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练习(含解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俄到苏联历史发展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练习(含解析)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练习(含解析)

2024-05-31 16: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练习一、单选题1.《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全面揭示了“斯大林模式”A.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B.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民生的改善C.有利于苏联工业化迅速开展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2.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俄国十月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是A.结束了沙皇在俄国的专制统治 B.建立了世界上首个社会主义国家C.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 D.鼓舞了遭受压迫民族的解放3.下图是1870--1955年美国与苏联(含沙俄、苏俄时期)工业生产指数示意图(1913年指数为100),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的经济迅速恢复 B.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破坏两国工业C.苏联曾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工业强国 D.两国工业均遭到经济大危机的重创4.1917年4月,列宁在一次演讲中明确提出,要“立刻系统地、逐步地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骨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要“立刻把全国所有银行合井成个全国性的银行,由工人托亦准项进行监督",要“把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由当地用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这表明列宁( )A.强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B.放弃了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合作C.要求建立苏维埃政权 D.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5.下图中图一与图二的内在联系是图一 列宁 图二 阿芙乐尔号进攻冬宫A.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B.列宁领导俄国人民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C.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胜利D.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6.1936年,有学者撰文指出“近年来苏联的全盘建设,飞快地进展,已得到了辉煌的结果。这与陷在经济恐慌的泥沼中、走到穷途末路的资本主义世界的衰落,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成功 B.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C.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D.经济体制创新发展的结果7.1923年,苏联开始推行零售商业信贷政策,允许国民经济最重要部门的工人免息分期付款购买家居用品、手工艺品、专业工具、农业设备以及工业企业生产的耐用品。这说明苏联A.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 B.政府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水平C.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D.积极地应对紧张的国际局势8.部分国家侗铁产量数据表(单位:百万吨)年份 俄国(苏联) 德国 美国 英国 法国1910 年 3.3 13.1 26.5 6.6 3.41937 年 17.7 19.8 51.4 13.2 7.9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钢铁产量决定大国国际地位 B.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彰显体制优势C.经济危机沉重打击西方世界 D.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确立9.苏联新经济政策的成功之处在于A.排斥市场经济 B.实行计划经济C.发挥市场作用 D.优先发展重工业10.列宁指出,发展自由贸易是为了“同自由贸易竞赛,并用自由贸易的王牌和武器击败自由贸易”;利用市场是为了最终“消灭市场”;允许发展“私人资本主义”是为了最终“战胜私人资本家”。这些认识A.强调必须迅速战胜资本主义 B.阻碍了俄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C.深化了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 D.已经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11.列宁在1917年4月指出,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了”,要逐步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使政权转移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列宁这一论断意在( )A.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B.结束两个政权并存局面C.直接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D.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2.1929年,苏联领导人发表《大转变的一年》,文中强调:“过去的一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发生大转变的一年。这个转变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在社会主义向城乡资本主义分子进攻的标志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向城乡资本主义分子进攻”主要表现在A.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B.加快国家工业化的步伐C.逐步推行农业集体化 D.强化国家对私营企业的控制13.1921年7月,苏俄政府规定“苏俄公民可以自由开办规模不超过20人的小企业”,12月又颁布了“将已没收的雇工在20人以下的企业“发还原主'”等法令。据此可知,当时苏俄A.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B.恢复了资本主义自由制度C.新经济政策得到了落实 D.工业化建设开启了新模式14.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 )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D.苏联模式的作用15.斯大林继任以后,部分自由经济和部分计划经济运转的困难开始加剧,城市的材料和原料供应不足以支撑政府所要开展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项目,于是苏联A.调整改革新经济政策 B.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C.将部分企业收归国有 D.开展了农业集体化运动16.列宁说:“对我们来说,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反映其“重心改变”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农业集体化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余粮收集制保障了前线的粮食供应,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政府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其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任美国总统后,为摆脱经济危机而实行的一系列新政策,基本做法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破坏,避免了剧烈的社会动荡。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领导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试点。——以上均摘编自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经济政策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从19世纪末大批华工进入俄国开始,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募工,至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时,旅俄华工至少有50万人。旅俄华工深受沙俄资本家的压迫与剥削,他们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受到非人般的奴役。在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宣传、教育下,华工逐步提高政治觉悟。十月革命后,在莫斯科、彼得格勒及其它一些城市中出现了更多的华工组织如旅俄华工联合会,在联合会的成员中,建立了共产党支部。1918-1920年,苏维埃俄国发生了持续3年之久的战争,帝国主义出兵并操纵俄国的反苏维埃武装,企图将年轻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面对这一局面,旅俄华侨勇敢地同苏俄人民站在一起,进行了坚决反击,在苏俄国内战争中,苏俄工农红军部队中就有至少有5万余人的华侨,他们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摘编自刘志清《华侨与苏俄国内战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工参加苏俄国内战争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工参加苏俄国内战争的意义。