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芜湖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芜湖未来城市发展规划方案 芜湖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芜湖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

芜湖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芜湖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

2024-07-12 23: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山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驻芜各单位:

《芜湖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芜湖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2020年10月15日

 

芜湖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既是化解新冠疫情影响、推动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拉动投资、赋能产业发展和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关键引擎。为加快具有芜湖特色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把握全球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趋势,坚持新发展理念,夯实信息网络基础,强化技术创新驱动,推进数字融合,赋能产业发展,激发新生动能,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坚持“创新引领、突出重点、建用兼顾、政企协同”的原则,高水平推进“1115”新基建行动计划,即“构建1个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打造1个创新基础设施体系、提升15个新基建应用场景”,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新型基础设施强势起跳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为推动芜湖经济高质量发展抢占新赛道、创造新供给、培育新动能。

(二)发展目标。

到2022年,全市新基建水平和产业创新能力跻身国内第一方阵,新基建与新兴产业、优势传统产业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格局基本形成,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全面融入城市生产生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300万-500万人口规模的智慧城市样板及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新型基础设施成为芜湖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效治理的重要支撑。

——1个信息基础设施体系领跑全省。加快推进IPv6规模部署,促进下一代互联网平滑演进升级与应用。全市重点区域实现5G网络全覆盖;芜湖大数据产业园建成投入使用;移动、联通数据中心提升能级并加快承载应用;老船厂数字生态产业园、长三角“数据湖”产业园和超算中心基本建成。2022年底,完成10000个以上5G基站建设;打造10个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30个智能工厂,实现2000家企业登云;新型政务网实现互联互通,与长三角区域“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全面对接。

——1个创新基础设施体系引领全省。争创1-2个国家和省级分行业产业创新中心、2-3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增1-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全市各类创新平台超600个,力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我市布局,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15个新基建应用场景全面升级。聚焦15个新基建应用场景及支撑体系建设(详见专栏一),打造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智慧园区、智慧物流应用标杆,集聚“新要素”,构建“新生态”,建成“新平台”。完善顶层设计,科学构建智慧城市及感知体系,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警务、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水务等方面,以民生需求为中心,以各行业发展需求为驱动力,打通业务流程,实现数据共享,服务城市治理与创新,充分展现智慧、高效、便捷(详见专栏二)。

 

专栏一  15个新基建应用场景

 

 

专栏二  智慧城市及感知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布局信息基础设施。

1. 加快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在产业园区、学校、医院、景区、高铁站、商业综合体等公共场所布局5G基站,有序扩大规模,推动5G网络从重点区域向一般区域、城区向农村逐步延伸覆盖,三年内完成10000个以上5G基站建设。鼓励相关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5G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开放实验室等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搭建5G核心器件技术开发平台、中试验证平台、产品分析测试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基地和园区联合优势企业、科研院所、移动运营商等,建设国内一流水平5G产品认证、应用测试、网络性能监测、产业监测分析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软件企业开发5G应用软件、控制系统、服务平台软件等。(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产业创新中心)

2. 加快推进数据和算力中心集群建设。加快芜湖大数据产业园建设;移动、联通数据中心提升能级并加快承载应用;推进数字电商运营中心、芜湖AI超算中心、人力资本产业园数据平台等项目建设。依托优质资源,与长三角重点区域深度对接,建设“数据湖”及软件开发服务平台。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加快数据资源归集整合,加快实现政务数据100%汇聚,经济数据和社会数据60%以上的汇聚任务。支持云计算中心与我市重点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力争实现全市2000家企业登云。(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大数据中心、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建投公司)

