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晓局长在全国粮食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苦心科研 任正晓局长在全国粮食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任正晓局长在全国粮食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任正晓局长在全国粮食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全国粮食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国家粮食局局长 任正晓(2014年11月16日)

同志们:

  这次全国粮食科技创新大会,是在全国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时期和新一轮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即将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召开的。这次会议是全国粮食系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粮食科技创新工作,扎实推进“科技兴粮”“人才兴粮”工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重要会议。刚才,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教授一番感情深厚、道理深刻的致辞和科技部农村科技司陈传宏司长言简意赅、语重情长的讲话,既对这些年来全国粮食科技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也对进一步推进粮食科技改革发展提出了希望和要求,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科学家们对粮食科技事业和粮食科研人员的关怀和期待,也充分体现了国家有关部委对粮食科研改革发展的重视与支持。借此机会,我们要向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全力支持粮食科研事业发展的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有关部委和有关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吴子丹同志为会议作了很好的工作报告,总结了2006年全国粮食科技大会以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了粮食科技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安排部署了粮食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请大家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下面,我想从粮食行业如何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粮食科技改革创新的角度,讲三点意见。

  一、实施科技兴粮工程、促进粮食科技创新发展是粮食流通工作一项十分重要、非常紧迫的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在视察粮食工作时对粮食科技事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切实把促进粮食科技创新发展作为粮食流通工作一项十分重要、非常紧迫的任务。

  (一)实施科技兴粮工程、促进粮食科技创新发展是粮食行业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刻不容缓,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这为我们推进粮食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呈现出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的新态势新特征。我国粮食科技创新发展赶上了好时期、好时代,但也面临基础研究薄弱、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乏力、科技创新的激活机制尚未形成、培养造就科技人才特别是高端科技人才的机制还不够健全、粮食产业整体科技水平还不高等一些突出问题,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粮食行业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尽快加以改变。要通过加快实施科技兴粮工程,促进粮食科技创新发展,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的深度融合,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粮食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为主向以科技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加快粮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粮食科技产业集群,推动粮食行业创新发展。

  (二)实施科技兴粮工程、促进粮食科技创新发展是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根本要求。中央确定的“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对科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支撑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真正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最大潜力在科技,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创新既能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又能有力促进节粮减损、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水平。目前,我国粮食产后损失浪费非常严重,加上一些地方粮食重金属、农药残留、真菌毒素超标,对保障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严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贯彻实施。因此,必须加快实施科技兴粮工程,促进粮食科技创新发展,切实在农户储粮、企业仓储、粮食运输、粮油加工、粮食消费等环节全面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方法,努力实现科学储粮、科学节粮、科学用粮,大力减少粮食的损失浪费。尤其要加快科研攻关,通过利用生物降解等技术,将被污染粮食“变废为宝”,实现粮食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目前我们通过科研攻关已经做到了变有毒粮食为安全的饲料资源,今后还要通过无害化处理将污染粮食变为安全的食品资源,从资源充分利用上支撑国家粮食安全。

  (三)实施科技兴粮工程、促进粮食科技创新发展是实现粮食流通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科技强则产业旺,产业旺则行业兴。经过几代粮食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粮食流通整体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在粮食行业的整体科技水平、高附加值的粮食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粮食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在粮食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水平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在粮食储藏技术的很多方面已经处于国际一流水平,而按照绿色、健康、智能、环保的发展要求来衡量,则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必须加快实施科技兴粮工程,促进粮食科技创新发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武装粮食流通产业,在粮食绿色储藏、现代物流、加工节粮、质量安全等环节大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实现粮食流通科学发展。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实施科技兴粮工程,促进粮食科技创新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粮食流通工作一项十分重要、非常紧迫的任务。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思想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强国、科技兴国的战略决策上来,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实施科技兴粮工程,促进粮食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抓好粮食科技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实施科技兴粮工程、促进粮食科技创新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推动粮食科技创新发展,必须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紧密结合粮食流通实际,科学把握粮食科技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着力破解影响科技兴粮工程实施和创新驱动发展的突出难题。这里,我提出五个值得重视的重大问题:

