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潮流艺术,又该如何思考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是什么 什么是潮流艺术,又该如何思考它?

什么是潮流艺术,又该如何思考它?

2023-09-08 09: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贡布里希针对抽象艺术的著名文章分别是大西洋月刊上发表的《抽象艺术的暴政》(上图)以及后来修订的《抽象艺术的流行》(载于《世界小史》)

潮流艺术在本世纪(为什么要用新世纪?难道要一直生活在上世纪的阴翳和枷锁中吗?)的兴起与个人主义在东亚的日益成长有关,同时也与荷兰黄金时代或1824年后的法国沙龙展类似,是伴随着新兴资本家和中产阶级艺术市场诞生而出现的一种现象:富人需要购买艺术品装饰他们的家园,但很少需要过于严肃而沉重的作品。法国七月王朝首任总理拉菲特的购画策略告诉我们,即便附庸风雅买下严肃艺术,他们仍倾向于悬挂那些无伤大雅的画面(显然,这里的两个「雅」分别是传统的美学意义和在观众内部的亲和力与适应性,因此这是两份截然不同的美学契约)。尽管我们总能称这类被新贵阶级追捧的艺术是庸俗的,但至少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媚俗这一不堪的标签。

拉菲特因为第一幅订画过于恐怖,而重新定制了一张庸俗但无伤大雅的作品。

斯伽隆,《洛库斯塔》,1824年

斯伽隆,《被俘的爱神》,1833年

在潮流艺术发展过程中,另一个可做参考的趋势(要记住,潮流即趋势!)是艺术家身份在艺术史上的转变过程。 「与旧的契约方式中的工匠不同,艺术家这个词是在画家变得个体化之后发明出来的……他不再为人做东西了,而是别人在他的产品中去挑选东西」 ,杜尚对卡巴纳说到。显而易见,在艺术史发展过程中,美学契约不止一次发生变更,并且至少从西方语境中看,它存在一种趋势。这个趋势就是潮流艺术目前所做的,也就是让艺术家的全部生活都能站到台前,并与市场发生关系,成为一个明星。虽然,潮流艺术不是这方面的先行者,强调「艺术家在场」的身体艺术家,当然还包括占尽风头的达利已率先践行了这一趋势,可在发行层面,潮流艺术做得更好。

杜尚与卡巴纳的采访场景

艺术家在场:玛莲娜·阿布拉莫维奇

事实上,艺术展览电影化早就是商业策展团队反复讨论的一个议题(在这里,我们谈的并非剧场性)。在相对成熟了的文化工业体系下,目前的商业策展人思考的问题绝不只是如何更好地说清一个故事、呈现一个艺术家及其作品,或进步一些的去提供某种新颖的(即便是景观式的)感官体验。这些还不够!他们必须也勇于同其他媒介对标,权衡观众支付的票价与其所得之间的关系,进而间接地去消解后现代艺术作为一种仍被其内部从业人员视作智性艺术的智力优越性。艺术空间成为了允许被消遣的场所,肥皂剧般的艺术展览开始涌现。但并不意味着在展览中的凝视已然销声匿迹,很大程度上它换作为一种新的凝视机制:我们从第三者的目光出发,经过数字高速公路,透过朋友圈搭建的「影像多宝阁」,凝视作为一个整体的展览/文化/休闲现场。观众也站到了台前,他在取景框开启的须臾时空里独占了一件作品。这种体验是诱人的,相较于音乐社交(那令人窒息的网抑云),图片社交带来的快感和反馈更高效且频繁,并且摄影照片仍具有的「真实性」也是它泛滥的催化剂。

《Vogue》1951年三月刊,波洛克的这场展览或许是第一场网红大展

接下来,就是带走艺术品了,即真正的独占。不过在这方面,潮流艺术明显更「进步」,换句话说,它更平等。不论潮流艺术家的地位有多高,他都无法让自己的作品仅存在于美术馆和富人的收藏室里,反而要像商品一样被贩卖。这有点像现代派版画,严谨地说,是混合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海报招贴艺术形式(包括浮世绘)的一种作品,因为它总出现在街头的橱窗里、商品上,或直接出现在街头(班克西=罗特列克吗?)。而收藏这件事,或多或少要看中产阶级藏家的运气(民主的源头就是抽签/盲盒)。在这里,我们不免模仿一下贡布里希在处理抽象艺术时所做的最后挣扎:将这种新艺术机制代入宗教语境中。在贡布里希看来,抽象艺术家几乎是在用方言说话,而非真正的神启和教会语言,但即便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艺术家仍爱着那个艺术。可是,潮流艺术家要做的却和路德一样,这会让老派的学者胆战心惊。

复制技术的发展让路德对于减少罗马教会圣礼、废除教会冗杂仪式的主张得以实践和传播。同样的情况也正发生于现代美术馆体系中,技术复制时代审美的广泛渗透以及由村上隆在2001年提出的超扁平概念混合大众对绘画艺术的刻板印象而发展出的新世纪具象绘画的异军突起,让以美术馆藏品为崇拜对象、复制品为宗教偶像的关系结构瓦解,让普罗大众难以进入艺术现场的繁文缛节失效。如此一来,那些具备一定「神性」的限量版复制品/衍生品就成了观众可以直接祷告的对象(也就不同于复制版画,而更接近影像艺术的副本形式)。当然在宗教化的语境中,一部分潮流艺术也呈现出宗教艺术的典型特征,令人想起透视法未彰前的绘画——用画中人物大小来区别它们的身份高低。但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因为一旦作品扩大到一定比例,它就不得不成为「公共的」。毕竟谁都无法独占那只巨大的小黄鸭和小粉兔,并且你越想占有它,就必须越远离它,乃至飞离我们的地球。

确实,这一新的艺术机制令人振奋,但是……很难说它在中国的出现不是一种症状,它反映出两点:首先是传统的后现代艺术在再媒介化过程中的失利以及缺乏自觉,其次是潮流艺术作为一个普通名词至今还未有多少理论建设,也同样缺乏自觉,并且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未完待续......

有关潮流艺术现象的思考,将在几册君于本周日下午2:00在上海艺仓美术馆举办的讲座上和大家沟通。期待对这一议题感兴趣的朋友能和我进行讨论。

几册

带你/看见艺术的真相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