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及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芬兰和我国关系如何 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及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及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2023-11-14 12: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东西方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区别,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社会呈现出新的特点.无论在内容、方法、手段、途径、目标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本文试图阐述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并希望通过对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的分析,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中西差异,借鉴

谈起思想政治教育,有些人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的中国才有的。而资本主义国家高度自由,根本没有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其实不然,在资本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而且思想极为丰富。思政教育并不是哪一个阶级的专利,而是人类阶级社会一项普遍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 虽然在我国古代和西方国家不曾使用过,但思想政治教育所包括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却都是 自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普通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曾经指出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西方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名,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内容确古已有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深刻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本文试分析东西方思想道德教育的差异,而后提出几点西方思想道德教育中值得我国借鉴的特点。

一、东西方思想道德教育的差异

通观东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双方不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同

东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整体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之别。与西方国家相比,东方国家更注重整体价值。古代中国坚持整体价值取向,表现为“以家为本,家国一体”。 在其伦理思想体系中要求个人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和社会,重视整体的要求多于重视个体的发展。直到现在,我们仍倡导和奉行的是 “集体的价值高于一切”、在利益面前 “应该先国家、再集体、后个人”、“人们应为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整体价值取向仍以其特有的号召力和合理性给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巨大的影响。 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与东方国家不同,它们更强调个体价值。西欧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由强调神权、君权、等级特权向强调人权的转变:从古代到中世纪,西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强调神权、君权和等级特权。资本主义制度巩固后,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思想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而且个人自由与个人利益发展为自由贸易、自由经营、个性的自由发展、自由竞争等。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取向更加突出,譬如当代法国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努力使儿童懂得做一个新的公民,必须尊重人身安全、尊重人类庄严及自由表达的权利。

2.教育方式不同

2.1.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差异。

我们在中国从小到大都有“思想品德”、“政治”等直接设置的课程,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平起平坐,构成了我国特色的直接思想政治教育。这些课程参与考核,与学生和家长最重视的升学等直接挂上关系。所以,不管懂不懂,几乎每个小学毕业生都能说上两句政治用语。有些并不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有多深的理解认识,只是因为考试要考,不背好就不能读好的学校。这是典型的显性教育方式。 西方学校注重隐形教育,强调利用学术报告、学校庆典、毕业典礼等活动以渗透式德育对学生成长进行指导;我国注重显形教育,提倡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和教育,通过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西方,学校通过课程教学,进行广泛的资本主义优越性教育、公民权利义务教育以及国民精神等政治教育,还包括众多道德、宗教、思想教育,以西方高校为例,其主要课程有大学生活导论课、职业道德课、社会研究课、公民课、政治课、哲学课、人文课等。同时,西方高校还十分强调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文理各科教学过程之中,如在历史、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国民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2.2. 强制式灌输教育为主与立足柔性灌输教育的差异。 中国德育课程目标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学校德育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4有”新人作为根本任务,德育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纲领和政策服务。侧重于系统的教育,理论的灌输,道德知识传授,注重道德教育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我在国,小学有思想品德课,中学有思想政治课,大学则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原理、邓小平理论、思想道德修养、形势政策等“两课”教育,研究生还设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必修课,同时学校也积极发挥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西方德育目标的政治倾向相对隐蔽,侧重于实践的教育,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择业、交友等实际中,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讨论各种道德问题,做出道德判断,并在判断过程中明确道德价值标准,逐渐树立公民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

二、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内容丰富,爱国主义突出

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因而在西方国家日益受到重视和钟爱,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日渐丰富起来。如美国.在学校推行广泛的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教育、公民权利义务教育、国民精神等政治教育,还有道德宗教教育。特别是在高校,还专门设置了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 如职业道德课、公民课、政治课、哲学课等,并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以此来培养资产阶级所需要的 “合格公民”。

在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由于各国的历史和文化不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不完全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内容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都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明确了现存国家政权的政治合法性,它是一面旗帜,是各国人民团结凝聚、共同奋斗的精神支柱。 在现代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条件下,惟有爱国主义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力量,找到种种利益冲突中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某种共同点、结合点。因此 ,爱国主义教育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现代西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共同的核心要素。以美国为例,人们一般认为合格的美国公民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备 “我是美国公民,我爱这个国家”的思想意识。美国尤其重视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美国从幼儿园就开始讲星条旗的组成,让 3岁的孩子都知道华盛顿是 “美国之父”,知道南北战争。从幼儿园到小学连续不断地进行灌输,使孩子们知道国家是怎样形成的,为此又付出了多少代价。正因为美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十分重视从小学、中学起抓爱国主义教育,所以美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很强。

2.方式多样,方法灵活

现代西方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表层的形式与途径到深层的教育思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形式变得多样化,除了理论灌输之外,还有大量的实践活动及环境感染熏陶教育,实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启发式教育相结合,调查与社会服务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各种校园活动相结合来综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之一,西方国家从来就没有放松过。在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中公开的、正面的教育方法是始终受到重视的。除此之外,西方国家更多的还采取了 “渗透性“、 “隐蔽性”的教育方式.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具有极大的自然性和隐蔽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特别是在政治价值观的教育中,他们特别注重营造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其政治制度。这种问接的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样,20世纪70、80年代以来.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呈现人本化趋势,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要求摒弃空洞的说教以。美国代表的西方国家在重视灌输的同时,更加重视渗透隐蔽性的教育方式。主要通过暗示法、感染启发法、理咨询法、参观法、社会参与法等来进行的。例如,国在教人文化知识的同时 也在其中暗含了思想政治育的功能。在形式上看是教人文化.然而文化恰恰是国家最核心的价值观.如 “有教养的人不随地吐痰”、“英格兰都人尽其责”等口号,其暗示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3.途径广泛.具有全方位性 现代西方国家。特别是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都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与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使学校在空间 L进一步扩大.实现同社会各部分的衔接。社会广泛参与,无论是学校、家庭、社区还是大众传媒 .无论是政党还是宗教团体.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所有的人员、所有的场所 所有的时机都被用来宣传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这些工作都是自觉的、互相配合的,形成一个整体的合力。在 “小政府,大社会”的思想指导下.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的投入。各国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一个共同点:以学饺为中心,呈辐射状的全方位的教育网络.很重视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配合。美国和西欧则采取一种比较隐蔽的形式,学校内严整的学生工作机构,事实上行使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但却是在日常行为管理的名月一进行的,且往往是通过职业咨询、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的。他们用一种非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传输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他们也强调各种社化机制的协调一致性。他们的科学机构 、专家化队伍,健全的系统、良好的服务中心和服务设施等都表明,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是全方位性的。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东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各国交往的增多,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东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相互渗透的趋势也愈益显著。我们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分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示范、榜样作用.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书目: [1]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罗伯特·N·贝拉等.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M].北京:三联书店.1991.

[3]曹春梅.东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J].中山大学学报,2002(12)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