合生,直立或开展,短,不分裂,具乳头状突起。蒴果具2个分果爿,双球形,内果皮壳质;种子卵圆形或球形,种皮平滑或具小孔穴,具种阜,胚乳肉质,子叶阔,扁平。

(2)山靛

山靛(学名:Mercurialis leiocarpa)为大戟科山靛属下的一个种。

①生长环境

海拔:300-600,1300-2850。

最高海拔:1200。

生 境:山坡林缘草地或林下

②分布范围

产于台湾、浙江(天目山)、江西、湖南、广东(乳源)、广西、贵州、湖北、四川、云南。生于海拔300-600米或1 300-2 850米(西南部)山地密林下或山谷水沟边。分布于日本、朝鲜、泰国北部、印度东北部、不丹、尼泊尔。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