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巅峰又埋下陷阱,勃列日涅夫,如何奠定苏联解体的命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联解体的文章 塑造巅峰又埋下陷阱,勃列日涅夫,如何奠定苏联解体的命运

塑造巅峰又埋下陷阱,勃列日涅夫,如何奠定苏联解体的命运

2023-12-08 11: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吃面不吃鸡

编辑|t

1985年底,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现身莫斯科街头,他的出现引得莫斯科市民争相传颂:新市长叶利钦居然不搞特权,跟民众一起挤地铁、逛市场!

仅仅靠着反对特权的形象,叶利钦就收获了无数忠实拥趸。此后数年中,叶利钦遭到了苏联高层的打压,但很快便在民众的支持下东山再起,进而架空苏共、肢解苏联。

这一切与他在莫斯科收获的绝佳口碑有着分不开的关系,由此可见苏联民众对官僚主义和特权阶级的憎恶。

说到官僚和特权,就不得不提到苏联的前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正是在他的纵容下,追求特权、追求享乐等不良习气蔓延到了整个党政体系。

有人说勃列日涅夫是苏联的伟人,在他执政期间,苏联甚至能在美苏博弈中占据主动。有人把他称作苏联解体的,他执政生涯中的每一项政策都是对这个国家的拆解。

勃列日涅夫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傀儡还是主宰

1964年,一场针对赫鲁晓夫的政变已经进入最后的准备阶段。但直到政变发生前,勃列日涅夫才从参与者口中得到了确切消息。他在整个准备过程中的最大作用,是对政变的口头认可。

10月13日清晨,勃列日涅夫拨通了赫鲁晓夫的电话,要求对方提前结束休假,赶回莫斯科参加会议。这通电话是按政变参与者的要求打过去的,正是它结束了赫鲁晓夫的政治生命。

推翻赫鲁晓夫的过程很顺利,但随后的权力分配问题点燃了参与者的矛盾,苏斯洛夫、谢列平、伊格纳托夫、谢米恰斯内伊等主要参与者互不相让。

眼见苏联马上就要面临无人主政的局面,各方势力终于达成一致。他们决定让勃列日涅夫先来当这个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等时机成熟再把他换掉就是了,反正这位“执行型干部”一直没有多大野心。

可问题是,勃列日涅夫真的没有野心吗?

14日召开的中央全会上,勃列日涅夫发言不多,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次会议中,勃列日涅夫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正如赫鲁晓夫的御用文人布尔拉茨基所说,“权力是作为命运的礼物落到勃列日涅夫身上的”,或许在此之前他自己都想不到会有一天成为苏联的国家元首。

当上国家元首后,勃列日涅夫依旧保持着低调。他把赫鲁晓夫送到一栋别墅里养老,让柯西金当了部长会议主席,次年年底又把波德戈尔内送到了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的高位上。

这一时期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波德戈尔内以几乎平等的身份共同掌控着苏联,人们称他们是苏联的“三驾马车”。

勃列日涅夫的态度让各派系都很满意,在他们看来,就这样保持着各派势力的平衡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可对勃列日涅夫来说,这只是完成绝地反击前的隐忍。

起初勃列日涅夫只是被视为苏联领导人之一,不仅苏共高层这么看,苏联民众和媒体也秉持了这一态度。但随着勃列日涅夫的宽厚领袖形象愈发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勃列日涅夫个人画像出现在街头巷尾。

勃列日涅夫一手掌管国家机器,一手把持民众意愿。不知不觉间,他已经从一个傀儡蜕变成了苏联权力最大的人物。

1967年3月,斯大林的女儿出逃美国。这一事件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苏联的情报部门克格勃因此备受指责。勃列日涅夫看准时机踢走听命于谢列平的克格勃主席,换上了自己的亲信安德罗波夫。

此时谢列平和其他各派或许已经感受到了威胁,只不过为时已晚,勃列日涅夫早已不是过去那个逆来顺受的老好人。

这一年勃列日涅夫扶上位的亲信还有格列奇科,他取代了病故的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

随着谢列平、谢米恰斯内伊、伊利切夫等老对手的倒台,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格列奇科等亲信的崛起,勃列日涅夫逐渐掌握了各个要害部门。

1970年,勃列日涅夫在格列奇科的陪同下单独视察了白俄罗斯的军事演习,这次视察被认为是“三驾马车”时代结束的标志。

70年代之后,一个专属于勃列日涅夫的时代正式开启。

机遇不断的执行型干部

1906年12月19日,勃列日涅夫生于乌克兰小城镇卡缅斯科耶。卡缅斯科耶是一块宝地,地下有储量丰富的铁矿,地上有乌克兰最大的冶炼厂,生在职工家庭的勃列日涅夫度过了衣食无忧的童年生活。

