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苏州,遇见美(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州园林著名的堂馆 到苏州,遇见美(三)

到苏州,遇见美(三)

2024-07-09 22: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出了狮子林奔去留园,原以为论名气留园更胜,没想到或许是位置不那么扎堆吧,人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多,几乎是在冷清与喧闹之间刚刚好的水平。加之留园的建筑与园林在我能体会到的疏密有致的水平,而园内的银杏和枫树又刚好到了最美的季节,留园成为了此行中感受最好的一座园林。

留园平面图

留园分东、中、西北三部分,对应上图可以看到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园林,而西北部区域较为开阔,相比中部的人工园林则更为倾向自然山野景观。

留园与苏州城

平江图(北宋苏州城)

自吴王阖闾建苏州城以来,苏州的城市位置没有发生过变化。这块置于文庙的“平江图”石碑始刻于南宋,呈现的是北宋时期苏州城的面貌。虽然碑上大多数地名并不熟悉,但运河和城门的位置是非常清晰准确。按照地图方位,西偏北可以看到注入苏州护城河的山塘河,而南偏西则是盘门,东边偏北的娄门和偏南的葑门也清晰可见。这样一来不难发现留园其实是在苏州城以外的。据后来在园林博物馆遇到的专家介绍这也是太平天国兵败时一把火烧了苏州城而留园被留了下来的原因。

而查了下最后一任园主盛宣怀在苏州的故居,是在苏州城内的天库前街,具体位置更靠近艺圃。从这里到西中市街出阊门就可以到留园了,也就是说留园其实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别墅。同时也更能理解留园内西北部分想要营造的意境了。

而就在从狮子林去留园途中,经过西城墙向北折弯的外侧位置时看到一栋气质颇为与众不同的建筑,随手在高德地图上定位了一下,发现是侵华日军宪兵司令部的旧址(苏州市里医院内),这也是后来留园一场劫难的源头。待到后面内容再做介绍。

看不尽的五峰仙馆

第一个引起我个人浓厚兴趣的就是著名的五峰仙馆,是留园内接待宾客的主要场所。

五峰仙馆

所谓“五峰”是指馆正对的一组假山。冠以李白《登庐山五老峰》中的意趣”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应该说五仙峰是直观的型,而”巢云松“才是在苏州建造园林的众多园主内心的追求吧。

馆前假山

据说这组假山来自文徵明的停云馆,由于家道没落,不仅山石被搬走,连园子也不复存在。鉴于拙政园因文徵明的参与而成为苏州园林之冠,加之这一组山石呈现的气势,不由得引人畅想停云馆的胜景,更成为一种永远的遗憾。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组石因为置于厅前封闭院落内也叫做厅石,据称这是江南园林中最大的厅石。

五峰仙馆建筑外部

五峰仙馆为五开间、九举、卷棚硬山顶,其中卷棚硬山顶在中国古建筑中几乎属于规格最低的一种,从照片中细碎的黑瓦也能体会到一种古朴的感觉。但进到室内则别用洞天。

五峰仙馆内部

馆内以楠木做梁柱,故又名楠木厅。同时相较于大多数苏州园林建筑露明的内部天花形式,楠木厅采用了木制吊顶,个人认为这主要是气候原因所致,南方多阴雨,所以通风透气性更为重要,而北方因为气候寒冷,所以会更多考虑保温问题,置于为什么留园的这栋建筑是这样形式,个人认为原因就出在建造五峰仙馆,也就是留园的第一任园主,徐泰时身上了。

徐泰时在明万历年间任工部营缮主事,主持修复慈宁宫,后又主持建造寿陵。挂冠后回苏州建造了当时称为东园的今天的留园(恍惚了一下,为什么城西的园子叫东园,一查才知道人家一共两个园子,这个园子靠东所以叫东园,真真是个“贫穷限制想象力”的案例呀)。今天留园的中部,特别是西部园林还能呈现出当年营造的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自然风光和山林气势。在他建造的为数不算多的建筑中,“五峰仙馆”就是其中之一,只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形似五老峰的假山,所以当时的馆名为“后乐堂”(取范仲淹”后天下之乐“之意)。因为他的背景,应该叫做专业背景,故在东园的营造当中即把皇家园林“苑囿”概念引入其中,但同时又精通各种建造规制,所以我们在”后乐堂“的建筑外观上能够充分感受到低调,但进了内部又充分体现了其见识和审美,除了楠木的梁柱,单屏门上的装饰就有木雕、全形拓、丝绢画,三种,不仅在材料、工艺上极尽精工,更充分展现出园主人的博学与雅致。除此之外,馆内的家具陈设也都非常讲解,连正中的灯笼都是红木精雕。一个”后乐堂“就是”低调奢华有内涵“的样板。

