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苏州的名人故事(浙江近现代名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州名人故居 有关苏州的名人故事(浙江近现代名人)

有关苏州的名人故事(浙江近现代名人)

2023-03-15 20: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苏州十全街,国民党元老李根源先生退隐苏州、热爱苏州,故居仍在

苏州故人李根源先生,十全街上故居仍在

十全街东起葑门安利桥(安里桥)堍、西至人民路三元坊口,全长2004米。

街名典故。原名为"十泉街",街上有十口古井之故。乾隆南巡苏州,地方官员想花头讨好乾隆,乾隆自号"十全老人",遂改"十泉街"为"十全街"。

今天跟大家分享国民党元老李根源先生在苏州的剪影。

苏州的故人李根源先生。

李根源

李根源先生(1879-1965),云南腾冲人。早年留学日本,参加了同盟会。辛亥革命开始,李根源与蔡锷等发动新军响应。后来,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回国后,李根源与蔡锷反对袁世凯称帝,发动云南独立。

袁世凯死后,李根源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历史风云人物。李根源先生曾任云南讲武堂的校长。

黄埔军校、云南讲武堂、保定军校,现代中国三大军校。从云南讲武堂走出许多国、共高级将领,有范石生、朱德、叶剑英、盛世才、龙云、朱培德、周保中……

李根源先生还担任过陕西省省长、农商总长。

1923年正当李根源先生意气风发,有所作为时。大总统黎元洪被直系逼宫,时任代理总理李根源随之下台。

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有着无限可能,时值44岁,年富力强的李根源先生,就此退出了政坛,退隐至了苏州。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再次出山,参与抗日战争。解放后,李根源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65年,病逝于北京,骨灰安葬于苏州小王山。

李根源先生在苏州生活了十四年,他把苏州当作他的第二故乡,“胸中掌故比吴郡诸宿尤为翔实”。这里讲几个关于他和苏州的小故事。

李根源先生和张一麐、孔昭晋一起领导了《吴县志》的编纂工作。《吴县志》历时十四载,终告出版。这是苏州地方志史方面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成果。

李根源先生书法

李根源先生在苏州倡导国学。苏州是民国时期国学研究的重地。李根源先生加盟后,“苏州国学”更辉煌了。他应国学大师章太炎邀请,在讲习所讲学。又参与了苏州国学会的运作,出任副会长。

李根源先生在苏州期间对苏州文物保护作出了重大贡献且影响深远。他领导组织“吴中保墓会”对苏州地区的文物、古墓葬进行调研、查核,先后发现了顾野王、沈周、唐寅、文徵明、韩世忠等名人墓葬几十处,其成果为《吴郡西山访古记》这部大作。

1964年朱德看望李根源

一九三二年,李根源先生与苏州各界人士募款慰问英勇抗日的十九路军,将阵亡的忠烈的贵遗骸七十八具埋葬在善人桥马岗山。并亲自执绋送葬,随行者数万余人。

一九五九年,李根源先生把毕生收藏的汉砖、魏碑、古籍、书画文物及唐墓志九十三方、苏州地方碑刻拓片等,无保留地捐赠给苏州文管会。

李根源先生在十全街上旧居。

李根源先生退隐在苏州小王山为世人所熟知,其实李根源在苏州城还有所宅子,在十全街上,原为111号,现在的277号至279号。

这所宅院,李根源先生早在1921年就购得,原宅主是同盟会前辈姚文倬。买下此宅后,李根源先生接母亲阙太夫人来此居住。二年后,李根源先生也居住在此。直到1928年其母阙太夫人过世葬小王山后,李根源才移居小王山。不过十全街的宅院仍旧保留着。

据相关资料介绍,李根源原十全街宅院占地约1000平方米。坐北朝南,门房、客厅、主楼、书房、庭园等。当年是座相当精致的宅院,以李根源母亲姓氏阙命名为‘阙园',并有‘曲石精庐'、‘葑上草堂'、‘彝香室'等室名。