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摘编自《列宁全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强攻”“围攻”所对应的政策,并分析其政策转变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苏俄工业上“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20.【社会主义革命】材料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写道:如果无产阶级革命没有与农民形成一种合唱,那么“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恩格斯也指出:“为了夺取政权,这个政权党应当首先从城市走向农村,应当成为农村中的一股力量。”——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社会主义革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参考答案:1.B【分析】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名师点睛】 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政治体制是指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中“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和“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如的地步”的信息可知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B项符合题意;A体现不出斯大林模式; C和D均与材料中信息不符合,故排除。2.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二月革命结束了沙皇在俄国的专制统治而非十月革命,排除A项。C项只强调推翻临时政府,未强调革命后建立什么样的政权,不能反映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鼓舞了遭受压迫民族的解放同样不能反映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排除CD项。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首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B项符合题意。考点: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的意义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0-1955年的美国与苏联(含沙俄、苏俄时期)。由于一战和三年国内革命战争,苏俄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战争结束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A项正确;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都先利用中立国地位,使得经济得到发展,之后都卷入战争,但并没有严重破坏其工业经济,排除B项;苏联利用了西方国家经济大萧条的机遇,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工业总产值跃居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排除C、D项。故选A项。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17年(苏俄)。据材料“立刻系统地、逐步地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把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由当地用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可知,列宁主张过渡到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同是将土地收归国有,体现了列宁主张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和平过渡,并没有放弃合作,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革命性质的变化,并不是突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排除C项;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5.A【详解】图片中涉及到“列宁”和“攻打冬宫”,结合所学可知,列宁是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吹响了十月革命的号角,由此可知,二者的联系在于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故选A;俄国资产阶级领导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列宁不是二月革命的领导人,故排除BC;图片反映的是十月革命的革命情景,而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故排除D。6.D【详解】根据材料中“1936年”和“得到了辉煌的结果”可知,苏联这一时期逐步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能够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化,而资本主义国家深陷经济危机,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尚未普遍建立,反映出经济体制创新的结果,D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资本主义世界的衰落,A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在1936年,与材料中“近年来苏联的全盘建设”表述矛盾,排除B项;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影响到资本主义国家,但不能解释苏联的成功,排除C项。故选D项。7.B【详解】“允许国民经济最重要部门的工人免息分期付款购买家居用品、手工艺品、专业工具”这些都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有关,因此反映出政府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水平,B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工业化的成就,且1923年取得巨大成就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才刚实施不久,不能体现成效显著,排除C项;材料与国际局势无关,排除D项。8.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0年-1937年(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37年苏联的钢铁产量远远超过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结合所学知识,苏联1928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已完成两个五年计划,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使得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因此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彰显体制优势,B项正确;“决定”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主要通过苏联与欧美国家比较体现苏联经济发展彰显制度优势,而不是强调经济危机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无法反映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9.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新经济政策的成功之处在于在保证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发挥了市场的作用,故C正确;苏联新经济政策利用了市场经济,不是完全的计划经济,故AB错误;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错误。10.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征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符合材料“同自由贸易竞赛,并用自由贸易的王牌和武器击败自由贸易”的说法,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间接战胜资本主义,并非是迅速战胜,A排除;新经济政策有利于俄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B排除;从“战胜私人资本家”的角度来看,当时仍然存在意识形态的束缚,D排除。故选C。11.B【详解】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了”,要逐步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使政权转移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可知《四月提纲》提出俄国革命要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实现权力由资产阶级转向苏维埃政权,旨在结束两个政权并存局面,B项正确;二月革命已推翻沙皇统治,排除A项;十月革命未胜利,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排除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8年开始的,排除D项。故选B项。12.C【详解】材料“这个转变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在社会主义向城乡资本主义分子进攻的标志下进行的”体现的是苏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此“社会主义向城乡资本主义分子进攻”主要表现在逐步推行农业集体化,C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B侧重于工业化的发展,排除。故选C。13.