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设计诞生之前,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做了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芝加哥人口密度 在城市设计诞生之前,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做了什么?

在城市设计诞生之前,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做了什么?

2023-03-28 11: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关于远届|Archipedia

远届|Archipedia 是深究壹贰板块的新系列,让对于学术有兴趣的同学来从词条入手,逐渐织起理论知识系统性框架。Archipedia 一词源自于Architecture+encyclopedia,但初衷并非做一册建筑的百科全书,而是更倾向于尝试给大家见过但不太熟悉的学科专业词语去进一步挖掘,尝试有着更加清晰而具有当代定义的解释。类似于维基百科或者萌娘百科这样的互动式词条,旨意在探索一个词条在不同时间,不同主体对象,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与其迭代关系。所以更准确的来说,是由大家待完善的词条。

本次让我们回到在城市设计诞生之前,回到那个大部分地区还是自由生长的乡村肌理的时候,在城邦中由国家权力机关和重要建筑师力图畅想的理想国蓝图以及乌托邦城邦的时代。虽然只是在世界规划历史中的一环,但恰恰那些时代的规划所反映出的意识形态,以及所奠定的物质文化基础也对今后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两篇就让我们以建筑师的角度看城市设计和规划,第一篇讲,而第二篇,主要讲城市规划和设计被理性对待了之后,理论家们又是如何建构系统理论的。由于文章篇幅限制,在本篇文章的讨论不包含中国古代的规划史

原始聚落的平等秩序和有机生长

Equal order and Organic texture

在西方古代的时候,特别是在封建制度之前,意大利一带的国家采取城邦制(polis),即市民是参与进公共政治生活中的,所以在居住区的附近就是公共空间和建筑。那个时代不同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是没有尊劣之分(除了女性不能参与公共政治生活之外),所以每一户的居住单元都是面积和轮廓近似,而退让于承载公共生活的空间之后,比如说街道、巴西利卡、广场等。

古希腊和古罗马初始的城邦形态(Polis)

在罗马的小城镇Timgad中,从其城市的总图中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观测到市民的生活是由私密的居住生活和公共的生活构成的,两者之间没有太明显的区分。只有局部承载类似于祭祀和朝拜的教堂和纪念建筑是因地方文化和地方神灵的栖息地所制宜的,广场和剧院等公共政治文化生活完全融于市民居住生活动线之中。

甚至在后来进入帝制时代的罗马首都,这种因地制宜的地理格局也不会因为从皇宫里放射出来的纪念性轴线有巨大变化,因为这个城市很早的时候密度已经达到了一种宜人的状态。

Timgad plan

城镇和城邦不同时期罗马平面演变的对比

新城镇规划运动与理想城市蓝图

Downtown development and City blueprint

理想的公社社区(commune)

在工业时代之前的欧洲曾经有段时期盛行理想化的人民公社,主要是因为人们为达成集体更加高效的生产和共同富裕而进行的分工合作和生活共享,尽管后来经验证后失败。但是在那种平等的状态下,集体公共空间的价值得到了强调,主要反映在人们的居住单元都是平等的,平等的采光、位置,这些单元共享这平等的公共资源(绿化、生活配套),这种对于普通百姓生活和乐和富裕的理想蓝图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柯布西耶的规划和设计。

Phalanstère LAVENIR

绍村盐场-Ledoux Claude

在柯布的马赛公寓中 ,剖面上的功能像个汉堡包:底层是用于停车服务,无法被侵占的架空的公共空间;中间是足以每个人一般所有生活需求的小小的单元间,但中间有一层是整个开放社区,就像立体的林荫大道(boulevard),里面容纳着餐厅等多样的公共空间;最顶层是屋顶花园,上面布置了各种小小的单元建筑,幼儿园、教堂等服务性房间都在上面。打造了立体化的公社村。再加上但是柯布对于轮船这种工业美学的追求,建筑显得非常的机械化和功能化。

Le Corbusier Unité d'habitation Marseille

都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y)