  (一)关于粮食科技工作的方向与定位问题。粮食科技工作既要“上天”,又要“落地”。所谓“上天”,就是谋划和推进粮食科技事业发展,站位要高,视野要宽,立志要远,要按照中央关于“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的战略部署,站在贯彻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高度,胸怀国家,服务民众,把保障和支撑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粮食科技工作天大的责任和天高的使命。所谓“落地”,就是粮食科技要姓“粮”,粮食科研要紧扣我国国情粮情,紧贴粮食行业需求,就是要解决粮食行业最急需、最重要、最关键的科技难题,研发粮食行业创新发展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方法。粮食科研成果要管用,要接地气、能推广、见实效,引领和推动粮食行业、产业、企业持续创新发展。广大科研人员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了解实情,攻坚克难,要多出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支持企业提质增效、保障居民科学健康消费的科研成果。科技工作和科研人员要做到“四个服务”,即服务人民生活、服务企业发展、服务行业创新、服务国家粮食安全。

  既要“上天”、也要“落地”,是粮食行业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是粮食科技事业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推动粮食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以“上天、落地”的思路来准确把握粮食科研发展的方向,科学确定粮食科技工作的基本定位。

  (二)关于粮食科技聚焦行业重大需求的问题。粮食科技要促进粮食流通科学发展,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选准科研方向、聚焦行业重大需求。当前,粮食行业科技研究要紧贴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聚焦保障粮食数量安全、粮食质量安全和粮食生态安全,重点攻克绿色生态储粮、粮食节约减损、质量卫生安全、粮情监测预警、信息技术运用等重大科技课题。比如在企业仓储环节,要下决心攻克平房仓粮食进仓出仓作业难的问题,加快粮食进出仓机械设备的研发;在农户储粮环节,要着力解决现有的农户科学储粮仓对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大农户不适用、不够用的问题,抓紧研制适合大户科学储粮的新装具,帮助他们减少产后损失,实现增产增收;在污染粮食的处理方面,要积极研究运用粮食毒素消减技术,彻底解决因恶劣气候和储藏条件差等原因导致粮食被污染的问题,使污染被降解的粮食资源绝对安全可靠;在生态储粮、生物技术应用方面,要紧贴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广泛应用非化学药剂杀虫技术;在粮食烘干环节,充分利用秸秆稻壳综合利用技术,减少秸秆燃烧和粮食烘干能源消耗带来的污染和排放,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在粮食加工环节,大力开展适度加工关键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提高成品粮产出率,节约口粮资源;在粮情监测预警方面,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的新成果,大力推进粮食信息化建设,建设智慧粮食;在粮食质量安全检测方面,着力研究粮食收购、售卖现场品质快速检验技术,把粮食质量安全隐患解决在购销活动的源头,等等。以上这些问题,是近些年我在基层调研从农民朋友、粮油企业职工和市民消费者那里听到的诉求和呼声,迫切需要广大粮食科技工作者去破解、去攻克。总而言之,人民群众最期待、基层企业最急需、对促进行业创新发展最关键、对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最管用的科技难题,就都是粮食行业科技创新的重大需求,我们就要全面聚焦、全力攻关。同时,要加强国际粮食科技交流合作,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科技市场,要积极融入全球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粮食科技自主创新。要积极跟踪并努力赶超国际前沿技术,占领粮食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在国际粮食科技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科技无边界,科研要开放。科学技术的研究和科研成果的推广不能搞“画地为牢”,我们提出“粮食科技要姓粮”不是说所有粮食科研项目都只能由“粮姓”机构和科研人员来实施,更不是排斥所有非“粮姓”机构参与甚至引领粮食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只要有利于粮食科技创新发展,行业内外、国内外一切于我有利的科研资源、科研力量和科研成果我们都要善于分享、合理运用。要整合粮食科技资源,实现行业共享。同一个科研机构内要防止和克服科研力量和科研资源分散化、碎片化。全行业也要科学整合资源,比如,目前全国为数不多的粮食院校和其他涉粮院校,他们已经走出校门、深度融入粮食行业,各地区、全行业就应当把他们当作本地区、本企业自己的院校,充分分享这些宝贵的科研资源和科研实力。同时,粮食科技人员和粮食科学家都“姓粮”,固然是为国家粮食安全事业服务的,但他们的理论探索和涉猎领域也不可能仅仅固守在粮食流通这个“领地”里,因为学科是交融的,科研是延伸的,行业也是相互助长的。