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其中规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材料中的规定正是新经济政策得到落实的反映,C项正确;此时苏俄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材料中的举措也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虽部分恢复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但不是恢复资本主义自由制度,排除B项;此时是工业恢复时期,而工业化建设开始于斯大林执政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4.C【详解】新经济政策是在落后的小农国家里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生产,符合题干要求,C正确;A与题意无关,排除;B禁止商品流通,排除;D形成于1936年,排除; 故选C。15.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斯大林继任以后,以工业化为核心,实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依据材料,由于“城市的材料和原料供应”问题,影响到经济建设计划的实施,农业集体化就是为了解决苏联工业化采取的措施,D项正确;斯大林上台后,新经济政策逐步取消,排除A项;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并不能解决材料中所列的原料供应不足问题,排除B项;斯大林时期,实行单一公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16.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列宁试图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遭受挫折后意识到“我 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要实现“重心改变”,故A项错误;反映其“重心改变”的是在此之后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货币和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奠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基础,故B项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列宁之后苏联领导人的做法,故C项错误; 农业集体化是列宁之后苏联领导人的做法,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17.(1)变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原因:战时共产主义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国家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3)措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示:改革要立足于国情;政治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改革要调动各方积极性。【详解】(1)变化:根据“1921年,苏俄政府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其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可得出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要得出战时共产主义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根据“为摆脱经济危机而实行的一系列新政策,基本做法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可得出国家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3)措施:根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领导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试点。”可得出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示:综合以上材料的主旨可得出改革要立足于国情;政治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改革要调动各方积极性。18.(1)资本家的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布尔什维克党的宣传,提高了华工的觉悟;华工组织的推动;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巩固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华工具备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2)支援了苏俄的军事武装,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加强了中俄两国的交流和联系,增强了两国的友谊;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西方国家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企图。【解析】(1)原因:依据材料“旅俄华工深受沙俄资本家的压迫与剥削,他们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受到非人般的奴役”并结合所学可知,资本家的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依据“在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宣传、教育下,华工逐步提高政治觉悟”可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布尔什维克党的宣传,提高了华工的觉悟;依据“在莫斯科、彼得格勒及其它一些城市中出现了更多的华工组织如旅俄华工联合会,在联合会的成员中,建立了共产党支部”可知,华工组织的推动;依据“面对这一局面,旅俄华侨勇敢地同苏俄人民站在一起,进行了坚决反击”可知,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巩固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结合所学从华工具备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角度进行补充。(2)意义:依据材料“旅俄华侨勇敢地同苏俄人民站在一起,进行了坚决反击,在苏俄国内战争中,苏俄工农红军部队中就有至少有5万余人的华侨,他们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并结合所学从支援了苏俄的军事武装,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加强了中俄两国的交流和联系,增强了两国的友谊;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西方国家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企图等角度分析。19.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措施: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允许外国资本家租赁经营部分矿产企业;)等等。【详解】政策及原因:根据材料“我们用‘强攻’办法”和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显然超越了当时俄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后以失败告终。措施:为此苏俄采取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其中“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是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允许外国资本家租赁经营部分矿产企业;等等。20.论题:工农结合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工农结合有利于推进无产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的引领下,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建立了工农联盟,壮大了革命力量,有力地推动了革命进程并最终赢得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反之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早期尝试——巴黎公社,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困守巴黎而未与城外的广大农民相结合,导致斗争力量薄弱。最终短短2个多月就遭遇血腥镇压走向失败。十月革命的成功和巴黎公社的失败都证明了工农结合斗争的重要性。工农结合的斗争策略之所以如此重要,与当时的两国农业基础强大息息相关。巴黎公社时期的法国,虽然已经逐步完成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势力有所壮大,但仍然有强大的农业基础,小农比重极大,农业从业者人数众多。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工业基础薄弱,农业比重极大。两国因为农业基础强,工业发展受限的经济现实,单独的工人阶级力量相对弱小,故而革命斗争需要工农结合。这种斗争策略的形成与农业国现实有关,本质上说明社会主义斗争实践须结合实际国情。结论:在农民的国度工农结合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其本质反映的是社会主义革命须立足实际。【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史(世界)。据材料“为了夺取政权,这个政权党应当首先从城市走向农村,应当成为农村中的一股力量”,得出论题:工农结合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阐述:说明工农结合对无产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重要作用即可。首先,列举十月革命的成功和巴黎公社的失败,进而得出十月革命的成功和巴黎公社的失败都证明了工农结合斗争的重要性。其次,分别说明当时法国和俄国的农业状况,得出两国因为农业基础强,工业发展受限的经济现实,单独的工人阶级力量相对弱小,故而革命斗争需要工农结合。最后总结,得出在农民的国度工农结合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其本质反映的是社会主义革命须立足实际。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