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志大才疏的齐湣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秦到底是燕国的还是齐国的人 战国时期:志大才疏的齐湣王

战国时期:志大才疏的齐湣王

2024-07-09 17: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当时的齐国在战国时期,算得上是一流国家的存在。国际之中,对于齐国,有“东秦”的说法。关于齐国的经济实力,熟悉地理的朋友一听齐国的地理位置就能知道齐国的经济实力,在战国时期的列国当中,极大的可能是排名第一。

齐国处于今天河北、山东一带,东边临海,渔业、盐业造就了齐国商业的发达。而且齐国开设稷下学宫,全国人民百姓的言论、行动相当自由,无论干什么,做什么,只要不触碰法令,君主都不会管。在这种富裕开放的风气下,造就了齐国经济繁荣的景象,斗鸡赶狗,下棋踢球,种种娱乐设施一应俱全。特别是齐国的都城临淄,大概有七万户的居民,每户基本不会少于三个男子。西汉时期的都城长安不断的从各地迁移百姓,才不过八万多户。而当时还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临淄就已经达到了七万户之多。汉武帝时期的临淄,人口达到了十万户,人人富裕,风头完全盖过了当时的都城长安。

“齐临淄十万户, 市租千金,人众股富,巨于长安”——《汉书·高五王传》

苏秦在跟齐宣王讲合纵的好处时说,“齐国临淄的车辆行驶在道路上,车轴会相互撞击;人要是手一挥,那就直接成雨;家家户户都非常富足;单单是都城临淄的男子就超过二十万,充军的话就是二十万士兵,用“天下莫能当”来形容当时的齐国。”虽然苏秦这种合纵家说的话不一定真实,但也八九不离十。要是说的太离谱,齐宣王可能就直接把他赶走了。

齐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足够富强,是秦国为什么在称“帝”的时候要拉上齐国一块称“帝”,傲立于诸侯的主要原因。

“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於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彊,天下莫能当”。——《史记·苏秦列传》

贵族势力庞大

战国时期各国基本都实行“郡县”,“分封”两种制度,在国内实行郡县的同时,还封了不少的封君,而齐国却是个例外。齐国实行的是“五都制度”,这五个都分别是首都临淄、平陆、高唐、即墨、莒。

平陆在齐国的西南方向,高唐在齐国的西边,即墨在齐国的东边,莒在齐国的东南方向。四大都像左右护法一样,将齐国都城临淄护在中间。每一个都基本都会有田氏贵族子弟掌管。负责管理这些都的田氏贵族,拥有庞大的军队和充足的粮食,要兵有兵,要粮有粮。

首都临淄除了君王是掌管者之外,上卿也是掌管者(王室贵族)。君王荒废政务的话,上卿就会出来处理政务。正是齐国的“五都制度”齐威王才能即位九年,荒废政务,而齐国却依旧照常运转。西边的敌人入侵,平陆、高唐防守,东边的敌人入侵,即墨、莒防守。南边的敌人入侵,平陆和莒防守,国君不处理政务,上卿处理政务。乍一看,国君根本没有存在的意义。

繁荣的景象下暗藏危机

1.经济发达不利于齐国,反而害了齐国

人有钱想干什么,有一部分的人肯定想,当然是花钱享受生活,几千年前的齐国人也一样。当时是处于战国时期,国际形势非常恶劣,秦国强势崛起,在西边作威作福,没有一个国家敢没事主动攻打秦国,都是秦国没事主动攻打其他国家。地处山东之最的齐国,由于远离秦国,避免了被秦国大规模侵略。

齐国的商业异常发达,而秦国的商业却远远落后于齐国。秦国在各方面都不留余力的剥削商人,迫使商人无法行商,加入军队,博取功名利禄。生在秦国的百姓要么种田,要么上战场,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战国时期是冷兵器时代,一个国家的GDP发达,并不代表这个国家就一定强大。到了战场上,是靠兵器的精良和士兵的勇猛,而不是靠所谓的GDP。GDP过度发达不能使国家强大,反而使国家衰弱。

齐国人打仗一个个贪生怕死,毕竟有钱可以好好享受生活,谁都不想死在战场上。这种性格将会导致,只要敌方的气势稍强,齐军基本上就是败逃。齐军的贪生怕死,成了列国的笑柄。马陵之战前夕,孙膑曾对田忌说,“魏军向来凶猛看不起齐军,齐军贪生怕死的名声在外,要利用齐军贪生怕死的名声,打败魏军。”后来的孙膑,采用减灶的战术,成功诱导庞涓中计,设伏射杀了庞涓,大败魏军。齐军要是没有一个熟练兵法的人来统领,以齐军贪生怕死,只顾自己活命的性格,到了战场上就是一盘散沙。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死关我何事?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孙膑列传》