3. 加快发展产业互联网。谋划建设老船厂数字生态产业园,打造一批服务全国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支持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优势传统产业等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建立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以行业龙头企业为试点建设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的企业级平台;依托运营公司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产业互联网服务。推进标识解析建设,率先推动标识解析在机器人、汽车等行业的试点应用。健全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数据安全防护。建设30个智能工厂和100个数字化车间。(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4. 加快建设新型政务网络。推动市、县(市)区两级电子政务外网升级改造,完善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加强市政务数据中心建设,实现数据共享;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城市政务网联接,数据资源合理开放,实现“一网通办”。建设“AI+政务服务”基础平台,构建AI内容学习总库,形成AI服务目录清单,提供一批解决部门共性难题、提升效率的通用算法模型,逐步实现审批、服务、监管等场景的智能化应用。归集各类电子证照,建成市级电子证照库;智慧政务服务场景全面开展电子证照应用,探索电子证照与实体证照并轨运行、统一管理的新模式。(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大数据中心、市市场监管局、各相关单位)

(二)加快提升创新基础设施能级。

5. 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抢抓国家“十四五”新一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机遇,围绕我市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重点优势产业,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每年实施一批科研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争取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在我市布局,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整体创新水准。(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

6. 争创国家和省级重大创新平台。争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制造、高端航空装备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争创机器人、智能汽车、通用航空国家(省)分行业产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省)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和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国家(省)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产业创新中心)

7. 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瞄准上海张江、合肥国家大科学中心等创新资源,争取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在我市设立分中心。支持沪苏浙一流大学、科研院所来我市共建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分支机构,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芜湖分中心,与浙江科技大市场共建皖江技术大市场。持续举办大院大所合作暨科技成果对接会和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芜湖地方赛。充分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机器人和通航产业联盟作用。充分利用长三角城市创新资源优势,在一线城市建设“飞地”产业创新中心,在异地开展研发、技术攻关,在我市进行产业化。(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产业创新中心)

8. 推进市级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西电芜湖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院等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成果转化、项目孵化和产业化。推进新一代新能源汽车共性技术研究院、通航产业技术研究院等行业创新平台建设。推进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实施“一企一平台”计划,到2022年,力争全市企业拥有各类创新平台达600个。(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人社局、市产业创新中心)

9. 提升创新孵化基础承载能力。推进国家、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双创”平台建设,建设创新成果孵化区,“全城孵化”初步形成。支持重点园区、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产业培育和孵化基础设施,新增总建筑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安徽工程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建成投入使用,安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暨中公教育华东区域职业培训基地加快建设,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皖南医学院等重点实验室加快发展。(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

(三)加快打造融合基础设施发展新局面。

10. 推进“5G+”新业态发展。支持“5G+工业互联网”“5G+智能制造”“5G+车联网”“5G+能源互联网”等重点产业应用,培植5G应用重点支撑产业链。有序推广5G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旅游、数字园区、智慧机场、智慧安防、智慧电网、智慧社区、智慧农业等典型场景的示范应用,逐步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延伸。(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文旅局、市民政局)

11. 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园、镜湖区软件信息产业园。立足云“工业大脑”,结合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农机、水泥、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采用“1+5+N”模式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云产业创新中心,带动企业供应链、市场链、资金链、数据链、人才链等5链更新再造,打造N个标杆企业并与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平台深度融合,提升智能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实现工业场景核心数据资源共享和深度合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12. 加快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聚焦云服务、云消费、云制造、云农业、云管理五大领域,以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场景赋能、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线上经济企业,大力发展线上办公、线上教育、线上医养、线上新零售、线上文娱等新业态,营造富有活力的线上经济创新发展生态;以“一核一带多片区”统筹线上经济生产力布局,高水平创建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线上经济“5111”工作计划,形成“5000+”线上交易规模、引培“1000+”线上经济企业、打造“100+”典型应用场景、建设“10+”特色示范片区。(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大数据中心、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市文旅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

13. 加快打造智慧交通网络。推进交通运输能力支撑中心,以及智慧交通云平台、应用平台、感知平台建设。集成交通系统各业务平台数据,打造全行业、全领域、全覆盖的交通运输综合监测系统。开发网约车管理、共享单车监管、公交智能调度等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全市智慧交通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加快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及城市轨道交通体系建设,推动芜宣机场建立“云平台+数据仓库”,实现智慧AR终端应用、机器人巡检,构建空轨一体、内外联通的管理体系。建设市级公共停车信息平台,统筹公共停车场和道路停车场的动静态数据,面向群众提供便利化公共停车信息服务。(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大数据中心、市国资委、市经信局)

