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10月29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伊士运河之战 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10月29日

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10月29日

2024-07-11 15: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苏伊士运河危机、西奈(半岛)战役、卡代什行动,是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的军事行动。我们聊一下导致战争爆发的导火线-苏伊士运河以及战争的过程。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一条国际通航运河,位于埃及东北部,北起塞得港,南至苏伊士城,全长175公里,宽180~200米,深12~15米,是一条不设船闸的海平面运河。运河贯通苏伊士地峡,它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缩短了欧亚两洲的航程,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859年开工,前后花了10年时间才挖通,为挖通运河,约有12 万埃及人丧生。可想而知,苏伊士运河不管从政治、军事、经济上来说对埃及都有着无比重要的作用。但运河自开通以来,一直为英法所控制。1882年,英国派兵占领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1936年又签定了英埃条约,肯定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区的驻军权。

埃及总统纳赛尔

直到1952年,以纳塞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国扶植的英埃条约法鲁克王朝,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全部财产移交埃及。主要目的是为了用运河盈利筹措阿斯旺大坝的费用。对于苏伊士运河这么重要的战略位置,而且已经经营了快一个世纪,英法是不可能放手的,于是英法为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策划和其他国家一起召开对运河实施“国际管制”的会议,可以几次会议下来,并没有达成一致的协议。后来提交到联合国,但也被安理会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提案。

在这种情况下,英法决定采取武力来解决问题。为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法国首先提出邀请以色列加入。而对以色列来说,它早已对埃及不准它的船只通过亚喀巴湾的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不满,早在1955年11月就制定了一个入侵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的作战计划,所以,两者是一拍即合。决定由以色列打头阵,首先向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发起进攻,开始了针对埃及的军事行动。

开战前,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

以色列军队共有10万人、坦克400辆、火炮150门、作战飞机155架。

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坦克530辆、火炮500门、作战飞机255架,但仅100余架能完成作战任务。埃及许多飞行员和坦克手还在苏联接受训练,多数先进和重型装备不能在实战中发挥作用。况且,埃及的防御重点是尼罗河三角洲及运河地区,所以,在西奈半岛仅有3万人左右,兵力远逊于以色列

战争中,由以色列的地面部队对埃及的西奈半岛发起进攻。1956年10月30日下午6点,英法两国借口保护运河航运,向埃及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埃以双方停火,并允许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否则派兵干涉。限12小时以内作出答复:1.两国政府立即停止在陆海空的敌对行动;2.两国军队相互后撤,埃及军撤至苏伊士运河西岸,以色列军撤至运河以东10英里处;3.埃以两国政府同意英法联军为隔离两国军队和保障一切国家船舶在运河航行而暂时占领福阿德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城。纳赛尔则在当天深夜加以拒绝。

遭到拒绝后,英法空军对埃及的机场、军营、港口、部队进行疯狂的轰炸,埃及军队受到了毁灭性打击。

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美苏两国均介入此事件,并对三国施加压力。11月6日,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英法两国被迫接受停火决议,以色列也在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岛。标志着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结束。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英法对埃及的轰炸持续6天,地面战斗40余小时,伤亡300—400人,损失飞机50余架;以色列伤亡约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1000多人,伤2万多人,损失飞机200架,五大城市遭到严重破坏。1.2万幢住宅毁于战火。

这次战争其实英法战争打赢了,可军事目的并没有达到,因为英法的目的是重新夺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过时不但没有夺回控制权,反而是在美苏的干预下,埃及在政治上最终取得了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但以色列不一样,虽然以军撤离了西奈半岛,但解除了埃及对蒂朗海峡的封锁,亚喀巴湾的航行不再受阻,这已经达到了以色列的军事目的。

我们早来看一下当时其他大国在这场战争中的立场

苏联态度:

此时,苏联的注意力正为匈牙利事件所吸引,难以兼顾埃及危机。在匈牙利局势明朗化之后,苏联便采取一系列行为,主要是以不同的措辞照会有关各方。在致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中称,以色列的行为“将使以色列是否能继续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发生问题”,致使本·古里安大为不安,赶紧向联合国表示接受其一切停火建议而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在致英国首相艾登和法国总理摩勒的信中称:“如果拥有各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的更强大的国家向英国和法国进攻的话,那么英法两国会处于何种境地呢?”致使英法慌忙要求美国保证北约组织的团结。而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函则称,“如果这场战争不予制止,则将险象环生,并能发展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和苏联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拥有原子武器的大国,对于制止战争和恢复近东地区的和平负有特别的责任

美国态度:

此时的美国政府,既面临苏联要求联合采取决定性措施,又面临英法要求保证北约组织团结,显得有些左右为难。如果不与苏联联合采取行动,那么在“运河回合”中得分的将是苏联,而得罪阿拉伯国家的就是美国。经过内部的紧急磋商,美国政府一方面声明拒绝与苏联采取联合行动,并以美军进入全面警戒状态为姿态,警告苏联不得进攻英法;另一方面照会英法,表明只有当苏联进攻欧洲或埃及进攻英法舰船时,才有所谓“大西洋的保护”问题,当务之急是限英国在12小时内停火

中国态度:

中国坚决支持埃及,发表正式声明声援埃及,后无偿提供2000万瑞士法郎援助埃及。

苏伊士运河危机推动英法两国在全球的庞大帝国加速瓦解。此外,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对法国来说,美国并不是一个可靠的盟友,只有拉拢欧洲其他国家才可能与美国和苏联抗衡,制造第三股平衡力量。此外苏联的核攻击威胁也让法国下定决心,必须研发自己的核武器。对埃及的纳塞尔来说,虽然埃及在军事战略上彻底失败了,但在政治上却获得胜利,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对抗以色列的主要力量,并是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根据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