2.开放的社会风气,在现在看来并没有什么,但在当时,却对国君的命令造成了影响

战国初期的齐桓公(此处并没有错)开设稷下学宫,招揽天下的人才,给予高官俸禄,为齐国所用,希望稷下学宫的士人能够有所建言,给齐国带来好处。在齐宣王之前的时代,士人的确对齐国有所贡献,比如齐威王时期的邹忌变法的邹忌就是士人。但久而久之,士人的存在,反而对国君造成不良的影响。

战国初期的大部分齐君都尊敬士人,特别是齐湣王的父亲齐宣王,整整封了七十六个士人为上大夫。君王的尊敬导致了士人嚣张跋扈,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稷下学宫的影响在齐国很大,许多的百姓也向这些士人看齐)。

齐宣王年间,齐宣王去稷下学宫考察,叫颜斶来自己身边,颜斶反而叫齐宣王到他身边。面对旁人的指责,颜斶说,“我到大王身边,是我贪慕权势,而大王到我身边则是礼贤下士”,齐宣王竟然忍了下去。愤怒的齐宣王,对颜斶说,“士人尊贵,还是国君尊贵?”。颜斶坚定不移的回答,“当然是士人尊贵,国君不尊贵。”齐宣王真能忍,这都不把他拖出去斩了,而是问他依据什么说这句话。颜斶回答齐宣王,“当年秦国攻打齐国,曾在军中下令,谁敢到离柳下季的墓(士人)五十步内砍柴,一律处死。紧接着,又下了一条命令,谁能拿下齐国国君的首级,封万户侯,赏金千镒。”因此齐王不如士人尊贵,死的士人都比活的齐王尊贵。齐宣王都快要气炸了,但还是选择了忍。

士人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做,百姓也学习士人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做。对于国君发出的命令谁都敢议论,谁都敢评价,谁都敢指责国军的不对。在这种情况下,命令一发出,在这些人的评论议论指责下,特别容易蛊惑人心,导致国人不肯为国君卖命,这也是导致齐军怯战的原因之一。一个国家的人民随意批判,议论国君,那么一个国为什么要有国君?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在战国那样的大动荡时代走得远。

齐湣王改革

1.打击贵族势力

齐湣王继位,大改之前齐王的治理手段,对贵族亮出屠刀,打算铲除贵族。贵族陈举对齐湣王的政绩表示怀疑,批判齐湣王。令陈举万万没有想到,齐湣王竟然直接把他斩了。齐湣王的举动引起了贵族的不安。

主持军政的大臣,《战国策》中记载是田穰苴,可是田穰苴这个田氏猛将,在《史记》中记载却是春秋末期的人物。《战国策》的成书年代比《史记》更早,据大量的学者考证,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可能《战国策》也是参考资料之一,因此《战国策》中的记载,应该真实过《史记》。而且专门记录春秋时期历史,成书年代也早于《史记》的《左传》中,竟然没有记载田穰苴这样一位在军事方面拥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抵御晋国(应指三晋),抵御燕国。所以这里以《战国策》的记录为实。可是,就是田穰苴这么一位对齐国贡献突出的人物,却被齐湣王无故处死。可见齐湣王到底下了多大的决心,要铲除贵族在朝中的势力。铲除掉贵族的势力之后,齐湣王用外来,在齐国没有根基的人替代,也因此中了外来苏秦的奸计。

“齐孙室者陈举直言,杀之东闾,宗族离心。司马穰苴为政者也,杀之,大臣不亲。”——《战国策·齐策六》

齐湣王吞并宋国后,日益膨胀,看孟尝君田文特别不顺眼,前有陈举,后有田穰苴,身为齐国宗室的孟尝君田文不得不赶紧跑路。逃到了魏国,魏昭王将田文待为上宾,封他为宰相。当时的齐湣王似乎不知道双拳难敌数手的道理。

齐国吞并宋国,国力迅速膨胀,引起了周围列国的不满。燕国乘机派乐毅游说各国,联合伐齐。秦、韩、魏、赵、燕五国联合伐齐,孟尝君田文当时在魏国担任宰相,是五国伐齐的牵线人之一。五国联军在济水以西一带大破齐军主力之后,四国便撤兵回国,剩下燕国独自攻打齐国。燕军势如破竹,直接攻破了齐国的都城临淄,占领了齐国七十二座城池。

齐国是一个东方大国,人人皆知,可是竟然在短时间内被不到三十万的燕军占领了七十二座城池,总感觉有点不可思议。而齐湣王被楚将淖齿抽筋拔骨杀掉之后,突然冒出个田单率领齐人死守即墨和莒两都,依靠着长期积累的兵马和粮食,一路势如破竹的燕军,在攻打即墨和莒的时候,整整长达六年之久,就是攻打不下。最后还被田单反攻,占领了之前齐国的失地。