14. 完善智慧能源建设管理体系。建设智能电网,实现110千伏电网灵活可靠供电;完善城乡配电网,提升中低压配电网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开展配电网终端智能化改造。做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整体布局,加快充电桩建设,新建各类充换电终端设施1.55万个,其中公共和专用7500个、居民自用8000个。推动储能装备、氢能产业投资布局和示范推广,试点建设加氢站,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应用。强化电力、天然气、热力管网等各类能源网络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建设智慧能源运行云平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供电公司)

15. 推进智慧水务体系建设。打造智慧水务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加强江河湖泊水系、水利工程设施监测,强化水利管理活动的动态感知;建设水利能力数据中心,推动水旱灾害防御预报预警体系、水政水资源监测体系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或整合。构建智慧供水综合管理体系,依托新一代ICT信息技术,对“生产运行数据(SCADA)+管网运行数据(GIS)+二次供水数据+客户服务数据”进行数字智能化动态感知综合调度,实现“厂、网、客户”三位一体化协同。构建城市智慧排水管理体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实现对管网、井盖、泵站、出水口、渠道、污水处理厂等排水设施远程监控管理,推进排水设施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发改委、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大数据中心、市自然和规划局、省长江河道管理局、芜湖华衍水务公司)

16. 完善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镜湖区高效物流产业园,推动仓储中心、分拨中心、转运中心、配送站等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支持物流企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抢抓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机遇,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芜湖智慧港口建设,整合全省内陆港口资源,提升港口综合运行效率,高标准打造港口物流电商生态圈,降低物流成本,建设智慧港口枢纽经济芜湖样板。发挥芜宣民航机场、商合杭高铁、芜湖港码头的水陆空立体交通优势,谋划建设长三角航空货运枢纽和集物联网、智慧物流于一体的空港保税物流园。(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大数据中心)

17. 拓展智能末端配送设施。进一步拓展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投放范围,新增2000台以上智能取物柜,加大对医院、学校、办公楼宇、大型社区等区域的覆盖力度。推动多方合作、统一布设用于药品、商超用品、蔬菜鲜果、扶贫产品等不同品类物件的多功能柜。推动智能售货机、无人贩卖机、智慧微菜场、消费扶贫智能专柜、智能回收站等各类智慧零售终端加快布局,着力提升智能化、集成化和综合化服务功能。(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邮政管理局)

18. 加快神经元感知节点及网络建设。鼓励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建设神经元感知节点,推进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建设。实施“雪亮工程”二期,推进城市公共安全视频联网应用。实施智能传感节点建设工程,建设百万级社会治理神经元感知节点,打造神经元感知综合服务平台,对接“一网统管”。(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公安局、市委政法委、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大数据中心)

19. 提升智慧教育能力。建设21所“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学校。对接互联网教育领域头部资源,完善全市“互联网+教育”学习生态,推进智慧学校核心主场景应用,构建“教学考评管”闭环应用服务体系,加快人工智能和基础教育深度融合,打造人工智能和教育创新发展新生态。(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20. 推进智慧医疗体系建设。建设2家以上互联网医院。完善医疗健康云平台,提升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健康芜湖”惠民服务平台功能应用能力。建设智慧妇幼和智慧接种系统,依托芜湖城市一卡通,建立一卡通医疗就诊账户体系,加强移动支付、诊间支付推广与监管,为常见病和慢性病参保患者复诊提供在线医疗服务。(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数据资源管理局、芜湖市城市卡公司)

