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利水治痰 – 经方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苓桂术甘汤方剂量 茯苓:利水治痰 – 经方派

茯苓:利水治痰 – 经方派

2024-07-10 18: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茯苓:利水治痰 文章来自:经方派 https://www.jingfangpai.cn/p/10063413/ 928 阅读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生用,以体重坚实、断面细腻者为佳。单用皮,称为茯苓皮,长于利水;近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称为赤茯苓,其性凉,长于渗利湿热;茯苓菌核生长中抱有松根者,称为茯神,长于宁心安神,松根称之为茯神木,具有安神之功。

1 利水作用

茯苓的利水作用最早记载于《本经》,即“利小便”,再结合其主治“口焦舌干”来分析,显然属于水湿内停所致。

为什么说是水湿内停所致的小便不利、口焦舌干呢?从“口焦舌干”来分析,患者可能出现脱水,此时患者可大量饮水,但由于幽门梗阻或胃扩张导致胃内潴留,使摄入的水分不能进入小肠、大肠,大肠的吸收水分功能障碍,上不能承于口而表现为口干,下不能输入膀胱而表现为小便不利。所以,患者无论喝多少水也纠正不了全身的脱水状态。这种情况大多见于幽门梗阻导致的胃潴留。茯苓泽泻汤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五苓散治疗的“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之“水逆”证,上述症状出现,只须茯苓等利水药以利水即愈。

现行教材也把茯苓当作一味利水药物来看待,的确,茯苓所含的茯苓酸具有利水消肿作用,它不仅能结合到肾细胞醛固酮受体上,提高尿中钠与钾比值,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也就是说剂量越大,其利水作用越明显。

茯苓利水时,既可以作汤剂,也可以作丸、散剂。通过分析张仲景的用药规律,茯苓作汤剂时常与甘草配伍,如苓桂术甘汤、苓桂甘枣汤、茯苓甘草汤、茯苓泽泻汤等。药理研究发现,甘草酸能够增加茯苓酸的溶出度。而茯苓用作丸、散剂时可不受甘草的影响,如肾气丸、当归芍药散、五苓散等。

药理研究发现,五苓散改作汤剂来使用,其汤剂的利水作用不如散剂的作用强。分析其原因,五苓散可能有不溶于水的成份所致,极有可能是方中白术、桂枝的挥发油在起作用。

2 治疗口干、口渴

《本经》记载茯苓主“口焦舌干”,《名医别录》载其“止消渴”,说明茯苓能够治疗口干、口渴,但是茯苓治疗何种类型的口干、口渴?结合其利水的作用来分析,其主治的口干、口渴当属于水湿阻滞而不能上承于口所致。

分析《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太阳病,正确的治疗方法就是汗法,即遍身微汗为宜,且“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大汗既伤阳,又脱水,此条即脱水明显,故见“胃中干”,其表现是口干欲饮,而且口渴的程度较重,以致“烦躁不得眠”,正确的处理方法则是“少少与饮之”,即少量频服白开水,到什么程度呢?“令胃气和”即可,也就是不太口渴就可以了。因为,水的代谢也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喝到患者不渴了,人体摄入的水就会超量。

“少少与饮之”这种情况,一般的人是很难做到的。

说起来难以置信。1960年前后,饿死的人比比皆是,然而撑死的人也不在少数。那时候,一个人往往饿了好多天,饿的两眼冒金星,满眼都是食物,好不容易见到了食物,往往大吃而特吃,一直吃到嗓子眼,直到吃不动为止。口渴了,喝口水,食物一膨胀,结果胃也就撑破了。哪里还有救?

夏天天气极度炎热,一青年人外出,忘记带水,极度口渴,远远望见一卖冰棍者,呼之即来,查看一下里面的冰棍,说都买了。然后一块块的咬着吃,当时是很爽快。可等吃完了冰棍,感觉到牙齿不太舒服,到了晚上,牙痛的要命,过了一个月,牙齿全部脱落。你说那人悔不悔?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就拿饮水来说吧,极度口渴的时候,要“少少与饮之”,然而有几人能够做到?都是一饮为快,结果由于患者饮用的水往往是不含无机盐的水,一直喝到轻度水中毒,这样的患者,不仅组织对水的利用率较低,而且所摄入的水对肾功能来讲,也是一种负担,必然导致小便困难。

如果患者口渴明显(这种口渴并不一定是由于外感病而发汗引起的,也可能是患者平素汗出较多,也有可能是天气太热而汗出较多等等),而且大量饮水,或超量饮水,再加上小便不利,必然导致体内水液积蓄,产生消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患者喝的水去哪里了?