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欧洲和美国的城市都会在非常相近的时间段内经历都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y)。亦或是因为新掌权上任需要对旧都市进行大刀阔斧的都市更新,又亦或是城市需要从战争或者是需要从灾害中恢复过来。他们会以视觉的秩序和纪念物节点的重要性为出发点进行路径和节点的设计。此外,在这套系统中对于公共建筑尤其强调其通路和视觉纪念性的路径,而对于居住和生活的的地块也只是非常通路意义上的划分,和公社化的城市相比并没有考虑到更细的尺度。

city beautiful 凡尔赛,巴黎

芝加哥都市美化运动

风景如画的城市(picturesque)

但唯独英国在对抗这种以秩序为主的城市,在英国的大部分地区是以郊区风景为主的城镇。他们崇尚自然风景,没有纪念性的轴线,唯独只有在公园里的几个小房子。

同样情况的也有曼哈顿中央公园,但中央公园是一种预设的风景如画的白地,用来达到满足四周已经溢满将出的拥挤文化。

花园城市(garden city)

花园城市(garden city)是将公社化城市、都市美化运动和风景如画的都市集大成结合在一起的城市规划理论,由霍华德提出,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可以让城市成为一个联立的卫星城体系并且可以各自成立的系统。

花园城市具有一下几个关键的特征:a. 创造的城市有一定的尺度的,卫星城市,自给自足;b. 在圈外是高速公路为主导,而内部以同心圆的道路为主导,外部高速公路绕进来走出来,并不进到城镇的中心点;c. 它是以中心花园(centre garden)为中心,这样提供了一个最大的可以满足内部需求的公共空间;d. 环中心区域为一间间一样大小的住宅,各自同时拥有着一样大小的公共空间和道路系统;e. 这些住宅由一样大小的绿带间隔;f.最外围的是散落在各处的生产空间,在庞大的绿地中,鼓励被做成都市农业,完成对自然的向往。

这样做可以控制都市的扩张规模,在其他形成卫星城市可离开旧有都市,而且对旧都市的交通系统不会造成运输压力上的加剧。

花园城市(garden city)

外环、内环、向心状粗细线代表汽车容量,downtown包括中心公园-小公园、各户的庭院-同心圆细线,慢速生活,串联不同的社区和生产机构。

工业城市(industrial city)

在巴黎的Tony Garnier城市中,交通站点掌控了城市的发展,作为并且作为城市发展的起始点和中心点。外部的交通靠汽车火车联通,然后对不同工业上的使用进行分区:将不同的区域分为工业、住宅、老城市等。而在这里住宅和其他性质的空间是平等的,社区资源和医疗资源都在不远处。整体来说是利用格网系统(grid system)对抗都市美化的秩序,但同时也造成了不同城市之间的同质性(generic)。

Tony Garnier industrial city

光辉城市(Ville Radieuse)

柯布西耶在其创作早期就已经提出了300万人口的当代城市,然后便随即在大巴黎计划中提出光辉城市。柯布充分吸收了前者霍华德在花园城市中所提出的多层级的建构不同功能以及对于公共空间和私人住宅功能明显的区分。

而柯布则表现的更为激进:他使用了一种基于汽车路网的格网系统(zoning),然后将人们生活所需的居住、办公和工业在这一套格网系统中水平排列划分,对于各部分的每个单元所拥有的资源都做了均等的分配和划分。这种划分笔者觉得虽然很生硬而非常强调车型道路系统的运输能力。但是却不失为一种一种事宜密度城市的策略。

柯布特别在意光照这回事,当面对居住功能的时候,他主张采用低容积率高占地的多层围合庭院,而对于对采光需求不高的塔楼,他则尽量的缩减其占地来释放绿地,增加其容积率。但这种方案是放弃了当地的文化和历史的。这个乌托邦还好没被建构出来,城市才能保留现有的杂乱和活力。

300万人口的当代都市

Le Corbusier Ville Radieuse

大都会城市(metropolitan city)