屏门上的丝绢画

虽然五峰仙馆也以屏门分为两部分,但并不是鸳鸯厅。

五峰仙馆平面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五峰仙馆虽然分为南北两部分,但并不对称,且内部也没有作为鸳鸯厅重要特征的”一屋两翻轩”(内部两个对称屋顶),所以并不是鸳鸯厅。从这个平面图我们还可以看到几处细节,那就是五峰仙馆除了室内的陈设装点外,门窗外的借景也运用的非常充分。其中南北两侧是看得到的湖石假山,南侧气势憾人的五老峰自不必说,北侧湖石小巧玲珑并配有植物花木,带有几分娟秀气质,更符合后堂等候区女眷们的气质。除此之外东西两侧窗景有点像之前提到的狮子林的小方厅,一侧是花木小,另一侧则直接借景主园林区开阔的山石水景,既不能一眼看穿全貌,但影影绰绰间又令人浮想联翩。

五峰仙馆北侧景观

最后就是五峰仙馆门前的铺地。

五峰仙馆前的冰裂纹青石铺地

冰裂纹的说法来源于瓷器的釉面开片,由于花纹有自然意趣,一向很得文人追捧,所以在园林的透窗中也有应用,但毕竟窗的工艺有烧有砌,虽然称之冰裂,但最重要的要素,自然韵味就看不到了。而五峰仙馆前的青石铺得看似随意,但确实做到了宛如天成的感觉,真的是达到了人工的最高境界。上图这张雨天的照片特别能够突出这一铺地呈现的效果和意境,虽然对雨天踏上这“平步青云”的台阶是否安全心存疑虑,但想象雨天时坐在室内望着外面五老峰宛如水中仙山飘渺入云的画面确实醉人。

总之,五峰仙馆确实称得上是留园的珍宝馆,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宝藏。

有故事的冠云峰

没到留园之前就看到冠云峰的资料,主要体现冠云峰周边的建筑和造景皆围绕它而来。到了现场,出林泉耆硕之馆(该馆是留园的鸳鸯厅,具备鸳鸯厅的各种典型特征),就看到了被热衷自拍的游客包围的这块名石。为了躲开众人,就走到了冠云楼一侧回看冠云峰,这一看就生出了种种的疑问。

“皱、漏、瘦、透”的冠云峰

冠云峰的背影

虽然对古人的赏石意趣还不是那么得了解,但从林泉耆硕之馆方向望去,迎面扑来的冠云峰确实颇具美感,而其背影真有几分莫名其妙了。这里把之后在园林博物馆遇到的专家的介绍分享给大家。首先太湖并不算太深(平均水深1.9米),作为地质变化产物的太湖石存在往往一般埋于湖底泥沙中,另一半暴露在湖水的冲刷中,经年累月形成了它独具特色的形态。但之所以珍贵也是符合“皱、漏、瘦、透” 审美标准的太湖石并不常见,因此才更加受追捧。为迎合文人 的病态审美,当然也是为了收益的原因,当年的采石工匠发明了一种颇似珍珠的养殖方法。工匠们把原石进行雕凿后置于水中,让其经历湖水的自然冲刷后消磨掉人工痕迹再从水中拿出后再行售卖,当然我们都知道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所以这个过程都是爷爷置石于水中,到孙辈再从水中将其取出。而这块石头正背的巨大反差证明了它正面的标致是真正的造化之功,而非人力所为,入选花石纲当然也是名副其实的。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冠云楼,从名字就能知道主人建这个楼就是为了欣赏这块石头的,但上面的照片就看到站在冠云楼方向看到的就是这么个背影,更可怕的是如果站在冠云楼的二层,看到的将是个既不圆也不平的凸脑袋,那这个冠云楼又是怎么回事呢?要不说冠云峰是个有故事的石头呢,如果只是花石纲遗珍那只能算是有来历,但故事还要从第二代园主刘恕说起,因一生爱石如命,刘恕搜集了众多的美石,称”刘园十二峰“置于园内,筑“石林小院”以赏玩,并亲自撰写《石林小院记》(部分可见于留园内书条石)记述自己的布置心得。然而让他买下东园的重要原因之一“冠云峰”却因东园常年废弃,其位置成了 踹布坊(即棉布整理加工的作坊),周围还杂乱居住着百来户踏步者(棉布作坊的工人) ,虽然几次尝试把巨石搬出,皆无果,以至于发出了 “屹立踹坊檐外,所与伍着残甃败甓而已” 的慨叹。正所谓“吉石自有天相”,虽然作坊工人们并不懂什么“皱、漏、瘦、透” ,但祈福的需求是有的,酷似观音的外形让它得以在尘世的泥淖中得以保全。

