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二战轴心三巨头的野心:德国东进,日本扩张、意大利最膨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联最著名的笑话 对比二战轴心三巨头的野心:德国东进,日本扩张、意大利最膨胀

对比二战轴心三巨头的野心:德国东进,日本扩张、意大利最膨胀

#对比二战轴心三巨头的野心:德国东进,日本扩张、意大利最膨胀|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世纪人类经历了2场世界大战的浩劫,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挑战全世界;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轴心国”集团,同国际正义力量“同盟国”的生死博弈。

但神奇的是德意日虽然有着相近的法西斯体制和扩张的野心,但由于3家在扩张目标上存在根本差异无法形成合力。

导致其在战争初期虽然一度取得了很大的主动权,但却无法改变其最终毁灭的命运。

战场

德国快速崛起却错过海外殖民时机,种族主义促使其向东争取生存空间

在3个法西斯国家中德国的综合国力无疑是最强的,而且它也是唯一的两次世界大战策源地。

事实上德国是一个地缘优势与劣势并存的中等强国,或许也是整个德意志民族的悲哀。

德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九世纪的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分裂之后东逐步陷入到邦国林立的状态。一直到了19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逐步取得政权,德国才在普鲁士主导下完成统一形成了德意志第二帝国。

在那一时期英国、法国乃至更早的西班牙、葡萄牙已等国经将亚非拉瓜分完毕,德国想要获取殖民地却发现他上场的太晚。

而统一后的德国虽然拥有欧洲最好的煤铁矿资源和莱茵河的内河航运条件,但本国粮食产量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人口;同时本土和近海石油资源匮乏,严重影响了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竞争优势。

第二次工业革命

因此在19世纪末期德国虽然工业产值迅速达到了世界第二,发展潜力却受到一系列制约令其精英愤愤不平。

那一时期的世界奉行“丛林法则”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工业实力与军事实力极度膨胀的德国自然有着称霸整个欧洲的野心。而欧洲的特点是越靠近大西洋沿岸工商业越发达,越向东则越偏向于落后的农业文明。

所以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就已经把征服中东欧的落后地区,作为获取“阳光下的土地”的唯一途径。

一战后德国战败幸好工业实力尚存,但是波兰的复国却令其损失了占国土五分之一的东部疆域。

沙皇俄国

同一时期原本最落后的沙皇俄国因为发生了社会主义革命不但实力有了很大增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头号“眼中钉”。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精英普遍认为吞并苏联是符合整个欧美资本主义集团利益的,同时又能消除国内工人运动颠覆自身统治的隐患。

1933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上台,在英法的默许之下德国重新走向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希特勒非常信奉由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提出,然后被慕尼黑大学地缘政治学教授豪斯霍弗大力推崇的“生存空间理论”[1]。

不过尽管希特勒野心勃勃试图征服全世界,但其独具特色的种族主义思想对英法和东欧存在巨大区别。在希特勒看来英法不但与德国人种接近,而且在某些层面比德国更加发达。

希特勒

如果能够通过结盟的方式而非军事占领就获得英法的工业实力,那么德国再向其它方向扩张就能事半功倍。

而且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对法国和低地国家统治都算温和,希特勒也曾经希望能够与英国结盟。

而东欧国家的犹太人和斯拉夫人在希特勒看来就是劣等民族,必须为德意志民族的扩张腾出“生存空间”。

当时德国精英普遍认为波兰、苏联等国对德国唯一的价值就是提供农矿产品和廉价劳动力,而当时这些国家的人口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一需要。