而到了OMA这里,他们在巴黎拉维莱特公园竞标中,同时也和柯布一样用了区划(zoning)的方法,但他们和柯布所强调的整齐划一,划分明显的功能分区不同的是,OMA非常注重当代大都会文化中的“情景主义”(scenaric)这回事,他们把公园切开,建构水平条带的功能分区。依据是在公园生活中,人们依靠不同的树种所对应着不同情景的发生,而且更有趣的是,OMA在处理这些水平划分的功能的过程中,会植入大大小小不太一样的触媒(catalyst)去引起人们留意在其间活动的发生和场景的转换。

Compétition pour le parc de la Villette,Rem Koolhaas

伊东丰雄(Toyo Ito)在1990上海大计划中,和库哈斯一样将都市的功能水平一道道区分出。同样是在不同条带的绿化这种原型中,容纳不同的建筑类型(building type)。在首层都全是底层架空,而从二层开始开始显现出不同的建筑类型,据此创造不同的地块block。

同时,他将具体的生活情境与严谨的功能系统相融合,创造出很多外部排列看上去非常严谨,但内部却相当随意,充满着事件的大都会生活情景。

1990大上海计划

Lujiazui,1990上海大计划, ,Toyo Ito

而在OMA之后也有MVRDV,他们在建筑创作中水平上都市的不同功能分区拉到垂直的楼板之内,是想强调在垂直高度上生活的新都市理论。与早期柯布在马赛公寓中创造垂直的集体生活有共通之处。

广亩城市(Broadacre City)

另一方面,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在其所提出的广亩城市(Broadacre City)中。他提出一个单纯只靠居民个体自给自足,无边无际、没有市中心的城市。这有点像洛杉矶,它是一座没有市中心的城市,每个人的都住得很远,交通系统主要靠高速公路联系各个城市。这是一种接近完全自然状态的最后的现代城市。

Broadacre City

分区概念和统一价值

Zoning and Common value

功能分区和舒适密度(Zoning programme and Suitable density)

在1930年左右,国际会议(CIAM)开始以协议书的形式给城市规划制定一个导则(guide line)。这项导则遵循着所有人类对生活追求的共性,阳光、水、空气、健康,以及对于社会交往的需求还有各自私密的居住需求。这如同柯布在他的规划中所做的那样,以一种激进的社会主义方法来创造出人人都享有一样资源的空间,但是缺陷可能就是会抹掉当地在地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在这个空间内不同个体的特性。

该项协议指定的是对于规划功能分区的协定,以及对于建筑单体之间的日照间距,和建筑群之间的整体密度范围的协定。

混杂功能和拥挤文化

Mix-use and Cultural congestion

社区生活与邻里单元(Community life and Neiborhood unit)

现在时间轴回到当代,当代开始出现一些平民来抵抗花园城市和光辉城市所带来的秩序和大一统空间——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这本书控诉在严格的功能划分和生硬的道路区划、以及过度追求高效舒适的密度规划下,人们可以生活街道消失了,没有足够多样的空间和功能来支撑不同人的各种生活需求。

她主要从街道活力的角度提出四要素:1.适宜的人口密度,2.混合使用功能之必要性,3.多样化的老建筑的必要性,4.小尺度街区的必要性,无论如何,这四点很有力地从人性尺度地角度反击了以往大一统和粗暴的规划态度。

她主张让作为不同个体的人活起来,让邻里之间沟通,街道是最重要的地方,而在从前只有主街,街道晚上晚上没有人,每个人都在照顾自己的健康生活;个人的私密舒适还是社区的集体生活舒适,两种状态当时一直有人在辩论,还没有定论。

Celebrating Jane Jacobs

全球化都市与广普城市(Globalization and Street culture)

而在一个更大的尺度上,库哈斯也指出影响规划的,往往是隐匿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运作逻辑。在21世纪初,库哈斯带领哈佛的学生所著的一本调研集《大跃进》( great leap forward),讲诉了中国的各个城市在人口、资本和物流在不同地理格局下互补、互融,以及相互之间拥挤和影响的文化现象。

great leap forward,OMA & GSD

这张图描述了香港和深圳这一组海关城市处于相同地域但不同政治环境中相互影响和连接的命运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