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夏朝文字”:考古取得重大发现,难怪商朝会有甲骨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苗族有文字考古 中国“夏朝文字”:考古取得重大发现,难怪商朝会有甲骨文

中国“夏朝文字”:考古取得重大发现,难怪商朝会有甲骨文

2024-07-16 08: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对于二里头文化遗址中的这些刻符,夏鼐、邹衡等考古学家认为应该就是当时的文字,并指出“商朝的文字同夏文字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属于一个系统。”因此,甲骨文不是无本之木,不像楔形文字、古埃及文等一样突然出现突然成熟,而是有着漫长的演化时间,是在夏朝文字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总之,夏朝肯定已有文字,只是文字数量多寡如今还搞不清楚。

夏朝文字又一重大发现

夏朝陶文多刻在器物的口沿或肩部,数量比较单一,往往一件器物上只有一个陶文。但在二里头一件陶尊上,却出现了三个刻符(见下图),前几年现代学者终于将之破译。

对于下图中的三个符号,学者蔡运章介绍,起初学者重视最右侧的符号,忽视了左边两个符号,但当八里桥遗址出土了一样的符号后,由此引起重视,最终破解了这三个符号的含义。

首先是最右侧的符号,经过数十年的考证,如今普遍认为是“臣”字。

甲骨文中的“臣”字是竖形,横放的话与上述字符构形相似。郭沫若曾经指出:人跪下后,从侧面看眼睛是竖着的,因此“纵目为臣”。

二里头此字符为横目,在于它是臣字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甲骨文臣字的前奏。学者蔡运章认为,南方良渚文化陶杯上,两个弯腰前行、服侍主人的卑躬样子的臣字,是其最初形态,后来演变为二里头横目臣字,最终商代演变为竖目臣字。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考古表明二里头受良渚文化影响不少,因此越国自称大禹之后,少康庶子分封而来,或许并非完全虚构,并非是越国为了融入华夏谱系的伪造身份。

其次是左侧两个符号,现代学者蔡运章将之解释为“曲与糟”。

起初,这两个符号被忽视,被当作无意义的刻符,但在八里桥遗址中,考古竟然发现一样的符号,而在甲骨文与商代晚期金文中也有多次类似符号。如此,也就不得不让人重视这两符号了。

这两个符号,肯定不代表箭矢,因为夏商箭矢是横放的“个”字形,上述符号犹如“√”字符。对此,学者综合各种文献,最终将之都释读为“曲”,又由于古代曲与糟(浊酒或醇酒)互通,现代某河大曲中的曲就是醇酒之意,因此另一个符号应是“糟”,即两个符号为“曲糟”。

甲骨文中的“曲”字,模拟的是一种弯曲的器具,与之高度类似。同时,古书记载“屈,曲也,服也”,此字符犹如人倒下或跪下屈服。

因此,“曲糟”是屈身奉献美酒之意。如此解读,不仅符合陶尊的用途,即古代盛酒祭祀的礼器,而且也印证了周礼中“朝献用两著尊,其馈献用两壶尊”的记载。

由此,二里头陶尊上的三个字符,意思就是“臣曲糟”,即臣屈身奉上美酒来供天神或大王享用之意。

更为重要的是,三个字符排成一排,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显然说明夏代文字至少已经“连字成句”。

根据史书记载,易经一共有三部,周代是周易,商代是归藏,夏代是连山。近代以来,人们认为夏朝连文字都不确定,何谈写出连山易?因此,连山易必然不存在。但如今发现既然夏朝已能连字成句,那么夏人为何不能连句成段、连段成文写出连山易呢?

最后,关于夏朝文字话题,还有三点值得一提:

首先,二里头遗址已经发现60年,但迄今才挖掘不到2%,其他很多夏代遗址也没有完全挖掘出,因此如今探索夏朝才刚刚开始,以后未必不会挖出更多的夏朝文字。

其次,与西方喜欢在石头上刻字不同,甲骨文表明商代日常文字载体,应以竹木简为主,夏代可能也是如此。因此,如果挖不到更多的夏代文字,不代表没有,而可能已经腐烂了。

第三,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甲骨文之前无文字”,夏朝时期无文字,甲骨文源于楔形文字,除了对中国汉字演变不了解之外,还有傲慢与偏见的情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