这也可以很好解释为什么在二战中东线战场的战况极为惨烈,且德军在波兰和苏联都犯下了滔天的反人类罪行。

二战

但不容忽视的是希特勒将东方作为德国的主要扩张方向,还有一个重大考虑就是克服石油资源的瓶颈。

在二战时期法国等国本土没有油田,英国的北海油田还没有开发;德国海军短时间内又没有能力保障海上石油运输线,所以在1941年之前德国的石油主要来自罗马尼亚和苏联。

苏德战争爆发之后希特勒又将夺取苏联的巴库油田,作为南方集团军群的重要作战目标。

有人认为若德国能在1942年完成其南线作战目标,那么南方集团军群有可能同非洲军团一起夺取北非和中东地区的油田。

这样不但彻底解决了德国的石油瓶颈,而且还能切断英国的石油供应。但这样的战略迫使德国在未能征服英国的情况下就急忙东进,为后来遭遇两线作战困境埋下了重大隐患。

希特勒

日本资源匮乏妄图独占东亚,做同心圆扩张四面出击却超越了国力

如果单从地图上看二战时期德国的扩张方向是东方,日本的扩张方向应该向西征服中国大陆。

但由于日本特殊的军政体制和其资源极为匮乏的现实,日本实际扩张呈现出了远超其实力的四面出击模式。

在轴心国中日本的矿产资源最匮乏,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爆发其主要工业原料除煤炭外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而且与德意相比日本面积虽然最大但平原非常狭小,且地震、台风等灾害频发在农业时代都无法保证粮食供应。

所以日本制定对外扩张战略既要夺取粮食产地,又要获取工业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同时还要在大陆上控制要点来保卫其新开辟的经济区,而海陆军的内斗又使其在“北上”和“南进”路线上反复摇摆。

日军

日本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周边的征服难度,其扩张呈以日本为圆心的多个同心圆样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就征服了最靠近的朝鲜半岛和台湾,获取稻米产地和部分工业原材料促进其成为列强[2]。

接着通过九一八事变快速征服中国东北,不但获取了更大的粮食和矿产基地,而且也具备了在日本列岛外再造一个日本的空间。但是占领中国东北激化了其与苏联的矛盾,同时也刺激了日本中下级军官“独走”的野心。

1937年开始日本被迫将征服中国大陆作为其第三阶段的作战目标,试图将整个中国的农矿产品和人力资源整合进日本的经济版图。但是到1939年日本发现其征服中国付出了空前的代价,而且打破了之前列强共同殖民中国的模式。

日军

更让日本工业和军事集团懊恼的是,占领了这么大的中国国土却没有发现一处油田。随着日本与美英关系的恶化,其进口石油开始越来越受到限制。

这样到了1940年“以战养战”模式难以维持的日本不得不再次加大赌国运的筹码,试图征服东南亚获取石油和橡胶等重要工业原料。

但日本统治集团也非常清楚征服东南亚必然同英国、法国、荷兰等国爆发直接冲突,正好有德国在欧洲攻城掠地令这些殖民地宗主国自顾不暇。

日本才敢于在1940年入侵印度支那,没想到其彻底激怒了美国并导致了对其石油禁运,而日本自然不肯放弃已经到手的殖民地就只能选择同美国开战。

日军

而要想获得太平洋上的制海权,日本只能出于非经济目的向东扩张夺取关岛、瓜岛等战略要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圆形扩张区,势力最大时陆地面积超过了中国。

尽管日本在1942年迅速扩大东南亚占领区的时候,利用当地亚洲人反抗英美殖民的心理提出了“大东亚共荣”的口号,试图以解放者的姿态笼络当地民心。

但事实证明由于日本统治阶级连日本民众都要疯狂剥削,更不会真正考虑占领区人民的利益。再加上其落后的政治与经济模式只能通过高压手段来快速掠夺殖民地资源,结果是日本占领的地方越多遭遇的反抗也就越激烈。

同时其人力与工业实力的限制无法像美国那样快速编练庞大军队,直接造成了其各条战线兵力短缺从而被拥有绝对优势的美国击破。

日军

意大利工业水平欧洲垫底军力不济,妄图复辟罗马帝国反而处处惨败

在轴心三国中意大利军队因为战场表现拙劣而成为广大军迷的笑料,甚至很多人都将意大利兵败埃塞俄比亚视作非洲人对欧洲人的唯一胜利。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三国当中,意大利是野心与其实际能力差距最大的。

尽管意大利身处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欧洲,其在1870年完成统一后并未遭遇严重的内外危机。但不可思议的是直到1890年意大利的钢铁产量才突破一万吨,仅为美英德等列强的一个零头。

尽管到1930年其钢铁产量超过了100万吨,但当年德国的产量是1130万吨,就连日本都有230万吨。重工业发展缓慢自然拖累了军力,而且意大利的国民素质也在西方列强中垫底。

