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对话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格拉底柏拉图对话录 柏拉图对话录

柏拉图对话录

2024-07-16 11: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Catalogue 1. 背景2. 内容2.1. 美德是什么?2.2. 知识/认识的起源2.3. 美德和知识的关系3. 我的思考3.1. 一些批判3.2. 知识起源的思考3.3. 人类道德大厦的根基3.4. 美德是什么?3.5. 美德不是知识之我的诠释。 背景

美诺篇(Meno)是我非常喜欢的几篇对话之一,原因有几个。第一个原因是他篇幅适中而且对话本身不发散,第二个原因是里面启发性的解释了认识的起源,进一步合理的诠释了美德的性质,并留给读者进一步发展美德定义的空间。

内容美德是什么?

美诺问苏格拉底美德可不可以被教导,苏格拉底反问他美德是什么,引出了美诺的几番尝试。

美德对于男人是管理城邦事物,对于女人是管理家庭事物。 不够本质,美德共有的性质是什么——比如节制、勇敢,怎么概括美德?苏格拉底举例,形状的定义是立体物体的边界。 美德是统治人的技艺。 奴隶被统治但仍可以有美德,邪恶的统治人不算有美德。 美德是对优秀事物的向往和获得。恶的就是有伤害的,造成不幸。每个人都希望幸福,所以都希望向往好的。好的东西比如金钱、名声,获得也不能是邪恶的,正义的获得优秀的事物才是美德。但美德似乎包括正义,这里正义又包括美德,逻辑混乱。美诺一脸懵逼,苏格拉底鼓励他和自己一起寻找美德的定义。美诺问如果他们都不知道这东西是什么,又怎么去寻找呢? 知识/认识的起源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理论,灵魂会再生,知识来自于对生前的回忆,并给出证明——

直觉的回应: 他找了个奴隶小孩,问他1x2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答2。如果是2x2的方块,面积又如何?奴隶小孩说是4。把这个方块整体变长放大为2倍,面积多少?答8。面积为8的正方形边长多少?答4. 灵魂的回忆: 苏格拉底画了个图,奴隶看出来边长增加了一倍后有4个原来的正方形。苏格拉底问一个正方形边长涨一倍,面积是多少?答4倍苏格拉底问面积为8的正方形边长多少?奴隶不禁陷入沉思。边长变成4倍的知识并非任何人教给孩子的,而且孩子在进行思考后对面积为8的正方形的边长由错误的见解变成了努力回忆正确解的状态。

一个没人教就产生的知识,那他必然来自于一种恢复,只有可能来自于生前。另外还引出一个结论,知识并不是传授的,而是通过提问引发回忆而产生的。

美德和知识的关系

由于不知道美德是什么,苏格拉底决定考察美德的一些性质。

美德需要后天学习嘛?

美德是好的,可教的东西是知识,如果有好东西不属于知识,那美德就有可能不属于知识。 美德需要对事物有正确的处理方法,然后就离不开人的心性(节制、勇敢),他们需要对事物进行判断,似乎与知识智慧相连。 因此人并非天生好,需要后天学习。

有美德的老师吗?

其他技艺(如建筑师、医生)都有老师,但美德的老师是什么? 一种回答是智者,但是有的智者自己都认为美德不可教(比如高尔吉亚只是想辩赢)。 很多有美德的人都不能很好的教徒弟。

知识与正确的见解

除了知识有助于做出好事,但知识只是总结的经验用来固定正确的见解。真正导致好的事物和行为的是正确的见解,不一定是知识。 正确的见解似乎来自于神的启示。但是什么是美德还是不知道。 我的思考一些批判

首先,我强烈的谴责一些人总结出来的苏格拉底有关“美德即知识”的观点,这个知识点好像还出现在了我们的历史书上,当真是本末倒置……一个反例如下:

美德即知识

其次,关于知识的来源的诠释在我看来非常有内涵。咱们经常讲所谓的填鸭式教育产生的知识限制了创造力,其实本质上根本不是知识,填鸭的只是见解而非知识,往往还是错误的,比如“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么一个“知识点”。相反,如下的启发式教育是苏格拉底早就发现的经典,而不是什么用来割韭菜的“现代教学论”。

[启发式教学]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aike.baidu.com/item/%25E5%2590%25AF%25E5%258F%2591%25E5%25BC%258F%25E6%2595%2599%25E5%25AD%25A6/1945536

知识起源的思考

我们还是以讨论哲学为主——灵魂的回忆怎么与咱们深入骨髓的唯物主义思想融合相处。首先,以实际案例出发,苏格拉底教小孩那套我深以为然,那就是知识从来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己领悟的。如果我们认为知识无法通过语言精确的描述(其实大家读论文就知道,新的idea和知识的语言描述往往很难精准),那么教学中知识的传递尽可以当作知识的可视化,犹如将三维拍成图片展示给人。而知识的掌握,犹如辨识图像,并根据自己的经验还原立体即知识本身。因此,如果只停留在对图像的记忆,就不能举一反三。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就是通过语言和各种媒体形式对知识可视化,这种可视化和我们脑子里的直觉和经验产生共鸣而内化为我们的知识。可以认为,生前对知识的记忆的唯物描述,即为人生而为人的大脑构造的基因或更深层次未探明的生物化学物理原理,从柏拉图的角度,这种原理类似于理型世界灵魂对物理世界对映照。

人类道德大厦的根基

苏格拉底强烈感觉到,美德并非技艺那样拥有纯粹逻辑链条的概念(例如医学),他本身并不是一门科学的可以教学的技艺。然而神奇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大多数的美德,他的解释是神的启示。我认为这个解释的内在含义是——道德的直觉是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其实想也合理,婴儿饿了哭了要奶吃,本身便是追求好,只是这种好停留在生存的层面。人类作为灵长类动物拥有群居的属性,便具有群居的行为天赋,并总结发展为各式道德,而本质是他们的天赋而为。因此,在评判万物时,我相信人类是有共通的本源道德直觉的,例如刘邦约法三章的内容;只是在不同环境下演变出不同的结论和思维习惯,导致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

美德是什么?

美诺篇有一个观点在我看来非常重要,那就是知识与见解的关系——知识之所以高于正确的见解,在于它通过观察和经验总结,把见解形成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就能保证每次都有正确的见解。这里面有两点在我看来非常有趣。

人不能依靠直觉和道德天赋,需要学习知识才能提高正确见解的准确率,总结规律很重要。既然知识是观察和经验总结,那么不同环境下知识就会发生谬误,除非他一开始总结时就是完美的(这种知识我今天还没看到)。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永远是如果我们在A环境下,B见解是正确的,而非B见解是正确的。因此,我们还需要时刻提防知识的泛化能力,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调整自己的知识规律。那为什么苏格拉底一定要追问美德是什么呢?原因是苏格拉底想弄清楚存不存在一种固定的东西(名曰美德),使得人可以万金油的使用它做正确的好事,如果有,那么这种固定的东西便是美德了。

美德不是知识之我的诠释。

那么我们再次发现知识与美德的不同——知识是有前提假设的,而美德却是一种公理性质的黄金法则,两者从创造他们词汇的初衷来看便不是一种东西。而事实上,这种美德从未完整的完美的降临过人间,而只是吝啬的让人们感受他的倒影,并且稍纵即逝。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