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有志青年在这里云集,从这里出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世民高清图片 世界有志青年在这里云集,从这里出发……

世界有志青年在这里云集,从这里出发……

2024-07-09 04: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段颖 清华大学

在清华校园里,合院式布局的苏世民书院别具一格。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的建筑外观,融汇东方神韵与西方风格于一体。

来自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以及来自世界各国政界、商界、学界的知名人士组成的教师团队汇聚于此,共同探究世界发展的共性问题……让这个院子由外而内,处处散发着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

时间回到十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致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的贺信中强调,“今天的世界是各国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战胜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努力。教育应该顺此大势,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以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

一字一句,重若千钧。殷殷期望伴随着2016年苏世民书院首届学生的开学典礼,在清华园里落地生根。

岁月更迭,故事书写。这些年,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牢记嘱托,从顶层设计到深耕细作,采取一系列务实高效的办学举措,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多方面取得优异成绩。

经过六年多的发展,各界对苏世民书院的关注也从最初的为何要成立变得更加多元:全球的杰出人才为什么选择这里?这里给他们带来了什么?他们具备了什么素质?毕业后去到了什么地方?

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我们采访了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并从跟踪到的部分苏世民学者的真实成长故事,试图构建一个认知书院发展的小小窗口,并思考书院的育人成效以及未来发展。

问题,在这里找寻答案

起初,陆舒扬是带着困惑来到书院的。

从浙大的农学本科,到行政管理的硕士。毕业时的陆舒扬给自己未来的规划是——“投身公共部门”,甚至“很想去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

但当时,她的想法很少被同龄人理解。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这个理想太过遥远。

“来了书院以后,我知道了我应该怎么做。”

2018级苏世民学者陆舒扬

2018年,陆舒扬被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录取,在这里,她再次说出自己的理想时,回应不再是一片沉默。“周围人都非常能够理解我的想法,并且给了我很多有用的建议。”

在导师倪世雄教授的带领下,陆舒扬着手做全球治理中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研究。基于农学本科经历,她往前走了一步,开始计划着向粮农领域靠拢。

一步步实践摸索中,陆舒扬真的建立了与世界粮食组织的连接。在书院学习期间,她获得了去世界粮食计划署北京办公室实习的机会。“我之前只是知道我想要干什么,来到书院以后我才知道应该怎么做。”

除了困惑,在创业实践中遇到挑战的刘肇宁迫切地想要在书院进行自我提升。在此之前,他的跨境咨询项目正因为疫情的严重影响而不得不转型。这一转型也伴随着刘肇宁2020年在苏世民书院的正式入学。“书院资深的导师们会非常愿意且非常耐心地跟我交流怎样去做企业、分析创业模式的优劣、可以突破的地方……让我对自己的创业项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反思,同时又大大开拓了我的眼界。”

2020级苏世民学者刘肇宁(右三)

带领清华大学学生“一带一路”研究协会前往巴基斯坦

在这个开放多元的书院里,很多像陆舒扬、刘肇宁一样怀揣理想的青年在此集结,书院提供的平台和资源,让他们的理想不再驰于空想,也不再骛于虚声。

“我们把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聚集起来,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换想法和共享资源的平台,努力培养他们全球化的视野,鼓励他们持续为关乎人类命运的问题思考答案。”对学生们把书院视为孕育理想的地方,薛澜并不否认,在他看来,全球化视野的培养,帮助学生们建立了更理性的分析框架和认知思路,也让他们把个人理想放在了更广的维度上去考量。此外,由国内外业界、学界、政界的知名人士组成的导师队伍,也对学生一生的学习、工作都带来了很大帮助。

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

看到更真实的中国

有人带着困惑而来,有人则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

在成为书院的首批学生之前,来自阿根廷的冯天穆是一名专业的商务律师。“中国的经济增长和高速发展是全世界所罕见的。” 他想要来到中国亲身见证这种历史性的变化,更希望能够成为了解中国商业与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国人之一。

首届苏世民学者冯天穆同他的母亲

一起参加苏世民书院毕业典礼

“我身边的很多人都看好中国的发展机会,但由于缺乏对中国市场及中国文化的了解,最终望而却步。”出生于香港的法国学生阮奕信梦想着有一天再次回到他出生的国度,也希望能做点什么,以改变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旧有认识。