  (三)关于加快培养造就粮食科技人才的问题。科技的灵魂是创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必须在创新活动中发现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创新实践的过程就是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既要依靠人才实施项目,又要通过项目实施造就人才,要以“人才兴粮”促进“科技兴粮”。培养和造就科研人才的着力点就是要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通过充分激活和发挥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粮食科技事业的不断进步,这也是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所有科研管理机构全部科技管理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着力创新粮食行业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实现人才数量快速增加、人才素质不断提升、人才结构日趋合理、人才环境持续优化、人才使用效能显著提高,在粮食流通领域打造一批人才高地,为实施科技兴粮工程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要进一步在粮食行业形成发现、培养、催生优秀人才的气候和氛围,举全行业之力造就粮油科技高端人才和粮油科学家队伍。要依托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粮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粮食局重点实验室、粮食院校和其他涉粮院校等人才培养平台,通过科技项目实施、科技难题攻关等科技实践活动,在粮食行业培养选拔一大批有理论造诣、有独立成果、有重大贡献、有社会影响、品德高尚、众人信服的学科带头人、科研领军人,尽早实现粮食行业“两院”院士“零的突破”。这既是永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历史要求,也是实行粮食科研事业跨越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全国数百万粮食干部职工的热切期盼。

  要为科研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条件,创造宽松环境。要尊重、关心、支持科研人员,为他们开展科研提供及时、可靠、优质的服务保障,特别是要为年轻粮食科技人员成长成才提供成长舞台和发展空间。要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大胆创新、敢为人先,科学研究要宽容失误甚至是失败。粮食科技工作者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在攻坚克难中百折不挠、愈战愈勇,不断创造新成果、作出新贡献。

  我觉得,在引导和鼓励科研人员成长成才的进程中,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广大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的关注和重视:那就是在粮食科研活动中要力戒“追求短平快成果”的急功近利思想。广大科研工作者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致力科研、矢志不渝、淡泊名利、毕生奉献”的优良品德,立志攻克那些短期内难出成果的重大科研课题,乐于从事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为他人和后人充当人梯和铺路石,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树立起“功成不必在我”的高尚情怀。事实上,有些重大的科技攻关课题,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苦苦求索、接续奋斗才能取得成功,容不得急功近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有长远的目标和坚毅的定力,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团队,一步一步往前探索,一年一年接近目标,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最终成就造福人类的重大成果。

  要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纪律约束。要教育和引导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遵循职业操守,争当党和国家科技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粮食科研工作者要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搞科研要脚踏实地,不摆花架子,不能哗众取宠,不能搞“好看好听不管用”的“忽悠成果”。粮食行业是“扛麻袋”起家的,装满粮食的麻袋扛在肩上、走在路上,那就是四平八稳、顶天立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这也是老一辈粮食人传承下来的粮食创业精神。搞粮食科研也是如此,一定要脚踏实地,实打实,不“忽悠”。

  (四)关于充分发挥粮食科研院所学校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问题。粮食科研院所学校是粮食行业神圣的科研殿堂,是创造重大科研成果的基地,是优秀科研人才成长的摇篮。在实施科技兴粮工程、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中,要充分发挥院所学校的引领作用、辐射作用、带动作用,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主力军。

  各类粮食科研院所要以科学研究为先,以科技攻关为要,以科研人员为本,一切要服从和服务于科研和创新。各级涉粮学校要实现教学科研两同步、双促进,多出原创性科研成果,多育科研后备人才。在粮食科技研究中要注重协调推进整合科研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出成果。要集中优秀人才、领军人才形成独具优势的粮食科研团队,创造独具特色的科研品牌。科研管理部门、后勤保障机构要淡化行政管理意识,增强服务观念,为科研人员提供便利可靠的服务保障,使科研人员一门心思倾注于科研事业。

  各级粮食质量检测机构既是粮食质量安全的守护者,也是粮食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兴粮工程的重要力量,要高度重视和发挥这支队伍的重要作用。

  这里还要特别强调一下充分发挥粮食企业推进科技创新的基础性作用问题。广大粮食企业特别是中央和省级大型粮食企业,是萌发创新原点、孵化科研成果、应用现代技术的基础平台和载体,它们既是科研成果的需求者,更是科技创新的原动力,要高度重视发挥广大粮食企业在科技成果创新、科研成果应用方面的主体作用。

  (五)关于积极稳妥推进粮食科技体制改革的问题。刚才陈传宏司长给我们传达了国家正在酝酿、即将启动的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些大思路、大政策,使我们对这场新一轮的改革有了比较全面准确的把握和了解。各级粮食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照科技部等有关部门的安排和要求,扎实稳妥地推进新一轮粮食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深化改革,改革粮食科研体制必须遵循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紧扣行业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统筹谋划,稳步推进,注重从三个方面发力:

  深化粮食科技体制改革的着力点是改革科技管理体制,转变政府管理职能。行政部门不再管理具体的科研项目,行政领导不能干预更不能干扰科研活动,要淡化行政管控意识,增强为科技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改革攻关的时候最需要发挥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推动作用,不要撂挑子、而要挑重担,不能像过去那样再事无巨细包办统揽,而是要切实做好我们该做的事情、坚决放下不该再由我们做的事情。

