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艾欧科技公寓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2023-03-09 23: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剧情介绍

1981年法国大选,左派首次推翻保守派的长期执政,人们欢欣涌上巴黎街头庆祝祖国新生。然而,刚经历病痛与婚变的伊莉莎白(Elisabeth),却面临了艰困的挑战,毫无工作经验的她,必须重回社会,抚养向往成为诗人的儿子马蒂亚斯(Matthias)、满怀社会理想的女儿朱蒂(Judith),与因缘际会而暂时收留的街头陌生少女塔露拉(Talulah)。一个屋檐下,四个截然不同的灵魂在醉人的巴黎努力生存;生活的残酷与不堪,随着摇曳且迷幻的乐声,被塞纳河畔的夜色轻轻抚慰。

导演介绍

米夏埃尔·艾斯,导演,导演作品有2018年《阿曼达》、2015年《夏日感想》、2010年《记忆的小巷》等。2022年1月,执导电影《巴黎夜旅人》入围第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精彩影评

1

公众号·北青艺评(节选)

https://mp.weixin.qq.com/s/NQq9kvfU40rNWBxbxcTJ-A

从影片第一幕起,《巴黎夜旅人》就有着特殊的人文主义底色,一个历史影响深远的集体印记跳动在银幕上——1981年5月10日,密特朗当选法国总统,左派第一次通过和平选举的方式掌握了政权,为这个具有革命传统的西方国家拉开公有化和福利化的大幕,资本家们胆战心惊地打开窗子,看看埃菲尔铁塔是否还矗立在塞纳河边。那一夜,大街上满是代表社会党的红旗和红玫瑰,伊丽莎白一家人穿梭其间,没过几年,年纪一把的妈妈第一次开始出门工作了,被政治运动鼓舞的姐姐也要搬出去自己住了,未成年的弟弟马蒂亚斯则爱上了流浪的外省少女……大家似乎都在拥有着明天,却难掩终将离别的感伤。

当然,这种政治性的时代背景和重大事件也是一闪即逝,并不急于跳到前台,而是藏在不同画幅的16毫米胶片和貌似无意的对白之中,被缓缓驶过巴黎的地铁带走,就像艾斯的上一部作品《阿曼达》,那场虚构的恐怖袭击也是一笔捎过,但唤起的是两代人之间的依依不舍和抚养责任。可以说,这种“由外而内再到外”的情感叙述方式,被艾斯从《阿曼达》延续到了《巴黎夜旅人》之中,在这部情节和人物关系极其简洁的影片中,夏洛特·甘斯布饰演的母亲伊丽莎白,一直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坚强信念,来守护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们,以及不期而遇的“孤女”塔鲁拉。这本身也是在贯彻法国人,尤其是左翼知识分子所倡导的“平等”和“博爱”。而接受伊丽莎白一家人救助,情感上也有所触动的塔鲁拉,则始终保留着“自由”的原则。这个略显土气的外省女孩,一直用流浪来保持真正的“夜旅人”身份,同时也要承担独自活下去的风险,就像《圆月映花都》的女主演帕斯卡·欧吉尔,说不定哪一天,就在青春绽放的年华里猝然离世了。

这就是生命的脆弱感,导演艾斯轻轻点一下,看似岁月静好的生活,并不会一成不变地保持下去,银幕上如此,生活中也一样。十几岁的塔鲁拉、马蒂亚斯并不能真正体会到,他们会在温暖的房间里燃烧激情,也会不小心跌入冰冷的塞纳河中,但他们还年轻,有的是时间来反省和回味。

伊丽莎白则不一样,即便常年没有外出工作,但年龄见证了她为家庭和子女做出的牺牲,因乳腺癌做的切除手术痕迹,就是这种付出的证明。而眼见同样十几岁就来巴黎闯荡的塔鲁拉,更让她想起自己也是16岁从南法的拉罗谢尔来到首都,相似经历的同情之余,又产生了“假如我当初换一种选择?”的自问自答。所以,当伊丽莎白遭遇婚姻失败之后,毅然决然地重启了自己的职场和情场,打两份工、搬出前夫的公寓、爱上另一个男人……111分钟的影片里,自觉“感性主义”的伊丽莎白,只是在自己父亲面前才显露出无力感,大部分时间里她还是表现出一个母亲的坚强、淡定和洒脱,这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法国女性。

2

豆瓣·王璞一零一(节选)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807765/?dt_platform=wechat_friends&dt_dapp=1

这是法国的八十年代,这是法国人的后现代历史记忆。叙事始于1981(密特朗当选总统,母亲的婚姻其实已经破产,女儿将成为社会党支持者,而Tallulah流浪街头,深夜广播的音乐……),终于1988(儿子到了年龄,首次投票,密特朗连任,母亲卖掉公寓……)。也是媒介史,全片穿插历史影像,而连缀故事的,是一种式微的媒介:深夜广播。也是电影史,在观看中,忘记自己,记起自己。

法国在后布尔乔亚的历史进程中已经走过了相当时期,所形成的经验如今已必然成为回忆的对象。

在这方面,此片完全可以和Ernaux的自传小说互相参照,或放在一起看。

历史叙事的中心人物不可能还是19世纪经典文学的布尔乔亚男性(反)英雄,也不复有20世纪现代主义的精神危机的男性个体,而必须是女性——在动摇中自立的中产女性(别和玩偶之家的娜拉搞混了),与之对位(但并非母女)的是:“无法正常生活”、留在街头的吸毒少女(别和悲惨世界的芳汀们搞混了)。“丈夫”一次都没有正面出现,虽然通过母女的讨论,我们大概可以脑补出,他事业有成,曾支持着主人公挺过乳腺癌,离异后转向“反动”(女儿的用词,这意味着他不再抱左派立场),算起来,他应该也算68一代,这样回归保守的人生轨迹,很典型……自然也没有父子关系的任何正面描述。取而代之的是母子关系吗?想做诗人的儿子,最终(80年代末)从母亲的笔记中发现,最初(80年代初)促成母亲给深夜节目写信的,正是儿时的自己,“夜旅人”出处在此。

