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文化琐谈155:芦花飘飞的岁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芦苇有哪几种颜色 花木文化琐谈155:芦花飘飞的岁月

花木文化琐谈155:芦花飘飞的岁月

2023-05-15 21: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前面写过《槐花飘香的日子》,再写一篇《芦花飘飞的岁月》。

我们上世纪70年代初出生的人,记忆中,那时候的冬天比今天要冷许多,冷不防脚上就会冻出疙瘩来,我们叫做“冻疮”。其实,不光是脚,耳朵也会冻出疙瘩,甚至脸蛋。有人说,现在条件好了,感觉不到冷,也许是有道理的。可是,那时的河流上了冻,可以在上面游戏、溜冰,今天的河流大多数达不到这个程度,却是不争的事实。起码,感觉上确实比现在冷。

那时候,御寒用的棉花、棉布奇缺,棉衣、棉裤、棉帽、棉鞋、棉袜,乃至耳捂、手套,根本就没有,即使有,大多数人家都是用不起的。至于比我们年岁大的人,那是更不用说,条件差的,到了数九寒天,用“饥寒交迫”来形容,那绝对没错。

一到冬天,北风或者西北风呼啦啦地刮起来,来自西北利亚的寒流席卷我们赖以生存的家乡。那时候,铺床用的基本上是麦草,也叫麦穰。条件差一点的人家甚至没有床,没有床板,只能用稻草打地铺;条件好一点的人家用蒲苇编成的垫子,能用上棉花的人家很少很少,这样的人家常常被称为“财主”、“地主”,羡慕中有点恨。铺了草以后,上面再铺上芦席。芦席凉性,夏天用很舒适,可冬天用很难受,躺上去,冷得刺骨,农村土话叫“砸骨头”。

而芦花,是当时人们御寒的佳品,可称得上是苏北平原一宝,可惜量太少。——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到当时的情景,“不是过来人,不解其中味”,说了他们也听不进去,非常排斥地干活!

我的家乡有许多河流穿过,周围的河汊、沟渠、水汪、池塘很多,那里长满了芦苇。芦苇在我们老家叫做“大柴”、芦柴——这是苏北平原、江淮平原以及里下河地区、盐阜地区最为常见的物种。芦苇的家族里,有硕大的、微小的,还有颜色比较深的等常见的几个品种,有差异但都是大差不差。如今芦苇已经从沟塘跃进大都市,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进入闹市,被选为绿化中的优质绿植。这就不展开了。

每年春天,芦苇在水汪里发芽生长,大概到了春夏之交,就长出一人多高,到了端阳节前,柴叶子正好不老,许多农妇都来采摘柴叶子,作为粽子的“嫁衣”。

每年夏天,正是芦苇旺盛茂密的时候,这时水生的野鸭、野鸡、水鸟都会藏在茂密的大柴丛中做窝“繁衍”,一旦有大的动静,水鸟们就会发出叽叽咋咋的叫声,一个猛子砸到水里,老半天不露出头来。

夏日的晚上,那便是萤火虫的世界了——“萤火虫,照灯笼,飞到西来飞到东,晚上飞到家门口,宝宝回家它来送”。伴着儿歌,看着欢乐的萤火虫,拍着蒲扇或者芭蕉扇,睡在风口乘凉。一边看着萤火虫飞舞,一边听着风吹水汪里大柴的沙沙响声,算得上是炎炎夏夜里的一种惬意了。

待到重阳时节,北风吹过,积攒了大半年的芦花骤熟,河汊里、沟塘里几天之间就变成了银白色的世界。芦花的绒毛,纷纷扬扬,在秋风中摇曳,远远望去,像雪花在飞。那种感觉,一个字:美!

这时节,许多人家都放下手中的农活儿,忙者砍芦苇、采芦花。由于河汉、沟塘是大伙的,所以谁家砍了、采了就是谁家的。芦苇割下来,晒干,扎成芦苇把子,以备铺盖房顶。芦芥采回家,晾晒干了,扎成捆收起来,算得上是寒冬里上好的取火燃料。

几场老北风吹过,那雪花便纷纷扬扬地飘洒起来,真正的农闲季节也就到来了,芦花被派上大用场。男女老少,一家人围坐一起,有时邻居也会赶过来凑热闹或互相切磋技术。他们用芦花和茅草编御寒的“棉鞋”——俗称“毛窝子”,为了防止雪地烂泥弄脏毛窝子,有的人家干脆制作成木屐,也就是高木屐——古人也用过高木屐,有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为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那时的冬天不仅很冷,印象中雨雪天也特多,毛窝子是植物制品,不耐水泡,不耐长穿。所以要为家里的每个人准备三五双。特别是孩子,最喜欢闹雪,那毛窝子就更不经穿了,多备一些更有必要。

冰天雪地的时候,我们就穿上毛窝子。毛窝子虽外观不雅,但保暖性能极佳。它的底子是木板做成的,下面钉上两道木齿,上面钉上毛窝子,形状像古代的木屐。我们穿的时候,再在毛窝里填上一些芦花,穿起来既暖和又不怕雨雪的侵蚀,是御寒的佳品。不过,那种毛窝子做起来很费功夫,我们往往舍不得穿,然而,毛窝子经不住存放,一个夏天过来,往往被潮湿的空气给腐蚀了,第二年冬天拿出来时,剩下的常常只是一双木板。那时候,如果芦花丰收了,富足了,是最好的“垫被”。我们在床上铺个三五寸厚,上面用一个床单什么的一罩,人睡在上面,如同现在的席梦思一般。太阳好时,如把垫铺的芦花抱到户外晒一下,保证你夜里睡得更香甜,没准还可以做一场春秋大梦。

毛窝子,芦花垫子,充满了自然的味道、充满了自然的温暖,用现在的眼光看,那真是再环保不过的御寒之物了。

芦花也是花,也是花木文化研究的范畴,可是,芦花的文化是什么呢?——芦花文化便是春天养眼,夏天纳凉,端午粽情,寒冬送暖,雪中送炭!便是夏夜里的萤火虫,“冬天里的一把火”!(供稿:江苏花木文化研究根华。供图:东部战区创作室吴国平、中国刑警学院董杰、南京大学刘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