21. 完善智慧养老体系。建设10家智慧养老服务机构。搭建智慧养老服务管理平台,提升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智慧化水平。加快建设智慧养老社区,丰富智慧养老应用场景,推广应用智能养老产品;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候鸟式”旅居养老等智慧养老新模式。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三级中心,推进智能安防等养老设施改造。(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22. 构建智慧警务体系。建设200个智慧平安社区。面向决策与实战,对公安内外部的海量信息进行数据标准化和应用提升工作,建设全市公安数据中心及服务体系;依托公安信息基础网络,实现公安数据资源的规范化编目,为全市信息资源体系共享共建提供“一站式”管理与服务。(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大数据中心)

23. 构建“互联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治理“智能底板”,构建社会治理技术平台、数据交换平台体系,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领域的集成应用。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能力,实现“一网通办芜事”。加快推进数字创意、智慧文旅、智慧城管、智慧政法、智慧市场综合监管等新业态新应用。(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大数据中心、市委政法委、市委编办、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文旅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城管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调度。

在全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市发改委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强化工作统筹和项目调度;各有关单位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新基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实效。各县(市)区,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山经济开发区要相应组建工作推进组,制定行动方案,细化目标任务,有序推进规划布局、政策制定、项目谋划、产业招商、平台构建、生态完善等各项工作。每季度组织召开新基建工作调度会,总结分析新基建工作推进情况,研究部署新基建重点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二)强化规划引领。

紧盯国家、省关于新基建研究动态,加强对新基建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学习把握,将新基建工作纳入全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系统研究全市新基建发展布局、发展重点、主要任务及实施路径,谋划推进一批新基建重大项目,充分发挥新基建对于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综合性重大作用。切实加强顶层设计,避免因重复建设、更新迭代等产生无效投资。

(三)强化政策引导。

深入研究国家、省有关新基建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新基建政策,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不断提升社会服务和城市治理水平,加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基建领域,拓宽新基建融资渠道;鼓励各类投资基金创新机制,提高新基建投放比例。鼓励银行开发新产品,加大对新基建的支持力度。引导公共数据向社会主体深度有序开放,在医疗、教育、交通、旅游等重点领域,培育催生政企数据融合与创新应用。统筹好全市新基建用能指标,加强新基建土地指标保障。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山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驻芜各单位:

《芜湖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芜湖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2020年10月15日

 

芜湖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既是化解新冠疫情影响、推动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拉动投资、赋能产业发展和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关键引擎。为加快具有芜湖特色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把握全球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趋势,坚持新发展理念,夯实信息网络基础,强化技术创新驱动,推进数字融合,赋能产业发展,激发新生动能,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坚持“创新引领、突出重点、建用兼顾、政企协同”的原则,高水平推进“1115”新基建行动计划,即“构建1个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打造1个创新基础设施体系、提升15个新基建应用场景”,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新型基础设施强势起跳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为推动芜湖经济高质量发展抢占新赛道、创造新供给、培育新动能。

(二)发展目标。

到2022年,全市新基建水平和产业创新能力跻身国内第一方阵,新基建与新兴产业、优势传统产业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格局基本形成,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全面融入城市生产生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300万-500万人口规模的智慧城市样板及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新型基础设施成为芜湖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效治理的重要支撑。

——1个信息基础设施体系领跑全省。加快推进IPv6规模部署,促进下一代互联网平滑演进升级与应用。全市重点区域实现5G网络全覆盖;芜湖大数据产业园建成投入使用;移动、联通数据中心提升能级并加快承载应用;老船厂数字生态产业园、长三角“数据湖”产业园和超算中心基本建成。2022年底,完成10000个以上5G基站建设;打造10个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30个智能工厂,实现2000家企业登云;新型政务网实现互联互通,与长三角区域“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全面对接。

——1个创新基础设施体系引领全省。争创1-2个国家和省级分行业产业创新中心、2-3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增1-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全市各类创新平台超600个,力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我市布局,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15个新基建应用场景全面升级。聚焦15个新基建应用场景及支撑体系建设(详见专栏一),打造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智慧园区、智慧物流应用标杆,集聚“新要素”,构建“新生态”,建成“新平台”。完善顶层设计,科学构建智慧城市及感知体系,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警务、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水务等方面,以民生需求为中心,以各行业发展需求为驱动力,打通业务流程,实现数据共享,服务城市治理与创新,充分展现智慧、高效、便捷(详见专栏二)。

