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艾思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024-07-15 18: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先进篇》)

可见“好学”非常不容易做到。上引“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一段话中,孔子说自己不敢当圣与仁之名,不过是坚持不懈地向着圣与仁的目标努力,并教导人们也这样做罢了。“为之不厌”,即是“学而不厌”。“为之”即是“学之”。《论语》中的“学”,不但指读书,也指实践(参《学而篇》第一章注释)。不过,他的弟子公西华却说这正是弟子们学不到的。

何谓“好学”?子贡有个说法:“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篇》)不断地知所未知,巩固已知,即是好学。这应该符合孔子的本意。

有人好奇:孔子懂得那么多,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的看法是:“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篇》)这即是孔子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孔子的一生,“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四十、五十、六十,直至七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可以说是“好学”的一生。他之“好学”,首先是出自家族传承,出自改变命运的本能。当然,在他成长起来之后,他把“学”当成了改造社会的工具。

孔子收徒讲学、整理古代文献(即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都是“好学”的内容。“好学”,未能如孔子之所愿,成就他治国安邦的事业,却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学生的人”(冯友兰,1947)。

有人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他不这么看自己。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话,是一个看守城门的人(“晨门”)说的(《宪问篇》)。这人可能是一个隐者。隐者之流(还有如长沮、桀溺、楚狂、荷蓧丈人等),可能还有社会中的其他人,对孔子持有这种评价。

这句话的意思,通常指孔子明知自己的政治主张行不通,仍顽强(或顽固)地到处去推行,到处求官做。

孔子却不这么看自己。他曾经将古来的“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柳下惠、少连的处世特点分三类评价一番:有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有降志辱身但言中伦、行中虑的;有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的。他最后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微子篇》)

的确,人们从尊崇“圣贤”的观念出发,或是从反“圣贤”的观念出发,都愿意或者说习惯于突出描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一点,而常常忽视实际不同的一面: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篇》)

上面这段话,十分清楚地表明了孔子政治上的处世之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哪来的“知其不可而为之”?“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分明是知其可而为之,知其不可则不为。

文| 甘霖(有删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