1915年,勃列日涅夫考上了当地中学。此时全家人都认为勃列日涅夫将在毕业后进入冶炼厂工作,但6年的中学期间,俄国和乌克兰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921年勃列日涅夫毕业时,冶金厂已经毁于战火,不仅勃列日涅夫没能如愿当上工人,他的父亲也失去了工作,一家人不得不回到老家库尔斯克种地为生。

1923年,勃列日涅夫考上了当地的土地管理和土地技术改良学校,并在学习期间结识了他日后的妻子维克托莉亚·彼得罗芙娜。

1926年,勃列日涅夫从该学校毕业,继而被分配到乌拉尔地区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这一次他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短短5年时间,从一个土地测量员干到了州土地管理局二把手,并获得了前往莫斯科进修的机会。

不只是出于对家人的思念,还是受到了农村集体化浪潮的影响,1931年勃列日涅夫从加里宁农机学院毕业后便返回了卡缅斯科耶。

回到出生地后,勃列日涅夫凭借之前的履历,很快成为苏共的正式党员,并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冶金厂工会主席和党委书记。

1936年,勃列日涅夫服完了一年的兵役。这一年卡缅斯科耶被改名为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基市,勃列日涅夫第一次退伍后就当上了该市冶金技术学院的院长。

没过多久,幸运女神再次眷顾勃列日涅夫。只不过这一次是勃列日涅夫的幸运,缺是很多人的不幸。

30年代中期,斯大林开始在苏联境内搞大清洗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使许多苏共高层死于非命,也波及到了地方政权。

当时的乌克兰损失了三分之二的州级以上领导人和三分之一的市、区级领导人,整个政权急需补充新鲜血液,而勃列日涅夫这种年富力强的干部正是最佳的提拔对象。

勃列日涅夫于1937年当上了捷尔任斯基市的市委副书记,次年升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州委商业部部长,后来他又升任州委委员,主管宣传工作。

到1941年,他已经是该州工业和国防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这一年,德国大举入侵苏联。在完成了工厂的后迁工作后,勃列日涅夫应征入伍,部队给了他一个中校军衔,让他去南方方面军做政治部副主任。

战争改变了勃列日涅夫的工作方向,却没有打断他的火箭式升迁。他先后被调往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和乌克兰第四方面军从事政工工作,参与了著名的塔曼战役,跟随部队解放了乌克兰和捷克,他的军衔也迅速晋升至少将。

有人认为勃列日涅夫与斯大林的初次会面发生在50年代,其实这一说法不完全准确。早在1945年的胜利阅兵中,勃列日涅夫就曾作为4名领队将领之一带领乌克兰第四方面军混成团走过列宁墓前,此时斯大林正在主席台上观看阅兵。

战后勃列日涅夫得到了“伯乐”赫鲁晓夫的青睐,后者主政乌克兰时,勃列日涅夫先后在他治下的扎波罗热州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出任党委第一书记。

1949年,赫鲁晓夫出任莫斯科市委书记,从封疆大吏变成了中央决策者。在他的举荐下,勃列日涅夫当上了摩尔多瓦共和国党中央第一书记。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苏共中央对勃列日涅夫作出了那段著名的评价: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处事果断。

按照勃列日涅夫自己的解释,所谓“处事果断”指的是他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和章程完成工作,这也正解释了赫鲁晓夫对他青睐有加的原因:他是一个执行型干部,对上级无条件服从。

1952年,斯大林对苏共高层进行了改组,原本的政治局被主席团取代,新的最高决策层由25名委员和11名候补委员组成,同时中央书记处也由5人扩充至10人。勃列日涅夫是11名候补委员和10名书记之一。

为了能够顺利进入苏共最高层,勃列日涅夫偷偷把自己的民族从乌克兰族改成了俄罗斯族。

但勃列日涅夫在最高层只呆了几个月。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勃列日涅夫被调往海军部和国防部从事政工工作。不久后哈萨克斯坦拒不执行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勃列日涅夫又被调到这里,先后担任二把手和一把手。

1956年,赫鲁晓夫把党内的反对者尽数逐出党中央,勃列日涅夫再次回归中央主席团和书记处。

这一年的苏共二十大期间,赫鲁晓夫在一次秘密报告上发表了批判斯大林和党内反对者的观点。勃列日涅夫在笔记中这道,他对赫鲁晓夫的做法不以为然。

但在随后几年中,无论是担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还是主管外交工作,他表面上依旧保持着对赫鲁晓夫的顺从。

