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苏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州一个地级市为什么经济这么强 为什么是苏州?

为什么是苏州?

#为什么是苏州?|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以下文章来源于智纲智库 ,作者张芳圆

智纲智库

以战略的视角解读中国

原文作者 | 张芳圆

苏州,一座“什么都不是”的城市——不是一线城市,不是省会城市,不是计划单列市,不是副省级城市,不是国家中心城市,却在2020年上半年超越上海和深圳,成为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创造了疫情时代下的经济奇迹。

除京沪渝三大直辖市与特区深圳以外,苏州经济常年位居全国第一。她到底何德何能?

同为新一线城市,论“财力”,她没有西部巨无霸重庆势头猛烈(2019年重庆GDP总量全国排名第五,苏州位居其后排名第六);论“智力”,她没有老邻居杭州新经济发展更快;论“魅力”,她没有西部之心成都年轻时尚,网红张扬,风头正健。但千百年来,苏州熠熠生辉的深厚文化和独特魅力却牵引着无数国人的天堂之梦。

上有天堂,下有苏州,以苏州为代表的典型江南一直是国人心目中的天堂:鱼米之乡的膏粱之地、才子佳人的魂牵之地、锐意创新的进取之地……苏州究竟是怎样一座城市,能够常年屹立潮头,让人如此心生向往?

上天眷顾之城

苏州西抱太湖,北临长江,京杭大运河绕城而过,自古便是舟车辐辏之地,经贸往来不息,诗书繁荣兴盛。

江南若有十分美,九分便在姑苏城。她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江南水乡,温婉灵动;她是烟雨朦胧中撑着油纸伞的邻家姑娘,清秀绝美。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如果说连绵不绝的园林建筑是她的骨架,那江南水乡便是她的灵魂。

苏州的性格是水,苏州的魂魄也是水,水塑造了这座城市千百年来未变的整体格局,孕育了冠绝江南的独特文化,也带给这座城市经久不衰的富庶繁华。

苏州的水域占据全市地域面积的40%以上,有河流水系2万余条,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三万八千顷的太湖70%在苏州,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等著名湖泊数十个,50亩以上湖泊近400个。

“水乡泽国”是她的天然背景,“人家尽枕河”是她的人居形态,“东方威尼斯”是马可·波罗对她的由衷赞叹。充足的水源、温润的气候、广袤的平原使苏州成为万物生长、田广粮足、万民繁盛、户户殷富的天堂胜地。

筑城以卫君,造市以居民。水上造城,始自春秋吴国伍子胥建苏州城(史称“阖闾大城”),开水、陆城门各八,引八条河流贯通全城,堪称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座生态水城。城内水道三纵四横,配套科学有序,系统地解决了人们的饮水、环境、交通和城防等问题。

宋代《平江图》完美地刻画了苏州古城(宋称平江府)的格局。护城河、运河、内河、湖、荡、江、塘、湾、池十几种水体浑然天成,水道纵横、河网交错、桥梁密布,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成为城市格局之典范。户户临水,舟驻家门,人们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往来不绝。至今,整个苏州的格局还与平江图所绘保持高度的一致。

水样流淌的城市也塑造了如水般温润的人民,一时文昌有如水顺。自古苏州始便崇文重文,从东晋衣冠南渡到宋室南迁,江南文风鼎盛,而苏州的文人更是冠绝江南:士如过江之鲫,出过60位状元,为全国之最;两院院士117位,占全国十分之一。人才济济,翰林渊薮,成就了真正的水墨之韵,诗画之乡。

如果说长城是中国横贯东西的阳刚一撇,那大运河就是中国联通南北的温柔一捺。

现今大运河航道

今天略显寂寞的大运河,在古代就是一条贯通南北的超级交通要道,河床中水波荡漾、大江东去,河面上舳舻相接、风帆如墙,岸上市井相连、港口相望,运河边的苏州正是这条通道上的超级枢纽。

凭借这条黄金水道,稻米钱粮、丝绸器物等运往全国,南北货物在此集散,苏州成为水陆交通要冲,政治地位因此上升,多元经济得以发展。从隋炀帝开凿到康熙乾隆历下江南,都是奔着疏浚运河、监督钱粮、观瞻繁华而来。

大运河的开通给苏州带来了上百世的荣耀,运河两岸鳞次栉比的商铺馆肆,喧嚣鼎沸的人情往来,巧夺天工的苏派技艺,食不厌精的苏帮美馔,恰如《红楼梦》开篇所说“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民国之前,苏州一直是整个江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随着近现代铁路和海运、航空的兴起,运河苏州的作用才逐渐减弱,但时至今日,苏州还有近一半的货运量依旧靠水路来承担。