2017级苏世民书院学者阮奕信(右二)

与同学们探讨问题

在薛澜看来,冯天穆和阮奕信恰恰代表了想通过书院项目了解中国的两类青年群体:一类是完全不了解中国,但又急于探究中国发展成就背后的逻辑;一类是有一定了解,但由于认知渠道的有限性,还需要进一步地认识和纠偏。“早在筹备项目之初,苏世民先生就表示,在21世纪,中国不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中国为什么能够发展到今天?世界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中国的发展在全球发展趋势中起着什么作用?学生们很想知道。我们也希望通过一年多密集的课程和实践,帮助大家填补空白、扭转认知、加深认识。”

从融入到理解,如何让学生看到最真实的中国,而非灌输式地刻意塑造?薛澜说,这是书院一直秉持的,并在教育教学层面上不断进行着创新开拓。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就是书院在不断的课程探索中,于2019年起新开设的一门课。”薛澜提及的这门课,邀请了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郑路,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王绍光,以及耶鲁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教授共同授课,从中外视角,围绕政治、经济、社会等不同领域全景式展现中国在40余年里的发展变化。

“老师介绍,师生讨论,学生自主分析思考中国发展成就背后的逻辑。学生的认识和感受都是发自内心的。”薛澜觉得这点很重要,最后他们发现,这门课的反馈非常好。

除了中国发展,全球事务和领导力下设的核心课程也都由中外知名教授共同授课,帮助学生了解作为未来领导者所必须熟知的经济管理、国际关系、公共政策和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和分析方法。

在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中思考全球发展

毕业后的陆舒扬时常怀念在书院的自由时光,刚开学的时候,她可以在书院的食堂连续坐整个半天,不断地跟新认识的人聊天。

与陆舒扬一样,刘肇宁同样着迷于跨文化交流的魅力,“书院能够让人始终保持一种旺盛的求知欲。这里充满了各种各样极具创意的想法,一下子形成一种‘思想大爆炸’的状态。”

在探索未知的同时,刘肇宁还对“包容”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即使有着强烈的观念冲突,学者们也愿意倾听对方、尝试理解,以较为平和的状态完成理性的对话。”

在包容理解的氛围下探讨全球事务,让包括刘肇宁在内的许多人愈发认识到跨文化交流对于世界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人与人之间的观点碰撞在这里被扩展到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互鉴。

书院学生参加学校“马杯”运动会留影

交流不止在书院。

薛澜不止一次提到在教育模式上书院强调的“立体式”。“体验式学习是与课堂教学并重的学习方式。”他介绍说,书院会以各种方式让大家“走出去”,比如要求学生必须在清华其他院系至少选修一门课,鼓励学生们参加学校的各类文体活动,“当然,很多学生都是自发的”,帮助学生们到中国企业、国际组织实习,以及集中组织学生们参加中国社会调查(Deep Dive),深度了解中国各地域发展等等。

在贵州省榕江县体验当地小学语文课

薛澜提及的中国社会调查是一门让冯天穆等很多外国学者都印象深刻的书院实践课。课程在实践环节会安排学者们分为多个支队,前往中国代表性城市或地区进行体验式考察,帮助学者们从政府运作、经济管理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深入了解中国。

在重庆市两江新区科创园参观,体验咖啡机器人制作流程

“比如去云南实地了解扶贫开展模式;在桂林,与当地政府、企业一起探讨工业发展和生态文明怎么更好地融合;去西安跟着政府工作人员同上班,了解中国政府为民众服务的方式,以及如何做决策等等。”在薛澜看来,这种体验式学习方式让学生们感受着更真实的中国,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口。

在好的跨文化交流基础上,书院花费了较多精力有意去培养的还包括学生们通过跨文化合作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薛澜提到的,书院在课程学习、体验式学习之外的第三类学习方式——“干中学”。