 

专栏一  15个新基建应用场景

 

 

专栏二  智慧城市及感知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布局信息基础设施。

1. 加快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在产业园区、学校、医院、景区、高铁站、商业综合体等公共场所布局5G基站,有序扩大规模,推动5G网络从重点区域向一般区域、城区向农村逐步延伸覆盖,三年内完成10000个以上5G基站建设。鼓励相关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5G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开放实验室等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搭建5G核心器件技术开发平台、中试验证平台、产品分析测试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基地和园区联合优势企业、科研院所、移动运营商等,建设国内一流水平5G产品认证、应用测试、网络性能监测、产业监测分析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软件企业开发5G应用软件、控制系统、服务平台软件等。(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产业创新中心)

2. 加快推进数据和算力中心集群建设。加快芜湖大数据产业园建设;移动、联通数据中心提升能级并加快承载应用;推进数字电商运营中心、芜湖AI超算中心、人力资本产业园数据平台等项目建设。依托优质资源,与长三角重点区域深度对接,建设“数据湖”及软件开发服务平台。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加快数据资源归集整合,加快实现政务数据100%汇聚,经济数据和社会数据60%以上的汇聚任务。支持云计算中心与我市重点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力争实现全市2000家企业登云。(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大数据中心、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建投公司)

3. 加快发展产业互联网。谋划建设老船厂数字生态产业园,打造一批服务全国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支持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优势传统产业等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建立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以行业龙头企业为试点建设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的企业级平台;依托运营公司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产业互联网服务。推进标识解析建设,率先推动标识解析在机器人、汽车等行业的试点应用。健全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数据安全防护。建设30个智能工厂和100个数字化车间。(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4. 加快建设新型政务网络。推动市、县(市)区两级电子政务外网升级改造,完善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加强市政务数据中心建设,实现数据共享;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城市政务网联接,数据资源合理开放,实现“一网通办”。建设“AI+政务服务”基础平台,构建AI内容学习总库,形成AI服务目录清单,提供一批解决部门共性难题、提升效率的通用算法模型,逐步实现审批、服务、监管等场景的智能化应用。归集各类电子证照,建成市级电子证照库;智慧政务服务场景全面开展电子证照应用,探索电子证照与实体证照并轨运行、统一管理的新模式。(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大数据中心、市市场监管局、各相关单位)

(二)加快提升创新基础设施能级。

5. 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抢抓国家“十四五”新一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机遇,围绕我市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重点优势产业,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每年实施一批科研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争取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在我市布局,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整体创新水准。(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

6. 争创国家和省级重大创新平台。争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制造、高端航空装备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争创机器人、智能汽车、通用航空国家(省)分行业产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省)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和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国家(省)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产业创新中心)

7. 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瞄准上海张江、合肥国家大科学中心等创新资源,争取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在我市设立分中心。支持沪苏浙一流大学、科研院所来我市共建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分支机构,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芜湖分中心,与浙江科技大市场共建皖江技术大市场。持续举办大院大所合作暨科技成果对接会和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芜湖地方赛。充分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机器人和通航产业联盟作用。充分利用长三角城市创新资源优势,在一线城市建设“飞地”产业创新中心,在异地开展研发、技术攻关,在我市进行产业化。(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产业创新中心)

8. 推进市级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西电芜湖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院等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成果转化、项目孵化和产业化。推进新一代新能源汽车共性技术研究院、通航产业技术研究院等行业创新平台建设。推进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实施“一企一平台”计划,到2022年,力争全市企业拥有各类创新平台达600个。(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人社局、市产业创新中心)

9. 提升创新孵化基础承载能力。推进国家、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双创”平台建设,建设创新成果孵化区,“全城孵化”初步形成。支持重点园区、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产业培育和孵化基础设施,新增总建筑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安徽工程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建成投入使用,安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暨中公教育华东区域职业培训基地加快建设,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皖南医学院等重点实验室加快发展。(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

