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翊鸣谷爱凌的“神仙友谊”:5年前结识 携手站上顶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翊鸣和谷爱凌拥抱视频 苏翊鸣谷爱凌的“神仙友谊”:5年前结识 携手站上顶峰

苏翊鸣谷爱凌的“神仙友谊”:5年前结识 携手站上顶峰

2024-05-17 09: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张绍波作品《少年志》中,13岁的苏翊鸣与14岁的谷爱凌。

在雪场拍摄的张绍波。

  北京冬奥会上,17岁的苏翊鸣和18岁的谷爱凌惊艳登场,相继在男子单板滑雪和女子自由式滑雪项目中,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创造了历史性突破。此后,一部拍摄于2017年的纪录片《少年志》在网络上引起大量转发。片中,年仅十三四岁的苏翊鸣和谷爱凌一起训练,交流生活日常。实际上,他们一个玩单板,一个玩双板,原本属于不同的滑雪圈,正是这次拍摄让他们彼此熟识,缔结下了令人称羡的“神仙友谊”。

  在苏翊鸣和谷爱凌分别摘金之后,该片导演张绍波接受了南都、N视频记者的采访。

  A

  关于家庭教育

  谷爱凌母亲:“人无完人” 尽力做就好

  南都:《少年志》拍摄于2017年。

  张绍波:我在2016年给谷爱凌做过一个小的纪录片,那时候跟她们一家相识了。2017年,国内有一个滑雪平台签了她和苏翊鸣做形象代言人,当时他们都还小,我在跟他们父母的沟通中,发现他们的家庭教育很有特点,所以决定以纪录片的形式拍摄,这个片子是关于两个家庭和他们的家庭教育。

  南都:你说他们的家教“很有特点”,是指什么?

  张绍波:这两个家庭的教育理念,包括父母的观念,能同时做到的很少见了。

  比如谷爱凌的妈妈谷燕,告诉谷爱凌不要去做“完人”,从来不会给她压力,一直给她灌输“人无完人”,如果你喜欢这一项运动,你尽力做就好了,不会要求你必须取得多好的成绩。

  南都:在《少年志》中,14岁的谷爱凌说,她母亲每周末驾车8小时带她去滑雪。

  张绍波:谷爱凌的成功,跟她妈妈有非常大的关系。在她整个成长过程中,包括去做一些决定啊,日复一日的陪伴、鼓励等,她的妈妈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你看到的是谷爱凌一个人的成功,其实是她的整个家庭的成功。

  苏翊鸣母亲:曾在孩子病床边鼓励他坚持

  南都:苏翊鸣在成长中一直面临着演戏和滑雪之间的取舍。他小时候因为会滑雪被徐克选中,拍摄了院线大片,曾经梦想考中戏。

  张绍波:我拍的时候一度认为他更有可能向童星、演艺这方面去发展。因为运动员这条道路很苦,就算天赋再高,也必须得经过很辛苦的训练,各种损伤是家常便饭,这真的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住的。但是最终他选择成为滑雪运动员,我是非常佩服的。

  苏翊鸣曾经在雪场上骨折,但是苏翊鸣的妈妈在他的病床边跟他说,我们不能放弃呀,我们吃了很多的苦,也受了伤,而且你还很喜欢,所以好了之后你要振作起来,不要因为(受伤)这件事情改变你。这种鼓励是非常正面、积极的。

  竞技体育之外,文化课不能落下

  南都:这两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形成了一组对照。

  张绍波:我觉得两位母亲都很坚持一点,就是虽然孩子是往竞技体育方面发展,但他们的文化课不能落下。谷爱凌后来考上了斯坦福大学,这就是她的家庭教育的一个结果。苏翊鸣的妈妈也说,训练之余如果落下课了,一定会想办法让老师给他补回来。这一点上,跟我们很多的传统项目、传统的运动员非常专注于训练,是有一定差别的。

  B

  关于夺冠

  他们付出的努力比大家能想象的更多

  南都:当时给他们拍纪录片的时候,你能预见到他们有摘金的一天吗?

  张绍波:我很早以前认为谷爱凌是有夺冠实力的,毕竟她从青少年时期到参加成人组的阶段,一直都是各个比赛奖牌的有力竞争者。但苏翊鸣,就算是一年前,他能不能强到跟世界一线选手去争奖牌,我都存疑。因为中国的单板是弱项,直到他去年完成“1980”(内转空翻1980°动作)创造历史的时候,我们才突然发现,有一个中国选手已经站到了这个高度上。

  我看到很多人在我的视频评论区说,这是因为苏翊鸣“家里有钱”等。当然,但凡想培养孩子玩这项运动的,家庭生活条件应该不差。但比苏翊鸣、谷爱凌的家庭有钱有很多,为什么只有一个苏翊鸣,只有一个谷爱凌呢?其实除了有天赋,他们付出的努力绝对比大家能想象到的还要更多。

  C

  关于谷苏交集

  两个少年遇见很快就熟了

  南都:通过《少年志》的拍摄,两个少年之间会产生一些交流和碰撞吗?

  张绍波:他们两个能遇到的机会并不算多,因为单板和双板本来就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圈子,平时去训练的场地、教练和阶段都是有差别的,而且他们都还在上学,并不是说两个人天天在一块训练。

  但当时他们见面之后,确实很快就熟了,都对对方充满好奇,会互相问一些问题。比如说苏翊鸣会好奇,“谷爱凌,你在国外是怎么生活的?你喜欢玩什么?”谷爱凌也会问一些类似的问题。两个孩子在拍摄场地还是有不少交流的,片子中拍到了一小部分。

  纪录片《少年志》导演张绍波说:

  当年之所以筹拍《少年志》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因为两个孩子的优秀,还因为注意到了他们“很有特点”的家庭教育。他们如今的成功,不可以简单用一句“家里有钱培养”来概括,其中还有许多值得思考、借鉴之处,“能承担得起这笔训练费用的家庭很多,但为什么只有一个苏翊鸣,只有一个谷爱凌呢?”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