李根源先生十全街故居旧址

至今,李根源先生十全街故居,原门房间和客厅已不存了。中西合璧的两层主楼,早年间散为民居,破坏严重。本世纪初,房管部门对此楼进行了解危整修。至今仍为居民。

在李根源先生十全街故居原宅院的范围内,还遗存着李根源先生当年的旧物。

李根源先生生前旧物

一眼“九保泉”的井,井栏上刻有“九保泉”、“民国十年李根源记”字样,在苏州饭店内遗存有李根源先生手植的丹桂和刻有他手迹的湖石,还有尚待考证的碑刻……

红色影像中的百年瞬间:看浙江如何走向富与强

展览现场。 童笑雨 摄

中新网杭州11月10日电 题:红色影像中的百年瞬间:看浙江如何走向富与强

作者 童笑雨

浙东新四军第一部电台背后的故事、一个浙江农民家庭70年的变迁、杭州下姜村的蜕变……100年间与浙江有关的红色记忆,都在影像中一一呈现。

展览现场。 童笑雨 摄

11月10日,浙江红色风景影像展在浙江杭州开幕。该展览以时间和历史事件为主线,以艺术家重返现场为辅线,借助文献、实物、摄影、视频等载体,呈现百年来浙江的变迁,记录浙江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进程。

百年峥嵘,恰是风华正茂;红色影像,承载时代记忆。据浙江省摄影家协会策展团队介绍,该展览的时间跨度为100年,由“红色根脉”“改革开放”“迈向共同富裕”三部分组成。

记者看到,展厅里既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图像、杭州解放时纱厂女工向解放军献花的瞬间,也有下姜村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蜕变故事。

潘世国拍摄的《回到历史的原点》这一组照片。 童笑雨 摄

如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龙泉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潘世国拍摄了《回到历史的原点》这一组照片。他提到,因身在龙泉,从小就听闻不少红色故事。在当地大力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背景下,他萌发了一个念头:让“红军”重回历史现场。

为此,潘世国绘制了浙西南红色遗址分布图,带上同事踏上了寻访红色遗址之旅。照片中,他的同事装扮成红军战士,在一个个红色遗址前留影。

和潘世国一样,来自浙江宁波的摄影家周伟平也选择追寻革命的遗迹。不过,他带领十余人的团队,寻访的是浙东新四军第一部电台背后的故事。

1941年,浦东部队到达浙东三北抗日根据地后,急需与上级保持联系。因此,建立秘密电台成了开展浙东敌后抗战的急迫任务。

历时两个月,周伟平带领团队来到电台的设置地宁波上岙,重走电台的运送路线,并用图片、纪录片的方式将寻访过程表现出来。

“历史不能忘记。这既是一次寻访,也是一次历史回顾之旅。”周伟平说。

这也是策展人拉黑的策展初衷。他提到,虽然这是一次浙江红色风景影像展,但他觉得,不应该只侧重展现自然风景,而是要多多关注社会风景。“社会风景的核心是人。”

为此,在展览中,策展团队将大篇幅留给了那些红色历史背景下的人。如特地设置了一个展区,用来展示浙江著名文艺家、翻译家黄源的一生。

黄源的儿子黄明明为此次展览整理了大量与父亲有关的照片、书信和手稿。

其中,有中国当代作家巴金、戏剧作家夏衍致黄源的书信,有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为黄源题的字,也有一些文化名人到杭州拜访黄源时的合影。

“初心是怎么来的?是历史写就的。”黄明明希望,通过这些历史实物的展示,传递先辈们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不怕流血和牺牲的精神。

摄影家拍摄的公共厕所的变迁。 童笑雨 摄

而在展览中,策展团队也通过小人物、小村庄、社会和家庭的变迁,来展现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生活的富足。如公共厕所的更新升级、温州公路40年来的变化和一个浙江农民家庭70年的变迁等。

同时,还运用视频与图像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下姜村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蜕变。

策展人拉黑还和团队成员用8天时间,调研了当地的富民桥,探寻这座桥背后的故事。富民桥的建设为当地人带来了交通上的便利,为下姜村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我们想带大家了解,20世纪80年代在刚解决温饱的下姜村,人们是凭着什么力量建起这座桥的。”最后,策展团队得出了一个答案:在改革开放和“八八战略”的背景下,这座桥是被村民托起来的。

展览现场。 童笑雨 摄

为此,在展览中,策展团队还将当地100多位村民的肖像贴在富民桥上,借此表示下姜村的蜕变与村民的奋斗和努力密切相关。

据悉,除了浙江红色风景影像展,现场还进行了第三届浙江摄影金像奖作品展。展览在浙江展览馆举行,将持续至11月19日。(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