(三)加快打造融合基础设施发展新局面。

10. 推进“5G+”新业态发展。支持“5G+工业互联网”“5G+智能制造”“5G+车联网”“5G+能源互联网”等重点产业应用,培植5G应用重点支撑产业链。有序推广5G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旅游、数字园区、智慧机场、智慧安防、智慧电网、智慧社区、智慧农业等典型场景的示范应用,逐步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延伸。(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文旅局、市民政局)

11. 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园、镜湖区软件信息产业园。立足云“工业大脑”,结合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农机、水泥、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采用“1+5+N”模式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云产业创新中心,带动企业供应链、市场链、资金链、数据链、人才链等5链更新再造,打造N个标杆企业并与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平台深度融合,提升智能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实现工业场景核心数据资源共享和深度合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12. 加快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聚焦云服务、云消费、云制造、云农业、云管理五大领域,以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场景赋能、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线上经济企业,大力发展线上办公、线上教育、线上医养、线上新零售、线上文娱等新业态,营造富有活力的线上经济创新发展生态;以“一核一带多片区”统筹线上经济生产力布局,高水平创建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线上经济“5111”工作计划,形成“5000+”线上交易规模、引培“1000+”线上经济企业、打造“100+”典型应用场景、建设“10+”特色示范片区。(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大数据中心、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市文旅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

13. 加快打造智慧交通网络。推进交通运输能力支撑中心,以及智慧交通云平台、应用平台、感知平台建设。集成交通系统各业务平台数据,打造全行业、全领域、全覆盖的交通运输综合监测系统。开发网约车管理、共享单车监管、公交智能调度等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全市智慧交通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加快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及城市轨道交通体系建设,推动芜宣机场建立“云平台+数据仓库”,实现智慧AR终端应用、机器人巡检,构建空轨一体、内外联通的管理体系。建设市级公共停车信息平台,统筹公共停车场和道路停车场的动静态数据,面向群众提供便利化公共停车信息服务。(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大数据中心、市国资委、市经信局)

14. 完善智慧能源建设管理体系。建设智能电网,实现110千伏电网灵活可靠供电;完善城乡配电网,提升中低压配电网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开展配电网终端智能化改造。做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整体布局,加快充电桩建设,新建各类充换电终端设施1.55万个,其中公共和专用7500个、居民自用8000个。推动储能装备、氢能产业投资布局和示范推广,试点建设加氢站,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应用。强化电力、天然气、热力管网等各类能源网络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建设智慧能源运行云平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供电公司)

15. 推进智慧水务体系建设。打造智慧水务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加强江河湖泊水系、水利工程设施监测,强化水利管理活动的动态感知;建设水利能力数据中心,推动水旱灾害防御预报预警体系、水政水资源监测体系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或整合。构建智慧供水综合管理体系,依托新一代ICT信息技术,对“生产运行数据(SCADA)+管网运行数据(GIS)+二次供水数据+客户服务数据”进行数字智能化动态感知综合调度,实现“厂、网、客户”三位一体化协同。构建城市智慧排水管理体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实现对管网、井盖、泵站、出水口、渠道、污水处理厂等排水设施远程监控管理,推进排水设施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发改委、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大数据中心、市自然和规划局、省长江河道管理局、芜湖华衍水务公司)

16. 完善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镜湖区高效物流产业园,推动仓储中心、分拨中心、转运中心、配送站等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支持物流企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抢抓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机遇,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芜湖智慧港口建设,整合全省内陆港口资源,提升港口综合运行效率,高标准打造港口物流电商生态圈,降低物流成本,建设智慧港口枢纽经济芜湖样板。发挥芜宣民航机场、商合杭高铁、芜湖港码头的水陆空立体交通优势,谋划建设长三角航空货运枢纽和集物联网、智慧物流于一体的空港保税物流园。(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大数据中心)

