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执手赠,愿君莫相离:谈谈芍药花里的中式美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芍药诗句赞美一句 芍药执手赠,愿君莫相离:谈谈芍药花里的中式美学

芍药执手赠,愿君莫相离:谈谈芍药花里的中式美学

2024-07-11 19: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芍药以其独特的美丽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露,自始至终绽放着无与伦比的芳华。从夏朝的帝相元年到今日,芍药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象征和情感寓意,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古之美:追溯千年的芳迹

  芍药有中国“最古名花”之称,其文字记载可追溯到约4000年前。它见证了华夏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承载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古至今,芍药不仅是审美的象征,更是文化传承和民族情感的载体,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不断被后世的诗人、文人墨客所歌颂和追忆。

  据宋代虞汝明所著《古琴疏》载:“帝相元年,条谷贡桐、芍药。帝令羿植桐于云和,令武罗佰植芍药于后苑”。芍药被记载为帝王赏识的名花,提到了一个名为条谷的地方进贡给帝王桐木和芍药,显示了芍药在当时非常珍贵,被帝王用以装饰皇家庭院。

  在《山海经》中,芍药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被多次提及。例如,《山海经·北山经》提到“又北百里,曰绣山,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栒,其草多芍药、芎䓖。洧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鳠、黾。”芍药生长在绣山,其美丽的形态与多样的草木共生,成为了山川景色的一部分。在《山海经·中山经》中,“东北五百里,曰条谷之山,其木多槐、桐,其草多芍药、虋冬”“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木多柤、梨、橘、櫾,其草多葌、蘪芜、芍药、芎䓖”描述了芍药出现在条谷之山和洞庭之山等地,这些记载不仅展示了芍药的广泛分布,还反映了古人对芍药的熟知和喜爱。

  这些古籍中的记载,展示了芍药在久远的年代,就已嵌入中国古人的生活,从进贡给帝王的珍贵贡品,到其在自然界的广泛分布,均反映出古人对这种花卉的了解和喜爱,其身上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爱情之美:依依惜别的情意

  《诗经·郑风》中,一句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将芍药花定格为“爱情的化身”。上巳时节,青年男女在溱洧水边,通过相赠芍药来托付情感,这一浪漫的场景,深深地刻印在古人的记忆里,被后世的文人反复吟咏。

  西晋《古今注》中有一段关于芍药的对话。

  牛亨问曰:“将离别,相赠以芍药者何?”

  答曰:“芍药一名可离,故将别以赠之,亦犹相招召赠之以文无,文无亦名当归也。”

  相爱的人,最痛苦之事莫过于离别。这份思念,唯有芍药,方能承载。芍药也因此得名“将离”,剪不断的缠绵之苦,尽在这二字之中。

  到了唐宋时期,芍药作为“爱情之花”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传颂。无论是用以表达相思怀念的愁绪,还是抒发忠贞不渝的深情,都离不开芍药花的身影。隋唐时期的江总写有一篇《宛转歌》:“欲题芍药诗不成,来采芙蓉花已散。”描写一个饱受相思之苦煎熬的女子,悲戚太过,题诗不成。唐代元稹在《忆杨十二》中写下:“去时芍药才堪赠,看却残花已度春”,以芍药的花开花落,感叹爱情的无常变化。

  宋代杨泽民在《四园竹》中写道:“当时芍药同心,谁知又爽佳期。”哀叹芍药之约不再,佳期难逢,情词难抒。

  在清代,芍药更是成为了文人墨客借以表达爱意的重要符号。乾隆年间状元汪如洋在《扬州慢·咏芍药》写道:“春嬉南浦,记盈盈、儿女情苗”,将芍药誉为“儿女情苗”,凸显了芍药在表达情感中的独特地位。

  在所有的诗词中,司空图(唐)的总结最为精彩,他说“蓉骚客空留怨,芍药诗家只寄情”,一句话,就概括了芍药花在诗词歌赋里的意向之美。她是中国爱情花,诠释了中国人的爱情观。