  深化粮食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科研项目形成机制改革,要以科研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应用服务为导向,完善科研院所评价体系,鼓励院所和其他科研机构围绕粮食行业需求开展应用型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激励重大科技成果产出。要严格科研项目的申报审批制度,坚决杜绝“忽悠项目”。要着力解决科技成果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不断提高行业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应用的成功率。

  深化粮食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点是健全粮食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激发广大粮食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要改革科研管理方式,优化项目、经费安排和审批手续,不能让科研人员特别是科研带头人从年头到年尾都忙碌于跑项目、争资金、批手续,而应当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真正用在科研上。

  三、把实施科技兴粮工程、促进粮食科技创新发展作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落实好

  实施科技兴粮工程促进粮食科技创新发展,既是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关于科技支撑要求的重要举措,又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切实履行好推进粮食科技创新发展的行业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服务保障,确保粮食科技创新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一)切实落实行业职责

  实施科技兴粮工程,促进行业科技创新发展,不仅是各级粮食科研院所、学校、广大粮油企业的重要任务,更是各级粮食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要把科技创新摆在粮食流通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实施科技兴粮工程,促进粮食科技创新,提到粮食流通工作更加突出的地位,将科技创新贯穿于粮食流通全过程、各方面,将粮食科技创新工作与粮食中心工作,一起部署,一起督查,一起落实。各地粮食部门要按照这次全国粮食科技创新大会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谋划中长期粮食科技发展战略,抓紧编制“十三五”粮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抓紧制定推进科技兴粮、促进粮食科技创新发展的措施意见,并且认真组织实施,真正把粮食科技创新发展的行业职责落实好。

  (二)切实强化服务保障

  一是要强化促进粮食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要认真落实好、充分利用好已有的政策,根据科技创新工作的需要,积极争取多方面的政策措施支持。今后国家对科技专项将实施动态管理,我认为这对粮食行业来讲是一个在公平环境下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和投入的重大机遇,全行业上下要瞄准国家重大科研的方向,抓住行业最重要、最紧迫、最关键的科研难题,申报重大科研项目。要研究制定促进粮食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推进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二是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改善科研条件,强化基础平台运行管理,促进资源共享。三是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发挥政府投入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个人对粮食科技创新的投入。要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多元化、多渠道共同投入的粮食科技投入体系。四是要实行激励机制。对那些重视科技创新、为推广科研成果作出科技贡献的企业和单位要给予重点支持,对那些科研成果丰硕、为粮食科技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人员,要给予重奖。与此同时,要着力解决在个别单位存在的“挂名获奖”问题。群众反映现在有的科研奖项,没有真正奖到为这个科研成果作出原创性研究、确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身上,而是被那些对研究没有实质参与、对成果形成没有实际贡献的居于领导地位、掌控科研资源的所谓“专家”贪功自傲。刚才子丹同志在讲话中将这种现象批评为“学术腐败”问题,我觉得批评得很中肯,希望各级领导同志都要引起高度重视!现在我们一些年轻科研人员夜以继日苦心科研,搞出了科研成果,结果在署名时要把单位一批领导的名字排在自己的名字之前,这公平吗?一定要坚决杜绝这种坐享他人之功、严重挫伤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现象。我们要充分发挥行业科技奖励、表彰的激励导向作用,努力营造激励创新、支持创新、尊重创新的良好环境,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让真正的创新创造者在神圣的科技殿堂里尽显荣光。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加强对科技兴粮和粮食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切实把科技创新工作摆上粮食流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具体抓科技兴粮,要重视科技工作,创新发展。党组班子里面一定要明确专人具体抓科技,要明确工作部门和责任单位,要把促进科技发展的责任落实到工作岗位和责任人。要建立督查考核机制,把科技创新工作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宏观协调和管理责任,推动建立并完善粮食科技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组织实施重大的科研项目。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粮食科技创新工作。

  就在刚才,我收到了孙宝国院士给我写的几句话,孙院士将尽快建议中国工程院在其所在的学部增设一个粮油储藏与加工工程学科方向,这对促进粮食科研事业振兴和粮食行业创新发展是一大喜讯,我建议大家以最热烈的掌声向尊敬的孙院士表示感谢和敬意!

  同志们,实施科技兴粮工程,促进粮食科技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全面深化粮食流通领域改革,加快推进粮食科技体制改革,为促进粮食科技创新驱动和粮食流通事业科学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