新时期的交通和区位更是让苏州成为长三角最为互联互通的枢纽之城。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东依上海,南连嘉湖,西接锡常,北通长江,有襟三江带五湖之便。苏州因势乘便,沪宁高速首开接轨上海之先河,“星期六工程师”奔走于沪宁线上产业园中;地铁首联上海,花桥、昆山成为对接上海、服务上海的超级终端;高铁连京沪宁杭,无水港、保税区、临空经济绿色通道,让苏州货邮通五洲,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链接全球。

过去的“苏湖熟,天下足”是中国粮仓的代言人,现在的“苏州研发、苏州制造、苏州服务”成为中国制造基地、世界研创中心和全球造物工场的集中体现。

沧海桑田造就了明珠般的太湖,太湖边上诞生了明珠般的苏州。主动借势,不断创新,让有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苏州成为长三角面向全球的新中心。

双面绣城,和而不同

近代以来的苏州城市融合了古城与新城、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自然与人文、国内与国际的撞色元素。不做选择和取舍,但有包容和协调,历史与现代就这样完美的耦合在一起,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如果你想寻找记忆中的古韵水乡,绿苔铺满的青石板路,流水旁的小桥人家,她有;如果你想体验现代化的都市生活,摩天大楼、时尚潮流,她也有。整个城市就像一幅双面镌绣的苏绣,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你想要的,形成令无数人向往的独特魅力。

苏州城一面是古典园林的古城格局,凝练出诗画江南和千年东方美学;一面是现代摩登的高楼林立,彰显着时尚高端和国际风范。从春秋吴王命伍子胥建阖闾大城,至今2500多年,历经朝代更替,然其城址和总体格局始终未变。整个城市遵循“一核四城+四角山水”的构建模式,即古城大保护,四面建新城,周边大山水。

古城古镇在江南并不少见,但对经济发达、寸土寸金的发达地区来说,苏州市中心还能保留平江路、七里山塘、盘门这样完整的古城水乡风貌,实属难得。

苏州古城大约相当于30个故宫大小,是中国第一座里程碑式的水城,也是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水城,同时是我国唯一一个护城河能通航的古城。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苏州至今延续传统的城市肌理、历史风韵和地域特色,路不拓宽,河不填平,屋不高建。乌鹊桥、丁香巷、桃花坞、采香泾,一个个自带画面的诗意名字让人浮想联翩。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一切温婉的古诗词画形容这里,都显得格外恰当,至臻至美,至简至悦。

而位于金鸡湖畔的苏州地标“东方之门”则成了古城通向新城的门户。依托老城而又跳出老城,苏州借中新合作之势,选址工业园区,以金鸡湖为核心,环湖5平方公里范围内打造了一个国际色彩浓郁、对标全球一流的中央商务区,成功将这个比西湖还大的湖成功的圈进了城市的肚子里,成就了“大苏州”的宏伟蓝图。

古城古巷与林立高楼交相辉映,错落有致,共同织就了一幅双面绣城的至美之作。由此四面新城与老城交相辉映,极大的拉开了城市骨架,铺开了摊子,舒展了筋骨。古城与新城建成区外就是绿水青山,长江、运河、太湖、阳澄湖、淀山湖以及穹窿山、洞庭西山、阳山、虎丘等构成四角山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魅力城市。

工商巨贾地,全球造物场

苏州能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始终扮演着主角的角色,与其经久不衰的经济繁荣不可分割。

农耕时代依托江河湖海,沿岸的商贸活动成就了商贾云集的贸易集散之地,苏州一直占据着江南的经济中心;明朝中后期以后,在苏州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以丝绸、工艺美术为代表的手工业、工商业发达,丝绸、棉布畅销全国;明清时期,实现了中国最早期的工业化,无工不活的基因由此形成。

辛亥革命前,苏州已有18家近代企业,跃然升级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民国时期,苏州成为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奠定了坚实的实业基础;解放初期,苏州成为全国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城市,部分产业集群形成;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开辟了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苏州率先培育起了外贸产业环境,苏南模式示范全国。

历经几个阶段的工商业发展积累与改革开放后的率先探索,苏州的发展呈现出几个特点。

01. 工业不断迭代扬弃造就的“全球制造之都”

城市强不强,重点看工业。

工业制造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全国城市之间的竞争,工业领域是重点。制造业不强,城市难以强大。

苏州自古以来培育起的工商业土壤助推其逐渐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城市。经过历史积累与发展长期,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目前拥有35个工业大类、167个中类和489个小类,集聚16万家工业企业,其中包含世界500强400多个项目,是中国制造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

2019年民营工业产值超过1.2万亿,同比增长4.1%,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6.7%,而外资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408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高达60.8%。2020年上半年,苏州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5万亿元,超过同期的上海近500亿元,成为了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苏州的工业发展历经了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外向型经济突飞猛进的历程。

