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和苏轼对周瑜的评价有什么不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轼与周瑜的对比对联是什么 杜牧和苏轼对周瑜的评价有什么不同

杜牧和苏轼对周瑜的评价有什么不同

2024-07-10 04: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赤壁之战发生于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十月,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南下来犯的曹军,三国鼎立的局面由此形成。时年三十四岁的孙吴联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因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畅游赤壁古战场黄州(关于赤壁古战场的今日所属历来众说纷纭,有湖北黄州、蒲圻、嘉鱼三种说法),留下了大量吟咏赤壁周郎的诗词名篇。诗之代表,当首推晚唐杜牧的《赤壁》;词作方面,则非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莫属。值得注意的是,同是文豪大家,两位对周瑜却褒贬各异。

《赤壁》一诗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将周瑜的取胜原因归结为是借了“东风”的方便,并设想如果没有东风,火攻之计就难以奏效,赤壁之战的结果就将改写,胜败双方就要易位,或许二乔将被曹操掳去,深藏于铜雀台上了,意谓东吴与周瑜将国破家亡。其言下之意是说周瑜其才有限,算不得真正的英雄。苏轼则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盛赞周瑜得吴主知遇,于“雄姿英发”、“谈笑”间,大破强敌的英雄气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上片描写古战场壮美景色,气势磅礴,意境雄浑;下片独于“千古风流人物”中择一周瑜,塑造了其英雄形象,颂扬其丰功伟绩。赤壁之战时,周瑜年仅三十四岁,而写该词时的苏轼已是四十七岁了,却仍然功业无成,身世飘零。故而,苏轼于词的节拍中发出了 “人间如梦”的深深感叹。此外,苏轼还写了前、后《赤壁赋》等,黄州赤壁也因苏轼的词、赋而声名远播,被称为“东坡赤壁”、“文赤壁”。

苏轼的扬和杜牧的抑,看似不同,其实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杜牧、苏轼二人所处年代虽相隔近两百年,却也有着破多相似之处:其一,二人都素怀大志,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其二,二人都曾受到朝中权贵的排斥,被流放黄州(即今天的湖北黄岗)。杜牧遭李德裕排挤,于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外放为黄州刺史,时年四十;苏轼则因不满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举措而自请外放,后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后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时年四十有三。因此,杜牧和苏轼都怀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闲愁”。所谓“闲愁”,源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闲愁最苦”,其实是一种胸怀大志却被摈弃不用的闲置之愁,是最使人感到痛苦的。只不过,由于杜牧平生自负用兵,写诗又喜欢作翻案文章,发唱惊挺,故能“无中生有,死中求活”,出人意料地“独忧当时之败”,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不惜将周瑜说成是侥幸取胜的庸碌之辈,从而抒发了与阮籍“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相类似的感叹。苏轼写词喜欢跟柳永作对,曾自矜“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成一家”(《江城子·密州出猎》),还“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与鲜于子骏书》)。这种豪放超逸之风也必然地反映到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以,苏轼于词中不惜笔墨地塑造了周郎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其尊崇艳羡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之情。

所以说,杜牧和苏轼的抑扬周瑜,看似两样情思,其所表现的恰是同一种闲愁,他们借用“周郎赤壁”的故事将之巧妙精致地抒发了出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