刘恕之后,其孙刘懋功也爱石成癖,于是在园内修了冠云峰日日眺望,刚才也说到观云楼是比冠云峰高的,按现在的距离只能看到石顶,但因为当时石在众住户的房屋之间,站得不够高自然开不到,再有就是当时的距离也一定更远些,才不至于只能看到个“秃脑壳”,至于当年的名字也不叫“冠云楼”,而叫做“望云楼”,真是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淋漓尽现。

冠云峰重新回到东园就是第三代园主人盛康的手笔了,他直接买下了冠云峰所在的那片区域,并将冠云峰移到了现在的位置,并在欣赏冠云峰最佳的位置-冠云峰南侧修筑了“林泉耆硕之馆”(该馆南侧匾额是“奇石寿太古”,所以当年的馆名是这个),南馆的匾额下是冠云峰的银杏木屏画,屏门背面面向冠云峰则是 “冠云峰赞序”。可见这个才是真正的“冠云馆”,而与一般鸳鸯厅以南为主,以北为辅不同,这个鸳鸯厅的北侧才是最佳位置。不同于五峰仙馆从北侧欣赏峰石,应该是考虑了在日照角度偏南的江南地区,从北往南看才能避免逆光问题,而对于层次丰富气态婀娜的冠云峰而言,逆光是不能想象的。之前提到的五峰厅石在处理逆光问题的办法是在石后砌筑白墙,使得以横向为主、纵向为辅的这组山石仿佛置于画卷之上(苏博的山石也是这样的处理方式)。然而冠云峰美在瘦高,如果墙高于石,则显石矮,而低于石的做法是无法想象的,所以就把欣赏石峰的厅馆干脆置于了它的南侧,可见主人对这一奇石的钟爱,而这份深情也真是连绵了百年经历数代乃至不同家族不曾断绝,这个也算得上是中国文人的文化传承了。

当然冠云峰也不是孤孤单单立于此地的,旁边还有瑞云和岫云两块峰石,盛康甚至用这三块峰石的名字给自己的孙女,即盛宣怀的三个女儿取名。需要一提的是, 这里的瑞云峰并不是徐泰时建园时所得的另一花石纲遗珍瑞云峰,那个在当年为迎接另一位爱好奇石的皇帝乾隆,被搬到了江苏织造府,即今天的苏州市第十中学(苏州有很多旧址都被用做了学校,包括江苏省巡抚,虽然也不能算太糟的选择,但确实因无法参观有些遗憾)。

原版瑞云峰

山寨瑞云峰

据说留园内瑞云峰脚下的石头其实是被工匠用材料粘上造型的,盛宣怀觉得不吉利就让人将其取下,但似乎同名的二小姐还是早逝了。不过对比来看这两块石头也真的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确实有“人比人气死人”的感觉了。

岫云峰

三块石头放一起看的感觉是,这哪里是姐妹分明是绿叶陈红花,毕竟在我国传统社会女儿都没有继承权,所以她们直接的长幼并无高低贵贱之分,相比之下这三块石头呈现的感觉倒颇有点像是唐顿庄园里的三姐妹,妥妥的主角与配角的感觉。不考虑数量的一致性,这甚至有点像伊丽莎白女王和马格利特公主的关系了。