17. 拓展智能末端配送设施。进一步拓展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投放范围,新增2000台以上智能取物柜,加大对医院、学校、办公楼宇、大型社区等区域的覆盖力度。推动多方合作、统一布设用于药品、商超用品、蔬菜鲜果、扶贫产品等不同品类物件的多功能柜。推动智能售货机、无人贩卖机、智慧微菜场、消费扶贫智能专柜、智能回收站等各类智慧零售终端加快布局,着力提升智能化、集成化和综合化服务功能。(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邮政管理局)

18. 加快神经元感知节点及网络建设。鼓励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建设神经元感知节点,推进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建设。实施“雪亮工程”二期,推进城市公共安全视频联网应用。实施智能传感节点建设工程,建设百万级社会治理神经元感知节点,打造神经元感知综合服务平台,对接“一网统管”。(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公安局、市委政法委、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大数据中心)

19. 提升智慧教育能力。建设21所“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学校。对接互联网教育领域头部资源,完善全市“互联网+教育”学习生态,推进智慧学校核心主场景应用,构建“教学考评管”闭环应用服务体系,加快人工智能和基础教育深度融合,打造人工智能和教育创新发展新生态。(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20. 推进智慧医疗体系建设。建设2家以上互联网医院。完善医疗健康云平台,提升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健康芜湖”惠民服务平台功能应用能力。建设智慧妇幼和智慧接种系统,依托芜湖城市一卡通,建立一卡通医疗就诊账户体系,加强移动支付、诊间支付推广与监管,为常见病和慢性病参保患者复诊提供在线医疗服务。(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数据资源管理局、芜湖市城市卡公司)

21. 完善智慧养老体系。建设10家智慧养老服务机构。搭建智慧养老服务管理平台,提升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智慧化水平。加快建设智慧养老社区,丰富智慧养老应用场景,推广应用智能养老产品;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候鸟式”旅居养老等智慧养老新模式。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三级中心,推进智能安防等养老设施改造。(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22. 构建智慧警务体系。建设200个智慧平安社区。面向决策与实战,对公安内外部的海量信息进行数据标准化和应用提升工作,建设全市公安数据中心及服务体系;依托公安信息基础网络,实现公安数据资源的规范化编目,为全市信息资源体系共享共建提供“一站式”管理与服务。(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大数据中心)

23. 构建“互联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治理“智能底板”,构建社会治理技术平台、数据交换平台体系,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领域的集成应用。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能力,实现“一网通办芜事”。加快推进数字创意、智慧文旅、智慧城管、智慧政法、智慧市场综合监管等新业态新应用。(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大数据中心、市委政法委、市委编办、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文旅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城管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调度。

在全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市发改委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强化工作统筹和项目调度;各有关单位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新基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实效。各县(市)区,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山经济开发区要相应组建工作推进组,制定行动方案,细化目标任务,有序推进规划布局、政策制定、项目谋划、产业招商、平台构建、生态完善等各项工作。每季度组织召开新基建工作调度会,总结分析新基建工作推进情况,研究部署新基建重点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二)强化规划引领。

紧盯国家、省关于新基建研究动态,加强对新基建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学习把握,将新基建工作纳入全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系统研究全市新基建发展布局、发展重点、主要任务及实施路径,谋划推进一批新基建重大项目,充分发挥新基建对于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综合性重大作用。切实加强顶层设计,避免因重复建设、更新迭代等产生无效投资。

(三)强化政策引导。

深入研究国家、省有关新基建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新基建政策,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不断提升社会服务和城市治理水平,加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基建领域,拓宽新基建融资渠道;鼓励各类投资基金创新机制,提高新基建投放比例。鼓励银行开发新产品,加大对新基建的支持力度。引导公共数据向社会主体深度有序开放,在医疗、教育、交通、旅游等重点领域,培育催生政企数据融合与创新应用。统筹好全市新基建用能指标,加强新基建土地指标保障。

=""> =""> =""> ="">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