苏州创造了享誉全国的“苏南模式”,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走出了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进而资本化,再到创新化的梯次发展道路。当时农村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充分抓住了短缺经济下的市场机遇,利用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积极引进上海的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实现了工业化。

到20世纪90年代,苏州又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瞄准国际一流技术,积极引进外资,利用低成本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建立了大批工业园和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特征形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工厂林立的工业区,而是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建设的一座新城。1994年2月26日,李岚清和李光耀分别代表中新两国政府,签署文件启动园区建设,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

秉承着打造“产城融合非凡城市”的发展理念,苏州工业园区形成了“2+3”的产业格局: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作为两大主导产业;以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作为三大新兴产业。全面布局商务商业、科教创新、旅游度假、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五大功能板块,成为真正的创新源地、产业高地、民生福地和宜居胜地。

苏州工业园区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榜首,位居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实力、产业基础、对外贸易第一位,科技创新第二位;人才总量保持全国开发区第一位;是全国首个综合保税区、全国首个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全国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

21世纪以来,苏州进一步深化工业改革,通过企业改制,重视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改变一直以来以低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由粗放式增长过渡到了依靠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增长,并将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聚焦到了以生物制药、集成电路、电子信息、智能电网、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上,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经济再次腾飞。

在2019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榜单中,苏州连续两年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第一;全国首批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交易的25家企业,有3家来自苏州,占了1/8。苏州制造,正在告别贴牌加工、粗放加工、密集型产业之路,走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创新驱动的新型道路。

02. “苏州制造”向“苏州智造”的能级跃迁

智能制造是全球制造业发展大趋势,也是中国应对全球竞争的关键点。

苏州作为国内第一大工业城市,率先作出引领和示范,形成了智能制造的“苏州方案”。苏州是全国最早引入智能制造免费诊断模式的城市;大力推广“千企技改升级”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广泛引进海内外人才、科研院所,加快制造创新和裂变式经济发展,推进智能制造。

近年来,苏州累计吸引超过130家科研院所、研发机构、技术中心进驻,常住外籍人口超过了2万人,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心剂。2019年“智造中国”峰会首次在苏州召开,海尔、台达、百度智能云、昆仑数据等众多企业参与,并邀请了西门子、新松、赛迪研究院等知名的企业领袖和权威专家等为苏州的发展出谋划策。

全球疫情影响之下,国内外经济形势下行严重,全国各省市经济增速放缓,同处经济寒冬,苏州工业总产值降幅只有0.3%。

制造业真正扮演了中流砥柱的坚挺作用,展现出强大的“免疫力”和“抗疫性”,成功地在疫情尖峰时刻实现了“绝地反杀”:2020年上半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超过上海近500亿元,工业产值增速高于上海6个百分点,远超深圳、近超上海,成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城。

战略无奇迹,深究其发展逻辑,我们发现苏州工业的崛起、坚挺和反超是一个有远见的产业战略历程的结果:在“洗脚上田,乡镇尽成工业园”的起点上,不断修正、提升、迭代乃至颠覆其产业体系,从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向高端的科技创新型转变。

03. 从借势外部、市场牵引到自我创新、自我赋能

过去依托苏南模式,苏州成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工业强市。承接国际要素和上海产业转移,以全国0.09%的国土面积创造出了全国2.1%的经济总量、2.4%的税收、7.7%的进出口总额,成为了中国外向型经济的领头羊和风向标。

但是进入疫情时代,全球经济进出口环境严重受阻,全国外向型经济大幅萎缩,但苏州工业总产值降幅只有0.3%,何以至此?

早在10多年前,苏州就已经意识到依托国际代工模式发展起来的工业尽管总量很大,但对本地经济贡献度和长期拉动有限。如某品牌鼠标在国际上的售价约40美元/个,但作为最大生产制造基地的苏州只能获得3美元/个的利润。因此苏州将工业发展重点放到了中国目前产能不足、需求刚性、利润高、市场巨大且不受行业周期影响的生物医药上。这一举措在疫情时代被印证了是方向正确且成功的战略选择。

从开始布局到2019年底,生物医药产业年增长超过20%。2020年以生物医药为代表、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其中最具潜力的医药制造业产值同比大幅增长了44.1%,生物药品制造上半年增长了600%以上。

截至2019年底,苏州共聚集生物医药企业3000余家,实现经济总量超1700亿元。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国范围内生物医药产业最具竞争力的区域之一,14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入驻工业园区,包括信达生物、基石药业、百济神州、康宁杰瑞、礼来制药等。在2020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发布的《2020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中,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蝉联全国第一。

如果高端制造业是中国的未来,那么苏州就是中国的未来。当前国际形势下中美竞争激烈,美国对中国华为等企业的打压充分表明,中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高端制造业升级发展,而苏州是全国工业产值最高,并且制造产业链最完备的城市。苏州通过自主创新、进口替代及外资替代,正在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苏州制造业的强大,表面上是苏州骨子里“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地方文化基因和实用主义使然,但也在本质上揭示其深刻内涵:物质产品的创新、生产和制造是人类财富和价值的最终来源,掌握了物质产品的创新、技术升级和服务赋能,就是抓住了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枢纽,就能掌握全球产业和经济分工的主导权和选择权。

苏州,向何处去?