意大利军队

有人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相对落后的奥匈帝国文盲率为22%,而意大利军队文盲率居然高达33%。

如此糟糕的工业能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在欧洲那种高强度国家对抗中表现低劣实属正常。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名为战胜国却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反而激起了意大利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1922年墨索里尼领导法西斯党夺取意大利政权,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了这一种狂热的民族热情[3]。

墨索里尼上台之后也清楚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意大利各种落后局面,于是就将恢复历史荣耀作为维持其支持率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历史上意大利的发源地罗马,曾经建立过环绕地中海、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

战场

甚至直到今天大部分欧洲人都对古罗马充满敬意,因此墨索里尼的扩张口号就是要重建罗马帝国。

其终极目标要让意大利重新变为世界第一强国,短时间内则希望能重新占领当年罗马帝国所控制的全部领土。

但这样一来意大利不但要征服北非的埃及、利比亚等国,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希腊;还要夺取中东地区的巴勒斯坦、法国的科西嘉岛,甚至为了报当年阿杜瓦之仇要再次入侵埃塞俄比亚。

国力根本无法左右欧洲局势却要四处树敌,况且意大利在两次世界大战初期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方向。甚至政府内部连与谁结盟,对谁宣战都争吵不休。

墨索里尼

二战时意大利试图建立的“环地中海共荣圈”似乎比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胃口要小,但是其所征服区域要面临的抵抗却更加强烈。

尽管当时意大利拥有地中海地区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但二战中面对法国地中海舰队和英国地中海舰队却占不到便宜。

而且意大利无论煤炭还是石油都非常匮乏,这从根本上限制了其舰队的实际作战效能。

意大利陆军的装备水平在欧洲国家中也排名垫底,以“豆坦克”为核心的装甲力量在德国人看来简直就是个笑话。

墨索里尼

尽管在1940年陆海军高层都提醒墨索里尼意军的战备情况非常糟糕,但墨索里尼看到德军闪击法国的成功迫不及待地对法国宣战,导致意大利提前介入了全面战争。

但和德国和日本二战初期尚维持一段时间的战场优势不同,意大利无论是陆军入侵南斯拉夫,还是海军同英法争夺地中海都铩羽而归。甚至德国为了支援意大利在巴尔干半岛的攻势,不得不推迟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墨索里尼为意大利人民画了一张恢复罗马帝国荣耀的大饼,却没有煽动起广大人民的热情

意军低下的战斗力导致战场形势的恶化,意大利也因此成为第一个被打垮的法西斯国家。

墨索里尼

三个国家各打各的算盘无法协同,面对团结的同盟国失败是必然的

就德意日三国在二战时期的实际行动来看,意大利实力过弱其扩张计划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

德国将注意力放在东欧方向,日本放在东亚和东南亚方向。

两国军力也完全无法支撑其在中亚或中东地区会师的宏图大计,日本都放弃了和德国两面夹击苏联的计划。由于德国和日本都存在资源劣势甚至互相想挖对方的墙角,比如日本在入侵中国过程中也严重损害了德国企业在华的利益。

相比之下同盟国集团不但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在团结方面也占有先天性优势。美国和英法只隔着大西洋,依靠其海军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海量资源投送到欧洲大陆。英国同苏联距离不算太远,在二战后期实现了对德国的两面夹击。

二战

而中国尽管综合国力最弱但和苏联和英属印度接壤,不但能够始终获取最低限度的外援。

而且一定程度上迫使日本将几十万关东军放在中国东北,不但无法用于它处还严重消耗本就紧张的资源。

1942年开始欧洲战场上美、英、苏共同对德、意作战,1945年苏联和美国共同发起对日本最后一击。而德、意和日本除靠潜艇进行了极其有限的科技和物资交流,完全处在事实上的孤军作战状态。

自身实力不足又无法形成合力,这直接宣告德意日法西斯轴心从一开始就绝无取得最终胜利的可能。

参考资料

[1]白光润 · 地理科学导论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6年:205-206

[2]章绍嗣,田子渝,陈金安 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第544页

[3]丹尼斯·麦克·史密斯 ·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百传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2003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