“而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史记·田单列传》

即墨、莒、平陆、高唐一样是齐国的四都。平陆、高唐,连首都拥有二十万男子的临淄,都快速被敌军攻破。而即墨和莒在齐湣王死后,竟然奇迹般的守了六年之久。很明显是齐湣王触犯到了贵族的利益,没有贵族肯为他卖命,直接望风而逃。直到齐湣王死后,贵族才铆足干劲,死守即墨和莒。

2.打击社会的开放风气

齐国稷下学宫,自从创建以来,都在齐国发挥着相当大的影响,影响着君王,影响着民众。齐宣王之前稷下学宫宣传的政治言论,对齐国有着莫大的帮助,邹忌变法的邹忌就是出自稷下学宫的士人。与孔、孟齐名的荀子也曾在稷下学宫中担任祭酒一职,相当于校长。不过在战国那种大分裂时代,儒家的政治观念压根得不到认同。

稷下学宫从齐桓公创建,直到齐湣王时期已经见证了三代君王的离去,到齐湣王时期已经是齐国第四代君王。齐国的君王,包括齐桓公都尊重士人,导致了齐国的士人在齐国地位日益提高,士人变得无法无天,常常直言议论国君的不是,诞生了“齐宣王和颜斶”这个故事。

齐国人议论国君,批判国君不是的性格,到齐国灭亡,秦国一统,依旧在齐国间流传。那个在宴会上,怒怼周青臣,反驳秦始皇“郡县制”,焚书的导火索,博士儒生淳于越就是齐国人。功高至伟的秦始皇都忍受不了齐国人批判君王的性格,同样拥有秦始皇的志气,但是却没有秦始皇的本事,而且特别刚愎自用的齐湣王只会更加忍受不了国民批判国君的性格。

稷下学宫所造成的这种社会风气时时刻刻影响着齐国的政治舆论,对他们不利,他们就批判君王。而且到齐湣王时期,稷下学宫所存在的价值已经日益衰弱。单是齐宣王时代,对国家真正有贡献的士人就已经濒临灭绝。齐湣王忍受不了这些士人对国家的版图建设基本没有任何帮助,而且还引导舆论。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和齐国共同称“帝”,荀子劝齐湣王齐国国力不比秦国强大,撤除“帝”号为好。对于荀子齐国不比秦国强大的理由,齐湣王给予拒绝的态度,拒绝撤除“帝”号。直到苏秦对齐湣王说,如果坚持称“帝”,那么将会影响吞并宋国,此时齐湣王才撤除“帝”号。

齐湣王对于稷下学宫士人的无视,导致了大量的士人离开稷下学宫。慎到、荀子等在齐宣王时期,久负盛名的士人,基本都在齐湣王时期离开稷下学宫,去到他国。

“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骈如薛,而荀子适楚。”——《盐铁论·论儒》

打击士人的同时,齐湣王还打击跟随士人随意批判国君的百姓。齐国的城郊有一个人叫狐咺,在齐国久负盛名,而此人常常议论国君的不是,齐湣王直接把他斩了,杀鸡儆猴,警告百姓不允许批判国君的不是。而齐湣王打击士人,打击百姓,打击齐国开放社会风气的行为,显得特别不合事宜。

齐国不比秦国,秦国人自古以来就落后贫穷,而地理位置极佳的齐国人在春秋时期管仲的改革下,大量的商人就已经徘徊在齐国的街道之中。商人走南闯北,见过的世面多,懂得自然也多,在齐国经常与百姓交流,导致了齐国人的思想特别开放,奠基了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的士人和齐国民众批判国君的性格基础。从春秋到战国几百年所形成的开放风气,不是齐湣王一代君王就能解决得了的,心太急,只会将自己拉入深渊。

总结

《战国策·齐策六》中,

用百姓不服,宗族离心,大臣不亲附,

概括了齐湣王时期的改革。每一个词语对于国君来说,都是相当恶劣的词语。一个国家百姓不服,亲族不信任国君,国家大臣也不信任国君,这样的国家就如同一盘散沙,一攻即破,因为谁也不肯为国君卖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堂堂东方最强国,却被五国联军击溃主力后,没有做出相应的反应。被燕军独自一军攻破临淄,占领七十二座城池,致使齐国只剩下即墨和莒两座城池。

齐湣王的雄心从他打击贵族势力;打击社会的开放风气;接受秦昭襄王的“帝”号;为了吞并宋国放弃“帝”号;吞并宋国,可以看出齐湣王是一个非常有雄心的君王。但是有雄心却没有手段,做事不想后果。在打击贵族和打击社会开放风气君臣离心的时候,竟然在没有任何诸侯的默认下,敢直接吞并了宋国这块富裕的土地,导致五国伐齐,自己也死在战乱之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