冠云峰定妆照

据说冠云峰最标准的要头顶白云,也取“官运峰”的谐音代表官运亨通,这里就放这么一张标准照在这里吧。最重要的是拍摄角度必须低,让冠云峰高过冠云楼才可以。

缠绵意趣的中部园林

出了从东部建筑区最北的冠云峰处到达,中部园林最佳的到达路线是从入园后向左,经“经古木交柯”抵达园林最南端的入口处,“绿荫轩”。

咨询专家时了解到,“轩”和“亭”都是园林中常见的观景休憩之所,区别主要在于“轩”多是长方形,而“亭”则为圆形,以及其他多边对称的形式,当然顺着围廊,依靠墙壁的半亭在苏州园林中也颇为常见,但因为设立成有一部分被墙截去的感觉,虽然不对称也还称之为“亭”。

绿荫轩

绿荫的得名主要因其东、西两侧分别有一株榉树、有一株枫树,四季绿荫庇之之意里。而这里又进入留园中部第一个赏景的好处所。从图片可以看到,小轩南面是落地长窗,透过窗格可以看到轩南“花步小筑”,东西两侧是空窗,可以借到两侧的景致,而北侧则彻底开放,留有吴王靠可以倚栏赏景。从这里望出去,左侧是风韵独特的明瑟楼,右侧是曲溪楼,正前方是小蓬莱,远处可以眺望到可亭。这豁然展现于眼前的园景,建筑与树木交相掩映,假山与湖水蜿蜒错落,真是一副层次丰富的山水画卷,并使人对整个园景浮想联翩。尤其重要的是这里山石树木的高度是挡掉了院墙的,因此南北向纵深虽然有限,却丝毫不会觉得园子小,更不会觉得仅有两亩的水面不大。在这里我们不仅赞叹造园以及建国后修缮园林的专家工匠们的巧思和匠心,另一方面也对今天苏州政府的远见感到赞赏和佩服,想象眼前的画面中如果有高楼大厦等现代建筑物的出现,即使曼妙如“小蛮腰”一般也是煞尽风景的事了。

绿荫轩外

出了绿荫轩沿路向前就是明瑟楼和涵碧山房。

首先明瑟楼是一组首层三面开敞如同置身船坊之内的建筑,为了配合游船意境,内挂“恰航”的匾额, 取杜甫“野航恰受两三人”诗句之意。

明瑟楼首层

明瑟楼二层精巧雅致,三面为明瓦合窗。在这里介绍下明瓦,就是下图中每扇窗户透明窗格周边白色的部分(细看可以发现白色是有纹理的)。这里实际上层叠镶嵌的是用贝母磨制而成的瓦片,其用途类似于窗纸,但显然因为材质的稀缺,工艺的复杂,是窗纸的奢华版。

明瑟楼二层

明瑟楼的登楼方式颇有意趣, 是由太湖石堆砌而成的石梯,石梯旁有一峰,峰上镌刻“一梯云”,出自“上楼僧踏一梯云”。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因此称石为云根。这徐徐向上的叠石,好似升腾起的云朵,故言“一梯云”。

一梯云

而旁边的墙上砌有砖匾,是董其昌手书的“饱云”二字。

“饱云”砖匾

从明瑟楼到涵碧山房,除了满园的山色水景,脚下的铺地也不容错过。前的铺地也是不容错过的,一路过来有仙鹤、荷花、金鱼、凤凰和梅花鹿。据专家讲,留园的铺地是教科书级别的,不仅丰富多样,且造型优美,更重要的是当年的工匠们用来铺地的都是边角废料,可以说对物力的珍惜才是真正的匠心呀。而这种花街铺地除了视觉效果上的美观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雨天的防滑,相比我们今天的防滑措施,这个真的是雅致了很多。

凤凰铺地

涵碧山房是留园中部的最主要建筑,因位于水池前,而这里夏天荷花盛开,所以这种类型的建筑在苏州园林里也有“荷花厅”的称呼。“鸳鸯厅”和“荷花厅”虽然名字上有相似性,但实际上一个是从建筑形式上来讲的,而另一个则讲的是坐落位置,所以如果坐落在类似位置而形式上又是“鸳鸯厅”的那就两个都算是了。

涵碧山房内部陈设相比之前提到的五峰仙馆、林泉耆硕之馆显得素雅了很多。裸露的屋顶,长窗搭配横窗,作为建筑在水边以赏荷为主要目的的建筑,这样的风格也有了几分清凉之意。山房内东侧小门则可以通往明瑟楼。