内景不会有布尔乔亚的沙龙客厅,而是战后的高层公寓。外景似乎一次都没有奥斯芒式的大林荫道或经典的老巴黎街角,虽然埃菲尔铁塔总出现在远远的背景中,而两个小年轻掉进塞纳河,水冰凉。

叙事风格在举重若轻间反高潮,极度散文化,但散文自有章法。法国的后现代讲述有一点倒和经典现实主义传统一脉相承,那就是对“经济基础”的细致交代。女主向老父亲借钱这一处闲笔,法国人是不会省略的。至于卖房,那是情感剧主线结尾,不用说,也算老桥段了(张曼玉前夫早年间的那部片子中,也是卖房,不过那是富家三兄妹在母亲死后资产配置……)。另外,在法国电影中,我们究竟遇到过多少个不断收到退稿信的男青年?这个俗套真心好用。

这样的电影叙事也提醒我们:“后现代”分期是个筐,但它已经成为了具体的历史经验,而作为社会构造,它再全球化,再美国化,也包含着各不相同的“国族境遇”,意味着差异化的体验模式和叙事可能。在日本,是后昭和,在德国,是后柏林墙,在法国,是后布尔乔亚、后68。

3

豆瓣·Q(节选)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528733/?dt_platform=wechat_friends&dt_dapp=1

《巴黎夜旅人》的故事拍摄场地集中在巴黎15区的博格勒内尔(Beaugrenelle)一带。街区毗邻塞纳河,只需要穿过格勒内尔桥,就可以来到位于16区的法国广播电台,也就是伊丽莎白工作的地方。镜头里上世纪80年代的巴黎和今天相比,似乎一点变化也没有:6号线地铁横穿巴黎,由于一部分路线是露天行驶,所以可以一览铁塔附近的风光;骑着摩托车驶过塞纳河畔,巴黎自由女神像静静地伫立在河中央;5区Escurial电影院的墙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海报,散场的人群交谈着刚刚看过的影片;夜晚的酒吧门口挤满了人,深夜广播电台如约而至,陪伴着每一位匆匆夜归人。《巴黎夜旅人》如同一辆摇摇晃晃的绿皮火车,模糊了记忆与时间……

说起记忆、时间、巴黎这些元素,首当其冲会想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同样是怀揣着对巴黎这座城市的热爱,同样是作为巴黎地形学专家,艾斯和莫迪亚诺分别用镜头和文字向我们展示了昔日的巴黎。产生这样的联想不是没有依据。事实上,米夏埃尔·艾斯于2006年拍摄的第一部长达45分钟的中短片《夏雷尔》(Charell)就是改编自莫迪亚诺的小说《如此勇敢的男孩》(De si braves garçons,1982)的第11章节。在书中,主人公在巴黎火车北站偶然遇见了初中同学夏雷尔,夏雷尔把他带到了附近一间公寓,几天后,在这间公寓里,夏雷尔被两颗左轮手枪子弹打伤……导演艾斯直言,这一章节具备了莫迪亚诺作品中忧郁、印象派的风格,又兼具了某种隐秘柔和的暴力特征。这部短片入围了当年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2010年,长片《记忆小巷》的灵感来自于莫迪亚诺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群20多岁的年轻人在巴黎郊区的故事,偶有媒体将艾斯称作“电影界的莫迪亚诺”。

不仅仅是巴黎这座城市,米夏埃尔·艾斯和帕特里克·莫迪亚诺都擅长刻画迷惘一代的年轻人,仿佛他们是青春最鲜明的注脚。莫迪亚诺笔下的年轻人,终日无所事事,游走在巴黎街头,肆意挥霍着自己的青春,绵延着忧愁别绪的小说《青春咖啡馆》中的主人公露姬就是一个例证。在艾斯的《巴黎夜旅人》中,马蒂亚斯和塔露拉爬上楼顶的天台,一边抽烟聊天,一边俯瞰巴黎夜景;又或者他们深夜骑着摩托,穿梭在巴黎的街道,坐在塞纳河边喝酒,却一不小心掉入了水中。不仅如此,在《巴黎夜旅人》中,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瞥见导演向法国新浪潮电影致敬的痕迹。影片中,三个年轻人先后在电影院看了埃里克·侯麦的《圆月映花都》和雅克·里维特的《北方的桥》,这两部影片均有帕斯卡·欧吉尔(Pascale Ogier)出演。世事难料的是,1984年,年仅25岁的欧吉尔因心脏病突发而离世。欧吉尔的命运仿佛暗示了塔露拉的未来:稍纵即逝的青春。

对于导演艾斯来说,上世纪80年代的巴黎是他的青春,是一段无与伦比的美好回忆,《巴黎夜旅人》宛若一首他献给昔日巴黎的小夜曲。今天,海明威的这句经典语录已经家喻户晓:如果你年轻时有幸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以后无论你走到哪里,巴黎都会一生追随着你,因为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或许你想看

●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入殓师》 ●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我不是药神》

●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爱情神话》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山海情》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大世界》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文艺批评”

转载文章请说明来源,使用编者按也请说明情况

编辑 | 提燈

图文 | 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