患者所摄入的水,停聚于某处,或下焦或中焦,只是不能上承于口,故见口渴。停于中焦则胃脘痞满而不适,即形成水痞(《伤寒论》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停于下焦则见水肿。患者喝水越多,水停就越明显,所摄入的水不能被人体利用,其口渴就越重。这就是消渴形成的机理。

患者出现急性脱水时,其晶体渗透压降低,而胶体渗透压正常,从而出现急性组织水肿,水液代谢失衡,在上表现为口干、口渴,在下表现为下肢水肿,而且由于水不能通过肾脏正常代谢而表现为小便量少。虽然患者极度口渴,但一般不主张患者大量喝白开水以纠正脱水,而是给予糖盐水。

那么联系到治疗上呢,五苓散中的茯苓含大量的茯苓多糖,猪苓含大量的猪苓多糖,至少患者在用五苓散治疗时,补充了大量的糖分,从而在短时间内改善了晶体参透压。这是其作用机理的一个方面。

《金匮要略》中有茯苓戎盐汤,主治“小便不利”,这种小便不利,也是因为患者脱水而大量饮水所形成的水湿内停,茯苓戎盐汤用茯苓达半斤之多,含大量的茯苓多糖,而戎盐一枚即食盐一个,二者合用,能够补充人体所必需的糖分与盐分,与我们处理急性脱水患者(给予糖盐水)的机理十分相似。

3 治痰作用

现行教材认为,茯苓能够健脾,而“脾为生痰之源”,所以,通过茯苓的健脾作用,以达到治痰的目的。

其实,茯苓在治疗“痰饮”病上,与其利水作用密切相关。痰饮病,相当于局部组织的分泌物过多而形成的一类疾病,如肺组织分泌物过多,从而表现为咳嗽、吐痰;胃肠道分泌过多,而表现为恶心、呕吐;痰饮上犯,还表现为头晕、目眩等。笔者分析其作用机理,茯苓通过其利水作用,能够使组织的分泌物减少,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水肿。五苓散不仅能够治疗水湿内停之水肿,而且笔者擅用五苓散治疗肠道分泌物过多所致的泄泻。《金匮要略》之小半夏加茯苓汤主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系由于痰饮内停所致;半夏厚朴汤主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是由于咽喉组织水肿所致;二陈汤历来被认为是治痰之基本方,方中除半夏、陈皮外,茯苓也是一味很重要的治痰药。是故,茯苓历来被誉治痰之神品,也就不足为怪了。

4 镇静作用

《本经》载茯苓主“忧恚惊恐……久服安魂养神”,《名医别录》“保神守中”,《药性论》“善安心神”,《日华子本草》“开心益智,止健忘”,说明本品能够宁心安神。

《伤寒论》第65条之苓桂甘枣汤主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第96条小柴胡汤方后注云“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第386条理中丸方后注云“悸者,加茯苓二两”。以上三条均说明,患者出现“悸”,即可以用茯苓。悸,即心悸,属于心神不安的范畴,这与现行教材载茯苓能够宁心安神相符。

药理研究证实,茯苓所含的茯苓酸有镇静作用。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茯苓可以治疗痰饮病患者出现的眩、悸等心神不安症状。因茯苓所含的茯苓酸同时具有利水与镇静作用,所以,苓桂术甘汤主治“欲作奔豚”时,茯苓用量达半斤之多。

当然,茯苓小剂量应用,也具有安神作用,如《金匮要略》之酸枣仁汤,也含茯苓,但剂量相对小些,仅二两。不过,方中起安神作用的主药不是茯苓,而是酸枣仁,用量达二升之多,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

本文部分摘自《张仲景常用中药新悟》。

本文地址:https://www.jingfangpai.cn/p/10063413/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