涵碧山房内部

从北部眺望涵碧山房和明瑟楼,两个建筑又共同组成了一艘画舫。所以留园虽没有其他园林中常见的石舫,这样的设计却似乎更具巧思。

涵碧山房与明瑟楼

从涵碧山房继续向西北,既可以沿湖行走,也可以沿爬山廊一路上到最高处的闻木樨香轩。木樨指的是桂花树,所以这一处正式欣赏秋景的最佳地点。

闻木樨香轩

到的时候桂花虽然没有了,但可亭周边的红枫、银杏都恰是时候,正是一番迷人的秋景。

可亭秋景

中部园林的最北侧是远翠阁,与明瑟楼一样有两层,第二层也是同样的三面明瓦合窗。因首层堂中匾额书“自在处”所以这里也叫自在处,匾额落款“徵明”,但其实是集了文徵明所书的三个字而成,另一处与文徵明有关的就是阁前的“朵云峰”,据说和五峰一样都来自于文徵明的停云馆。虽然和明瑟楼一样可以远眺园外风景,但在近处却不同于明瑟楼以欣赏水景为主,远翠阁除了峰石外,前面还有一个明代就有的牡丹花坛。

远翠阁

沿中部园林东侧一路向南,分别是汲古得稉处、清风池馆、西楼、濠濮亭、曲溪楼,每一处望向园内都有一番不同的风景,而每一处有都成为园中一景。

中部园林东侧

园林内除了美景,更有大量的匾额楹联,连品味建筑的名字都成了一种享受。而东侧曲溪楼一层沿墙,以及西侧爬山廊墙上还镶有大量的书条石,若非时间有限真想要逐一品味。

之所以流水账这般记录中部园林,实在是因为游园时确实是处处流连,每一处都引入入胜。

“以人式胜天然”的西部园林

古人对留园“以人式胜天然”的评价在西部园林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而我又是在深秋季节来到了这“漫山枫林,亭榭一二”的地方,自然是被美到陶醉。

西部山地由于体量较大,按照古人造园“小山用石,大山用土”的形式,这里的山是土山,间以黄石。

枫中至乐亭

在枫叶漫天时沿石阶登至山巅的徐啸亭,似乎体察到了当年园主人登临至此时心中的畅快淋漓。

山巅徐啸亭

顺山而下则是西部园林中另一处为数不多的建筑,“活泼坡地”。它建于留园水系的尽头,溪水直接穿过其下部出园。

活泼坡地

西部园林总体开阔自然,取的是陶渊明武陵桃源的意趣。除了北侧山林的秋景外,南侧的射圃在春季更会呈现出一派桃红柳绿的盎然景象。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最北侧小桃坞的位置是留园的盆景园。因为小时候读“病梅馆记”的缘故,对盆景这种东西一直欣赏不来,甚至归其入奇技淫巧之列。但这次在留园看到的盆景颇为惊艳,真的体会到了缩微山水林泉风光于方寸间的感觉。回来差了些资料才了解到,苏派盆景在上世纪中期由于周瘦鹃和朱子安为主的两位名家的推动得到了,强调注重自然,避免人工痕迹,使其这一传统技艺不仅得到了传承更得到了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周瘦鹃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而朱子安则是传统的盆景艺人,他们相互间不同的知识和技艺结合互动,形成补宜,最终使得苏派盆景不仅是重获新生,甚至在传统风格基础上得以涅槃,在众多盆景流派中脱颖而出,达到了更高的境界水平。这就仿佛在园林博物馆听专家讲到的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往往是古时画家,例如文徵明,良好的文化积累使其具备了极好的审美能力;而建造者则为技艺精湛、创造力极强的苏州工匠(也就是著名的香山帮),两者的结合才创造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至美园林。

值得暮色渐浓,留园内响起“回家”的音乐才不舍地离开。无论是当时的意犹未尽,还是离开后的念念不忘,我确实是把自己的心留在了留园里。留园的假山水系、回廊窗景、屋檐戗角、隔窗屏门无一不值得反复欣赏品味。希望可以在不同的季节再次造访,相信因为对留园越来越多的了解,也更能看到它更多的美。

(完)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旅行 园林 文化 建筑

© 本文版权归 春夏秋冬眠蛇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