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第二节 苏联教育的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联1918政策 第十六章>>第二节 苏联教育的发展

第十六章>>第二节 苏联教育的发展

2023-10-07 01: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教育体制和学校制度的初步确立

在革命的最初年代,教育体制、学校制度的改建,是摆在苏联当局面前的又一重大任务。1918年上半年,卢那察尔斯基、克鲁普斯卡娅都积极组织并投身于制定新学校的原则和新的苏维埃学制的工作,开始了筹建新学校的体制的工作。

当时,莫斯科的教育人民委员列别申斯基首先提出了一个新型的教育方案,要求建立一种各个阶层居民都能够入学的统一劳动学校。这类学校分两级,即从8岁-13岁学习5年的第一级学校和14-17岁的学习4年的第二级学校。学制前后共9年。这种学校的“统一”表现为学校类型是统一的;两个阶段是相互衔接的;学校的“劳动”表现为学校是进行综合技术劳动教育的,所有的儿童都要参加体力劳动。学校应当具有‘劳动公社“的性质。在历史上,这一方案被称为“莫斯科方案”。

这一时期,彼得格勒的代表也提出了一个方案。其主要特点是提出了有关学年教学、假期、劳动在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问题,以及在“学校劳动公社”这个概念上,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因此,这一方案被称为“彼得格勒方案”。

1918年10月16日正式公布了新政权的第一个教育法则《统一劳动学校规程》。《规程》以“莫斯科方案”为主,同时也吸收了“彼得格勒方案”的一些内容。《规程》共分5个部分32条。《规程》规定,苏俄的普通学校一律叫劳动学校。所有普通学校都统一归教育人民委员部管理,并且都是划一的、一致的,所有男女儿童都可进同样学校,学校实行义务的免费教育;再则,为了根除旧俄学校脱离劳动的弊端,要求要特别重视劳动及劳动的意义和作用,把“读书的学校”改为“劳动的学校”,并把劳动作为“学校生活的基础”。 《规程》还规定,取消教师的等级,禁止布置家庭作业,禁止任何惩罚手段,取消一切考试,以分组学习代替班级授课等。

【课堂探究】 思考:“统一劳动学校”的主张反映了前苏联教育的哪些特点和趋势?

这个规程的制定为以后苏联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也必须看到,《规程》也反映出一些不全面、不完全、不科学的东西。比如把学校当成一种“劳动公社”,把“生产劳动当成学校生活的基础”,过多地注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而缺少系统完整的知识的学习。同时,取消了教育中一些传统的做法,依然给苏联以后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问题。

这一时期,苏联也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1918年,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苏俄高等学校的招生问题》的决议,指出在高等教育中,不允许资产阶级享有特权,教育一点无条件地招收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出身的人。1919年,苏联教育人民委员部发布了《关于组织大学附设工人系的决定》,为工人及其子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开了方便之门。

这一时期,苏联也研究了学制问题。在《统一劳动学校规程》的规定之后,1920年12月31日至1921年1月4日俄共召开的关于国民教育问题的党的会议上,特地讨论并制定了学制。普通学校的学制基本上改成7年,高等学校一般是3年。后来,为了适应生产建设的需要,还逐步开办了新型的工农学校:工厂办七年制工人青年学校、艺徒学校和农村办农村青年学校等。为了贯彻向工农开门方针,从1920年开始试办高等学校附设的工农速成中学,为工农进入高等学校创造和提供便利条件,以便更快更多地从工农分子中培养有高等文化技术的干部。

4.大力开展扫盲工作

十月革命前,在俄国,绝大多数人是不识字的文盲。列宁明确指出:“在一个文盲的国家内,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的”。这充分说明扫除文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措施。1919年12月26日颁布了由列宁签署的扫除文盲的法令,规定:8岁到50岁的共和国公民,均应按本人自愿学会本族语或俄语识字。这一时期,苏联人民委员会责令苏维埃政权地方机关保证成年人识字学校所必需的一切东西,在全国组织了数以万计的扫盲站,提出“每一个识字的人都应当教不识字的人。”扫除文盲运动在当时形成一个非常壮观的运动,为后来50年代苏联全部扫除文盲奠定了基础。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