一座繁荣了两千多年而几乎未曾间断的历史文化名城,一座稳坐中国第一的现代化工业强市,一座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傲立群雄的经济标杆大市,下一步会走向何方?

繁荣之下,苏州的忧患从未减少,苏州今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速其实已经很不错了,达到2.4%。但奈何不是苏州不努力,实在是对手太强大。

在全国城市GDP排行榜上,成都紧随苏州,同期GDP高达12876.53亿,实际增速为2.6%,超过苏州。如果看名义增速的话,成都高达6.9%,而苏州只有1.5%。两个城市前三季度的总量差距只有1331.66亿。

苏州的真正焦虑还不是远在西南的成都,而是在近在省内的南京,在前三季度的城市GDP排行榜上,南京勇夺实际增速冠军,不但以3.3%远超苏州的2.4%,甚至力压重庆、杭州、成都、深圳的增速。

而且从政策风向上来看,江苏正在集全省之力做大做强南京,着力提高南京的“首位度”

2019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南京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同年南京市委一号文件《关于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提升创新首位度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到了创新首位度。

而这一风向意味着:人才的争取、重点板块的打造、都市圈的虹吸、交通枢纽的建设等都会向南京倾斜。

苏州贵为中国最牛地级市,但是连个机场都没有,目前还在规划中。随着南京不断提升“首位度”,可以预期,南京的增速会继续超过苏州,未来在总量上超过苏州也是完全可能的。这意味着江苏的经济版图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由相对均衡变为南京越来越强大,最为失落的恐怕就是苏州。

古有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奠定了苏州大城格局,而今内外双循环的新形势下,苏州想要实现新的突破,更需要提前谋划,缜密策划,全面规划,合理计划。正如贵州以“大数据”实现弯道超车,浙江的“特色小镇”、“未来社区”、“高能级战略平台”不断创新,苏州需要在区域、城市和产业发展上拿出大手笔的战略创新。

01. 城市生态位上:力争成全球产业链的中枢

苏州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上海、杭州、南京的几何中心,尤其是与上海的关系密切,早年承接了大量上海产业的转移,一直被称作“上海的后花园和加工厂”。苏州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依靠了上海的辐射带动,但也造成高端产业和高端人才被上海虹吸。因此苏州需要的是靠高端人口和高端产业提升城市的生态位。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苏州生态位价值凸显,与上海联手打造长三角国际化都市群的两极,加速沪苏同城化,接受上海创新应用场景的辐射,建立一个全新的开放的高地,树立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市的品牌形象,全面参与全球产业的水平和垂直分工,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上的核心中枢。

02. 城市能量级上:强化城市中心属性

苏州的强不是只有苏州市区强,而是整个苏州大市的强,强大的县域经济规模是苏州在发展中的显著特征。其下辖的4个县级市——昆山、常熟、张家港、太仓,各个实力雄厚,给苏州这个大家长提供了四梁八柱般坚强GDP支撑。

《人民日报》发布的“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苏州下辖4个县级市全部上榜且都在前十,昆山连续第15年名列第一。强县域、去中心的城市格局是其自身经济结构存在的较大问题。未来苏州要进一步提升自身发展的动力,增加首位度,进一步强化其中心城市的属性,增加城市的综合影响力。

03. 城市外向度和影响力上:迈向国际化大都市

以全球视野来审视城市发展的基础和现状,用可以预期的未来视角观察当前的苏州战略坐标系:在中新合作国际开放近3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开大合,对标国际,走向全球。

苏州大都市化程度不高,缺乏国际化大都市的影响力,相比同样是工业大城市深圳,苏州的国际影响力稍显逊色。自古以来江南水乡造就的小而精、优而美的城市特点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功能构建。作为长三角第二大城市、亚洲最强地级市,苏州未来将按照有全球影响力的“超大城市”来科学谋划、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与上海共同承担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功能。

苏州何来?苏州何在?苏州何往?

在历史和未来交织的尖峰时刻,在中国和全球产业链的交叉点上,一片前所未有的新蓝图,一段波澜壮阔的新历程,一座新时期的“阖闾大城”正在傲然崛起。(完)

原文作者 | 张方圆

文章来源 | 智纲智库

原标题:《为什么是苏州?》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