  女性之美:婀娜多姿的温婉

  以芍药花,象征女性之美,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芍药,犹绰约也。绰约,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将其形容为“绰约”,象征女性的柔美与婀娜。唐宋文人墨客常以芍药赞美女性的娇艳和柔情。苏轼赞美它:“姑山亲见雪肌肤”,杨万里也附和道:“欲比此花无可比,且云冰骨雪肌肤。”真是花如美人,我见犹怜。

  芍药的女性意象不仅体现在其盛世美颜,更在于它温柔的内涵。秦观的《春日》赞美她:“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将芍药比喻为脉脉含情的女子;黄庭坚一句“露叶烟丛见红药,犹似舞馀和汗啼。”将她比喻为红袖善舞的红颜知己,女性温婉与多情跃然而出。在唐代诗人孟郊的眼中,芍药就像一位总是笑意盈盈的少女,是天生的乐观派——“家家有芍药,不妨至温柔。温柔一同女,红笑笑不休。”

  元代杨允孚曾盛赞芍药,“扬州朱帘春风里,曾惜名花第一娇”。芍药因此有了“第一娇”的别称,此名一出,令百花失色。

  品格之美:低调淡泊的风范

  芍药有一别称“殿春花”,因其花期较晚,在百花争艳之后,她才悄然“殿后”。这种淡泊谦逊的品格,正是中国文化最为推崇的。“殿春花”一名,出自宋代诗人邵雍《芍药四首·其三》“一声啼鴂画楼东,魏紫姚黄扫地空。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苏州著名的网师园内,有一处景点即名“殿春簃”,小院里简单几丛芍药花,即表达了园主人不争不执的处世态度。

  宋代王禹偁以牡丹与芍药进行了对比“牡丹落尽正凄凉,红药开时醉一场”,诗人认为芍药开在牡丹之后,正是其谦卑的体现,令人钦佩。

  清代有个以“王芍药”自称的著名励志故事。主人公名叫王式丹,他一生命途坎坷,屡试不第。但他越挫越勇,终于在59岁时跃上龙门,成为著名的“花甲状元”。他曾以芍药花自比喻,写下“开时不用嫌君晚,君在青云最上头” 的豪迈诗句,虽晚犹争,百折不挠。

  芍药花外表谦和柔顺,内在却坚毅刚强,这种淡泊谦逊、顽强坚韧的品格,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之中,值得我们永远传承。

  富贵之美:天降祥瑞的传奇

  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曾记载过一个“四相簪花”的传奇故事。北宋庆历五年,时任扬州太守韩琦的后花园,一株名为‘金带围’的芍药品种,开出了“一杈四花”的罕见景象。韩琦大喜,认为是祥瑞之兆,就宴请三位好友(陈升、王安石、王珪)共同来府上赏花。席间,四人在吟诗作赋,谈天说地之余,一时兴起,将四朵芍药花采下,每人各戴一花。不久之后,这四人竟先后成为宋朝的宰相。这个传奇故事,给芍药花蒙上了一层祥瑞的面纱,从此成为富贵吉祥的代言人。明代及之后,多位文人和书画家以此为题材,创作出众多作品,加深了芍药在人们心中的吉祥寓意。至今,芍药传统品种中的 ‘大富贵’,依然广受欢迎。

  芍药,不仅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更承载了中国人的精神标识。她在《诗经》里被定格为“爱情的信物”,让我们在被“洋花”裹挟的市场里,重新反思自己的文化瑰宝;她婀娜的身姿,是中国经典女性的化身,让我们在中性风盛行的现代,重新审视“柔弱胜刚强”的力量;她春末开花、不急不躁的习性,让我们在激烈的内卷社会,重新找寻“晚熟”的意义;她花开即富贵的吉兆,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期待。今天,芍药的故事仍在继续,它所蕴含的中式美学价值和精神寓意,将继续被世世代代的人们传颂和赞美。

  于晓南(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光明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