苏联的掘墓人

有人说勃列日涅夫主政的70年代是苏联的鼎盛时期,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观点确实不假。

这一时期,中国正在经历一场特殊困难,整个国家元气大伤。美国则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国内反战情绪高涨,整个社会处于迷茫之中。

两大敌手都在沉沦,唯有苏联通过西伯利亚大开发积累了大量资源和财富。再加上军事力量的迅速增长,使勃列日涅夫乐观地认为,苏联与美国的国力已经处于同一水平。

在勃列日涅夫的授意下,苏联与美国签订了不少裁军协定,在欧洲成为欧安会的主导国家之一,甚至远在非洲的安哥拉内战都有苏联的深度参与。

苏联如此频繁地展示肌肉,就是为了让全世界知道,苏联已经是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强国。但事实上,苏联的国力根本不配与美国相提并论。

众所周知,苏联一直致力于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却异常薄弱。在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苏联受到严重的内外威胁,这样的政策无可非议。

到了勃列日涅夫执政时,苏联的安全环境大大改善,但为了维持国力强盛的表象,勃列日涅夫仍然坚持重点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轻工业产品直接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对轻工业的长期轻视导致普通民众即使埋头苦干,生活质量也得不到一丝改善。长此以往,工人、农民失去了生产积极性,苏联经济必然陷入衰退。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曾出台过一系列工农业改革措施,其中大部分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勃列日涅夫执政之初,苏联的经济发展之所以一帆风顺,赫鲁晓夫改革的惯性功不可没。

1964年政变后,柯西金主张继续推行改革,却遭到了勃列日涅夫的反对。

针对柯西金提出的经济改革报告,勃列日涅夫毫不客气地对身边的亲信抱怨:“看看他想出什么来了!改革!改革!谁需要改革?”

随着“发达社会主义”、“经济集约化”等空洞理念的提出,勃列日涅夫不仅没有深化改革,反而带着苏联人重新回到了集体农庄时代。

70年代末期,中国已经开始尝试家庭承包制度,苏联却还在发展不合时宜的集体农庄。

1979年,苏联党和政府终于注意到本国经济的衰退,勃列日涅夫提出了不少改良计划,但终归雷声大雨点小。

到勃列日涅夫执政末期,苏联的经济增长率已经基本归零。在那个不进则退的年代,苏联已经失去了与美国一较高下的资格。

与一时的经济困境相比,勃列日涅夫对苏联人的精神摧残影响更加深远。

在夺取政权时,勃列日涅夫习惯于通过放权和搞个人崇拜来获得各级官员的支持。久而久之,他与亲信们达成了默契,不再过问具体工作。各级党政机构的权力不断扩大,监管却长期缺失。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地方主义和部门主义的风气日益严重。为了填上上届权力中心挖下的大坑,勃列日涅夫不断增设新的机构,仅苏共中央直属的处理部门就有200多个。它们与原有的部门一样,分走了大量的权力。

与权力一同膨胀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享乐主义。勃列日涅夫非但不加以制约,反而乐在其中,不断扩大官员享有的特权。

例如1966年,勃列日涅夫就曾作过规定,中央领导每年可以享受长达两个半月的假期。这样的规定自然会得到高官们的拥护,但受苦的却是苏联百姓。

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小官员们只要抓紧手中的权力,便可以高枕无忧,没人会傻乎乎地去做实事。长此以往,苏联党政机构的办事效率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后来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对此深有体会。1979年,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一项针对农业规划的《食品纲要》。这份纲要汇集了大量专家的意见,看过的人都非常认可。

但纲要上报到政府后,时任部长会议主席吉洪诺夫便以资金困难为由拒绝了这份纲要。后来戈尔巴乔夫直接找到了勃列日涅夫,吉洪诺夫才答应试试看。

1982年,《食品纲要》在中央全会上获得通过,此时离戈尔巴乔夫提出纲要已经过去了三年。但即便如此,这份纲要也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像《食品纲要》这样的事件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比比皆是,1974年勃列日涅夫中风后这一现象尤为严重。

有人说苏联亡于官员的老龄化,实际上比官员老龄化更为严重的,是体制的僵化和民众对苏共的失望。

勃列日涅夫有18年的时间来革除这些弊病,可他却选择融入其中。

参考资料

李开盛.勃列日涅夫与苏联的解体[J].学习月刊,2009(23):53-54.

邓文兴.论勃列日涅夫时代对苏联解体的影响[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0):263.

徐葵.勃列日涅夫年代:苏联走向衰亡的关键性转折时期[J].东欧中亚研究,1998(01):24-38.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