“也可以叫作毕业设计,我们要求每名学生必须完成。很多题目由‘用户’提出来,学生们自愿结成小组,‘用户’和书院的指导老师,会和学生们共同解决这些问题。”薛澜所说的“用户”由书院联系沟通,包含亚投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世界经济论坛,知名国际组织,以及腾讯等企业。“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在跨文化、跨领域的背景下,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的能力。”

李开复与书院师生交流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

经过这样教育模式的熏陶,学生们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随之变化的包括但不限于拥有了更广阔的全球视野,对中国更丰富的认识,更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青年领袖,影响更多的人

冯天穆创立的健康品牌测试新款产品

在2017年的毕业季,冯天穆做出了一个决定——留在中国。他来到阿根廷驻华使馆,从事阿中贸易投资促进工作。通过在书院建立起的对于中国市场的理解和认识,他在使馆工作的同时,开始谋划自己的创业项目,并本着为中国消费者研制健康零食的思路最终选择了健康食品的创业赛道。如今,他公司的健康产品已在国内近800家超市上架,并且开拓了线上销售渠道。

“很多人对中国产品的认知还很肤浅,停留在‘中国制造≠优质制造’的刻板印象中。我希望可以做点什么,彻底改变人们对中国产品的刻板印象。”与冯天穆一样,阮奕信毕业后,也选择了在中国创业,并且在创业计划实施的每一步,都得到了来自书院导师、同学以及诸多校友的帮助。

他创立的品牌把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手表成功推向了国外市场。未来,他希望发展一个全方位的生活方式品牌,涉及手表,配饰甚至服装等诸多领域,“我希望我的品牌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和探索中国文化。”

薛澜发现,不只是冯天穆和阮奕信,很多国外学生在一年的学业完成后,选择了继续留在中国。“有些希望能继续学中文,有些就职于中国的企业……可能未来还会有变化,但当下,他们选择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2022年11月,福布斯中国2022年度30 Under 30榜单公布,刘肇宁入选大文娱行业榜单。他为自己制定了目标——要做一名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本位的青年人。这也推动着他不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往返,以创业为桨,助力中国企业与公共事业泛舟出海。

从苏世民书院毕业三年多,陆舒扬仍保持着在书院蓄积的能量。如今,她在中国最大的粮食企业——中粮集团工作两年多,在自己最感兴趣的粮农板块获取着足够多与粮食相关的信息量。

她发现粮食跟一切都息息相关,时常用在书院学到的方法论去分析国际局势对于粮食的影响,目标变得愈发清晰——要做和全人类相关的事情。她时刻准备着进入联合国的国际组织,也希望能为全球粮食及农业统计讨论做出自己的贡献。

领导力培养在目前已有的书院毕业生身上有否明显体现?

薛澜重新阐述了他对“领导力”的理解。他分析说,领导力本身与身份、岗位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可以称其为‘影响力’,有没有领导力要看一个人具不具备影响人的能力。比如鲁迅,他以思想家和作家的身份,影响了很多人。”

2021年,书院校友聚会

对于目前毕业的书院学生,薛澜认为,当下去评价还为时尚早,“从书院跟踪到的校友信息看,有些学生毕业后会选择继续深造,有些到公共部门就业,有些创业……大家的成绩都很出色,但同时也还很年轻,更大的发展,或说上升到更广的层面,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才能看到。”

但他也欣喜地发现,很多在各自领域深耕的书院学者,逐渐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到。

这一点,我们从见诸报道的资料上也得到了印证:仅2022年一年,包括刘肇宁在内,三名书院学者入选福布斯中国2022年度30 Under 30榜单,一名学者入选2022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名单……

薛澜觉得,从某种层面上,包括文中提及的学者在内,很多毕业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领导力,也正在用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更多的人。

关于未来,薛澜坦言,基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书院发展在过去几年面临着很大挑战,但同时他觉得,这恰恰意味着书院所担负的责任意义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荣。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贺信中所提及的,希望这个项目能够成为连接中外青年的桥梁,促进大家相互了解、开阔视野,携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在这一方面,我们想做的事情以及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记者 | 段颖

排版 | 郭熙岚

编辑 | 江盛盈

责编 | 赵姝婧

审核 | 许亮

原标题:《世界有志青年在这里云集,从这里出发……》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